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上驚濤逐駭浪——走向未來的中國海洋戰略
到目前為止,人類生活的空間還只是海洋與陸地,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只能是這樣。人們既離不開大地的滋養,也珍視海洋帶來的豐澤。充分利用海洋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利益,這是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不能不高度重視的事情。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愈加強烈,海洋對于未來發展的意義也必然就愈加緊迫和重要。走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中國,始終面臨著陸地與海洋兩個戰略空間與方向,而海洋對于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而言,其意義已變得差不多同陸地同等重要。甚至簡直已可以與民族的偉大復興劃上了等號。也就是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味著中國不僅將成為一個偉大的陸地強國,而且也將成為一個偉大的海上強國,在如今這個地球上,沒有也不可能存在一個只能陸上不稱雄而不能海上演武的世界大國。關于這一點,連印度都有著與同樣的感受。海上強國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具有非凡的海洋控制能力,并因此而威風八面,令人向往。但是,通向大洋的道路歷來充滿了危機和挑戰,處處驚濤駭浪,失敗的危險遠大于成功的幾率,對于這一點,人人往往就會忽視。趨利而不知危害,任何行動都不允許,國家用兵尤其這樣,所以孫子說: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我們不僅要看到建設海洋強國美妙的前景,更需要深切地認識其中的挑戰和危機,盡知其利并盡知其害,從而策劃出周全的得其利避其害的辦法,這就是戰略。人類所曾經有過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建設海洋強國絕不能忽視海洋戰略理論體系的建設,海洋戰略理論建設同海上武裝力量的硬件建設同等重要,沒有偉大的戰略家和戰略理論,而渴望偉大勝利,無疑于緣木求魚。現在,人們往往津津樂道于海上力量的各種武器裝備,把海洋當擂臺,拿各種武器裝備打擂,比優劣較短長,喊打喊殺,類如兒童嬉戲,這是完全錯誤的。海上武裝力量的建設不能沒有正確的海洋戰略的指導,而正確的海洋戰略還不是幾個人在辦公室里草擬出來的,需要在廣泛和認真討論的基礎上逐步加以完善,也需要有全民的認知與認可。所以,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在國力的基礎上,仔細權衡各種影響和限制因素,確定國家的海洋戰略,是一件關乎成敗的大事、要事。在當前,認真討論研究中國應該采取怎樣的正確和科學的海洋戰略,深入思考走上海洋強國之路的過程中面臨哪些突出的問題,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與危險,集思廣益,全民參與,是比捐款建造航空母艦更有意義的事情。
一、要認準對手、找準目標
任何一支海上武裝力量都有明確的責任。原則上說,一支有起碼規模的海軍,都擔負著在國外保衛國家的利益、和平時期顯示國家的力量、完成一定區域的海上控制等三項任務。但是,任務與對手從來都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如果沒有對手,也就不存在保衛國家利益,顯示國家的力量,進行海上控制等問題了,對手的大小與性質決定著任務的大小與性質,決定了海上武裝力量的效能與特點。從此出發,中國的海上武裝力量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第一、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如今,中國人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關心國家海上力量的建設,對自己的海軍充滿了寄托與希望。他們渴望共和國的海上武裝力量能隨時出現在危機發生的地方,保護日益繁忙的海上運輸線,保衛海外投資和華人華僑,控制至關重要的海峽、島嶼和水域,渴望自己的海軍能有力地維護祖國的統一,能同世界上強大的海軍抗衡,威懾那些對中國包藏禍心、歷史上曾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恥辱的海上力量,為祖宗和華夏兒女出一口惡氣。這些理想和愿望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完全應該的。但是,這在目前還只能是理想,只能是希望,還只能寄托于未來。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的海軍在大洋上保護海上交通線的能力還很不足(亞丁灣護航的事實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更不能在戰爭來臨的時候,有效地保護分布廣泛、運量巨大的中國遠洋航線,也不能依賴海軍去控制周邊水域和海峽。就是在可能發生的維護祖國統一的軍事斗爭中,中國的海上武裝力量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也還是未知之數。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規模龐大的中國海軍如此窩囊呢?是決策者膽小,還是海軍將士不思進取無所作為?我想,這個原因大家都不會同意,因為我們現在畢竟還處在朝氣蓬勃的發展階段,即或在國內政治與社會思想道德環境上,確有許多不如人意和令人厭惡的東西,但今天的中國畢竟不是晚清,總的說來還是積極向上的;也有人說,是因為中國沒有航空母艦,大型軍艦的數量還是太少,海軍的現代化技術水平還不夠,等等,從技術的角度尋找原因。應該說,這些理由都成立,也都是重要的客觀原因。但是,這些就是決定性原因嗎?是不是只要中國有了航母艦隊,裝備技術先進,就可以義無反顧、一往無前地開進大洋去騎驚濤而逐駭浪呢?
第二、虎視眈眈的戰略對手
中國人現在又重新認識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并且其中很多人大概以為自己的認識已經很深刻很到位了。如果真的這樣的人,我們奉勸他還是收起類似的狂傲之心。坦率地說,西方國家對于海洋重要性的認識,比起我們來,不知道要高明多少、深刻多少,他們對于海洋感受和經驗的積累,更不知道比我們豐富多少。海洋是他們走向世界的橋梁,是他們演繹霸權的舞臺,是他們控制世界的繩索,海洋武裝力量是實現他們國家戰略的最有效的工具。直到今天,海洋仍然是霸權主義的戰略制高點,有人介紹過說,每當有危機發生的時候,美國總統的第一句話總是要問:“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兒”?海洋對于西方的意義,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沒有海洋就不會有西方的今天。對他們來說,任何一個可能的對手的出現,都是值得萬分警惕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英國盯死了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盯上了日本,二戰結束后的冷戰時期,西方國家一起盯死了前蘇聯。蘇聯垮臺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睡覺了嗎?沒有,他們在調整,在尋找新的戰略對象。美國海洋戰略的重點從大西洋逐漸轉移到了太平洋,他們把目光盯上了中國。過去,美國的飛機和軍艦主要出現在蘇聯周邊,今天變成了我國,美國在加強淺水地區和近岸水域的反潛,再加強對付常規潛艇的力量,不斷派遣水聲偵查船到中國近海進行偵查測繪,把反導“宙斯盾”軍艦主要部署在西太平洋,加強關島等海空基地的建設,兵鋒所向,直指中國。對于中國海軍的發展,他們是如此的關心,以至于時不時就要褒貶一番,什么“中國海軍的發展并沒有使我睡不著覺”(美國前太平洋總部司令語),“中國海軍以遠超我們預計的速度發展”(美國戰略人士語)等。因為自己心中有鬼,就捕風捉影地瞎瞎猜,說什么中國要與美國平分太平洋,要將美國排擠出亞太地區,中國制定并正在執行一個名為“珍珠鏈”的戰略,要控制印度洋云云。還不惜玩弄手腕,急迫地與中國搞什么海上戰略互信,增加透明度,邀請中國舉行多國海上軍演,甚至放出話來說,美國愿意幫助中國發展航空母艦。一招接著招一招,一計接著一計。這會是善意的嗎?對中國有利嗎?這說明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霸權已經對我們虎視眈眈了。中美海洋戰略對抗不可避,在激烈和嚴峻的戰略對抗中求生存、求發展,這將是中國海洋武裝力量發展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對于這一點,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第三、不利的海洋環境
海上武裝力量的效能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德國與前蘇聯就是明顯的實例。德國前后兩次都曾建立了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一戰前的德國建立了以英國為對手的大洋艦隊,就艦隊的質量與規模而言,堪稱與大英帝國的大艦隊相匹敵,但是,在一戰中,面對英國的戰略圍堵,這支令人生畏的力量除了能進行幾次漂亮的戰斗外,在戰略上幾乎是一籌莫展,最后坐以待斃。二戰期間,盡管德國的水下力量曾經紅極一時,但由于得不到空中與水面力量的有效支援,最后還是獨木難支,悲慘失敗。前蘇聯在建設海上力量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就海上武裝力量的總規模而言,幾乎達到了當年英德之間的水平,但遙遠的地理分割卻把它的力量一分為四,各自為戰,而且每一個部分又都被環形地包圍著,難以展開,所以,自從彼得大帝以來至今,俄羅斯(包括前蘇聯)不管有多大的海上武裝力量,但都無法發揮與它規模相稱的效能,取得相應的戰果,遠不如它的陸上力量令人生畏。中國的海洋地理環境與德國、俄羅斯的情形非常相似,在地理上,被一連串的島嶼層層包圍,不直接面向大洋,在軍事上,被周邊多個具備中等能力的海上力量看住。比當年的德國以及前蘇聯更加不利的還有兩個因素,一是除最大的戰略對手外,中國周邊的幾個中等海上勢力堪與中國相匹敵,且處心積慮地超越中國,他們用仇視的目光緊盯中國,陰謀把中國當成是他們走向大洋的戰略墊腳石;二是國家還未實現完全的統一,還有事實上的分裂勢力負隅惡斗,中國與周邊各國存在著廣泛的領土歸屬與海洋權益之爭,周圍海上熱點眾多,時現沖突的苗頭。可以說,中國海上對手之多,相對于漫長的陸上疆界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時光流失、空間壓縮,中國海上周邊必將危機頻發,無可回避。在不斷應付海上周邊的危機中發展,這將是中國海洋武裝力量發展的另一個顯著的特征。不可能一帆風順,這是中華民族通向大洋的戰略宿命。
二、要穩扎穩打、循序漸進
海上武裝力量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但其本身也是一個需要精心呵護的發展過程。正確地運用海上武裝力量,正確地建設海上武裝力量,這是海洋戰略的基本內容。記得毛主席曾經說,海軍要建設好,要使敵人怕。在當時戰略大背景下,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海軍的地位、作用和基本任務。現在我們討論未來的海洋戰略,仍然離不開這個思路,要有鮮明的敵人意識(在西方的忽悠下,現在有一種說法,似乎任何國家之間都可以搞什么“戰略互信”,甚至連臺灣都想與大陸搞“戰略互信”,真不知道能“互信”什么),在總的戰略背景下,確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任務,規劃發展的步驟。
1、正確地確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任務,必須量力而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海上武裝力量應該擔負以下任務,并進行相應的能力建設:
第一, 擔負戰略核反擊的任務。
在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將始終面臨各種形式的戰略訛詐,其中最危險就是核訛詐,這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今后也還會繼續發生。有效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海基核反擊力量,是應對這種核訛詐的最佳手段,這也是當代海軍最有價值的部分。建設一支具有可靠戰略威懾力量的核海軍,這是沒有任何討論余地的事,在力量準備上還要留有充分的冗余。在建設一支能擔負戰略核打擊任務的核海軍的同時,如果國力允許,我們還應嘗試建立一支能遂行常規打擊的核海軍。數字化地球和遠程巡航導彈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水下核力量的能力范圍,如果一艘核潛艇承載40——60枚常規導彈的話,那么10艘左右的核潛艦隊將能向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一次投射400——600枚高爆炸力的精確制導武器,可以取得驚人的打擊效果。如果戰時擴大核潛艦隊規模到50艘左右,那么一次就能投射2000——3000枚高爆炸力的精確制導武器,所取得的效果就會遠遠超過戰術及戰役層面,將能達到非常可觀的戰略效應,在核武器之外增加一手更靈活的戰略威懾力量,從而增加國家戰略選擇的靈活性、可靠性和彈性,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殺手锏。
第二,要能有效地進行西太平洋范圍的戰場遮斷。
任何一個亞洲大國,在一切層面的戰略構想中,都必須充分考慮區域外力量危機時的向東亞集中的問題。過去,在技術手段有限的情況下,舊日本海軍曾經設計了一種號稱“九段擊”的戰術。現在,技術手段的多樣化,使得這種 “截擊”,變得更加靈活,不需要動用龐大的水面艦隊就可以持久立體地進行,可以從水下、水面、空中、太空利用各種兵器實施,代價小,效費比高,能達成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將給潛在的對手造成極大的戰略負擔。
第三,要能有效地控制特定的局部海域。
能否有效地控制局部海域,關系到祖國的統一大業,關系到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關系到沿海經濟區的戰略安全。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能否確保黃海絕大部分、東海大部、臺灣周圍以及南海大部的制海權,將是對中國海洋戰略能力的考驗,也是海上武裝力量建設要重點加以解決的問題,也是未來中國走向遠洋的基礎,沒有這個堅實的后據,即或能把一支小艦隊派到遠方,那也必將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只能任憑雨打風吹去了。
第四、還要有一定的遠洋交通護衛能力。
除了主要的戰略對手之外,我們確實不能眼看著一些跳梁小丑對我們遠洋運輸進行破壞。但是,這個能力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能是有限的,甚至只是象征性的,就如現在炒作得紛紛揚揚的亞丁灣護航一樣。以中國目前的遠洋運輸需求,沒有一支全球性質的海軍不可能實現可靠的航線保護,而中國同主要戰略對手的對抗一旦轉化成為現實危機,龐大的中國遠洋運輸航線將立刻危如累卵。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多次局部戰爭的經驗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對此,不應該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2、區分不同的戰略階段,不能急于求成。
把浩浩蕩蕩的大艦隊派到大洋上去,看起來的確是很威風、很提氣,但也很可能是莽撞的無用之舉,有些缺乏戰略底蘊的國家正在重復這樣的錯誤。比如印度,實在不知道它舍命般地弄幾條過時的航空母艦要達成什么樣的戰略目的,抑或就是為了擺擺架勢、顯顯威風。其它如泰國、巴西、阿根廷,西班牙、意大利等,也都號稱擁有航空母艦,拿來做個啥子用,實在是讓人琢磨不透。歷史上任何一個海上大國,無不經過幾個遞進的發展階段,中國的發展也并不例外。
第一個階段:全面防御階段。
防止帝國主義從海上入侵,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相當一個時期主要的戰略任務,也是國家海洋戰略的主題。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國家海洋戰略只能貫徹全面防御的方針。現在很有一些人在喋喋指責,似乎那時的掌舵者沒有海權意識,沒有現代思想,以至于我們不能很快地建立一支具有遠洋能力的海軍。這完全是脫離實際一廂情愿的空談,就是到今天,是否就完全有把握地說已經從根本上解除了帝國主義從海上入侵的危險,恐怕還得謹慎一點。美國所奉行的“由海向陸”的戰略也還把中國包括在內,美國及其盟國的海上武裝力量仍然給中國沿海的發達經濟區帶來巨大的戰略壓力。
第二個階段:戰略防御與戰役進攻相結合,積極防御階段。
不管怎么說,經過六十年發展壯大,中國的海洋戰略應該向這個階段邁進了。進入這個階段,在總體實行戰略防御的前提下,要不斷發展戰役上的進攻。進攻是消滅敵人的基本手段,任何戰爭都是如此。只有貫徹積極防御的方針,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逐步改善戰略上的不利態勢,增強戰略防御的穩定性。我們不能坐視對手在家門前構筑愈加嚴密的包圍圈而無動于衷,要在海戰場建設、裝備建設、兵力演練、情報綜合保障等各個方面,加強對局部海域的控制。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積極防御迫切呼喚盡快解決臺灣問題,應該從海洋戰略的需要出發確定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表,而不是讓臺灣問題服從和服務于純粹的政治游戲(這恰恰是美日等希望的)。直白一點說,未來中國航空母艦艦隊如果不是以臺灣為根據地,那就很可能要成為一堆沒有用處的廢物。與常人的理解不同,筆者認為,解決南海問題用不著航母編隊。在南海范圍內,無論周邊哪個對手,中國都可以用常規海空力量解決問題。相對于龐大的航母編隊來說,黃海、東海都不過相當于洗澡盆,南海也只是稍大一點而已,無從施展開手腳,航母編隊的真正用武之地只能是大洋。可以設想,十年或十五年之后,當中國的航母編隊成型之時,龐大的中國海上力量還只能游弋于臺灣以內的近海,這將是一幅多么尷尬的畫面。當然,如果想穿過島鏈封鎖進入大洋,和平時期盡可以暢通無阻,但這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和平條件下,不管多大的航母編隊都可以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但是,一旦進入戰時狀態,孤懸在外的艦隊將何去何從呢?所以,組建航母艦隊的同時,必須解決艦隊進入大洋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舍臺灣而無它途。
第三個階段:馳騁大洋的階段。
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有關中近海的海洋權益之爭基本上已經解決,海上武裝力量的主要任務,是在全球范圍內保護中國的利益。大概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談到對中國遠洋航線實施有效保護的問題。但是,如果中國的海上武裝力量發展到這個程度,必定是世界戰略版圖已發生了重大的歷史性改變,世界的力量結構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已經不是我輩所敢于揣測預謀的了。
3、發展綜合均衡的力量體系
養兵是為了用兵。未來的海上用兵特點,要求任何一支現代化的海軍都應該有綜合的力量體系。預測未來戰爭,這大概是人類的一個固有的愛好,無論是哪個民族的人都會樂此不疲。但遺憾的是,人們對戰爭的預測甚少有準確的時候,甚至連大致準確也難做到,人們的一個通病,是往往把未來的戰爭估計得過于簡單。既然知道人智有窮,那我們與其挖空心思地去描繪未來,還不如就琢磨其可能的特點。對中國來說,未來的海上戰爭將有什么特點呢?第一,將具有龐大的規模。因為現代社會的生產規模與制造能力都太過強大了,戰爭就是物質的運動,人們能運動多少制造物,戰爭的規模相應地就有多大。第二,將是全部空間的。人類的技術之手能夠到哪里,哪里就有可能成為戰場。第三,將是持久的,在廣闊空間范圍內有以空前龐大規模進行生死較量,短時間是決不出勝負的。這就要求中國的海上武裝力量首先要有龐大的規模,只有少數幾件尖端武器是贏不了的。其次還要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涵蓋了參與戰爭的人,包括涉及海陸空天全部的海上武裝力量裝備。戰爭中從來沒有什么過時的武器,從來都是有什么樣的武器打什么仗,一味地追求所謂高精尖同樣也是贏不了的。
因為這樣的特點和要求,決定中國的海上武裝力量建設必須走綜合均衡發展的道路,不但要發展各種水面突擊力量,也要發展各種水下力量,更要發展空天一體化的空中力量,同時也不能忽視海軍的陸基力量,包括海軍陸戰隊和岸基導彈力量;要正確協調質量與數量的關系,裝備與生產的關系,突擊力量與保障力量的關系,現役力量與后備力量的關系。使我國的海上武裝力量成為一個綜合、均衡、強大的力量體系。這樣的體系才能經得起風雨,經得起遠洋上的驚濤駭浪。可以說,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支海上力量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包括美國海軍的在內。美國海軍充分利用了盟國的資源,有些功能是分配給了他們來完成的。所以,發展綜合均衡的力量體系非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是一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事業,需要全民族為之努力奮斗,且不可簡單化、急躁化。
三、要深知厲害、時刻準備
現在舉國上下都有一種驕傲,或者說得嚴重一點,都有一種幻想,以為就在這樣和平的環境下,無驚無險、無風無浪地發展下去,中國就必定會發展成為世界大國,而且還是第一大國。已經有一些西方所謂的“專家”進行了時間預測,有說2020年的,由說2025年的。真不知道這么準確的年份數字是怎樣算出來的。作為中國國家武裝力量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海上武裝力量似乎也將在和平發展的紅利中一帆風順地開進大洋,從此暢行無阻,可以縱橫馳騁。果真就能這樣嗎?
1、危險隨時存在
我們認為,同中國崛起為世界強國的過程一樣,中國海上武裝力量在崛起的過程中也要充滿各種可預知和不可預知的危險。這是因為:
首先,這符合常識,也符合人類已有的經驗。
從全球范圍講,人類歷史至今,既沒有哪一個海洋強權可以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也沒有哪一個海上強權可以一路暢通沒有干擾地爬到力量的頂峰。相反,任何海上強權的退出都是因為發生了決定命運的戰爭,只有戰爭才能把既有的海上強權趕下王座,任何新生力量走向頂峰也是因為戰爭,也只有在決定命運的大戰中取得勝利,才能把自己推向王座。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其它的途徑。這種事情,過去沒有發生,今后也不會發生。難道我們能指望蒼天開眼,獨獨對中國青睞一番嗎?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發展壯大,都是在矛盾斗爭中實現的,在軍事上,一支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一定是在戰斗中實現的,沒有經歷過血火考驗的軍隊,不管裝備多么先進,規模多么龐大,成員學歷文憑多高水平,都不可能成為一支戰之能勝的可信賴的力量。
其次,中華民族走向大洋的道路上,有過中道崩沮這樣慘痛的教訓。
在近代化的過程中,當時的滿清政府也試圖建立一支比肩西方列強、可縱橫東亞的海上武裝力量。但是,這個幻想被歷史無情地打斷了。一場甲午戰爭,徹底搗毀了中華民族走向大洋的可能,滿清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海上家底倒成了日本鬼子走向海洋強國的磨刀石。歷史在今天會不會重演,任何一個有一點負責精神的人,都不會也不敢遽下斷語。
最后,這件事情不取決于自己而取決于敵人。
趨利避害,這是任何人都懂得的事情。但戰略問題畢竟是人與人打交道的事情,不能用主觀愿望代替客觀實際。盡管我們會千方百計地去努力避免危險,但可能很多時候會避免不了,因為這不取決于我們,而取決于對手。坦率地說,取決于美國的評估及決心。事實上,今天以至于未來,無論我們如何大吹大擂什么中美密切聯系、共同利益,但實際上我們并不能影響美國的決策,也不能干預美國的行動。未來美國對中國會采取什么樣的戰略,對發展壯大過程中的中國海上武裝力量要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完全取決于美國。那么,美國是不是在意中國的海洋戰略呢?有人已經否定,中國的海上力量的發展并沒有使他睡不著覺。也就是說,覺是睡著了。但又有誰知道,是不是睡得踏實,抑或雖則睡著,但卻做了惡夢呢?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制訂有完備的對華戰爭方案(感興趣的可以參見筆者網文《十面埋伏:美國如何策劃對中國的戰爭》),對華海上戰爭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于日本和印度,它們更是處心積慮地準備對中國下手,這已經婦孺皆知了。對手在盯著你!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值得警惕的事情,連動物都曉得。
中華民族不能再允許發生類似甲午海戰這樣的事情,中國再也不能承受失敗之重,類似與甲午戰前那種自大自樂、無視對手、不知道危險之所在的荒唐史絕不能再重演。所以,在中國走向海上強國的整個歷程中,必須時刻準備戰爭,準備好一切充分的手段,以應對當今海上霸權正在舞動著的狼牙棒,應對或遲或早必定要發生的一場東亞海戰,一場浩大的西太平洋戰爭。
2、保障手段必須過硬
中國海上力量與戰略對手在力量上是很不對等的,這將是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客觀現實。以不對等的力量與對手進行戰略對抗,并爭取實現戰略平衡,必須跳出海洋看海洋,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立足綜合優勢,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具體地說,要特別注意三個方面:
第一,大力發展以陸制海的力量,保障中國沿海的淺近縱深,保證中國海軍在沿海的行動自由。
以陸制海,這是弱勢海軍對付強勢海軍行之有效的辦法。過去,能制海的陸上兵器只有岸炮,射程有限,機動性差,所能控制的近岸水域非常有限,只能保障個別要害之處。現在,技術進步給以陸制海提供了更豐富更有效的手段,各種新型的超地平線雷達能有效地遂行情報保障,陸基反艦飛航導彈能控制距岸500公里以內的水面,陸基對海型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的射程達到2000——3000公里,能控制距岸2000公里以內的水面。這些武器射程大、打擊準確,威力巨大,機動性強,在有效的情報保障下,具有不可抗拒的打擊能力,而且便于大規模生產和裝備。這是劃時代的制海利器,擁有必要規模的這樣的力量體系,將在中近海的距離上有效地遏制對手的水面行動,從而給我方的行動以巨大的支持。
第二,大力發展以空制海的力量,形成中近海范圍內強大的打擊力量,支持武裝力量的戰役投送。
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這是任何一個稍具海軍常識的人都知道的。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空中力量不僅擔負著奪取海上制空權的任務,還要擔負海上打擊、空中突擊的任務。海上打擊包括打擊敵人的水面艦隊、水下潛艇和海上運輸,空中突擊包括跨海對敵占島嶼、敵人軍事基地及敵方國土進行火力突擊,對敵方的港口、運輸線實施攻勢布雷,運送力量突擊占領敵占區等,這就要求海上武裝力量的空中部分必須大而全:不僅要有相當規模的制空戰斗機,而且還要擁有相當規模的轟炸機、反潛機、運輸機、偵察預警飛機等,還要保證具有大航程和高載彈量的特點。對于這樣的戰斗,和平時期必須進行嚴肅認真的演練,臨急抱佛腳是無濟于事的。
第三,大力發展以天制海的力量,奪占海洋戰略制高點,為海上力量提供全般信息情報支持。
在當代海洋戰略中,制空權固然要害依舊,但一個新的領域變得越來越至關重要,這個領域就是近地空間,俗稱太空。依托近地空間行動的各類飛行器,能夠給人類提供海量的情報信息資源,這些資源能充分地運用于軍事領域。在海上,無論是通訊、導航、定位,還是偵察敵情動態,監視水面水下,天基飛行器承擔越來越多的任務。天基飛行器具有不受天氣、不受地球曲率、不收國土限制等特點,在可預見的將來,干擾打擊天基飛行器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有這些特點,所以天基系統在軍事上具有十分優越的地位,太空事實上早已軍事化,充分運用天基資源以增強軍事優勢,美國及前蘇聯早在六十年代就開始,中國非但不應該在這方面落后于人,而且還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天基武器系統上走在別人的前面,發展各種型號的導航定位衛星、通訊衛星、光電偵察衛星,發展各種反衛星武器,達到以長制短,以新生的力量制衡傳統的海上力量,從而取得不對稱條件下的戰略平衡。
對于中國未來的海洋戰略,時下有一種官樣的說法,經常見諸網間報端,這種說法是,“中國海洋大戰略應以捍衛和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和領土統一,解決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維護和捍衛中國海洋權益”,筆者以為,這種說法,既否定了海洋戰略的長期性,也否定了這個戰略的全球性。喊了那么多的“全球化”,難道我們還不深刻地曉得武裝力量全球化的道理嗎?實在不知道,難道不可以看看當今唯一超級霸權給世人做出的樣子嗎?這就未免太膚淺了,談論海洋戰略,我們的眼光實在不應該這樣狹窄。展望未來,預測歷史,沒有什么成就與輝煌是不可超越的,更沒有所謂“歷史地終結”,恰恰相反,我們完全有理由一想到未來的歷史就心潮澎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未來,為中國海上武裝力量的未來而奉獻無盡的悠悠思緒。
歷史是漫長的,漫長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人們創造的。每個人所能體會到的歷史畢竟只是短短的一剎那,但如果能把個人納入到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此來思索、來努力,無論如何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講了這么多中華民族未來的海洋戰略問題,說到底,問題其實并沒有多么復雜,只要有兩點就已足夠:一是應有輩輩相傳為之奮斗的志士,二是應有遠大的目光。只要有了這兩點,不管未來的海洋上波濤多么驚人,駭浪多么狂暴,中華都必將一往而無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