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關部門官網發出了幾則通知,針對國產計算機和操作系統的采購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采購需求標準包括了“便攜式計算機”、“一體式計算機”、“通用服務器”、“工作站”、“臺式計算機”這五類,如果對《采購需求標準(征求意見稿)》有意見,可以發送郵件提出意見。
個人覺得《采購需求標準(征求意見稿)》總體上是比較完善的,但一些具體細節方面還有些含糊,主要是關于CPU性能部分,表述中有一些知識錯誤。
1. CPU性能:
CPU的核心數和主頻不是體現CPU性能的依據,比如Intel的8核Atom處理器的性能不如Intel的4核酷睿低壓低頻版筆記本/平板CPU。因此建議加上對CPU的性能測試的明確的測試成績,以實測結果體現CPU的性能水平。
如果不以實測成績為準,就免不了出現濫竽充數的情況,比如某些國產CPU的實際性能和Intel的8核Atom處理器基本一樣,但如果只看核數和頻率卻超過了10代酷睿i3-10100的水平。
臺式機CPU對單核性能的要求比較高,應把CPU單核性能作為重要的指標。
服務器CPU對性能的要求更加具體,更應該明確標注各種性能測試的成績。
性能應該包含整數、浮點通用性能測試、浮點運算性能測試、事務處理能力測試、訪存性能測試。
整數、浮點通用性能測試建議使用業界主流的SPEC CPU 2006和2017。
通用性能測試的環境應與用戶實際的系統環境一致,而不是性能測試專用環境,原因如下:
a. 性能測試專用的軟件環境(如定向優化的操作系統和編譯器以及第三方優化庫等)不會被用于實際的軟件開發和生產環境,而且即使在軟件開發和生產環境中使用,也不能取得在性能測試中表現出的性能提升。在專用環境中的測試成績不能體現出用戶實際獲得的CPU性能;
b. 性能測試專用的硬件環境(如強化散熱、鎖定CPU頻率、使用未被量產產品支持的內存規格等)不會被用于用戶實際的使用場景,體現的不是用戶能獲得的CPU性能;
c. 性能測試的軟件環境應使用國產操作系統、GCC或LLVM編譯器、編譯時不鏈接操作系統本身未提供的庫,若使用了非GNU發布的庫也應加以標注。性能測試須包含單線程和多線程并行性能。
浮點運算性能測試建議使用Linpack。
允許廠商對測試環境、編譯參數、測試參數進行調優,以獲得最值測試成績。
事務處理能力測試建議使用UnixBench。
性能測試的軟件環境應使用國產操作系統、GCC或LLVM編譯器,使用測試工具默認的編譯參數。性能測試須包含單線程和多線程并行性能。
訪存性能測試建議使用stream。
允許通過調整編譯參數獲得較優的測試成績。測試應包含單線程和多線程并行的訪存性能。
2. 便攜式計算機整機散熱:
不應該只要求滿載時的筆記本電腦外殼溫度,還應該加上滿載測試的時長,比如半小時。否則僅CPU僅滿載一秒鐘顯然不會使整機溫度明顯升高,CPU滿載時間過長也極有可能使整機溫度超過標準。
應規定CPU在滿載的時限內性能下降的幅度。因CPU通常會因溫度升高而降低頻率,如果為了使溫度達標而故意把頻率降至極低,那么CPU性能也會極低,沒有實用價值。
3. CPU架構
《采購需求標準(征求意見稿)》對當前國產CPU所使用的各種CPU架構一視同仁,這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ARM架構,目前沒有公開消息國內企業獲得ARMv9架構授權,雖然國內企業可以依托ARMv8發展自主軟件生態,但隨著時間推移,基于ARMv8的處理器會逐步失去了在公開市場與進口或國產ARM新勢力的ARM(V9)處理器(比如阿里的倚天710)競爭的能力。
因為ARMv9兼容ARMv8,所以國產的ARMv8處理器所謂的“自主軟件生態”就只是ARMv9軟件生態的子集,ARMv9處理器能兼容國產ARMv8處理器的所有軟件,但反之則不行。基于ARMv8建立“自主軟件生態”是在幫助進口的ARM處理器完善桌面和服務器生態,是在幫助它們打造阻攔國產ARM處理器進入公開市場的盾牌。
國內自主的LoongArch和SW64架構更應該被明確支持,也更有發展潛力,希望《采購需求標準》能明確地表示對自主架構的支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