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協定是1979年1月31日鄧小平訪問美國時,在華盛頓白宮與美國總統卡特所簽訂的(Ksliu圖)
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Ksliu授權獨家原創發布
2023年8月16日,《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稱,《中美科技合作協定》這一長達44年的合作有可能被中斷。據報道,現在一些美國立法者正在推動一項立法,要求終止這一協定。華盛頓的許多人擔心 ,除非美國采取果斷措施切斷科學研究合作,否則,中國可能會獲得安全和軍事優勢。
美國參議院“中國問題特設委員會”曾于今年6月寫信給國務卿布林肯,“強烈建議”不再更新這一協定。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上個月的“阿斯彭論壇”上稱,更新這一協定是中美合作的優先事項。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STA: US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將在本月尾到期,是否續簽成為中美兩國關系的重要考驗。
根據網上資料,這一協定是1979年1月31日鄧小平訪問美國時,在華盛頓白宮與美國總統卡特所簽訂的。協定每5年更新一次,最后一次更新是在2018年。
在這一協定的推動下,中美兩國的科學家和學者展開了大量合作研究項目,使得兩國的實驗室對實驗室,大學對大學,科學家對科學家之間的合作和信息分享,成為21世紀最富有成效的科學合作之一。
這種脫鉤始于近年來對在美國的中國研究人員進行調查,隨著超級大國之間緊張關系的加劇,這種脫鉤加速了。
許多科學家警告說,隨著中國為科學進步做出最大貢獻,華盛頓將切斷與中國的聯系,切斷與中國的聯系可能會減緩美國在生物技術、清潔能源和電信等關鍵領域的進步。
《華爾街日報》稱:盡管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學強國,但基礎科學研究在全球化時代已經無國界發展,就像商業一樣。根據追蹤全球科學研究的倫敦數據公司“科睿唯安”( Clarivate)的數據,美國超過 40% 的科學成果(以美國科學家發表的高質量論文數量來衡量)涉及與國外研究人員的合作。
科睿唯安對《華爾街日報》獨家分享的知名期刊研究進行的分析顯示,在某些戰略領域,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超過了中國對美國的依賴程度。例如,2017 年至 2021 年間,美中合作占美國科學家在納米科學領域高質量研究的 27%,但僅占中國科學家的 13%。電信領域的差距更大,合作占中國產出的 10%,但占美國的 33% 以上。
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的十幾位美國科學家描述了與中國實驗室的富有成效的合作,這些實驗室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資源,包括大型研究生團隊、大量且通常是獨特的數據集和尖端設備。他們表示,中國科學家也越來越多地提出一些最具創新性的想法和方法來解決科學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