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中國人的娛樂:詩文華美的戲曲《牡丹亭》
近日和一個東北籍的朋友談起東北方言小品和二人轉,很意外,這個東北人一點也不護短,表示對充斥熒幕和舞臺的東北二人轉及小品“很失望”。他的觀點和我驚人一致——東北方言小品和二人轉非但不能代表東北現狀,而且還對東北和東北人形象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并且在30年間造成全國民間文化低俗化。大人和小孩透過傳媒這一“魔彈”,都不知不覺感染上了東北方言小品及二人轉的話語和行為方式。這種惡性傳播讓部分公眾生活品質嚴重降低,并且影響到了國人在其他地區和國家人眼中的形象,是現代中國文化的一大毒瘤。
東北方言小品發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貧困農村,當時的中國既丟失了傳統文化的儒雅,亦與西方現代文化的時尚氣質隔絕,所采用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是在文化和經濟雙重貧血的農村中流傳的丑陋元素。從第一次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來自農村基層的鄉土藝人,極力模仿貧苦農民的土氣、沒見過世面、話語愛帶歇后語等負面形象,討得在看臺上的“城里人”開心。幾十年來,這一套路幾乎就沒有變過,小品和二人轉的的主角,基本都是沒有進過城見過世面的東北農村老頭、老太,抑或是進城打工一族,雖然不斷在小品中添加了一些新元素,但笑點大多是嘲弄鄉土人口,或者拿殘疾人開涮,近年又打起了中性牌,觀眾的大笑之后,留下的是心靈的墮落和文化的空洞。
實際上,現在的東北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東北,東北的氣質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隨著生活品質和文化品味的提高,東北方言小品所反映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難看到。但是一年又一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仍然是三十年前那幫老人,不停地把同樣的笑點挖出來炒了又炒,讓東北人的形象受到了嚴重的損害。而在廣大城鄉,一些二線二人轉演員也雞犬升天,占領了地方演藝市場。他們故意丑化自己的形象,拿損別人和自己的人格來取悅觀眾,滿口生殖器,在舞臺上歇斯底里地嘶喊,甚至在舞臺上吐痰,而臺下,是窮形盡相張著大嘴傻笑的大人小孩。孩子一轉眼,就去模仿演員的行為和語言,下一代也受到了毒害。
有關部門一直把打擊低俗影視作品當做重要工作來抓,在我看來,第一步要審視的,就是東北方言小品和二人轉。由于這些小品一直受到電視臺和有關部門力捧,于是乎出現了演員代不乏人的現象。但是,在力推這種演藝形式的機構之外的地方,人民群眾已經顯示出了對這種低俗藝術模式的極大厭惡。《三槍》在全國如潮的惡評,與東北方言小品演員的介入不無關系。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就在3個世紀前的明末,中國普通市民享受的藝術是《牡丹亭》,在當時,販夫走卒也能在劇院中欣賞,并且能夠欣賞“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樣優雅的唱詞。3個世紀之后,這些觀眾的后代行的是二人轉和東北方言小品這樣的娛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精神上、文化上的極大墮落。滿清入關、新文化運動以及近半個世紀的文化變革,是造成這種嚴重后果的根源。作為世界幾大民族之一,我們在文化層面已經和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傳統的文藝大國相距太遠。僅僅是經濟上的成功,并不能樹立大國、大民族的地位。獨特的文化軟實力,才是最后制勝的法門。
實際上,普羅大眾的思維狀況并不是他們自己能夠決定的,作為播送文藝作品的媒體和主管部門,應該承擔起提升全民族氣質的責任。拿低俗當藝術,拿觀眾當傻瓜,這是媒體的恥辱,是藝術的恥辱。
【成均館】:認同作者觀點!
【麟君凰兮】 :沒錯!我最恨現在這些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而去迎合低俗文化,就為了利益就完全不去考慮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而我最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居然央視也這樣做?!好像我們全國就只有那種庸俗的東北文化!! 我真希望什么時候精神文化方面能變得干凈點!最恨政府不辨高雅與低俗的一味吹捧!
【蔣欣老爺】:自貶身價惡習受到極力推崇,獲利者罄竹難書。
【斫巖】:其實宣傳高雅文化也有厚利,不明白為何偏偏認為所謂“俗”可以取悅觀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