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6月5日公布的選票統計結果,莫迪領導的印人黨在大選中只拿到240個席位,未能過半。但是印人黨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拿到295個席位,超過半數,這意味著印人黨以微弱的優勢,戰勝國大黨,莫迪將繼續擔任印度總理,組建印度新一屆內閣。
莫迪雖然再次連任,但拿到的選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甚至要比預期中的差很多。在大選之前,莫迪放出豪言,稱印人黨要拿下三分之二的議會席位。但現實很骨感,莫迪被打臉了,其所率領的人民黨議會席位都沒過半,得靠聯盟中其他黨派支持,莫迪才能繼續連任,但這也給莫迪接下來的執政帶來了隱患和掣肘。
當然無論如何,莫迪確實是勝了,即將開啟他的第三個任期。因此在大選結果揭曉當天,作為鄰國的我們,也是第一時間送上祝賀。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就表示,祝賀莫迪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勝,強調健康的中印關系符合雙方利益,同時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方也愿意與印度一道,推動兩國關系健康向前發展。
與此同時,英媒引述印度消息人士的話,稱莫迪新任期開始后,將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修改勞動法、提高產品關稅等,準備與中國在制造業領域“一較高下”。
另外值得一提,就在我外交部發出祝賀的當天晚些時候,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也通過社交媒體祝賀莫迪獲勝,并表示希望強化臺灣與印度之間的聯系,比如擴大貿易,加強技術合作等。
對此,莫迪是不顧印度對華作出的政治承諾,向賴清德表示感謝,還稱要與臺灣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
作為印度歷史上,首次有總理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與臺灣有關的信息,這無疑打破了中印之間的政治共識。莫迪的這一舉措,可以說直接把觸手伸向了中印關系的基礎,臺灣問題上。對此,我外交部就發聲痛批稱中方已向印方提出交涉。對于一個中國原則,印方也是做出了嚴肅的政治承諾的,所以不要做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事情。
莫迪剛剛選舉獲勝,就將手伸向臺灣問題上,從印度的角度上看,有著更多的現實意義。莫迪選擇介入臺灣問題,主要有2個原因:一個是服務于印度本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印度本土的制造業,另一個就是打“中國牌”,轉移國內焦點。
在此輪印度大選中,莫迪的競選口號可謂喊得震天響,比如加強本國制造業的發展,把印度建設成全球制造業中心,將基礎設施建設開支提升到原來的2倍以上,甚至還拋出了幾乎難以實現的“在2047年將印度建設成一個發達國家”等。
當然,印度在莫迪領導的過去10年時間里,不可否認,的確是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在經濟體量上已經超過曾經的宗主國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在尖端科技上,探月工程、航母國產化制造等,甭管航母制造和探月工程都有各種問題,但至少印度確實是在往前邁進。
但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著印度的制造業得到了發展,甚至還一度出現了倒退。比如,2016年,印度制造業占印度GDP的比重為16%,而到了2022年,印度制造業占GDP的占比則下降到13%。
從這個角度來說,盡管莫迪執政期間確實一心想著發展制造業,但實際增速依舊要低于非制造業經濟增長速度。而這背后反映出的,是印度經濟發展的短板。印度嚴重缺乏基礎設施建設、缺少完整的產業鏈,工業基礎也是較為薄弱。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想要發展制造業,唯一的手段就是尋求外部的支持。而臺灣作為已經完成產業升級的地方,相較于印度擁有技術優勢,而這或許也是莫迪表示要推進與臺灣地區技術互惠、擴大經貿聯系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的話,莫迪這一言論的背后,其實還有打“中國牌”的政治意圖。
莫迪之所以能夠迎來第三個任期,最大的原因就是莫迪把印度國內的宗教主義和民主主義玩得爐火純青。在莫迪過去執政的10年里,一直在推動印度從世俗化國家朝著宗教化國家轉變,將印度建設為一個“印度教”占主導的國家,也就是網上調侃的“往后掉頭”。而在印度教徒占大多數的印度,莫迪的這種政策自然會推高自己在印度教地區的支持率。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遭到宗教對立的反噬,從而讓印度內部發生撕裂,莫迪又用民族主義手段,來增強印度社會的凝聚力。所以莫迪執政期間,在印巴問題和中印邊境問題上才會表現得十分強硬。
如今莫迪的選舉情勢不如預期,執政地位有所衰落,自然地就又玩起了老一套的“矛盾焦點轉移法”,以打“中國牌”的形式,來鞏固他在印度國內的地位,但這對中印關系發展來說弊大于利。這也與莫迪在競選時多次表態要發展與華關系的說法相左。
最后,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印度只怕更多地打“中國牌”,比如在中印邊境問題、臺灣問題、南海問題上發起挑釁,對此我們也要做好心理準備。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國防部原國際傳播局副局長;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虛懷論語”,修訂發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