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士"(知識分子)核心傳統精神是什么呢?
答案是批判.
稍舉幾例:
首先是老子
老子不愿與當政者同流合污,不與當政者合作,同政治中心保持足夠的距離,以批判者的身份或反面的姿態來參與政治和關心政治的。對于任何一個社會,特別是陷入嚴重病態的社會來說,從反面參與政治的隱士和從正面投身政治的士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老子主張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就是針對統治者好大喜功貪欲無度而說的。老子寫道德經就是要當時貪得無厭統治者走上正道!
還有莊子,《應帝王》)莊子批評當政者不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自以為是。在莊子外雜篇里,他提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是傳統的觀點。事實上那些“財貨有余”的人才是貨真價實的“盜竽”,“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從被壓迫的勞動者的利益出發而發出的吶喊。
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從社會穩定與發展的角度,抨擊當政的暴君為“盜竽”,這是從老子開始到莊子的道家最為可貴的重要觀點。
再看墨子
在《非樂上》中,墨子批評當政者無視民眾生存權與休息權,指出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儒家更是以批評當政者為己任!
《子路》記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可見孔子“士”是指志于從事實現仁事業實踐的奮斗者。孔子周游列國想推廣仁政,可是這些當政斗筲之人哪里能做到!因為孔子的思想就是和他們對著干的。
儒家特別贊同和提倡批評為政者的言論自由。孔子倡言的“天下有道,庶人不議”,就是主張民眾議論政治,批評政府。如果為政者的行為都符合仁道的話,民眾自然不會去批評他,民眾之所以非議為政者,是因為天下無道。為政者對民眾的批評應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容忍、接納和謙遜的正確態度。
孟子何嘗不是:
孟子就是這樣一個言行一致的大丈夫。他在戰國時名重一時,為各國諸候公卿座上賓。但他從不為圖個人富貴而迎合權貴,而是大膽地批評當政者,亟亟于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仁政。這種批評以現代眼光看來也相當尖銳。這種勇氣,正是來自于胸中的浩然正氣,體現了他遼闊的天下情懷和內在的精神力量。
補充說一句,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以批判為己任的!,不是要解釋世界,關鍵是要改變世界!
可是現在的人大多只懂得歌功頌德!
烏有之鄉的網友大多繼承了這種傳統精神,包括 烏有之鄉本身,但是可能礙于某些東西,做得還不夠徹底。
中國的政府首腦溫家寶說:批評也是生產力“,溫家寶3月14日上午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是人民的兒子。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歸功于人民。”當有記者問溫主政以來最感動的是什么時,溫說,“我最感動的是人民對政府的支持。這種支持來自鼓勵,也來自批評,而且總是那么熱情一貫。”(當然,我一貫不太相信這些官話空話和套話[Of course, I often refuse to believe such kind of empty talk and patter]),希望這些話不是空話套話,忽悠人,但是網絡上言論自由的限制好像否定了政府所公開的主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