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衰落若干文獻
馬也
2010年4月19日,美國《新聞周刊》有《東山再起的國家》,認為“關于美國經濟長期陷入衰退的說法過于夸張。美國正東山再起,而且比大家預計的更強、更好、更快。此外,也比大多數外國競爭對手復蘇的都要快”。
金融危機以來,包括美國宣布經濟復蘇以來,美國衰落問題一直是西方媒體熱門話題之一。
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美元霸權。1945年12月正式簽署協議,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美元成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建立起美國控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二戰以后,美國經濟總量一度占世界50%。現在占25%左右。美國財政部發布的2008年政府財政報告顯示,該年度美國政府的實際預算超過5.1萬億美元。按照目前國際公認的會計準則計算,聯邦政府累計債務達65.5萬億美元,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4倍以上。
美國日益“去工業化”和走向證券化,發生從“經濟強國”到“金融帝國”,再到“虛擬經濟-泡沫經濟王國”的嬗變。香港“星島環球網”2009年2月17日文章《債務超過世界GDP總額》,援引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斯的話說,“聯邦政府已經破產了”。日本《呼聲》月刊2010年2月號,刊有著名投資家吉姆·羅杰斯的《已經無法復蘇的美國經濟》,認為英國一戰以后一點一點在衰落,“和當年的英國一樣,美國也已經走上了衰退之路”。
一些文章的討論集中于兩個10年:二十世紀末的10年和二十一世紀的頭10年。
2009年11月26日,美國《時代》周刊網站發表《史上最糟糕的10年發生的10件最糟糕的事》,說二十世紀最后10年,是二戰以來美國人經歷的“最令人沮喪、最令人失望的10年”。
12月7日,《時代》周刊載文《終于再見了,“地獄里的10年”》,對這個10年進行概括:“‘美國夢’行將破碎的10年”、“以9·11事件開場,以金融危機結束的10年”、“二戰以來度過的最灰心、最幻滅的10年”、“算總賬的10年”、“夢想破碎的10年”、“失落的10年”。盡管如此,“我們還不能保證下一個10年會比這個10年好”。
12月16日《華盛頓郵報》刊出《讓美國驚恐的10年》,說這個10年是美國心煩意亂的、可怕的、“在驚恐中開始,又在驚恐中結束”的10年。
12月28日,《紐約時報》發表保羅·克魯格曼《大零蛋》,稱美國經濟過去10年的成績等于零:就業零增長,收入零增長,股市零增長。這不會是一個愉快的告別儀式,“下一個10年會得到改善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關于二十一世紀的頭10年,2009年10月17日英國《衛報》文章《處在激進的10年的全球政治》寫道,這是美國由盛轉衰的開始,“這是美國以最鋪張、最不計后果,也最具毀滅性的方式展示其實力的時期,隨后它馬上就開始衰落。”12月21日《華爾街日報》的《燈塔黯然失色》,說“對美國經濟而言,本世紀頭10年可被稱為失去的10年”。英國《金融時報》12月27日又發表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世界向東方傾斜的10年》,認為世紀初10年的特點,是西方支配地位的終結。
關于美國社會狀況。《華爾街日報》(網絡版)2009年11月27日有《奧巴馬為什么沒有改變華盛頓》,認為美國黨派和意識形態分化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2010年1月31日,《紐約時報》發表《聞所未聞》,說美國兩黨制瀕臨崩潰,國內政治動蕩“變得不可預測”。法新社3月10日報道,奧巴馬在密蘇里州的一個演講承認,“人們對政府失去了信任——他們在我競選總統以前就對政府失去了信任。現在情況更糟了”,白宮每天收到大量信件,“一半人稱我為傻瓜”。美國《新聞周刊》4月11日刊登《仇恨》,說目前美國進入“政治氣氛比通常情況下更為緊張、國內極端主義威脅日益真切的年代”,“經濟不景氣和社會變化造成恐懼,而恐懼產生憤怒,現在如此,將來亦然”。德國《明鏡》周刊網站4月14日文章《茶黨活動折射出一個四分五裂的美國》,說美國國內極端主義戰爭不過剛剛開始。路透社4月18日報道,民意調查顯示,“近八成美國人表示不相信政府會做正確的事,該比例為約50年來最高”,“經濟上的不確定性、黨派紛爭,加上民眾對工會和官員嚴重不滿,均導致了民眾不信任政府的局面”。4月20日,法國《費加羅報》又有《奧巴馬治下分裂的美國》,說“衰落焦慮癥”的流行,正在加劇美國的分裂。
法國《世界報》2009年12月31日發表《美國人在尋找模式》,說美國政治體制“開始失靈”,兩位觀點對立的評論員——《華盛頓郵報》的弗雷德·希亞特和《紐約時報》的托馬斯·弗里德曼,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個問題,“美國的民主制癱瘓了嗎?”,“美國人很少像現在這樣懷疑自己的模式”。2010年2月19日,《紐約時報》又有《權力精英》,稱美國精英化制度的聲望已經急劇下降。
2009年9月15日法國《回聲報》《美國創新乏力》披露,一個技術創新基金會根據衡量競爭力的16項標準評估,美國為全球第六名,落后于瑞典和新加坡。文中引述美國雜志資料說,美國創新危機始于九十年代末,“大型公共研究實驗室和國家資助的實驗室人才在流失,研究人員的工資根本沒有吸引力而讓最優秀的大學生心灰意冷,特別是美國缺乏支持基礎研究的政治愿望”,“非應用研究的確在衰退”。
2010年3月22日,《時代》周刊發表《乏味的時代》,認為不僅美國而且全球,都生活在“技術停滯的時代”:信息時代的新發明給生活和工業帶來的變革,遠不及二十世紀初期至中期,真正革命性的技術創新非常罕見,交通能源領域技術創新的停滯令人矚目。在美國,高科技集中于三個領域。一是制造業,占GDP的11.7%,其中2/3以上不屬于高科技。二是信息產業,占GDP的4.2%,可直接視為高科技的信息與數據處理行業的產值不到GDP的0.5%。然后是專業服務業中的程序設計、科技服務,大約占GDP的5.8%。高科技直接制造的產值微不足道,實際上只是被作為創造虛擬資本的工具。
軍事實力嗎?
美國《外交》雜志2009年7/8月號載有《五角大樓的損耗資產:美國軍事力量的基礎正在消失》。先進軍事技術擴散至新崛起的大國、敵對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使美國失去獨占全球范圍的投射能力和不受阻礙地進入海洋、空間、網絡空間的權力。11月19日,《華盛頓郵報》刊登《分析家稱,軍事優勢正在消失》,主要講軍費,說軍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朝鮮戰爭時期為14%,現在只有1%,“看起來這屆政府為救市(刺激性開支)找到大筆資金,但沒有足夠的資金滿足國防硬件設施以及人員的基本需求。”2010年1月,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發表《美國軍情咨文》,認為美國面臨喪失和新防務能力的危險。然后是3月8日,西班牙《起義報》的《在太平洋退縮》,說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盛極而衰,“只要美國軍隊踏上外國國土,那里就會出現抗議美國軍事基地造成軍事、社會和生態后果的活動”。
4月19日,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發表里根時期總統特別助理道格·班多的《破產的帝國》,認為問題不在于軍費。美國軍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5%,2008年占5.9%,為全球軍費開支的一半,超出冷戰時期,包括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期。相比之下,歐洲國家占GDP2%以下。“按任何尺度衡量,美國的軍費開支都大得驚人。”正是這種窮兵黷武,導致“美國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
美國作為“世界領袖”的地位,正在受到質疑和撼動。2009年4月22日,西班牙《國家報》文章評論剛剛結束的美國國家首腦會議,說對美國說“不”的拉美國家越來越多,標題即《門羅主義的衰落》。8月15日,西班牙《起義報》發表《洪都拉斯、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與回旋鏢效應》,說奧巴馬在亞洲和拉美奉行的遏制戰略,正在加速美國的衰退,“遏制戰略具有回旋鏢效應。奧巴馬不是在恢復帝國存在,而是在使美國步步淪陷,進而把美國人民推入苦難與不穩定的深淵。”8月28日,法國《費加羅報》載文《“新歐洲”不再相信美國》。2010年1月10日,英國《金融時報》刊出《美國正在失去自由世界》,特別說到發展中世界的四個最大的“民主國家”巴西、印度、南非、土耳其,在重大國際問題上不愿和美國站在同一條戰線。
前引《華爾街日報》2009年12月21日《燈塔黯然失色》,說在本世紀的頭10年里,“美國迅速從資本主義的燈塔,淪為展示資本主義制度某些缺陷的櫥窗”。問題的提出和討論,也已經包括美國而不限于美國一國。
德國《歐亞雜志》2009年3月號發表《世界的去西方化如火如荼》,認為“西方是問題的一部分,而不是問題的解決辦法”,“西方式的民主是一種過時的模式”。11月6日,西班牙《起義報》有《何為資本主義崩潰的新方程式?》,認為由財政赤字、消費放緩和失業造成的新危機,正在導致社會危機,成為美歐資本主義新崩潰的“組合方程式”。這一方程式由美國蔓延到歐元經濟體。“這是一個質的變化,是資本主義的危機,金融經濟崩潰由此最終變成社會崩潰。”2010年3月4日,英國《衛報》網站刊出《荒謬的帝國陰影揮之不去》,稱西方的道德說教“虛偽可笑”。接著是3月22日,美國《新聞周刊》發表外交學會研究人員的《民主是如何消亡的》,認為近年來,西方民主在非洲、拉美、中東和原蘇聯地區急劇衰落,“在幾乎所有大洲,民主都在逐漸消亡”。
2009年11月15日,西班牙《起義報》有《美帝國將提前消亡的六大跡象》,稱二十國集團峰會、美元疲軟、“金磚四國”崛起等六大因素,表明美國已經提前淪為“普通國家”。2010年1月18日,美國《新聞周刊》刊登《全球化革命》,說“全球化即美國的時代已經結束”,世界更加多樣化、更加混亂。日本《選擇》3月號發表《七國集團將淪為烏合之眾》,擔心日本同七國集團一起被埋沒。該刊4月號《美國尚未衰落,只是影響力相對下降》,認為“雖然很少有人認為美國處于絕對的衰落過程當中,但其相對衰落的趨勢卻不可否認”。
曾因提出“中美國”這一概念而名噪一時的尼爾·弗格森,在2010年3月1日《洛杉磯時報》發表《美國,脆弱的帝國》。他寫道,大國會在霎那間毀滅。絕大多數帝國的衰落都伴隨著財政危機,“我們耳邊應當響起震耳欲聾的警種,因為美國計劃讓2010年的赤字超過1.5萬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是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在帝國遭遇的危機中,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大國的物質基礎,而是人們對大國未來的期許。關鍵的轉變,在全體民眾和海外投資者對美國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的擔憂。3月18日,《俄羅斯記者周刊》一篇《美國-中國:未來戰爭地圖》對此作出評論,說弗格森考慮的主題,不是美國會不會衰落,“而是美國的衰落是緩慢過程還是突然發生”。
2010年5月2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