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醉拳
程圖
小時候,酷愛電臺播送的綠林故事。曾聽一故事,話說一拳師懂醉拳,在擂臺上以似醉非醉,似跌非跌的身法和步法迷惑對手,最后將之擊倒,贏得漂亮,天下無敵,播音員繪形繪聲描述之,令人神往。又曾聽長輩說,醉拳是最高深的功夫,等閑人學不了,教頭不輕易傳授,更奇怪的是,耍醉拳要飲了酒才神似,啊,真的奧妙非常。所以,我孩童時,醉拳的威名已箝入腦里。
七十年代初李小龍掀起功夫熱潮。中國國術總會乘勢舉辦國術表演,一門派表演醉拳套路。我不曾觀賞過,只是一師兄弟回來描述并示范,這教頭以四種不同的跛步走四圈,每圈一跛法。我看了,不覺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功夫,然而,是否蘊含高深的拳法寓于簡單的跛步中,又或是師兄弟沒有示范其精要之處,因此我不敢否定其價值,畢竟是一門派的套路,又是傳聞最高深的拳術,其次,也不是當時年少氣盛的我所擁有的武術知識所能理解和判斷,我只是很疑惑,但我的師兄弟以嘲笑的口吻,取笑該教頭的醉拳為“四大跛拳”。
醉拳,又是一出電影的名字,成龍的成名作,瘋魔觀眾。故事講述一個小子,即少年黃飛鴻跟以行乞為生的師父蘇乞兒學了醉拳后,怎樣將功夫提升至無敵境界。既以醉拳為名,也有一些醉拳的動作,如醉手,如抱酒罉醉步等,但不是以醉拳的真實功夫示人,是以諧趣惹笑的動作娛樂觀眾。雖如此,通過電影的渲染,進一步提升醉拳在武術界的地位,而武術雜志也開始介紹一些門派有關醉拳的招式。
吾師最后也教醉拳。如果以我的學習套路次序而言,我學了包括對拆在內三十多個套路,醉拳是我最后所習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醉拳可以說是迷蹤派最高深的拳術套路也不過譽。我知道吾師有一些套路沒教,如猴拳,如行者棒等,但他都帶走了。人就是這樣,不曾接觸過,有神秘感,因為有想像空間,當接觸了,成為現實化,原來不外如是,這是我當時學習醉拳之后的感覺。
醉拳之名
醉拳的全名,是醉八仙拳,顧名思義,以八仙作為創拳的思路。八仙是:漢種離、張果老、呂洞賓、李鐵拐、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和何仙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典故我們都耳熟能詳。八仙有什么神通,這些都是神話式的能耐,無非騰云駕霧,飛沙走石之類吧,難于引進拳術之中。但八仙之中有幾個是有個人的特征,如李鐵拐的跛步,藍采和的擔花藍,韓湘子的吹簫,都引入醉八仙拳之內,作為模仿的對象,還有羅漢之醉態等,至于所謂何仙姑的葉底偷桃的招式,這是胡亂冠上的名稱。褲襠之位,凡生死搏擊都采用之,因此看不出這是何仙姑獨有的東西。
演戲乎
我記得學習鐵拐李之跛步時,每個人練習時,都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盡管師父的威嚴一直使我們要嚴肅學習,認真學習,但始終禁不住要引爆笑聲,要相隔好一段日子,習慣了,視若平常,才笑聲終止,但我們數人始終學不好,吾師很嚴厲訓斥。由于師父老了,不能示范,后來沒辦法,叫我們留意街上走動的跛子是怎樣走路的。藍采和擔花藍的動作很容易模仿過關,但韓湘子的吹簫,又不易,師父又叫我們看看吹簫的人的動作。我們四個師兄弟一同學習,當年無人將這些模仿動作做得好。不好的原因可能各自不同,但在我這方面是很簡單,根本不認真,從心底鄙視之,學來做什么,沒有實用的搏擊價值,兼且練習時成為大家哈哈大笑的對象。當時我這樣想,如果是演戲者做的,一定勝過我們千百倍。
模仿動作的意義
拳術,是用來搏擊的,師父一直這樣教導我們,而學習跛步、擔花藍、吹簫等演戲式動作,有什么意義。為什么最高深的所謂醉拳,加插這些莫名其妙的模仿動作?如何理解之?其實,猴拳也同樣面對這個問題,但我不曾學過,不敢妄言,但見過師父玩過兩三招式,那臉部表情,如眼睛貶,咀之縮,以及手腳,活像馬騮一樣。
成龍的醉拳,在硬拳硬馬對打之中,設計一些醉拳的招式,平添很多趣味性,使觀眾開心,會心微笑。作為一門派的醉拳套路,是否含有這個意思?老實說,即使不懂拳術的,一旦看這些模仿動作,都知道這是醉拳。
古訓云,窮兵黷武,能逞一時之威,最終是敗亡。兵學最高境界,是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武”之字,就是止戈為武也,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底蘊,于拳術來說,常言,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要逞能顯威,故需要以道德制約之。武術雖以打架為重,但中華武術看來不是純粹追求打打殺殺,又是打,又是養生,又是武德修養,又是醫術,不是簡簡單單層次的對打拳術,而是綜合為之的“武學”。所謂高深的醉拳,是否如同不戰而屈之兵,同一思路下的產物?古人所孕育的中華文化的東西,若認真探索,有時真的叫人玄奧莫名,如少林寺作為佛門清靜地,禪修也,卻是萬拳之源,又尊崇印度人達摩為師祖爺,真可愛。
在迷蹤派門下,我共學了九個拳術套路,每一套路都要求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不超過一分鐘,唯獨醉拳沒有這個快速的要求,除了以滾地為主的飛鶴拳之外,其余套路都是剛猛的,但醉拳不是,正因為有模仿動作的加插,使人覺得剛之中有柔,柔之中有剛。
醉拳精髓
如果醉拳是以跛步、擔花藍、吹蕭等模仿動作為重點的,那么,一個初學拳術的人,是否可以一步踏進醉拳的學習中,而不必經過多年基本拳術套路練習的階段?而不懂拳術的演戲者是否可以登堂入室,直接學習醉拳?但是,仔細考察醉拳,這些模仿動作其實并不是主干,是技節而已,其作用似乎增添醉拳套路的趣意。
醉拳的精髓在于醉步,要醉,不醉,要跌,不跌,在似與不似之間,又要合乎本門派的拳術特點的要求,包括身、手、步、眼等,這才是困難之處。怎樣做到似跌非跌的效果,竅門是利用“腳外側”,作為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當然上身也要配合扭動,胸部向內縮,雙手也接著轉圓的包身。由于是腳外側,容易扭傷腳踝,下盤功夫不扎實,是很麻煩。老實說,若果沒有多年的功夫根基,這種跌與不跌狀態,容易變得輕輕浮浮,飄忽不穩。而腳步輕浮,是中華武術的大忌。
那么,醉拳的高深在哪?它將本門派多個拳術套路的招式總結并化裁之,此其一,迷蹤拳講究閃縮騰挪,如何將此特點發揮得更好,身段柔軟靈活是重要的一環,跛步等模仿動作,含有此要求,從剛到柔,此其二,最后的,也許很重要,就是相對于其他套路而言,無可否認,步法多,身法多,變化多。
醉拳啟示
年少時曾習北少林拳,所學不多,也不是上武館正式的拜師學藝,只是跟隨年長的工友學習,難窺少林拳堂奧;太極拳雖學過,理論上與武當派有一定的淵源,但武當派的功夫沒有直接接觸過,所以只能當作涉獵武當派的外圍東西。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武術圈而言,不真正登堂入室跪拜學習,是不易深入認識一門派的功夫精髓。從傳統認識來說,少林拳以剛為主,武當派以柔為重,一剛一柔,各領風騷。
老子言,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又說,至剛則折。至剛的遭遇,道理顯淺,人人明白,但至柔的價值,撲朔迷離,好像是威力無窮,畢竟無人這樣夠膽說,但又好像不是,現實生活體會不到,仿如霧里看花,看不分明,我一直對“至柔”有疑問。傳統文化言之,從不追求“至”,一旦至,就走向對立面,如至陰為陽,至陽為陰,如樂極生悲,乾卦之上九,是亢龍有悔。易經總是強調,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圖之魚眼圖就是了,黃帝內經強調陰陽平衡,病不生矣。為人之道,崇尚是外柔內剛。
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源,無論醫學、兵學、堪輿學等,而武學是重要的一環。當我從這角度審視本門派的醉拳套路,醉拳是合乎這傳統文化的要求。有的拳種直接與易經掛鉤,因而有一大堆哲理解釋拳理拳法,有的只是將易之思想寓于拳術訓練之中。基于這種認識,所以我猜想,少林拳在剛的學習中是兼有柔的訓練,同樣,武當派在尊崇柔之中也有剛的的磨練,所不同只是各自有所偏重而已。我相信,好的拳種,必然是剛柔并濟,這是傳統武術所追求的境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