烏有之鄉講座簡訊
主題: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反思
---未來中國航空工業路線探討
主講人: 墨翟 (中國大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產業網站長)
時間: 2007年3月10日(周六)下午14:30
寒風不減春意,烏有之鄉迎來農歷新年之后第一場講座。中國大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產業網站長墨翟先生作客烏有之鄉,與前來參加活動的朋友一起暢談中國航空工業的創建歷程和未來發展路線。
墨翟先生首先為聽眾簡要介紹了飛機的一些基本知識,并提到了兩位中國人,上世紀初馮如在萊特飛機上天后不久就研制出了自己的飛機,站在了和他們相同的起跑線上;王助是波音的第一位總工程師,是波音的締造者之一。但是,為什么中國人聰明而航空工業落后于歐美?
這里面有歷史的原因,清末洋務派對發展飛機工業不重視,北洋軍閥不需要自己的飛機,民國樂于買飛機,張學良的飛機廠歸了日本人,抗戰中受飛虎隊的援助。建國以后,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獨立自主地設計出了大型運輸機“運十”。運十至今仍保持著中國航空工業的諸多第一。但是照搬照抄外國飛機,不愿自己獨立設計的“原準法”嚴重束縛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創新,也最終導致了運十的下馬。
墨翟先生在對“原準法”批判的同時提出了對中國航空工業體制的幾點反思:一,忽略獨立飛機設計機構,設計為生產服務;二,對型號體制的偏執;三,非驢非馬――“非蘇非美”的航空工業體制。相對于“原準法”是原運十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先生提倡的反對爬行主義、反對半殖民地思想、反對“吃深摸透一架飛機”、大力提倡“理解各種氣動布局的設計內涵”的“綜合法”。墨翟先生沉痛地指出,由于在“原準法”指導下現今中國航空工業與西方所形成的“代差”已導致“種族論”的抬頭,即認為黃種人搞不出大飛機。
墨翟先生說,戰略技術的轉移并不取決于經濟交易,“褲子換飛機”理論在實際中只能是“市場換褲子技術(低檔技術)”。中國的大飛機只能靠自主創新。
墨翟先生重點回顧了運十飛機的總體設計過程,向大家介紹了運十的設計研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運十最初是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專機而立項的,是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與波音707沒有血緣關系。運十的研制集中體現了飛機產業高度的技術復合度,代表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最高水平,是兩彈一星級別的項目。但是運十下馬后,運十整體上被否定,各部分關鍵技術也被拋棄,技術人員大量流失,運十的一批關鍵技術領軍人物或逝世或退休,至今只有一架運十飛機在上海飛機廠的倉庫里任由風吹雨打。可以說,失去運十的后果是難以估量的。
十一五時期,大飛機又重新立項,關于大飛機的爭論也再次被人關注。墨翟先生向大家介紹了大飛機的關鍵技術都有什么,針對大飛機總體設計技術中國到底有沒有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他最后總結道:人類飛上天空并不神秘,中國目前在大飛機的政策上關鍵在于要敢于鼓勵創新,在制度上要突破一、二集團的壟斷,鼓勵民營企業的介入,鼓勵民間力量的參與。
講座結束后,墨翟先生還與聽眾進行了互動交流,就大飛機上馬與就業,以及大飛機對產業增長向集約型轉變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而坦誠的討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