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BC:紅旗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高高飄揚!
記者發自加爾各達郁蘭/印度東北部的西孟加拉邦,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Indian Communist Party Maxist)領導的左翼陣線自1977年以來一直執政至今。
這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共產黨通過民主選舉執政時間最長的一個邦,也是印度唯一一個在70年代末期成功進行了土地改革的地區。
土地改革中,大地主的土地被分給農民,而且與中國不同的是,農民擁有這些土地的所有權而不僅僅是使用權。在這樣的政治經濟環境下,西孟加拉邦是印度貧富差距最小的地方。
在該邦的首府加爾各達,我走訪了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邦總部。這是一幢普通的辦公大樓,二樓的會議廳內,墻上懸掛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照片。
原本被告知高層領導人都已經下去競選,卻巧遇正在加爾各答助選的該黨中央秘書處成員尼洛特帕爾·巴素(Nilotpal Basu)。
巴素說,印度左翼共產黨陣線之所以能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執政,是因為該黨自印度實行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一直警告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是不能持續的。而如今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證明了印度共產黨的可信度。
巴素說,盡管印度憲法規定了經濟的資本主義化,但即使在憲法的制約下,印度左翼共產黨仍然在西孟加拉邦走向工業化的同時,有一系列保護農民土地不被侵吞的措施。
包括農民在出售土地時一定要有公道合理條件等措施,使得西孟加拉邦并沒有出現其他地區那種農民因欠債自殺的例子。
該黨有日報、周報和季刊,印地語和英文都有。在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總部附近不遠就是黨報《人民的一部份》(Ganashakti)編輯部。這是一份有170多個工作人員,日發行量30萬份的報紙。
首席記者阿塔努·薩哈(Atanu Saha)告訴我,他18歲加入印度共產黨是因為他相信,共產黨最能照顧窮苦人的利益。
而當我問他又如何看待加爾各達,乃至整個印度的廣泛貧困問題時,他說印度共產黨雖然倡導公平,但是也必須在大的憲政機制下運作,不可能用集權專制的手段來實現政治理念。
他告訴我,報社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是黨員,他們在享受黨員權利的同時也有黨員的義務。
權力是為黨出謀劃策,而義務是讓黨日趨完善,照顧更多窮人的利益。 在印度這樣一個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國家內,作為一名印度共產黨黨員,他們是否還有其他的宗教信仰呢?
副總編阿維克·杜塔(Avik Dutta)和薩哈都斬釘截鐵地說,他們的信仰就是共產主義,不過他們并不反對和限制其他人的宗教信仰。
從報社出來,看到滿大街都是鐮刀與錘子交叉的共產黨標志。印度2009年大選共有7個全國性政黨參選,加上地區政黨和獨立候選人,總數超過1千。
印度共產黨又將如何在這樣的選舉中再次獲勝呢?幾名資深黨員的回答是:將窮人的福祉放在首位。
2、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成熟
文章稱:在近幾次選舉中,印共(馬)連連取得意外佳績。它的影響力之大也出人意料。
如今,印共(馬)已經明確表示,他們不會阻礙未來的經濟自由化,但在勞工改革和盈利的國有企業私有化問題上持保留態度。公眾的情緒朝著有利于他們的方向發展,而且理應如此。
印共(馬)有兩個主要的權利基礎———南部的凱拉拉邦和東部的西孟加拉邦。其中,人口與德國大致相當的西孟加拉邦更為引人注目。1967年,與中間路線黨派結盟的共產黨首次在西盂加拉邦掌權,他們的改革日程被內部激進派以暴力方式取代。激進派試圖通過公開燒毀地契和借據,并在村民面前處決地主和放高利貸者的方式,強行實施土地改革。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1977年,共產黨迅速上臺,并贏得了此后的每一次選舉。
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的土地改革計劃(印度國內最徹底的土改計劃)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政治阻力。激進派分子已經消磨掉了地主們的意志。現在很難找到對共產黨的所作所為持批評態度的人。印度新總理辛格曾經提到了西孟加拉邦賦予佃農土地所有權的成功經驗,希望它成為各邦效仿的榜樣。就連擔任西孟加拉邦商會會長的大企業家比斯瓦迪昔·古普塔都認為土地改革是有益的。他說:“在印度農村,這個邦的存款最多。它將推動投資者的資本增值。”
土地改革在農村取得的成功更加顯而易見。沿著鄉間公路而下,會看到畫有鐵錘鐮刀圖案的紅旗在路邊的房屋和商店上迎風飄揚。在游客們參觀的稻田里,水稻不再是一年一熟而是一年三熟。西孟加拉邦的大米產量雄踞印度各邦之首。大多數村莊都用上了電,許多農民家里都有電視機、電扇甚至冰箱。
10年來,私人投資在這里受到了鼓勵,勞動力大軍的好斗性逐漸得到抑制。眼下,西孟加拉邦的外國投資正迅速增加,經濟增長率在印度名列前茅。而印共(馬)的影響也日益增大。如果沒有共產黨的支持,新一屆印度政府就無法維系下去。
3、印度共產黨(馬)在西孟加拉邦的執政經驗
以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為主的西孟加拉邦左翼聯合政府執政已近30年。在印度現有體制下,真正的權力在中央政府,國大黨、人民黨和其他資產階級——地主的政黨一直在執政,左翼政黨能長期執政邦政府的確是個奇跡。
擔任西孟加拉邦政府總理25年之久的朱奧迪·巴素說:“盡管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我們在執政之初還是有一個合理、清晰的計劃。我們一直在進行艱苦的努力,以期增強左翼、民主和世俗的力量。在為實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長期斗爭中,我們目前的試驗和經驗對自己很有幫助。”
土地改革和基層自治機構重組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
西孟加拉邦農業陣線的斗爭對左翼運動的發展至關重要。1977年,左翼聯合政府執政后首先進行土地改革和重組基層自治機構。這兩項措施使政策以兩條腿走路,取得巨大成功。
由于左翼聯合政府的政治魄力,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都自豪地宣稱是整個印度最成功進行土改的邦。西孟加拉邦土改由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租佃改革與土地的重新分配。左翼聯合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運動——“佃農行動”,在土地記錄中對佃農進行登記,并在憲法修正案中賦予佃農永久、可繼承地耕種租賃的土地。土改的第二項措施就是獲得最高富余土地,在窮人和無地者中進行重新分配。
與此同時,著手把地方政府機構重組為民主選舉的三級體制。17年后,第73條和第74條憲法修正案實施后,這種體制就成為全國各邦都采用的一種模式。左翼聯合政府以基層自治機構為平臺,與農村的既得利益者相抗爭,試圖朝著有利于工人階級的方向改變階級關系。西孟加拉的自治機構行使市政的職責,建設與管理醫院、學校和圖書館,促進農業、合作社、家庭工業以及兒童福利的發展。村務管理機構在地方規劃和執行政府計劃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他們促進合作以提高農業生產、管理地方資源、確定房屋建造的受益者、減輕貧困以及提供社會保障等。這使得基層自治機構在西孟加拉農村地方管理中成為一個關鍵的部門。這些自治機構擁有民主,廣泛代表勞動人民。
這兩項措施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之前,西孟加拉的農業停滯不前。多份官方報告以及第七條計劃的文獻都指出西孟加拉農業潛力沒有得到發掘。左翼聯合政府上臺執政給西孟加拉的農業帶來了曙光。1977年后,農業經濟得到顯著發展。通過土改,階級力量的變化有利于工人階級。村務機構進行重組,不僅有助于西孟加拉邦擺脫農業發展的停滯狀況,而且農業生產的發展速度也超過任何一個邦。自1977年以來,西孟加拉邦的糧食產量平均每年增長6%,在印度17個人口最多的邦當中增長速度最快;西孟加拉邦是全國最大的稻米生產地,土豆產量全國第二;20世紀80年代,西孟加拉邦農民收入增長在全國最高;20世紀90年代,西孟加拉邦的人均生產總值在全國各邦中增長最快;1977-1978年以及1997年,西孟加拉邦的貧窮人口比例在全國各邦中下降最快,在這一時期,貧困線以下的農業人口下降了36%。
采取一系列措施減少文盲和擴大基礎教育
左翼聯合政府在消除文盲與擴大學校教育中遇到不少障礙。盡管如此,聯合政府已經采取一些重要措施,努力減少文盲與擴大基礎教育。教育預算從1976-1977年的約12%增加到2000-2001年的25%。小學學校的數量從1978年的570萬所上升到1999年的1,230萬所。資料顯示,1993-1994年間,西孟加拉農村地區5-14歲兒童入學率約為65%,而印度同期的比例為63%。在西孟加拉邦農村中,女童入學率遙遙領先,西孟加拉邦已超過61%,而印度全國僅為55%。
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左翼聯合政府卻清醒地認識到在擴大教育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幾年,左翼聯合政府又采取重要措施,努力達到全面消除文盲和普及初級教育。
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維護社會和諧
賤民與土著民是土地改革和基層政府重組的主要受益者。約42%的登記佃農以及55%的土地重新分配的受益者是賤民與土著民。在所有的社會階層中,他們在基層自治機構中擁有最多的代表,并且代表的比例還在逐年增加。目前左翼聯合政府制定了許多專門扶持賤民與土著民的計劃。約3.2萬名賤民學生和2.8萬名土著民學生在接受初等教育時由政府資助住在簡易旅館中。政府還為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學生建造了約240個簡易旅館,目前7200名學生生活在這些旅館中,并且有11萬賤民學生和8萬名土著民學生得到政府的獎學金。
提高婦女權益是左翼聯合政府的一個重要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左翼政府的最重要措施就是使55萬婦女得到集體和單獨的土地契約。根據第73條和74條修正案,左翼政府在基層自治機構中為婦女留出了33%的席位和主席職位。實際上,由于一些女性候選人在普選中勝出,所以女性代表的實際比例超過1/3,目前約占36%。左翼政府還采取了其他措施提高婦女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約5萬名喪夫或老年婦女可得到政府的津貼,還有約10萬名婦女可以得到社會福利委員會的資助。近年來,一些地區還大力支持成立主要由女性經營的自助團體,僅在麥迪尼普一地,就有2.1萬個這樣的自助團體。
是否保護少數民族的利益是檢驗民主的試金石。左翼政府的民主分配制度提供給少數民族平等發展機遇,占西孟加拉邦人口24%的穆斯林從中受益良多。穆斯林農民在100多萬英畝重新分配的土地中沒有受到歧視,平等地得到了應有的土地。同時,穆斯林農民也在150萬簽約的佃農之列,因而保障了他們的耕種權利,免受地主的殘酷剝削。
左翼聯合政府還高度重視向少數民族提供社會保障和經濟援助。成立了西孟加拉少數民族發展金融公司,向自助項目提供貸款,培訓少數民族人員,并在經濟上進行資助。此外,左翼聯合政府還向少數民族的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
不斷健全民主機制,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
左翼聯合政府認為,加強民主是提高勞動人民利益的基本先決條件,能夠保障人民利益的不斷增長。
1971-1977年,西孟加拉邦曾遭受了國大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半法西斯統治長達6年,左翼運動,尤其是印共(馬)的基礎遭到破壞,所有的民主權利被踐踏,任何反對這種扼殺民主的行為都會遭到嚴酷的鎮壓。因此,恢復民主權利成為新當選的左翼聯合政府的主要任務。聯合政府執政后,工會的權利得到完全恢復,所有行業,包括警察,都獲得了結社和集體談判的合法權益。尤其重要的是,政府對待工人斗爭的方式大為轉變。
通過維護和完善各種民主機制,左翼聯合政府使西孟加拉邦的民主得到加強。基層自治機構以及其他市民機構每5年就會進行正常的選舉,這在全國所有邦當中還不多見。在左翼政府領導下,西孟加拉邦在全國首先把市民機構的選舉年齡從21歲降至18歲。全面開展的土地改革改善了貧困農民的經濟狀況。把權力分散到基層自治機構以及聲勢浩大的左翼群眾運動,都為深化民主與行使民主權利提供了真正堅實的基礎。
左翼聯合政府在印度的民主進程中一直處于領導地位。通過斗爭,中央政府給予各邦更大的財政、立法和行政的權力。國大黨在長期執政的過程中不斷侵蝕各邦的權力,奉行單一政府觀念的人民黨領導下的聯合政府執政后,這一狀況更加惡化。近30年來,西孟加拉邦不斷提出在中央與各邦關系問題上進行民主重組。為達到這一目標,左翼聯合政府并不局限于提出西孟加拉邦的具體要求,同時也動員其他邦政府和黨派,要求加強聯邦政體。左翼聯合政府的出色表現使西孟加拉邦成為當今印度民主的前哨與基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