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開展了一場關于資本主義的前途和未來的大討論,資本主義向何處去的問題重新彰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嗎?它的未來是什么?為此,自由主義思想家、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左翼激進思想家展開了廣泛而激烈的論爭。以自由主義思想家為例,海爾布隆納出版了《21世紀的資本主義》(1993年),瑟羅出版了《資本主義的未來》等。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方面,梅扎羅斯出版了《超越資本》(1995年)、辛格出版了《誰的新千年》(1999年)、施韋卡特出版了《反對資本主義》等。此外,西方其他左翼學者也出版了一些相應的著作,對資本主義的未來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奧爾曼:資本主義正在走向衰亡
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貝特爾•奧爾曼認為,當今西方資本主義正在走向崩潰。他把當今的西方資本主義,形象地比喻為一架每小時飛行600英里但卻迷失了方向的客機。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物質財富盡管在不斷地增加,但是卻不能保證其精神和體制的自足,這使它不可避免地正在走向衰亡。
奧爾曼承認,二戰以來,資本主義國家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進行了種種輿論宣傳,使人們不再專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病。例如,資產階級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理性,主要依靠政府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以支持:“一是依靠政府積累資本;二是依靠政府拓寬商品信息;三是依靠政府證明自身的合理性;四是依靠政府壓制對自己危害的社會力量。”這些措施盡管緩和了社會中的階級矛盾,但是,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相反,奧爾曼認為,在全球范圍內,西方資本主義正在逐漸失去它賴以存在的條件,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走向衰亡。用他形象的話來說就是:“當今西方資本主義如同一只被割掉頭的雞,盡管它到處亂竄亂跳,還可能傷害別人,但它很快就會倒下去,因為它已經沒有頭了,這個頭也就是資本主義賴以存在的條件,它已經不復存在。”(注:《美國奧爾曼教授認為當今西方資本主義正在走向崩潰》,載于《國外理論動態》1995年第1期。)
奧爾曼認為,要分析西方資本主義及其走向崩潰的因素,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對資本主義及其500年的歷史整體地進行研究;另一種方法是以美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例,對資本主義近幾十年的發展進行研究。對于前一種方法,應當從三個“過多”開始研究,即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有過多的資本、過多的商品和過多的失業工人,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對于后一種方法,也應當從三個“過多”去考慮問題。例如,美國最大的生產商不是生產產品,而是制作有很高利潤的證券;投機商不是生產產品,而是投資于賭博機器;人們總是在追求如何消費等等。這些現象都與三個“過多”有關,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的,它們恰是資本主義走向崩潰的因素。(注:《美國奧爾曼教授認為當今西方資本主義正在走向崩潰》,載于《國外理論動態》1995年第1期。)
二、彼得•德魯克的悲觀的“后資本主義社會”說
在對資本主義的未來的看法上,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雖然對資本主義持某種肯定態度,但是認為資本主義的前途一片茫然,看不到它的未來。他的這種悲觀看法,主要見于其《后資本主義社會》一書。
在該書中,德魯克將后資本主義的上限界定為20世紀40年代,下限界定為21世紀20年代。因而,在一定意義上說,資本主義的未來要視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而定。德魯克認為,目前,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轉變中,它正在創造后資本主義社會。這是一次根本性的變化。自此以后,不再有“西方”歷史,甚至不再有“西方”文明,只有世界歷史和世界文明,但這兩者都是“西方化”了的。我們目前仍處在這個轉變之中,它要到2010年或2020年才會完成。
德魯克是以“知識”為軸心來劃分時代的。他把近代看作知識的時代,并以知識為主導因素對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及其現實的發展作了理解。他認為,要理解人類向知識社會的轉變,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
德魯克指出,僅僅幾十年前,每個人都“知道”,資本主義社會之后肯定會是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情況不一定是這樣。同時,發達國家正在走出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后資本主義社會。這一點在蘇東劇變之后才變得十分清楚。盡管這一事件不等于整個“歷史的終結”,但它的確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意味著一種歷史的終結,即一種為世俗宗教——他稱之為“社會拯救信念”——支配了250年的時代的結束。但是,這種時代和歷史的終結并沒有壯大資本主義,同時還在逐漸廢棄資本主義。因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在迅速地為一種完全不同的新社會所取代。它就是后資本主義社會。
后資本主義社會是個什么樣子?德魯克給我們描繪的特征是:第一,在經濟機制和社會結構方面。自由市場成為惟一被證實的經濟一體化機制。資本主義的機構將繼續存在,但有些機構,如銀行,可能會發揮完全不同的作用。后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心——它的結構及其社會和經濟動力、社會階級和社會問題——與支配過去250年的那些問題的重心不同。
第二,在政治結構方面。我們已經從具有400年歷史的主權民族國家轉化為一個多元的政體,其中民族國家將不再是政治一體化的惟一的單位,它只是后資本主義政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仍然是一個關鍵部分。在這種“后資本主義政體”中,跨國的、地區的、民族國家的結構與地方的,甚至部落的結構既競爭又共處。
第三,在財富的創造方面。基本經濟資源不再是資本、自然資源或“勞動力”,而是知識。創造財富的中心活動將既不是把資本用于生產,也不是“勞動”。現在,價值由“生產力”和“技術創新”來創造,而這兩者都將知識應用于工作。知識社會的主要社會群體將是“知識工作者”,就像資本家知道如何把資本用于生產一樣,他們是知道如何把知識用于生產的知識經理人員,是專業人員、知識雇員。可是,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雇員不同,他們既擁有“生產資料”,又擁有“生產工具”。
盡管在描述后資本主義社會時,德魯克顯得處處都有“根據”,但是他也承認,后資本主義社會將用一種價值觀和美學概念的新的兩分法來劃分。關于后資本主義社會,我們知道已經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會發生;我們也知道將會發生什么事,為什么會發生。人們常問他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還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他看來,對于20世紀的任何一個幸存者來說,成為樂觀主義者都是愚蠢的。他甚至認為,沒有一個“后”時期是持久和長命的。他所論述的這個“后”資本主義只是一個過渡時期。未來的社會將是個什么樣子,取決于發達國家——它們的知識分子領導人、工商業領導人、政治領導人,但首先是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對這個過渡時期、后資本主義時期的挑戰作出反應。
三、沃勒斯坦:資本主義全球體系處于崩潰中
沃勒斯坦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中,是世界體系理論的著名代表。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曾經因預測全球化自由市場經濟已經走入絕境、2025年會出現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秩序”而受人矚目。“9•11事件”重新挑起了如何看待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未來這一話題。為此,他接受了《天下雜志》的專訪,談了自己對資本主義未來的最新看法。
總的來說,沃勒斯坦仍然堅持自己以往的看法,即認為自由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在走向解體。在采訪中,沃勒斯坦特別強調“世界體系”將要解體。這主要有兩條理由。其一是在未來資本主義體系中,所有人的利潤都會越來越薄,這是資本主義體系結構先天就有的限制,不是任何人做什么就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的發展具有先天的限制。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到,政治方面也在衰退,即國家的作用越來越弱。因此,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因所得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對自己的未來越來越不滿。這要在過去,是可以讓人們相信,通過政治活動能夠改變這種境況。它實際上是一種讓“人民”穩定的重要力量,即讓人民“相信”未來社會將比今天更好。但是,近20—30年來,全世界的人民逐漸喪失了這種“信心”。再加上全球的企業都發現,賺錢越來越困難,資本家也開始不滿,大家都越來越失去了耐性。因此,他說:“經濟加政治壓力,自然造成我預測的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的危機。”
由于資本主義全球體系正走向危機,所以在沃勒斯坦看來,未來1/4的世紀都將處于一個“黑暗時期”,對誰而言,都是如此。這也意味著,我們正經歷一個過渡期,至于過渡到哪里,由于不確定的因素實在太多,我們是無從知道的。盡管如此,沃勒斯坦還是大膽預測,在2025或2050年,我們會走出這個混亂的過渡期,建立一種“新秩序”。到那時,世界會再度恢復“正常”,也會有一個新的運作體系,達到均衡。至于未來的秩序或結構是什么,他表示,這個問題還很難說。
當問他希望未來的新世界體系或新秩序應具備哪些條件時,他回答說,在未來的新體系中,人們還會按某種新的階層關系而被分成兩種,即特權階級和非特權階級,只是由于用不同的條件來界定階級,所以區分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但不管未來是什么體系,都會有窮人和富人,這是任何特定的社會體系都與生俱來的機制。從封建體系轉變到資本主義體系是如此,從資本主義體系轉變到新的替代體系還是如此。據此,沃勒斯坦認為,鑒于歷史的經驗,現在既然到了資本主義體系正在崩潰的時刻,該體系中比較精明的人就應該坐下來討論:我們未來應該有什么樣的體系?但是,當被問到,未來新世界體系的答案是否來自資本家時,沃勒斯坦卻又認為,資本家會思考他們的新出路,其他的人也會有自己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政治斗爭。現在雖然還不能確定未來會往哪個方向走,但最終的答案還是要取決于全球數十億人,取決于他們陸續做出的許多小小的決定。沃勒斯坦還斷言,不管情況如何,未來20—30年,一定會有一個較清楚的方向,會進入一個較穩定的體系。至于這個新體系是比今天的更具有階級性,還是更平等,他表示自己不知道。(注:參見沃勒斯坦《資本主義全球體系處于崩潰中》,材料來源于www.kl.gz.cn。)
四、施韋卡特:“經濟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替代制度
施韋卡特在“市場社會主義”流派中,以提出“經濟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而著稱。蘇東劇變以后,面對西方知識界紛紜而起的“社會主義死了”、“共產主義亡了”的訃告,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并根據新的材料,修訂和增補自己20年前出版的著作,出版了《反對資本主義》一書,對自己的“經濟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觀點提出了新的補充和論證。對于當前西方盛行的除了資本主義“別無選擇”的觀點,施韋卡特作了有力的批判,并通過從經濟、政治和倫理等角度比較市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模式,充分顯示出“經濟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較好替代物。
此外,2002年7月,施韋卡特應邀來杭州參加了題為“現代化、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之路”的國際研討會。在會上,他發表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和向社會主義轉型的十個命題”的演講。其中,特別就社會主義制度是資本主義的替代制度問題,作了簡明扼要的闡述。首先,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上,施韋卡特強調,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主義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特殊階段,它有三個特征,即生產資料私有制、市場和雇傭勞動。與人類早期的經濟制度相比,資本主義制度在技術和組織的持續創新上還是有活力的。但是,應該看到,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成熟,它的內部矛盾也日益加劇。當前尤為突出的是,資本主義有四個問題值得注意:就業問題十分嚴峻;社會經濟缺乏穩定性;富足之中存在赤貧;資本主義的發展缺乏理性。所有這些注定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必然要出現危機,同時,也為更好的制度取代它提供了可能。
那么,將來能夠替代資本主義的應是一種什么樣的制度呢?施韋卡特認為,這就是“經濟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在施韋卡特看來,“經濟民主”之所以能夠替代資本主義制度,就在于它不僅在經濟上是可行的,而且還能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具體說來,它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企業的民主管理。企業民主是最直接的民主。企業的最終管理權屬于企業的全體工人,他們擁有一人一票的表決權。毫無疑問,企業超過一定規模后,工人會建立起某種形式的代表會議,作用相當于資本家公司的董事會,由它指派企業上層管理者,批準重要的決定,討論收入不平等問題。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同已失敗的蘇聯體制相比,讓工人自己控制工作條件,企業管理民主化,工人選擇企業的管理者,因而避免了資本主義和以往蘇聯體制中存在的“民主赤字”。
二是“投資的社會控制”。“讓工人集體控制社會剩余價值的分配,社會控制投資,而不是由市場控制。”在“經濟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中,這是一項基本要求。它包括兩個問題:一是投資資金怎樣產生,二是投資資金怎樣分配?關于第一個問題,主要是采用稅收形式募集投資資金,即國家投資資金主要來自企業的稅收,而不是私人儲蓄。因為在“經濟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中,每個企業都必須根據它擁有的資本財產納稅,企業資產是公共財產,是國家對工人集體的一種借貸。向企業征收這種稅,可被認作付給社會的用于增加社會集體財產的租金。至于投資資金的分配,施韋卡特認為,來源于公共儲蓄的投資資金可以直接分配,但這種分配應該通過公共銀行體系按照促進共同利益的標準進行,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克服市場分配的缺陷,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場分配,況且,制定這種標準也非常困難。(注:施韋卡特《關于馬克思主義和向社會主義轉型的十個命題(上)》,載于《國外理論動態》2002年第9期。)
五、海因茲•迪德里齊:存在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的歷史藍圖”
海因茲•迪德里齊是墨西哥學者。他認為,當前人類生活在一個十分脆弱的社會體制中,在全球資本主義的內部,經濟、意識形態和政治等普遍地處于動蕩之中,盡管人們正“痛苦地尋找未來的出路”,但資本主義是必然要滅亡的。這是因為,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跨國資本主義的市場和資產階級的形式民主都已經步入衰退階段,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這個體制都即將走到盡頭。而全球社會的統治階層——資產階級卻沒有能力面對一系列的經濟、社會、政治和生態問題,他們不能為人們提供任何有希望的出路。資產階級為未來提供的道路無非是這三條:“亞洲虎”式的專制發展;新自由主義式的世界食息階級(金融資本)專政;“第三條道路”,即產業資本的社會民主黨式的獨裁。在迪德里齊等人看來,這三條都是行不通的道路。除此之外,資產階級就再也提不出有意義的方案了。
在未來的設想方面,迪德里齊認為,現在“出現了結構性空白,這就使面對新千年的人民大眾陷于無所適從、無所期盼之中”。此時如果不采取積極的行動,則當前的形勢將進一步阻礙人民展望未來,看不到取代并高于現存全球資本主義的、可供人類生存的新秩序。也可能出現的另一種情形就是,當前形勢會把群眾推向關于社會制度的意識形態陷阱,使他們返回到諸如原教旨主義、民族主義等中去。為此,他在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基礎上,自覺承擔起了為人們制定未來社會的藍圖的任務。
他認為,到目前為止的資產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都是有缺陷的,都遭到了實質性的失敗,因為它們都沒有創造出真正民主和社會正義所必需的條件。因此,新的藍圖既不同于當前的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同于從前的社會主義社會,而是一種具有真正參與民主和非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綱領”。
在談到這種“新的歷史藍圖”的精神實質時,迪德里齊認為,盧森堡于1918年底在“斯巴達克聯盟”綱領草案中提出的倡議仍然有意義,即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質是,廣大的勞動群眾不再是被統治的群體,而是享有整個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并自覺、自由、自決地主導它的群體。因此,迪德里齊指出,“如果我們在這個關于勞動者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建議中再加上我們生活中第三和第四個重要領域,即文化領域和軍事領域,全球社會的大多數就不僅僅擁有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藍圖的民主精髓,也就有了我們的‘新的歷史藍圖’的民主精髓。”(注:海因茲•迪德里齊等《全球資本主義的終結:新的歷史藍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頁,第97頁。)這樣一來,“新的歷史藍圖”實質上包含了四個方面: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和軍事領域。他認為,這一歷史藍圖是改善人類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的“惟一希望”。
從對未來社會的政治生活的描繪看,迪德里齊認為,從有階級開始,人們就渴望生活在一個正義和民主的社會中。幾千年來,人類在為此努力奮斗著,但是這一愿望并沒有得到實現。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人類在實現真正民主的過程中,碰上了三個結構性的障礙因素:剝削、統治和冷漠。他把剝削、統治和冷漠三個結構性因素進行了排列組合,共有八種組合的社會存在狀態。資本主義雖然創造了法制國家所需要的關鍵的要素,即憲法、分權和形式權力,它本身也反對專制主義,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但資本主義的民主只能稱為“形式民主”。形式民主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但它對未來社會顯然是不夠的。不僅如此,資本主義仍然存在著剝削、統治和冷漠的現象,而且“資本主義—資產階級民主像魔鬼逃避開水一樣逃避真正民主”,因此,它是應當被取代的。
至于從前的社會主義社會,雖然大大減少了人對人的剝削現象,但是并沒有減少統治和順從,是一個無剝削但有統治、有冷漠的社會,其民主吸引力也是不夠的。在資本主義和從前的社會主義社會之外,還有五種組合的社會狀態,它們都是不現實、因而也是不存在的。例如,有剝削、有統治卻無冷漠的社會;沒有剝削、沒有統治卻有冷漠的社會;有剝削卻沒有統治、沒有冷漠的社會;有剝削、有冷漠卻沒有統治的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冷漠卻有統治的社會等。迪德里齊提出,真正理想的未來社會,應該是無剝削、無統治、無冷漠的社會。他認為,這樣的社會是“一個既沒有資本主義也沒有市場,既沒有作為鎮壓工具的國家也沒有冷漠的社會”,“一個全民共享文化的社會”,這個社會正是新的歷史藍圖所追求的目標。
迪德里齊還提出了達到未來社會的途徑。他認為,新藍圖的實現必須扎根于群眾。在當前的科技水平之下,可以形成“一個以非集中形式運作的通訊和支持性的電子互聯網絡”。互聯網是經濟上可以承受的世界性通訊的“惟一手段”。但是他認為,“創立世界民主化運動的主要障礙不是技術性的和機構性的,而是理論—綱領性的。”為此他倡議,在今后的兩三年內,通過全球性的集體行動制定一個新藍圖的綱領性文件——《世界民主社會宣言》,來勾畫出可能和必需的演變道路,從而跨出邁向友愛社會的一步。
此外,迪德里齊描繪了達到未來社會要經過的階段的內容和任務。第一階段,即當前的過渡階段。其目標是:保障和深化人類文明從資本主義時期到人類民主歷史時期發生質的飛躍而實現真正的民主。“真正民主是這個過程的頂峰”。第二階段的目標是:“促使主、客觀結構發生逐步的和深思熟慮的演變,使剝削、壓迫和冷漠行為的結構和模式消失殆盡。”這個階段是資本主義全球社會中舊的東西與新的社會成分并存的時期,是全球不同國家、社會逐步協調起來的時期,也是一個動蕩的時期。第三階段,即歷史進程的最后階段,是一個沒有市場、沒有國家,各種不同的文化相互和諧共存的時期。
迪德里齊認為,新的歷史藍圖的最終實現,涉及的是全球社會,是在全球層面上的統一實現,而不是局部的、區域的事情,因為“一個非資本主義藍圖要在一國范圍內在中期內生存是不可能的”。他認為最近幾十年的歷史演變證明,在一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是不能成立的。“資本主義如同癌癥一樣,是一個系統問題,而不是一個地方性問題。”(注:海因茲•迪德里齊等《全球資本主義的終結:新的歷史藍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頁,第97頁。)因此,他倡議應該在國家和地方的層面上采取行動,來完成全球意義上的革命。
六、簡短的結論
由上可知,蘇東劇變后,人們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認識,并不像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那樣簡單。一切認真思考資本主義現狀及其未來的人們,無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西方左翼激進理論家,還是自由主義思想家中的有識之士,只要嚴肅地面對現實,沒有誰看不到資本主義社會并非人類生存的理想狀態。相反,在經濟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文化和道德的危機方面,無不暴露出資本主義的本質缺陷。
正因為有這樣的深刻認識以及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才激勵這些進步的思想家們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對人類未來的美好替代方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對于我們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以及所出現的新社會因素,無疑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