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里有一段著名的話: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曋啻羝洳幌啻:椭蕴炷撸蛑月?,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以上這段話翻成白話文,意思就是:“倘使我和你展開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那么,你果真對,我果真錯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果真對,你果真錯嗎?難道我們兩人有誰是正確的,有誰是不正確的嗎?難道我們兩人都是正確的,或都是不正確的嗎?我和你都無從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著蒙昧與晦暗,我們又能讓誰作出正確的裁定?讓觀點跟你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跟我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不同于我和你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評判!如此,那么我和你跟大家都無從知道這一點,還等待別的什么人呢?辯論中的不同言辭跟變化中的不同聲音一樣相互對立,就像沒有相互對立一樣,都不能相互作出公正的評判。用自然的分際來調和它,用無盡的變化來順應它,還是用這樣的辦法來了此一生吧。
“什么叫調和自然的分際呢?對的也就像是不對的,正確的也就像是不正確的。對的假如果真是對的,那么對的不同于不對的,這就不須去爭辯;正確的假如果真是正確的,那么正確的不同于不正確的,這也不須去爭辯。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達無窮無盡的境界,因此圣人總把自己寄托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之中。”
莊子是一個智者,辯無勝的理論就是他提出來的?!兜赖陆洝返拈_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道是可以說的,但說出來的就不是那個真正的道了。所謂大道無言。人說的每句話背后都有其生長環境的影子,在什么環境長大,就受什么教育,受什么教育,就說什么話,做什么事。這樣看來,人,就是環境的產物。因各人生存環境的不同,所以說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人,也沒有完全不一樣的人。每個人說出的話都是代表他的立場,每個立場都有其正確性和片面性。人們做出的選擇和說出的話,在當時往往都認為是對的,后來即使知道錯了,也不是被誰說服,而是在事情中汲取教訓所致。常常聽人說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事物,叫換位思考,說得輕巧,即使站在別人角度考慮,也首先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的,請問人怎么做得到完全舍棄自己的立場?就是能站在別人角度看問題,難道就能正確?就能替別人著想?
當a去過麗江,a就可以相對準確地描述麗江,他橫說豎說都是麗江。如果a去向沒有去過麗江的b介紹,b即使聽得津津有味,非常認同,但b橫說豎說都不是麗江。一個人經過思索說出的理論,就好像是去過麗江說出的話,如果你解說的對象也去過麗江,你們肯定有很多共同點,你們自然是一路的。如果解說對象沒去過麗江,他也不同意你所說的觀點,你就很難說服他,再說,即使說服了,這樣的說服有意思嗎?
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但人往往只有一個立場,所以一個人很難從兩面將事情描述清楚。就拿《金瓶梅》這本書來說,淫蕩者在書里看到淫蕩,歷史家在書里看到歷史,倫理家在書里看到倫理,美食家在書里看到食譜......天上月亮只有一個,但評月者何止千萬,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每個人在受到生活的熏陶后,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和性格結構,當內心受到沖擊后,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采取各種方法來捍衛他的理論,甚至還會攻擊他人。如果人們能做到相對就事論事還好,問題是在辯論過程中,由于有利益的立場,人情的立場,學術的立場,權力的立場等,那就使事情變得更加迷亂不清。最后往往會演變成不求真理求輸贏的局面??偠灾捎诟魅肆龅膹碗s性和事物的多面性,彼此都很難從純理論上將對方說服。即使看似說服了,那也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服,不是從真理角度的真正悅服?! ?/p>
那有人問:按你這樣說,那理論還有什么價值?不是說理論指導現實嗎?當然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看法的自由。即使說出辯無勝的莊子,不也和惠施有一段魚樂名辯嗎?《道德經》不也有洋洋五千言嗎?事無絕對,文字、理論還是很重要的,但文字、理論本身不是真理,它們只是通往真理的途徑,問題是很多人執指為月,“死”在文里句里。理論固然有其重要性,但沒有身體力行的實踐,理論就是空中樓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明師指路,自己感悟,感悟后最最重要的還是落到實處,如果你說出的理論,自己都不能落到實處,那怎么能說服別人?當年毛主席理論那么強大,他還不是受到排擠。后來主席為什么能登上歷史舞臺?除了他能學、能說,關鍵他還能做,而且后來發生的事實,也都證明了主席理論的正確性。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整理論?! ?/p>
百言不如一行,幾千年前的智者就是告訴我們要真修實證。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試圖拿理論說服他人,更不要迷于理論而忘記實證。不能沒有理論,更不能沒有行動。想說服別人還不如從自己做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