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的科技面特征,全球化就是當代社會的人文主題。雖然自其出現之日起,全球化即伴隨著爭論、質疑與批評,但就在種種非難聲中,全球化的進程勢不可擋,正一步一步地在人類社會這一土壤上拓展、深耕。
雖然外部的反對聲無法阻止全球化進程,但內部分歧卻可能使它面目全非。伴隨著全球化的擴展、深入,新的問題又擺在不同國家的人民面前:我們要的是什么樣的全球化?
僅僅在幾年前,這一問題似乎還不成其為問題,因為答案不言而喻。尤其是自上世紀末全球化隨著蘇東解體而加速后,它本身就被賦予了特殊的價值含義。在政治上,由于兩個超級大國其中一極的解體以及人們對這一趨勢的普遍認同、歡呼,單極化成為全球化的政治內涵,其過程被表述為“建立國際新秩序”;在經濟上,蘇東解體意味著計劃經濟實驗的失敗,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全面主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要求其它國家“與國際慣例接軌”;在文化上,西方基督教文明被普遍視為當代先進文明的代表,獲得了以“普世價值”相標榜的國際話語霸權,即使在中國國內,“融入主流國際社會”也被主流話語解讀為改革開放的核心主題。
但是,這種高歌猛進、步調一致的全球化在近幾年卻遇到越來越嚴重的梗阻。帶有濃厚西方化色彩的全球化在全球遭到全方位的挑戰。
一,在政治方面,雖然美國總統小布什在其國內新保守主義精英的強力支持下,不顧包括傳統盟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反對,強行啟動了單邊主義戰略,但其過程已經走完“一意孤行-短暫輝煌-難以收場”的三步曲,即將步入“黯然謝幕”的終曲階段。布什單邊主義戰略的試驗田是美國核心利益所在的中東,但在一意孤行并經歷短暫輝煌后,單邊主義的一切作為都陷入了難以收場的困境:被美國自我標榜為“反恐”偉大成果的伊拉克戰爭,其結果是使伊拉克人民長期陷入恐怖襲擊的海洋,全面內戰一觸即發;小布什所親繪的“中東和平路線圖”,其結果是巴以、黎以武裝沖突不斷,甚至有可能將敘利亞、伊朗拖入沖突,中東陷入了久已未見的困局;伊朗核問題未能寸進,朝鮮核問題波瀾又起;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小布什誓言要極力推進的“自由民主”,給美國在自己后院拉美及其戰略要地中東制造了越來越多的對頭。單邊主義的全面潰敗使美國捉襟見肘,也預示著在經歷短暫輝煌后,單邊主義已經盛極而衰、難以為繼,只能改弦易轍。
世界應該慶幸,當年兩極爭霸的勝利者是美國。美國因其制度和文化的原因,難以傾力征服其它國家,也難以成為真正的鐵血霸主。小布什推行單邊主義的意志不可謂不堅定,其國內新保守主義的支持也不可謂不有力,但受限于體制與民意,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不可能無端越過某些“底線”,單邊主義的意志也難以抗衡現實的挫折,只能淺嘗輒止、稍試即收。在現代觀念所浸潤的民意背景下、在必須迎合民意的體制約束下,不管小布什內心何所欲、意志如何堅定、新保守主義者如何不心甘,他們實際已喪失了繼續推進單邊主義所必須的局勢主導能力。美國的一強獨大、缺少外部制衡必然給世界帶來危害,但由于其內部制約的存在,這種危害相對而言較小。不難設想,如果當年希特勒擁有今日美國的力量優勢,其結果不是他統一、奴役全人類,就是人類文明成為廢墟。
小布什單邊主義的擱淺意味著全球政治單極化進程的擱淺,在諸如中東、東北亞等當前重大國際問題上,美國不得不接受一種更為多邊性的多極化框架或程序安排。本月在俄羅斯舉行的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對話,就內容而言并沒有多少新意,但因為發生在這種背景下,顯得意味深長。尤為引起世人關注的是,會議期間東道主俄羅斯特意安排了中、俄、印三國領導人的首次峰會,作為此次八國會議的壓軸之作。傳說中的中、俄、印“大三角聯盟”,被美國稱為處在“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也是當代“最難對付”的國家。如果這三個西方七國以外的最大國家相互靠攏、走向結盟,對全球勢力消長的影響將超過首腦會晤已成機制的俄法德三國。在此東西方兩大對抗美國單極化意圖的三角機制中,俄羅斯都處在核心位置,這種局面乎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秉承鄧小平的十六字方針,“絕不當頭”是中國外交的既定國策。在抵制單極化、推動多極化的國際斗爭中,中國越不當頭,爭取實現自我利益的空間就越大。
迄今為止,中、俄、印三國關系遠未成熟到可以實現戰略結盟的程度,俄國對中國還存戒心,中印兩國關系雖有進展,但不穩定;印俄關系較好,但印度還是將印美關系視為外交的重中之重。但是,中、俄、印三國正在相互靠近也是事實,這種趨勢既是三國對美國試圖建立單極秩序的回應,也印證了單極化進程已經受阻——如果單極化進展順利,中、俄、印三國不可能越走越近。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此次中、俄、印三國的首次峰會,標志著全球化政治進程中單極化受挫、多極化擴展的勢頭。成就這次歷史性的峰會,或許也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遠赴彼得堡的主要目的。
二,在經濟方面,世貿組織的多哈回合談判再次陷入僵局。與以前的貿易糾葛不同,自2003年以來,多哈回合之所以進展不大,是因為美、歐、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無力主導談判的進程,但又不愿接受力量對比已發生變化的現實,不愿作出足夠讓步。隨著中國、印度在全球經濟份額中重要性的上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事務中開始能夠發出越來越大的聲音。以巴西、中國、印度為首,有南非加盟的20國集團,雖然只是松散的經貿組合,但它們的意志卻一再左右了多哈回合的進程,成為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除西方七國外最有力量的聲音。
多哈回合談判再陷僵局,標志著由西方片面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已經難以為繼,世界經濟秩序需要重新洗牌。那種以發達國家利益為核心、有選擇地適用自由貿易原則的游戲規則已經不再具有說服力和約束力。由于新的游戲規則不可能再象原規則那樣片面保證發達國家的利益,世界經濟史上出現了奇特一幕:幾百年來一直倡導自由貿易、并且不惜以炮艦為貿易開路的美歐列強,現在卻成了更平等條件下真正自由貿易的反對者,貿易保護主義的呼聲響徹歐美。
三,在文化方面,雖然沒有出現可獲得廣泛認同的標志性反轉,但多元化一直在與西方化爭奪地盤。以中國論,無論是傳統文化的復興,還是漢文化全球影響力的上升,都意味著中國人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具有現代性。并非只有發端于西方的東西才能普世、才適合現代社會,世界各大文明都可以、而且也都需要通過與時俱進來與時代的脈搏相共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完全可以和而不同、和平共處。人類的未來取決于兼容并蓄、爭奇斗艷,而不是千篇一律。
綜上所述,歷史的拐點已經出現,全球化很可能從此將具有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展現出與以前迥然有別的內容和過程。但是,美國在政治軍事上的一強獨大、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壓倒性優勢、西方話語的主導地位仍然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因此以前的過程也有可能逮住新的機會卷土重來。但無論如何,未來還沒有確定,歷史更沒有終結。人類的未來是開放的、可以改變的,人類的命運取決于我們每個人此時此刻的努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