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南海爭端
(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吳楊荷譯,林小芳校
2011年6月27日,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一項決議,重申“美國強烈支持和平解決南海的領土爭端,并許諾將繼續敦促通過多邊和平進程解決這些爭端。”1該決議強烈反對中國以訴諸武力伸張領土主張,支持南海航行自由。1
確實,在2010年7月23日召開的東盟外長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一再強調航行自由和開放進入亞洲公海水域。她宣稱,南海事關美國國家利益。這是美國參與東南亞的一種新戰略,也是美國在“重返東南亞”口號下抑制中國影響戰略的一部分。實質上,這是帝國主義陳舊的分而治之政策,目的在于制造東南亞國家與中國之間的隔閡。華盛頓希望締結一個新的聯盟,以此作為反華堡壘。于是,在希拉里發表講話一個月之后,美越海軍就舉行了一場軍事演習。2011年,在華盛頓的支持下,菲律賓在關于南沙群島的領土聲明中對中國采取了越來越激進的立場。
事實上,美國參議院決議通過之后不久,菲美就舉行了海軍聯合演習。這引發了菲律賓國內的批評,新愛國聯盟(Bayan)秘書長雷納托·雷耶斯(Renato Reyes Jr.)表示:“美國政府呼吁中國緩和南沙群島的緊張局勢,與之同時,卻派遣軍艦開赴這一地區,加劇了當地局勢。”2雷耶斯認為,這“將使事情惡化和更加復雜化。”他聲稱:美國“正將中國視為其在該地區的一個競爭對手,美中緊張關系將無助于菲律賓在南沙群島的利益安全。”2
其實,在經歷了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海外軍事擴張之后,美國在經濟和金融方面正遭受重創。隨著貿易赤字和預算赤字的不斷攀升,華盛頓認識到其帝國地位正在動搖,美國將中國視為下一個崛起大國和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正如美國學者詹姆斯·彼得拉斯(James Petras)所言:“華盛頓發起了精心協調的國際媒體運動,鼓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弱化中國的民族工業模式,指責這個新興大國導致了美國的衰落。從‘嚴肅’的金融媒體重要專欄作家到嘩眾取寵的發行量很大的‘黃色小報’,從國會的政治領導人到高級行政官員,到缺乏競爭力的制造商領袖和經營不善的勞工運動的工會官僚,他們精心策劃了‘揭露’中國惡貫滿盈的運動,范圍涉及不公平競爭、低工資、國家補貼、劣質和不安全產品。”3這場反華運動是在美英經濟學家和學者的幫助下開展起來的。這些專家學者鼓勵他們的中國同行,改變中國的政策。“其目標是便于美國進一步加大滲透,限制中國富有活力的海外擴張。”3《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英國《金融時報》等所有主流媒體一致譴責中國是美國衰落的罪魁禍首。
美國用以敗壞中國信譽的另一種武器就是人權,美國希望,通過凸顯中國的人權紀錄,將迫使中國采取守勢。同時,美國假裝將中國視為平等者,希望以此贏得中國在制裁伊朗和朝鮮問題上的合作,從而破壞中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美國一方面要求中國分擔責任,扮演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小伙伴角色,另一方面指責中國具有操縱貨幣和推行不公平貿易的行為。華盛頓要求,美中貿易逆差必須得到大幅度削減,中國必須增加國內消費,降低增長速度。
外交上,美國已經向亞洲國家指出中國的威脅。然而,令華盛頓大失所望的是,亞洲國家擴大了對華貿易往來,成為北京親密的貿易伙伴。另一方面,中國加大了在亞洲的投資力度,更少地依賴美國市場。
近年來,對華貿易戰和貿易保護主義在華盛頓已經露出丑陋的嘴臉,然而,對美國來說遺憾的是,貿易戰帶給美國的傷害將大于中國。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結構性的,因為跨國公司將其工廠轉移至中國。“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在一些非競爭性制造業領域給美國創造少數就業崗位,但是,這又可能造成商業部門失去更多的崗位,那些商業部門(如沃爾瑪)依賴于將低價產品賣給低收入消費者。”3貿易戰將嚴重影響美國的汽車制造業,因為通用汽車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在中國賺得的錢比在美國還多。最初,貿易戰將使中國遭受打擊,但同時也給中國提供了一個轉變其發展戰略的絕佳機會,中國可以將其注意力由美元出口部門轉向國內。那時,中國將得以建立為中國內地4億消費者服務的繁榮的國內經濟。因此,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征收40%的進口稅,這些關于貿易戰的言論都只不過是美國國會山政客的虛張聲勢罷了。其結果是,截至新千年的第一個十年,“美國阻止本國衰落和遏制中國崛起為一個世界強國的帝國主義戰略已經全面失敗。”3
從而,在希拉里的東盟論壇演講之前,奧巴馬政府就已采取一種新的遏制中國政策。希拉里關于中國海域事關美國國家利益的論斷,以及美韓海軍在中國黃海當面舉行軍事演習,都是對中國采取“強硬”政策的一部分。
毫不奇怪,希拉里對華采取“強硬”政策的呼聲得到了華盛頓右翼集團的支持,因為美國與亞洲盟友建立亞洲區域合作伙伴關系的呼聲已經甚囂塵上。這種新型伙伴關系需要以“美國軍事力量支撐外交努力”作為后盾。這豈非一個新的東南亞條約組織?4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孤立中國的計劃中,美國以前的敵人越南成為一個關鍵角色。為此,華盛頓在1995年與越南恢復了正常關系,并派遣戰艦訪問了位于南海入口的一個深水灣——金蘭灣。為了展示其軍事實力,越南舉行了海軍實彈射擊軍事演習,同時還宣布了一項新的征兵政策,從而可以招募500萬名新兵。越南獲得了其前占領者的支持,同時宣布,歡迎任何政府與中國解決海事爭端。4
另一方面,美國跨國石油公司正忙于投標菲律賓政府在爭議水域提供的服務合同。在美國的鼓勵下,菲律賓將南海更名為西菲律賓海。一位菲律賓總統發言人透露,菲律賓政府“希望,假如事情真到了那種地步,基于1951年的《美菲共同防御條約》,美國將給予幫助。”4美國駐菲律賓大使證實了這一點,他聲稱:“我向你們保證,在所有問題上,美菲都是戰略協定同盟。我們是伙伴關系。”5
菲律賓外交部長承認,希拉里邀請他于6月20日至24日出訪華盛頓,討論“西菲律賓海的沖突問題”。5為了進一步加深與中國的緊張關系,一年一度的美菲軍事演習邀請了文萊、泰國、越南、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參與。這場演習將“加強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對敵艦的防御”。5
受到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2011年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上演講的鼓勵,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爭端上對中國采取了挑釁性的態度。越南國家主席宣稱:“我們隨時準備為保護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領海和島嶼主權而不惜一切代價。”這激發了愛國主義情緒。另一方面,菲律賓公開指責中國入侵菲律賓領海,并發出威脅,將向聯合國投訴中國“在南海對菲律賓主權長達十年之久的最惡劣的侵犯”。6美國派遣鐘云號導彈驅逐艦駛往南海,在爭議水域游弋,以此刺激中國,令事態火上加油。“與菲律賓和越南一樣,在美國的鼓勵下,美國的盟友日本對于遏制中國變得更加自信。美國伺機利用現有的軍事力量,維護其在中國大陸附近水域的優勢地位,為此,美國故意深化對華緊張關系。”6
此外,為了遏制中國和加深緊張關系,華盛頓正在與越南進行核協議的談判,旨在向越南出售核技術、核反應堆和燃料。這是“奧巴馬政府為對抗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所采取的挑釁性戰略的另一跡象。”7諷刺性的是,在中國的默許下,美國及其盟友對伊朗實施制裁,而制裁的理由正是美國如今向越南提供的核武器材料。這再次說明美國的雙重標準和偽善面目。當被問及華盛頓是否告知中國有關美越談判的內容時,美國資深官員回答:“這是美越的談判。我們不需要征求中國同意屬于我們本國的戰略利益問題。”7因此,“河內正日益向美國靠近,以此作為展現其區域抱負,特別是對抗中國的一種手段。”7
另一方面,就像古羅馬帝國一樣,美國正在展現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傳統舉止,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言:“將其弱小的鄰國置于其羽翼之下,保護他們免受她和她們的更強大鄰國的侵犯。”8遺憾的是,這經常會引發敵視、對抗、冷戰或代理戰爭。
對已經與中國和平共處上千年的東南亞小國來說,與中國就資源問題發起沖突,尤其是當這些資源僅僅有利于美國石油巨頭時,這將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對中國而言,中國政府關于解決南海爭端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它未能認清這些爭端背后美帝國主義計劃的本質。該政策使中國關于南海的主權聲明變得軟弱無力,因為在歷史上南海的所有島嶼均屬于中國。二戰之后,日本政府同意將這些島嶼歸還中國,以此作為其投降的條件。此后,這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1958年,越南總理也對此表示接受,當時他宣稱,越南政府支持中國政府關于中國領海包括所有南海島嶼的聲明。
歷史上,在應對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時,任何的妥協或綏靖都必然招致進一步的侵略,最終導致軍事沖突或國土淪陷。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攻占了滿洲之后,隨之入侵整個中國。對所有希望保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中國人來說,這是寶貴的經驗教訓。
注釋:
1. U.S. Senate Press Release: “U.S. Senate Unaniously ‘Deplores’ China’s Use of Forces in South China Sea”, June 27, 2011.
2. Carcamo, Dennis: “Bayns hits U.S. for provoking China”, Phistar.com, June 27, 2011.
3. Petras, James: “Rising and Declining Economic Powers – The Sino-U.S. Conflict Deepens”, rense.com, April 29, 2011.
4. Chan, John: “U.S.-China tension over South China Sea”, wsws.com, August 4, 2010.
5. Santolan, Joseph: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heighten danger of conflict”, wsws.com, June 15, 2011.
6. Santolan, Joseph: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intensify”, wsws, June 11, 2011.
7. Symonds, Peter: “U.S.-Vietnam nuclear talks heighten friction with China”, wsws.com, August 9, 2010.
8. Toynbee, Arnold: America and the World R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 105-10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