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和大怨章
http://blog.sina.com.cn/u/1644797215
【經文】
和大怨,必有馀(通“余”)怨,焉(語氣助詞,怎么)可以為善(擅長,特長,引申為最佳)?是以執右契(契約,合同),而不以責于人(應該是指東周時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庶民、百工等勞動階層)。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通“徹”,周代實行的田畝稅,引申剝削)。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譯文】
和解已經結成的重大仇怨(激化了的社會矛盾,)一定會留有殘余仇怨,這怎么能算得上是上佳的執政行為呢?(雖然屬亡羊補牢,但面對已經的激化的社會矛盾,一可能已經為時已晚,因為社會矛盾的激化是一個累積的過程,而緩解社會矛盾的政令不可能一下了立竿同影。)
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就是(周代王公大夫士等各級封建領主:)即使手里拿著田地借據等契約,也不向人索取。
所以讓有德的人(應該是指東周時士,一般做卿大夫的家臣,幫助主人管理日常事務,與現代企業里的管理人員的職能類似。)掌管契約合同,不輕易去剝奪庶民賴以生存的土地等生產資料;讓無德的人掌管徹稅,嚴格按什一征收田租,不增加庶民的負擔。
老天爺對萬物萬事沒有親疏遠近之別,總是輔佐那些有德的“善”人。
[解讀]
周朝土地法以一田為單位。一田一百畝,一畝橫一步、直一百步。一步長六尺。周一尺合營造尺六寸四分,一步合營造尺三尺八寸四分,橫直各一百步得一百畝,約合營造畝二十四畝六分。田與田中間,一大片田與一大片田中間,必須劃分各種疆界,疆界是通車的大路,或人行的小路,如大路通南北,則小路通東西,大路通東西,則小路通南北,大小路交錯,象無數井字(春秋時楚國井衍沃,就是在平地上劃疆界)。《小雅·信南山篇》說“我疆我理,南東其畝”,就是指的田間疆界。領主有劃分疆界的特權,《大雅·擻高篇》說“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徹字的意義是通,就是通大小道路。通道路也就是劃疆界,疆界劃定,才能分給農夫去耕種。《大雅·公劉篇》說“徹田為糧”,就是按田征收食糧。《公劉篇》作于西周,可信那時候已經有徹法了。
西漢初期,一個農夫用未耜耕種不過十畝,西周耦耕,二人合力,平均一人可能也種十畝。戰國以前不知施肥,普通田需要輪流休息,農夫有田二十五畝,每年有十畝田的收入,除去什一稅,在一般情況下,一家人可以得到飽暖。東周魯哀公苦國用不足,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請教。有若說,為什么不行徹法?哀公說,取什二還不夠,怎能行徹呢!……足見徹是什一而稅。徹法是低稅,這可能是高一級領主向低級領主收稅的稅率,也可能是公田制廢棄后,農夫在兵役搖役以外應繳納所種田畝的稅率。(摘自范文瀾《中國通史》)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社會中處于不同階層的人群之間的矛盾已經激化,那么任何試圖緩解調和社會矛盾的方法即使馬上實行,也不能立即緩解黎民百姓的生存壓力,因此已經激化的社會矛盾也不可能立即緩和。任何社會的矛盾激化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日積有累造成的。最高明的做法是不激化社會矛盾,對待臣民百姓沒有所謂親疏遠近的區分,與民生息而不是大肆索取賦稅服兵投勞役,從根子上杜絕引導社會矛盾激化的源泉。如薄徭輕賦,減輕人民負擔;少用刑法,減少壓迫等行為都是不與民結怨的,積德行善的好做法。
老子本意章的建議,對于現代社會那些處于高位的執政者,大老板,有著現實的建設性意義。近年來,尤其2010年以來,中國的社會矛盾有進一步激化的征兆。如楊佳襲警案、校園殺幼案、富士康員工連續自殺案,郵電職工槍殺法官案……以及各地相繼發生的罷工事件等,都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這些事件不是個體特殊行為,而是代表了一類群體人的心理狀態和生存狀態,是社會矛盾走向激化的前奏,如果我們不引起足夠的警惕,必將引火燒身。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是人呢。俗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如此短的時期內,如此密集地出現各種令人震驚的死亡事件,已經很難用偶然事件或用個體的人性扭曲來解釋了。人是環境的動物,沒有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沒有普遍的弱肉強食,沒有普通的社會不公,就不可能有如此密集的人性扭曲事件的發生!
后人總是習慣于抹殺老子《道德經》的形成背景,或斷章取義老子的意義,把老子本章的意義局限為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與人為善,不與人結怨。實際上老子的文章是寫給那些權貴階層們的,告訴或建議他們如何發展人類社會,治理國家,處理社會問題的思想原則和應對方法。講的是一國,一民族的安身立命之道。
[材料]一
周國君姬姓,相傳是帝嚳后裔棄的子孫。有邰氏(邰音臺tái陜西武功縣)女姜嫄生棄。棄在“禪讓”時代做農官。周人傳說,棄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因此尊他為農神,號稱后稷。棄子孫世世重農,公劉遷居豳(陜西旬邑縣),改善農業,頗有蓄積,部落興旺起來。從公劉到古公豳父凡十代,都住在豳地。《詩經·豳風·七月篇》就是追述周先公居豳時的農事詩。詩中敘述公子和田畯(音俊jùn督耕人)早晚監督著農夫農婦整年不息地為公家作工。農夫種地、打獵、修宮室、鑿冰塊,農婦養蠶、紡織、制衣裳狐裘。公家給農夫農婦衣服(“九月授衣”)飯菜柴火(“采荼(音途tū苦菜)薪樗(音初chū臭椿),食我農夫”)。只有打獵時所得小獸,允許農夫私有,其余生產物全部歸公。這樣的生活,很象是奴隸的生活。……把《七月篇》說成西周中葉或春秋中葉以后的詩篇,是缺乏根據的。《七月篇》應如漢經師所說,是西周初年人追述周先公時農事,那時候周社會正經歷著很不發展的奴隸制階段。因為周先公從經驗中知道鼓舞農夫們的生產興趣是增強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條件,所以他們對待農夫的態度,不象一般奴隸主對待奴隸那樣殘暴。農夫出耕的時候,周君帶著妻子到田地上舉行馌(音葉yè)禮,表示給農夫親自送飯。農事完畢的時候,農夫到公堂上飲酒吃羊肉,歡呼“萬壽無疆”,讓農夫一年勤苦得到慰勞。這個經驗的發展,就有可能把奴隸拋棄而寧愿利用農奴。當然,奴隸的階級斗爭是周先公取得經驗的主要原因。
古公亶父被戎狄侵略,無力抵抗,率家屬和親近奴隸遷居歧山下周原(陜西歧山縣)。豳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說古公是個仁人,扶老攜幼都來歸附,人口比居豳時更多。古公不可能供給這些歸附人衣服食物,也不可能迫令這些自由民充當奴隸。在戎狄威脅下,古公為緩和內部矛盾,采用商原有的助耕制,借以抵抗戎狄,這也是很自然的。這樣,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的生產關系在周國里成為主要的生產關系了。古公在周原上筑城郭室屋,以邑為單位居住歸附人,改革戎狄舊俗,設立官司,形成一個粗具規模的周國。這個新的封建生產關系,是適合當時生產力發展的趨勢的,因而產生了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經王季文王武王三世繼續發展,終于強大到足以翦滅大國商。它的重大意義,周人是有足夠認識的。文王稱王,追尊古公為太王,因為周朝王業從太王開始。《魯頌·悶(音必bì)宮篇》也說,“后稷之孫,實維大(太)王,居歧之陽,實始翦商。至于文武,纘(繼)大王之緒(事業)。”太王不可能有翦商的意圖,所謂實始翦商,正是指太王創立了新制度的小國,文武繼續這個事業,因此完成了翦商的王業。
太王生三個兒子:太伯、虞仲(即仲雍)、季歷。季歷生子昌。古公愛昌,希望昌能夠早日得到繼承,太伯、虞仲就因此逃往長江下游(春秋時吳國,即虞仲后裔),讓季歷繼承周國。季歷時周漸強盛,商王承認季歷做西方的霸主,號稱西伯。商王文丁感到周國的威脅,殺死季歷。昌做周君五十年,一手造成滅殷的事業,晚年自號為文王。
《孟子·梁惠王》等篇說周文王行仁政,先從經界(劃分田地)開始。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得私田百畝。大小官都有分地,子孫繼承,作為公祿。商賈往來,關市不收稅,水澤里捕魚不禁止,一人犯罪,妻子不連坐。孟子所說,是否真實,無可稽考,但從《詩經》敘述文王及西周初年事的詩篇里看來,當時確已實行著封建制度。例如《大雅·靈臺篇》說文王要筑高臺,庶民象兒子替父親做事那樣踴躍,很快就筑成(“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這很不象是奴隸替奴隸主服役的景象。封建制度在進步時朗,卻可以有這種景象。《召南·行露》(“雖速我訟,亦不汝從”)、《摽(音biào)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野有死麕(音軍jūn)》(“有女懷春,吉士誘之”)等篇,說民間婚姻事,并無奴隸主指配婚姻的形跡。《豳風·東山篇》敘述周公東征三年,兵士們歸來的情形。詩中第二章描寫兵士們想念他們荒涼冷落的小農村,說“不可畏也,伊可懷也”。第三章描寫兵士想念妻子,知道妻子也在想念他。第四章描寫兵士歸家新婚的歡樂。對這個荒村留戀不舍的人,應該是附著在土地上的農奴或農民,要說成奴隸是很難的。
文王施行仁政,就是說文王推行封建制度。這在當時,周國的政治對鄰國自然發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召誥》說“殷民帶著妻兒想逃出國境,被紂禁止”,足見商及其他小國的庶民和失意貴族不少逃入周國。周勢力繼續在擴大,文王不僅保持西伯名號,到后來還“受天命”稱王,準備滅商朝。這些,都是封建制度進步性的事實表現。
……
周本是西方小國,幾十年工夫,居然滅商,成立一個大朝代,這自然是由于商朝奴隸主階級極端腐化,勢必崩潰,同時也是由于周國已經形成新制度的社會,而新制度社會必然要戰勝舊制度社會。
盤庚遷殷,原想糾正貴族的墮落腐化,可是武丁以后,他們腐化更甚,到紂時達到最高程度。他們一般的生活,是淫亂好色,是打獵游玩。他們荒廢耕地,讓糜鹿禽鳥生長。他們想出各種殘酷的刑罰,榨取財物。他們招誘別人的奴隸,供自己使用。特別是日夜酗酒,照周公《酒誥篇》說來,商整個統治階級沉溺在酒里,腥穢上沖,連天都發怒了。商統治者提倡畏敬鬼神,但他們甚至偷祭神的犧牲來享受。《微子篇》說“小民方興,相為敵仇”,奴隸和下層百姓起來反抗貴族,方興未艾,商王國顯然非崩潰不可。
周文王的政治,與商朝正相反,他禁止飲酒打獵;他施行裕民(使民富裕,《康誥篇》“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的政治。所謂裕民,就是征收租稅有節制,讓農家有些蓄積,發生勞動的興趣。《尚書·無逸篇》載周公訓戒成王說,文王勤儉,穿著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上勞作,借以知道農夫的辛苦(“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文王親自種田,與“不知稼稿之艱難”的商王,恰好成顯著的對照。他又針對著殷紂招誘奴隸,為其他小國所怨恨的形勢,定出一條“有亡(奴隸逃亡)荒(大)閱(搜索)”(《左傳》昭公七年)的法律,就是說,誰的奴隸歸誰所有,不許藏匿。據春秋時楚國申無宇說,這是周文王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很明顯,這條法律的制訂,并不意味著周文王維護舊存的奴隸制度,只不過是用來爭取與國,孤立商王紂的一個手段。而且必須承認,在封建社會里,仍有很多奴隸存在的事實。
文王戰敗西戎混夷,又滅附近幾個敵國。拓境西到密(甘肅靈臺縣),東北到黎(山西黎城縣),東到邘(音于yú河南沁陽縣附近),對紂都朝歌(河南淇縣),取進逼的形勢。他又擴充勢力到長江漢水汝水三個流域,教化那里的蠻夷,稱為江漢汝墳之國,也稱為南國,也稱為周南召南。南國是周基本力量的一部分。文王晚年,已經取得了當時所謂天下的三分之二,滅商的條件成熟了。
公元前一○六六年(據《史記·周本紀、魯世家》以及《竹書紀年》年代推算,武王克商當在此年),即文王死后四年,武王發載文王木主去伐紂。據說,周先派間諜到商,察看國情,回來說:壞人執政當權,昏亂極了。武王認為時機未到。又來報告:好人全被斥逐。武王還認為時機未到。最后報告:百姓閉口不敢說話了。這一年,周國正遭遇饑荒,農夫們愿意出去作戰,借以取得食糧。武王動兵出征,據《史記·周本紀》說,有兵車三百乘,士卒四萬五千人,虎賁(沖鋒兵)三千人。行軍中前歌后舞,士氣旺盛。許多友邦和庸、蜀、羌、髳(苗)、微、盧、彭、濮八個南方小國都率兵來會。武王在牧野(河南汲縣)誓師,指責紂聽信婦言,不祭祀祖宗,不信任親族,招集四方罪人和逃奴,尤其是第四條罪狀,引起從征各國的敵愾心,要和紂決戰。紂兵十七萬人(一說七十萬人),倒戈反攻,引導周兵殺紂。周兵正月(子月)底出發,二月(丑月)底攻入朝歌滅商,兵力比紂小得多,成功卻這樣快,主要原因是商兵(有家室的老奴隸和自由民身分的小人)陣上起義,歡迎周對自己的拯救。(摘自范文瀾《中國通史》)
[材料]二
對于死亡,人們總是希望自然些。最理想的選擇是老死,再不濟是病死。最光榮的死法是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而死,次一些是為某種理想、事業或工作(工傷)而死。最讓人感到痛快的死法是惡人被群眾打死,再不濟是是作惡時被人捅死。最無可奈何的死法是自然災害死,次一些的是公共活動時被踩死或走路被車輛撞死。最莫明其妙的死法是俯臥撐死、躲貓貓死……就如同喝涼水被噎死一般讓人驚異。最悲哀的死法當然是絕望死-自殺,屬于精神崩潰型的,如前些時候發生某些博士的自殺死……我們除了哀嘆之余,只能怪其自視太高,不能自我調節好心理。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北大學子都能去賣豬肉,人家美國雷曼公司的高管都能改行做裝修工,你博士生怎么就不能降下身段來糊口呢?
然而,不是所有的自殺死都是完全緣于自身心理問題的。最近富士康連續搞了十幾跳……
按正常(有所取舍)的角度來分析:工人跳樓并不能說完全是富士康的錯,有些個人性格的偏向導致。正如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先生所言:管理層沒有問題。當然,我們不能要求郭先生多么高尚,不能要求他講良知、講道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總是自私的,對于做大老板來說更是如此。對于一個愛面子甚于生命的大老板來說,他是絕對不會主動承擔責任的,盡管他在一系列自殺事件的背后消消地花了不少錢……
這使我想起了中華民族的偉人毛澤東的一個故事。
1941年6月,延川縣代縣長被雷電擊死,一位農民的驢也被雷電擊斃。事后這位農民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要把這件事當反革命事件追查,被毛澤東制止了。他考慮的是農民為什么會這么說,是不是我們工作中存在什么問題?后來經調查發現是由于延安干部多,地方政府向農民征糧過多,再加上連年天災,農業收成不好,農民負擔難以承受,心中自然產生不滿。老毛應對的辦法是趕緊搞“精兵簡政”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運動。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在我們讀書時,中學課本上有這樣一篇文章。記錄的是1960年,山西省平陸縣61名民工食物中毒,生命危在旦夕。中央政府從北京派來飛機,千里迢迢星夜送藥,使61名民工化險為夷。這就是轟動全國的“為了61個階級弟兄”的故事。我不知道現在這篇文章還在不在課本里?
我們這里不妨套用一下1941年延川縣那位農民的話:為什么自殺的不是郭臺銘?
當然郭先生是不會自殺的,也不用自殺。
他是老板,不會有人拿低薪的合同讓他簽字,逼著他自愿通過加班來增加工資收入。
他是老板,不用成年累月的自鎖在工廠區內,過著“車間-食堂-宿舍”那種單調的如囚籠般生活。
他是老板,經理和保安們見了他是不會繃著臉指東指西的。
他是老板,如果無聊了,寂寞了,馬上會許多人主動幫他調節一下心理狀態,還可以到電臺、晚會去左擁右抱,在大眾面前文藝一把。
他是老板,他的成功形象與經驗是人們趨之若鶩地,不可能有低層工人的自卑與失落。
他是老板,他只要拿出那么一個小小的零頭去搞慈善和捐助,馬上就能解決良知與道德問題……
當然,我們不可能通過郭臺銘先生解決富士康工人自殺的問題,來解決中國低層工薪階層的生存困境和心理困境。好在最近,在海南還發生了本田工人罷工事件。或許可以為我們解決中國人的自殺問題提供參考。對中國低層工薪階層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解決低工資和被自愿加班問題,消極的自殺始終不是積極的手段。這兩起事件最近都比較突出,剛好又一起發生,值得許多人,包括政府、老板和工薪階層們好好思索……
為節省筆墨,下面繼續引用別人的東西。
早幾年,在河南省一個地方要修飛機場,事先不給農民安排好,沒有說清道理,就強迫人家搬家。那個莊的農民說,你拿根長棍子去撥樹上雀兒的巢,把它搞下來,雀兒也要叫幾聲。鄧小平你也有一個巢,我把你的巢搞爛了,你要不要叫幾聲?于是乎那個地方的群眾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婦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壯年。到那里去測量的人都被趕走了,結果農民還是勝利了。后來,向農民好好說清楚,給他們作了安排,他們的家還是搬了,飛機場還是修了。這樣的事情不少。現在,有這樣一些人,好象得了天下,就高枕無憂,可以橫行霸道了。這樣的人,群眾反對他,打石頭,打鋤頭,我看是該當,我最歡迎。而且有些時候,只有打才能解決問題。共產黨是要得到教訓的。學生上街,工人上街,凡是有那樣的事情,同志們要看作好事。成都有一百多學生要到北京請愿,一個列車上的學生在四川省廣元車站就被阻止了,另外一個列車上的學生到了洛陽,沒有能到北京來。我的意見,周總理的意見,是應當放到北京來,到有關部門去拜訪。要允許工人罷工,允許群眾示威。(《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盡管偉人毛澤東一貫主張經濟上搞公有制,政治上搞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但他的某些主張和做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照樣管用。所以說,偉人就是偉人,隔著一個社會制度呢,他的許多主張和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好好玩味和認真借鑒。
其實,都是治國,一些基本做法都差不多,別搞什么新理論和新發明了,從前人那邊認真學習和借鑒,就足夠用了。(選自本人的《市場經濟下的蛋——為什么自殺的不是郭臺銘?》)
[材料]三
孟嘗君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收責于薛者?”馮諼署曰:“能。”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諼至薛,召諸民當償者悉來,既合券,矯令以責賜諸民,悉焚其券,民稱“萬歲”。長驅至齊,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義耳。竊以為君市義。”[邊批:奇。]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焚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悅,曰:“先生休矣。”后期年,齊王疑孟嘗,使就國,未至薛百里,民扶老攜幼爭趨迎于道,孟嘗君謂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摘自明馮夢龍《智囊》)
[譯文]
孟嘗君問門下的食客,誰熟習帳目,能替他去領地薛收債,馮諼(戰國·齊人,孟嘗君門下食客)簽下姓名說:“我能。”于是馮諼準備車輛,整理行裝,載著債券契約出發,向孟嘗君告辭說:“債收完后,要買什么東西回來?”
孟嘗君回答說:“看我們家缺少什么東西就買什么吧。”
馮諼到薛之后,將欠債的人悉數召來,經核對債券無誤,詐稱孟嘗君有意免除大家的債務,就燒掉了所有的債券,欠債的人都歡呼萬歲。
馮諼很快地趕車回到齊國。
孟嘗君覺得很奇怪,穿好正式服裝出來接見他,說:“債都收完了嗎?”
馮諼說:“收完了。”
孟嘗君問:“你買了什么回來?”
馮諼說:“您說買我們家所缺少的東西,我看主君家中金銀珠寶、聲色犬馬都不缺,所缺的只有‘義’,所以我為您買了‘義’。”
孟嘗君說:“義怎么買呀?”
馮諼說:“目前您只有薛那么小小的一塊地方,卻不愛撫薛民,還以賺錢為目的向他們放債;所以我詐稱您下令免除他們債務,因而燒了那些債券,人民都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為你買的義。”
孟嘗君很不高興,說:“你去休息吧。”
一年后,齊王懷疑孟嘗君,命他回自己的封邑,離薛還有一百多里,薛民就扶老攜幼,爭著在路上迎接孟嘗君。孟嘗君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才看到了。”
[材料]四
楚莊王宴群臣,命美人行酒。日暮,酒酣燭滅。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趣火視之。王曰:“奈何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命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盡絕纓而火,極歡而罷。及圍鄭之役,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首,卻敵,卒得勝。詢之,則夜絕纓者也。
盎先嘗為吳相時,盎有從史私盎侍兒。盎知之,弗泄。有人以言恐從史,從史亡。盎親追反之,竟以侍兒賜,遇之如故。景帝時,盎既入為太常,復使吳。吳王時謀反,欲殺盎,以五百人圍之,盎未覺也。會從史適為守盎校尉司馬,乃置二百石醇醪,盡飲五百人醉臥,輒夜引盎起,曰:“君可去矣,旦日王且斬君。”盎曰:“公何為者?”司馬曰:“故從史盜君侍兒者也。”于是盎驚脫去。(摘自明馮夢龍《智囊》)
[譯文]
楚莊王(春秋諸侯,五霸之一)宴請群臣,命令近愛的美人來斟酒,勸酒。酒宴一直進行到晚上,大家喝得酒興正濃,蠟燭熄滅了都沒人管。席中有一臣子趁視線不明拉扯美人的衣服、調戲她;美人扯斷了他的帽帶,催促莊王點火看看是誰。
莊王說:“怎么可以為了顯揚婦人的節操,而屈辱一名國士呢?”于是下令:“今天和寡人一起喝酒的臣子,不拉斷帽帶的人表示不夠盡興。”
群臣于是都把自己的帽帶拉斷,然后再點上蠟燭,盡歡而散。
后來圍攻鄭國的戰役中,有一臣子每每在敵前沖鋒陷陣,五次交兵五次斬獲敵人首級,因而擊退敵人、獲得勝利。莊王詢問他的姓名,原來就是那天喝酒被美人扯斷帽帶的臣子。
漢朝人袁盎先前曾擔任吳王濞(漢朝王室分封的諸侯)的丞相,有個侍從私通袁盎的侍女,袁盎知道這件事,卻沒有泄漏出去。有人恐嚇侍從,侍從便逃走了。袁盎親自把他追回來,還把侍女賜給他,待他像老朋友一樣。
漢景帝時,袁盎擔任太常(漢朝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吏),又出使吳。吳王當時圖謀造反,想殺死袁盎,派了五百個士兵包圍袁盎的住處,他沒有發覺。此時侍從正好擔任防守袁盎的校尉司馬,他準備了二百石的美酒給這五百個士兵喝,喝得個個醉倒。到了半夜,他叫起袁盎,說:“你趕快離開吧。天一亮吳王就要殺你了。”
盎問:“你是什么人?”
司馬說:“我就是以前私通您府上侍女的侍從啊。”
于是袁盎有驚無險地逃脫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