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靈痙攣的“入關”
陰謀綁架中國進入“油荒時代”
——節選《中國石油戰略研究》
作者:潤澤東方(大慶油田 胡志越) 胡楊濤
(2005年首發)
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轉型浮出中華民族生存的歷史海洋,中國現代化開始了新的偉大時代;面對中國工業化的歷史艱辛,我們將塵封已久的《中國石油戰略研究》陸續推出,以此報效現代化進程中苦難的祖國——并愿意為和諧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有關中國社會的微觀經濟領域的整頓,提供充分而必要的歷史佐證。
一、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與高盛整頓中國石油工業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99年》指出:1999年年5月7日午夜,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使用3枚導彈,從不同角度襲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造成館舍嚴重毀壞,迄今為止已有3人死亡,20余人受傷。中國政府立即發表嚴正聲明,對這一野蠻暴行表示極大憤慨和嚴厲譴責,提出最強烈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必須對此承擔全部責任。
1、時間巧合?歷史宿命?
美國高盛集團整頓中國石油工業的時間標志鎖定在1999年5月8日:高盛集團的歐洲重量級別人物、高盛集團股本市場部董事總經理保羅·申培立(PAUL SCHAPLRA),正式獲得高盛有關整頓中國石油工業的聘任書——時間落腳在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時間坐標上。
轟炸南聯盟大使館當天,美國高盛財團赴中國談判首席談判代表保羅·申培立在意大利機場經過多方核實,在獲得“中國方面認為談判只能成功,沒有退路”的承諾下,開始了美國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殖民化的歷史行動,其目的明確——拆分具有中國社會經濟基礎之美譽的石油石化工業。
保羅·申培立回憶說:“正好在決定聘任細節當口,北約轟炸了貝爾格萊德的中國大使館。我當日正要飛往北京。我持意大利護照,而北約的轟炸機是由意大利起飛;所以一開始便不大妙。即使是客戶方面對這事也多少有些敏感”。
申培立表示:“這是我在中國參與的第一筆交易。既然情況已差到不可再差的地步;往后情況只會改善。”
美國高盛高級談判代表,為何在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之際,如此自信的飛往中國,其中的背景究竟是什么?
2、可悲又可嘆的歷史鏡象及其結果
1999年4月6日,人民網《朱镕基總理與克林頓總統會談》說:中美兩國元首互訪期間在能源和環境問題上達成的共識正逐步得到落實,雙方即將在環保和能源領域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雙方愿意繼續共同努力,推動中美在能源和環保領域的互利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果。——允諾美金融壟斷資本集團與工業壟斷資本集團對中國石油、石化產業進行整頓,換來中美兩國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的聯合聲明:美政府承諾“堅定支持中國于1999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于是,歷史呈現出高盛財團高級人物在美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之際,風塵仆仆從意大利起飛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瓜分中國石油、石化產業鏈條的可悲又可嘆的歷史鏡像。
1999年11月5日,高盛方案瓜熟蒂落: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家工商局登記注冊。從事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銷售等業務,所屬成員企業50多家,以總資產達4000多億元人民幣縮水上市。重組中,中油集團向中國石油注入勘探和生產、煉制和營銷、化工產品和天然氣業務有關的大部分資產和負債。中國石油是中國銷售額最大的公司之一,廣泛從事與石油、天然氣有關的各項業務,包括:原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生產;原油和石油產品的煉制、運輸、儲存和營銷(包括進出口業務);化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天然氣的輸送、營銷和銷售。
旋即,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達成雙邊協議。美國政府承諾將全力推動解決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問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代價竟然以石油石化產業鏈條的美國公司之整頓而一錘定音。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中國終于成為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的世界貿易組織的“經濟凱子”之國家。距高盛整頓中國石油工業獲得全勝僅10天的時間里,中國社會發生了滄桑巨變——以此為標志中國社會全面跨越社會主義公有制底線。
“將黑發人談成白發人”的漫長入關談判,在中國對美國的政經相妥協中,實現了國際壟斷資本集團控制中國最優良產業鏈的歷史目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法律文本中依然采用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這個老企業名稱,CNPC就是現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油股份的母公司。由此觀之:美國高盛整頓中國的石油石化工業是美國允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核心內涵。
對此,既得利益官僚群體保持高度的歷史靜默,向中國社會隱瞞了這個驚天的秘密——最終,導致早期社會主義的工業制度體系被廢黜,發生了延續至今油荒與礦難;這是中國國家總體戰略在20世紀末的根本性失敗。
后來的事態發展:中國政府出面,各大油田必須交出權力,其負責人可獲得認股權證作報酬及其管理層反購(300多位高層領導將以期權方式得到75%的報酬)。此私有化方案的具體實施,將各大油田淪落為中國石油的油氣生產的基層小隊,馳名中外的中國民族工業各大油田失去了計劃經濟條件下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享有的高度經營自主權,消失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2000年來中國發出警告:“中國不要急于把自己的壟斷大企業到國外去上市,它們的利潤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自己企業能力的體現,而是國家定價的結果。這些企業到海外上市,很有可能是把其它中國企業的利潤流到了國外。”
然而,一切已為時過晚,隨著中國石油海外上市的不斷發展、變化,演繹著多少悲歡離合與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故事,這故事不過是人類的一種悲憫——歷史則是鐵一般的無情:中華民族的悲哀恰在如此重大的歷史巨變中缺乏面向新千年的民族精神與大國戰略。
3、高盛財團的歷史陰謀
①私有化中國——高盛在中國的歷史使命
1999年,高盛集團整頓中國石油工業。2002年12月,美國任命高盛董事長斯蒂芬·弗里德曼為白宮經濟顧問,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接任董事長。2004年1月,華爾街金融界最新權力榜——高盛董事長亨利·保爾森居榜首。2006年7 月,美國高盛公司前董事長亨利·保爾森宣誓就任美國財政部長。
亨利·保爾森曾說:高盛一直參與中國經濟轉型并發揮了一定作用,1997年,牽頭經辦中國移動通信首次公開招股活動,是中國第一個民營化案例,也是當時亞洲地區除日本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民營化項目。盡管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該次上市招股卻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熱烈認購。高盛在中國石油的首次公開招股交易中擔任主承銷商,該項交易是中國國有能源企業進行的首次民營化交易,中國石油目前成為世界級的一體化能源公司。此外,高盛在中國金融機構首次向國際投資者發售股票的中國銀行(香港)的民營化交易中擔任了主承銷商。
就是說:高盛的使命——代表美國政府長期從事私有化中國的工作。
②整頓中國石油工業的高盛方案來自美國政府1989年秘密報告:
1989年,美國駐蘇聯大使小杰克·F·馬特洛克給美國政府的建議中說:“如果能說服蘇聯政府在能源生產領域改善外國投資環境,那么它就能夠吸引國外大量資金,不是作為外援,而是作為投資資本。這對各方面都有好處:蘇聯會贏來高效的能源生產和不斷增加的外匯收入,西方投資可獲得豐厚利潤,世界會保持更加穩定的能源價格,使所有消費者受益。然而,只要蘇聯政府繼續對石油天然氣實行中央控制,上述一切就不會發生。所以,應該勸說蘇聯政府使其石油天然氣從加工到分配由富于競爭力的企業來管理。一開始,他們的性質可能還是國營的,但如果將其改組為合資股份公司,將來就會很容易走上私有化的道路。關鍵是戈爾巴喬夫是否愿意取消中央集權對經濟的控制。”
1980年代,美國支持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具體要價:要求蘇聯政府放棄對蘇聯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管制,全面推行由國際壟斷資本集團主導的股份制改造,最終實現蘇聯社會的私有化;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有關蘇聯石油天然氣私有化方案可謂一針見血;在美國看來:只有放棄對石油天然氣產業的政府管制,蘇聯社會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徹底取消政府管制的附庸于美國的所謂“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便于美國壟斷資本集團掠奪前蘇聯寶貴的礦場資源。其實質:企圖肢解和重新殖民化蘇聯。
所以,高盛方案并非新鮮出籠,而是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后,將中國作為戰略敵國的必然產物——是冷戰思維在經濟基礎領域的具體表現。高盛財團運作的中國石油海外上市的保羅·申培立(PaulSchapira)一語道破天機:“我曾為多個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推行私營化,ENI便是其中一個私營化項目,也有俄國石油公司私營化的經驗。聘任書發出前我已參與這個項目的工作《亞洲財經》(FinanceAsia)2000年11月。”
高盛點題:將中國石油工業改造成俄羅斯石油公司私有化模式。
③高盛集團的巨大成果
高盛方案將肢解蘇聯、私有化蘇聯石油工業的和平演變方案應用到有關中國石油工業的所謂“改革”上并親自參與整頓之,其戰略效果出乎想象。
1998年,高盛方案迫使中國石油石化工業實施戰略性改組,分別組建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個特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此前格局是中油集團控制石油生產,而中國石化總公司則控制下游的原油提煉。1998年年中,兩家公司開始互相轉讓資產。中國石油的母公司中油集團獲得注入中石化的部分煉油廠資產,中石化則得以注入部分油田資產。這個安排的目的是要成立兩家整合上下游業務的石油公司;使兩家公司在國內作有限度的競爭,將來參與國際競爭,成為兩家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石油公司。在進行這個龐大的資產重組過程中,長江便成為劃分兩家公司資產的分界線。中油集團/中國石油將控制長江以北的資產,而中石化則控制長江以南的資產。
2000年4月,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次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交易。2003年4月,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斥資10億港元四度增持香港上市的中石油股份,成為中國石油第三大股東,2000年,中石化的6個油田、25家煉化企業,19個省市的銷售公司、5個研究院集中到一起,組成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月中國石化集團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中國石油海外上市贏得國際壟斷資本集團及其代言人的一片喝彩,高盛石油及天然氣分析員保羅·伯納德表示:“就事論事,海外上市的成功應歸功于中國政府。他們推動一連串面向市場的改革。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正當中國讓石油價格在市場上自由浮動之際,美國卻提取其戰略石油儲備試圖操縱石油價格,美國比中國更加干預市場。”高盛中國首席代表張紅力稱贊說:“中石油老總表現非常出色,得到廣泛認同”。
吳敬鏈2000年3月說:中石油的機構重組十分成功,沒有以往身為國企的集團公司的種種壞毛病。2000年6月吳敬鏈說:“中國國家石油集團可能通過繼續拋售國有股份的方式減持在香港上市的中石油的股份。該公司于四月在港上市,籌集資金31億港元,中石油獲準出售33.5%的股份,即將其持股降到66.5%。目前持股為90%,多余的部分可以通過發行新股或以私募方式出售”。昭示著堅持私有化的的錯誤行動。
繼續減持國家在中油股份海外上市的股份,意味著國有資產的持續流失,是對中國最優良產業核心的持續私有化,充滿著掠奪國有財產的血腥,與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和隨之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盜竊行為,如出一轍。馬克思在《所謂原始資本積累》一文中這樣寫到:“掠奪教會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剝削的方法,用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變為現代私有財產——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這些方法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合并,為城市工業造成了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的必要供給”。
新世紀,中國石油所表現的制造國內油荒礦難、盲目海外石油資本擴張、巨額石油利潤外流等等被殖民化的傾向——何嘗不是中國工業化歷史的辛酸過程的真實寫照?高盛方案引發的歷史悲劇只好留待和構建諧社會主義的戰略出臺,進而實現有關中國社會的重大歷史轉型。
二、中國石油海外上市的歷史局面及其政治后果
1、石油工業被迫全面接受美國高盛方案
1999年,中國的石油工業在高盛陰謀與國家行政命令的壓力之下——被迫接受令人心靈痙攣的有關整頓石油工業的方案。因此,石油工業本身則無力挽回因出賣石油工人根本利益而導致兩代石油工人的心靈傷痛與新生代的道德背離歷史局面。
高盛方案指出:英國石油公司(BPAMOCO)及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E)均不負責石油鉆探業務,因此鉆井工作被劃為非核心的業務。
此方案不是單純的業務理由,肢解中國民族工業的精神象征才是其深刻的歷史意蘊所在,高盛高級官員證實:中國石油工業的精神象征就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鉆井隊伍——中國這個鐵人式的石油工業是中國最大的產業鏈,“一些鐵人式的官員,不贊成拆分中國石油。”——高盛方案一腳踢出為石油工業立下汗馬功勞的鉆井隊伍,讓大慶經驗與大慶紅旗徹底退出當代中國民族工業核心產業的歷史舞臺,為殖民化中國石油工業清除歷史的障礙。于是,中油股份便自動放棄了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鉆井隊伍,大慶鉆井工人將這一行為稱作“卸磨殺驢”政策,憤怒的人群在大慶石油管理局門前宰殺了一頭象征為大慶油田幾十年拉磨的驢子,以表達心中的憤怒。
按照新的企業架構,附屬公司全部取消,改為企業分支部門管理,3000 個的銀行賬戶全部取消,采用一個總公司開設的銀行賬戶,由北京統一管理。所有資本開支均由總公司統一做出決定。1999年,300個分支機構經理應邀前往北京得到允諾,可以獲得認股權證作為報酬以交出經營權。如此,中國民族工業最優良資產與最為活躍的產業鏈條便在私有化的政治承諾下,成為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犧牲品。2003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為官員舉辦企業管理層收購(MBO)與多層級股權激勵操作實務培訓班。所謂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就是由企業的管理者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通過大量舉債或者進行股權交易的方式擁有本企業股權的行為。
例如:新的管理層激勵計劃獲得國務院的批準,按照此計劃,國企經理首次獲得認股權證。國務院要批準有關計劃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公司法并沒有就如何配發認股權證做出規定。
2、中國石油海外上市的嚴重后果
中國石油海外上市,引發延續至今的疑問:到底為何拆分中國石油?中國石油的結構性調整為什么要由美國人主導未來的方向?拆分中國石油的道德界限在哪里?拆分中國石油要達到什么目的?石油工業出現了經濟危機或是政治危機?轉制是為了轉嫁危機?中國石油的股份制改造是否帶有經濟上的目的或者政治上的某種企圖?如上問題還沒有進行歷史的梳理,便發生了延續至今的中國最優良國有資產的巨額流失與行業擴張性壟斷;中國石油迅速摒棄大規模工業化以來的先進歷史經驗,政經相妥協的歷史進程中石油工業文化體系迅速解構;導致了1960年代以來國民經濟以石油、石化為中心的產業鏈條的崩潰。在非核心企業的歷史艱辛中,巨額石油利潤流向了國際壟斷資本集團。
①歷史性終結了中國工業化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徹底砸爛了中國最為輝煌的產業鏈條;相關產業一腳踢出石油石化行業,處于萎縮發展之中,成為社會新貴攫取的目標。
②迫使幾十萬中國石油工人失業,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石油石化工潮——導致當代中國石油、石化工人與政府的長期對抗;引發彌漫至今的中國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危機。
③制造了當代中國巨大的私有化革命,中國社會總體跨越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底線,社會基本矛盾產生急變。被喻為中共的權力象征的石油石化工業被和平演變為國際壟斷資本集團的附庸。
說明:松遼盆地、塔里木盆地、準葛爾盆地是中國石油工業二十一世紀重點勘探且必將獲得重大油氣發現的重要地區。嚴重的政治后果:①石油工業生產資料以股權形式海外上市,廢黜按勞分配原則;②行政手段導致石油工人失去生產資料進而失去主人翁地位,強制工人買斷下崗,造成震驚中外的石油石化工潮;③實際廢黜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黨書記兼工會主席,黨委會淪落成廠長個人集權的附庸,企業民主制度受到空前的損毀;④廢黜干部來自基層的任用制度,廢黜社會主義企業的薪酬福利制度,“四個不一樣”貴族化理論代替“三老四嚴”、“四個一樣”主體思想;⑤廢黜石油工業現代制度體系——崗位責任制,石油工業現代化垂直管理體系隨之解體。
以此為標志,中國社會總體跨越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底線,國營大中型工業企業全面私有化,社會矛盾急變為工人階級與既得利益官僚體之間的矛盾、中華民族與企圖殖民化中國的國際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的矛盾;既得利益官僚體與國際壟斷資本集團相勾結,企圖造成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性中斷,新民主主義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脈相承的“道德基礎”已不復存在、執政黨的執政基礎持續受到削弱。表現為社會主義政治道德價值體系的嚴重損毀,表現為國營大中型企業由公有制向私有制的倒退、表現為中國社會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蛻變、表現為國家發展戰略的獨立自主能力的空前虛弱。
2002年3月,為反對拆分中國石油工業、反對石油工業特權貴族化的發展方向、抗議下崗之后的補償問題及其生活出路問題,數萬名大慶石油買斷職工下崗工人展開了較長時期內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反買斷、反退養、要求增發養老金,要求安置子女就業”的請愿活動——并派代表進京上訪:反對強行拆分中國石油、反對強制買斷下崗政策、反對既得利益官僚群體發放年度巨額獎金的薪酬福利貴族化政策(其中大約包括石油管理局未兌現的承諾:年度3000元的供暖費)。不僅如此,因“五把鐵锨鬧革命”而聞名于世的老家屬人群,積極配合,她們請愿的宗旨:“要勞工待遇、要有保障的晚年生活”;為自己沒有名份、窮困的晚年生活而呼號。年邁的老人沿途不斷送往醫院,聲援的人們悲感生命的短促和凄涼。
美國高盛方案贏得和平演變的勝利——石油工人請愿期間,國際勢力紛紛來到大慶油田——但美國永遠隱瞞高盛方案導致當代中國無法挽回的歷史局面之真相。今天,無視國民經濟的現實困難而壟斷中國大江南北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控制著全國成品油的煉制與銷售——國際油價上漲——其所屬的煉油廠家愿把成品油銷往售價更高的市場。其差價要遠遠高于美國煉油廠同等交易情況下的贏利水平——因為中國的石油工人、煉油工人的薪酬福利極其低廉——“月薪僅有千八百(元),藥費月均二、三十(元),房屋二、三十萬(元)只能依靠自己買”。追求壟斷資本利益最大化的兩個“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公司用石油石化工人的血汗制造當代中國的油荒。
我們對比埃克森·美孚的裁員可得到相關佐證:埃克森兼并美孚公司,取消重疊的業務和裁員,裁減掉9000多名員工,占員工總數的約7%。每年節約28億美元成本。中石油為降成本,將150萬人減持到約40萬人,每年度節約成本39億元人民幣,增效幅度僅為埃克森的17~19%左右——說明中國石油工人的薪酬福利不足以影響油氣生產成本——38億增效款項反映出是低薪酬福利生活窘境下的石油工人的歷史辛酸。
所以,中國石油36萬人的買斷下崗應是無法挽回的歷史損失——即一次性買斷了石油工業與石油工人的血肉聯系。
3、持續私有化引發中國石油礦難——突破當代中國社會道德底線
吉林石化爆炸案發生在吉林石化私有化的關鍵時刻,利益集團隱瞞了事情的真相。重大工業慘案的發生,卻不能得到公正的——此舉已經突破了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底線。
中國石油以川東鉆探公司特大井噴事故、吉林石化爆炸案作為當代中國工業制度體系因私有化導致工業垂直管理體系分崩離析進而導致工業事故頻發的重要標志。中國石油川東鉆探公司2003年“12·23”開縣特大井噴事故造成巨大傷亡,243人因硫化氫中毒死亡、2142人住院治療、65000人緊急疏散。2005年11月13日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爆炸, 5 個小時內,共發生爆炸15起,其中較大爆炸6起。造成5人死亡、1人下落不明、2人重傷、70多人受傷、緊急疏散1.2萬名大學生和3萬名居民;主要污染物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排入松花,水質最高超標108倍,污染帶長達八十公里。哈爾濱以下江段匯入呼蘭河、湯旺河、牡丹江等較大支流;約400萬人口的哈爾濱市飲用水源被迫中斷供水。恐慌情緒蔓延到俄遠東城市。
2005年11月14日,中石油發布《關于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11.13事故情況》聲明:“2005年11月13日下午13時45分左右,中國石油所屬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苯胺裝置發生著火爆炸事故,事故未影響吉林石化分公司主要業務生產。據環境監測,事故現場周圍大氣質量合格。事故原因和損失情況正在調查之中。”吉林化工董事會表示:“發生爆炸事件的資產不屬于上市公司,爆炸事件與上市公司沒有關系。目前中石油私有化工作正在照常進行,不會對收購造成影響”。2005年12月22日,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謬稱:松花江事件中,吉林石化是獨立法人實體,是承擔責任的主體,集團總公司承擔的是領導責任。言論的目的有三:
其一、扭曲責任主體:掩蓋吉林石化是中油股份的企業;
其二、掩飾中油股份企業雙苯廠持續私有化帶來的礦難;
其三、無視礦難的嚴重后果,為既得利益官僚體開脫。
雙苯廠是中油股份企業并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屬企業,而國資委掩蓋此真相說明:海外上市的中油股份正積極進行私有化吉林石化的相關事宜。國資委不僅為持續變賣國有資產提供政策支持,還與利益集團相勾結掩蓋“礦難”的真相。
如此重大事件,國資委隱瞞真相——當年,馬富才因川東鉆探公司特大井噴事故而很快辭職;相隔兩年,吉林石化爆炸案,中石油高官沒有受到任何懲罰——直接說明:中國石油操縱中央政府及其相關部委的能力達到新的歷史階段。吉林石化爆炸案鬧劇一般的收場是當代中國權錢相交易,政經相勾結的具體表征。
2005年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的“火鍋論”直白道出中國石油私有化吉林石化的本質:“先把鍋中的湯底燒沸、烘熱,各種各樣的利益主體才能從鍋中找到自己想吃、要吃和能吃的東西,才能各取所需”。中石油官員表示:中石油A股遲早上市,是方向。他們說:中石油目前主戰場在國內,中石油是戰略性、贏利性非常好的公司,是穩健、誠實、安全的公司,沒有理由不在中國上市,A股上市是中石油的戰略。——當中石油重要官員彈冠相慶中國石油的私有化持續突破中國社會總體道德底線的時候,吉林石化的巨大爆炸向世界展示了當代中國具有官僚資本主義性質的私有化所帶來的巨大災難。
法《世界報》2005年11月24日指出:中國“化學切爾諾貝利”事件是預料之中的事,觸及中國最急功近利競爭激烈的能源和石油產業。它最終觸及中國的水資源危機。世界自然基金會因此發表文告對中國化工廠劇毒物質泄露可能對整個地區造成的生態危害表示嚴重關注,基金會主席克洛德馬丁在接受瑞士媒體采訪時說:“這是一次極其嚴重的生態污染事件,中國已不是第一次發生此類事件,恐怕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三、海外上市、利潤外流、國內油荒
中國壟斷大企業的利潤基本是國家定價的結果,并非企業能力的體現;將壟斷大企業海外上市,則把其它行業的利潤流到了國外。中國石油海外上市,股價不斷上揚,市盈率從上市初的5倍多增長到目前的近10倍。2005年3月21日,每股最高達5.1港元。2004年分紅率達到45%。美國《商業周刊》稱年輕的中國石油正成長為一個現代盈利機器。——中國各大油田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原本就是各自獨立的聯合公司,是康采恩(周恩來語),何來新世紀出現的所謂“年輕的中國石油”?
1、中國成品油價格機制造就了高盛石油投機戰略的成功前提
中國成品油價格分別選取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格再加權平均后制定。三地加權平均價格上漲幅度超過8%,發改委就會在三地加權平均價格的基礎上加運費制定出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以中準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幅度內制定具體價格。
這個價格機制——
首先,是政府不管的價格機制;
其次,是一個投機的價格機制;
第三,是一個受制于人的機制。
中央政府不管自己國內的成品油定價,實際上是委托給國際壟斷資本集團來進行有關中國社會的成品油定價——這是當代中國“政府不管”的一個典型案例。三地價格的中準價——基本上由紐約這個最大的成品油口岸所壟斷;由是,政府不管的價格機制很快演化成為國際工業壟斷資本集團、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國內工業壟斷資本集團和國內成品油零售商相勾結的價格投機機制,最終促成了彌漫于當代中國社會的油荒。中國甘愿攪和到這盤瘋狂的賭局當中,充當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的玩偶。
2、整頓中國石油的國際金融公司轉而借中國概念炒高國際油價
2004年我國對進口原油的依存度達到42%——國際壟斷資本集團借中國概念,不斷抬高價格,大賺其錢,是近年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主要因素之一。2004年,世界石油日消費量約8300萬桶,按每桶50美元計算,日消費金額約為40多億美元。2004年,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的炒作投機資金達280億美元。40億與幾百億的巨大差異反映石油期貨市場的投機程度。英國巴克萊銀行、美國摩根斯坦利和高盛財團成為最主要的石油投機商。在華爾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是兩家最大能源交易商,兩家能源交易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高盛商品指數——能源權重極大,該指數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還有期貨交易。
高盛對中國能源工業具有私有化革命性的整頓,帶給世界石油投機市場以巨大的想象,高盛深知私有化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已成功擺脫了中央政府的管制,利用這兩個怪胎的商業行為是打擊中國經濟的有效武器。在世界廣泛散發的高盛投資研究報告中:原油市場可能已進入超級上漲期的初級階段,油價可能高至每桶105美元,時間是2007年以后——高盛將自己的戰略定位毫無掩飾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原油在高盛商品指數中占很重要的權重,高盛商品指數基金中相當一部分是由高盛管理的,特點是只有做多才能賺錢。高盛在市價為56美元/桶時就提出要看多到105美元/桶,說明它已經在50美元下方建好倉了。
2004年12月,中石油、中石化購進石油1210萬噸,導致2005年1月30日歐佩克成員國部長級會議因中國石油需求問題而做出限產保價40美元以上/桶的決定——為2005年世界原油價格的飛漲奠定了政策基礎。
主要原因:中國石油、石化行業已經與殼牌、BP集團和埃克森·美孚三巨頭在高盛“長江劃界”的歷史陰謀中,形成了生命共同體。兩個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公司造就了畸形發展的石油利潤。原油、成品油價格的攀升,顯示了戰略盟友之間彼此的經濟利益需要。擺脫中央政府管制的石油石化產業因此創造著巨額石油利潤的神話。
3、中石油大股東用投資于中石油而獲得的超額利潤炒高世界油價
中石油大股東沃倫·巴菲特承認:自己在美元的空方頭寸是470億美元,所以,捍衛美元的空方頭寸——其中最有效的且具有主動性的方式是用大筆資金在短時間內炒高石油價格,只要石油價格上漲,外匯市場中的其他投資人就會認為,這將造成美國經濟復蘇放緩和消費者開支增加,并使美國經濟進一步疲軟,由此美元就會走軟。這樣的操作使對沖基金只用了很少一筆錢就可以維護自己在美元上大量的空方頭寸——同時,巴菲特可獲得高油價的中國石油豐厚的回報。沃倫·巴菲特2004年持有巨額美元空頭頭寸帶來18.39億美元的投資收入。2005年美聯儲持續加息及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美元全面走強。第二季度,美元指數上漲6%左右;美元兌歐元上漲6.6%;兌日元上漲3.4%;伯克希爾·哈薩維(Berkshire Hath-away) 2005年第二季度美元遠期合約上虧損6.19億美元,上半年該合約累計虧損達9.26億美元。
中石油大股東沃倫·巴菲特“西方不亮東方亮”,2003年持續大筆吸納中石油股票,累計買進了23.84億股,占H股總額的13.35%,以當時的平均價計算,每股成本約為1.68港元,相對中石油現在的股價4.925港元,賬面已勁賺76億港元,如果計入股息收入,“股神”獲利更豐,中石油2004年全年派息0.2485港元/股,巴菲特一年的股息收入便是5.8億港元,相對成本價,年息率近15%。沃倫·巴菲特曾表示,2003年在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中獲利不菲,賬面贏利已經超過26億港幣。2005年1月巴菲特給中石油公司董事長陳耕信中提到:“我的基金持有10多億美元市值的中石油股票。很高興中石油兌現了上市時的承諾。”
然而,中石油則持續奉行高紅利政策,將每股盈利的45%用作派發股息。中石油財務總監王國梁表示:中石油的主要業務及盈利均來自內地,無意改變派息政策——中國石油的大股東用在中國石油的獲利,直接推動國際油價的走高。
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所所長周大地在2005年中國能源發展與投資峰會上說:“今年我國可能要為高油價多掏上百億美元外匯”。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說:“石油目前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一個武器。他表示,從高油價中獲利最多的是美國和產油國,而高油價則給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影響。目前有美國政府官員宣稱美國可以承受100美元一桶的油價,這樣表態的目的就是推動石油價格上漲”。
所以,短期高油價用以打擊中國經濟的戰略成果是顯著的。
中國下游石油產業正被國外壟斷集團吞噬
英國BP拋空中石油狂賺80億港元:2003年BP集團中國首席執行官德克瑞獲中國政府授予的友誼獎,表彰他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做出的貢獻。2004年1月,英國BP石油公司以每股3.70港元的價格全部出售了所持中國石油的2%股份,出售價較后者周一4.025港元的收盤價有8%的折讓。此次出售的股份相當于中國石油H股的20%。
高盛財團是此次英國石油向機構投資者出售中國石油35.1億股股票的惟一協調人。出售獲得超過5倍的認購,BP拋空中石油狂賺80億港元,獲利頗豐。英國BP石油公司在中石油于2000年4月7日上市時以每股1.27港元的價格購買中油股份H股。BP中國公司總裁德克瑞表示,他們對中石油進行的投資非常成功,BP對與中石油合作的業務乃至對中國總體的承諾沒有任何改變,預計在今后5年他們對華投資可再增加30億美元——用以與中國石油、石化合資在中國境內興建的加油站。
英國BP石油公司攫取中國最優良國有資產的同時,贏得了中國石油、化工的下游產業經營權。BP將其定為集團發展戰略的核心,油品零售業務是其中的重要環節。2000年,BP表示:今后5年中,BP公司將在中國追加投資30億美元,興建合資加油站、發展油品業務將是其投資的重要方向。2001年6月,BP與中石油在廣東建立成品油零售合資企業,在廣東省擁有400多座加油站,業務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達20%以上。2004年7月,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燃料油期貨首批5家指定交割油庫,由BP集團和廣州控股合資建立的南沙油庫成為惟一有外資背景的交割油庫。BP南沙油庫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總投資8600萬美元,能儲存約36萬立方米的成品油和化工產品,并擁有一個80000噸級的碼頭。
BP商業項目在中國累計投資已超40億美元。2004年,BP與中石油和中石化等簽署總金額超過10 億美元的協議,包括在中國沿海地區合資建設共1000座加油站的合同,被媒體評價為“外國石油巨頭首先進入中國成品油零售市場的標志性事件”。
西方的智者對世界的警示——本節結語:
費正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這樣寫道:“10億左右的歐洲人和美洲人分別生活在50多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中,而十多億中國人則生活在一個國家中。當我們看待中國人和西方人時,這1與50之間的懸殊是絕不能忽視的”。他闡述道:“當把我們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術語應用在中國時,它只能把我們引向歧途,中國是不能僅僅用西方術語的轉移來理解的,它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生靈。它的政治必須從它的內部的發生、發展去理解。當一個世紀以前近代壓力促使中國廣泛的民族主義上升時,它可能是建立在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和暫時的文化優越感基礎上的,我們應當把它稱之為文化民族主義,以把它與我們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通常的政治民族主義相區別。”
費先生堅持認為:中國的演進是通過內聚而發展的,而西方則是外向的產物。費先生這樣的評價是貼切的;嚴格說:毛澤東的中國不是戰略擴張的中國、鄧小平的中國也不是戰略擴張的中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