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挑戰與對策
紀寶成
http://www.wsdx.cn/Get/wlwz/jk/20060812553.htm
各位領導、同志們,應我們省社科聯、省商業職業學院的邀請,來到大講堂作一次講座。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今年通過了十一五規劃,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一句話——“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當然在大會上還提到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大學。這就說明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是黨和政府目前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要求。所以挑戰和對策肯定是圍繞高等教育質量來進行研究。那么怎么提高?怎么認識這個問題?我們今后怎么做?我想我愿意從實踐當中談起。
中國高等教育在建立的時候,1949年中國大陸只有205所高等學校,116000名在校大學生,那是這么個情況,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遺產。建國以后發展很快,在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在校大學生已經是六、七十萬了。但是文化大革命,就是對高等教育無情的破壞。在真正的中國高等教育起步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真正的吶喊是在改革開放以來28年的時間,尤其是世紀之交這十年多的時間。這十年多的時間,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高等教育在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規模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成就。這個成就我想最重要的有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高校高等教育的體制發生了廣泛深刻的變化,包括辦學體制、管理體制、資金籌建的體制、招生和畢業生就業體制、內部管理體制等等,發生了廣泛和深刻的變革,這個變革不僅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以來,沒有過這樣強度和廣度的變化。
第二,我們高等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的思想、高等教育的教學制度、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第三,高等教育布局機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三種類型的大學格局已經基本形成。綜合型大學、多學科型大學、單科型大學并存這個局面基本形成。特別具有重要意義的是我們高等教育學校的中心目標全面實現。高等學校的重心下移得到實現,還有過去中國高等學校主要集中在全國的中型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地基市也有,但是很少,而且質量不保證,現在基本上統統都有高等學校,至少有職業學院,很多都有本科院校。這個布局結構的變化,這樣的一種優化、和諧的變化,為新中國21世紀高等教育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正是由于這樣的一些變革、這樣的一些改革,我前面講管理體制,管理體制很重要的一個把地方辦學這種分割的局面變成了中央和地方兩級辦學,以地方為主,這種意義非常遠大。通過這些改錚諧【沒葡嗍視Φ母叩冉逃奶逯坪筒季終諦緯芍校蛘咚禱究蚣芤丫緯桑O碌氖墻徊酵晟啤D敲湊怯捎謖庋難芯坎龐戳聳蘭橢還婺I系拇蠓⒄埂⒋罌繚健?999年根據國務院的指示,高等院校擴招。1998年毛入學率9.8%,02年達到了15%,這是世界上公認的進入大眾化階段的一個標志。所謂毛入學率就是同齡人當中上大學,就進入了大眾化教育。如果達到了50%就達到了普及化教育,我們02年是10%,到05年就達到了21%,這個速度是極其驚人的。
所以中國高等教育短短七年時間,它的規模發展的如此之大,從此中國高等教育就從精英高等教育階段邁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而且毛入學率繼續在擴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50年代,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果,這樣的改革和發展總體講它適應了國家改革發展總的大的實施,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入總的要求,在相當的程度上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并且正是由于這樣一個大的改革、大的發展,催生了高等教育新的模式、新的機制、新的制度的誕生。
但是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現在不存在問題,不存在挑戰?那當然不是。我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階段。什么新的階段呢?我概括幾個方面,叫“鞏固成果、優化結構、提升質量、增強國際性的新階段”。之所以叫鞏固成果,就是說我們發展速度夠快,在發展太快的基礎上出現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需要時間消化、解決新的矛盾。什么矛盾?或者說什么挑戰?我個人的想法概括一下,我覺得有幾個“跟不上”,有幾個“盲目性”。
第一個“跟不上”,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投入跟不上快速大眾化的進程。我看現在尤其對高等教育的批評我認為不那么正確,總體來講,主要是政府投入這一塊跟不上,財政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沒有達到國家4%的要求。現在擴大招生大家都很歡呼,但是錢跟不上去。我認為這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投入的問題,特別是政府。當然國家處在這么一個變革的時期,叫百業發展。各級政府覺得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但是如果真的認識到百年大計,真的認識到人才強國的重要意義,科教興國的重要意義,這個錢根本不成問題,但是就是拿不出來。所以這是一個嚴格的問題。要把高等教育做強,要解決當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沒有投入是不行的。我們國家要攀登世界高峰,唯獨教育投入在科教興國這樣方針的制度下是呈下降態勢,而且達不到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的2000年實現的目標,只有2.79。
第二個問題,我們高等教育內部包括我們高等學校以及社會上我們的理念、我們的制度申請跟不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快速進程。這個主要的是兩個方面,一個用精英教育的模式思維方式來判斷我們高等教育,一個是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高等教育思維方式來看待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等教育各種發展。這兩個思維跟社會的轉型、社會的發展,思維沒有及時調整。這個需要我們都調整,不光是學校。我覺得大眾化高等教育,要求高人一等的質量,但是我們這方面的理念、我們這方面的制度、計劃統統得增加。我們現在還是用精英教育模式來看待這些問題。所以我們都想普通高等教育向精英教育看齊,盲目地看齊。后面還要講到升格、攀升,在學校的類型上趨同,在辦學層次上盲目攀升。他沒有想到這是大眾化教育階段,這不是經濟階段。
我們呼吁中國應該寬進嚴出,那就不要高考了。中國現在真正的寬進了,但是照樣寬出,沒有多少學生不能畢業的。本來在這樣的一個階段,應該設計出寬進嚴出的制度出來,但是沒有,而是降低要求。如果這種狀況不加以注意,中國高等教育必將會制造出一個低水平低質量的高等教育,那才真正的坑害我們的國家。美國是寬進嚴出,四年本科模式學位那是少數的,都5年、6年拿個碩士學位都很平常的,包括哈佛這樣的名牌大學同樣如此,人家寬進我們學了,人家嚴出我們不學了。
我們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子成龍是我們中國教育發展強大動力,但是如果搞得不好,它很快就成為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因素。沒有大眾化的教育理念,決不可能有大眾化的發展教育,勉強上學也會退回來。美國大批的畢業生多的事,精英教育形成的形象我們揮之不去。
再看看我們的就業制度、戶籍制度,比如研究生戶籍可以轉移,但是大專畢業生就不行,戶口不能轉移,不能流動。為什么不能改改呢?什么能放寬,這個就是不能放寬。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政府更應該重視,你的教育理念,你的各種制度設計是不是適應大眾化教育發展的進程。反過來看高等學校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學校可以改進,但不可能全面解決這些問題。
第三個“跟不上”,教師隊伍跟不上大眾化的歷史進程。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的專任教師40萬,05年普通高等學校的專任教師隊伍96萬多。這些教師哪里來的?大批都是由中專升格的教師,大批的應屆本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很明顯這些都缺乏高等教育經驗在其他的情況下不像過去,過去形成一個專業,那招生數量就很少。包括大學院校招一點學生。現在不是這樣,現在只要一行動,大規模馬上上馬,前幾年還是幾千人學校,幾年以后馬上就是萬人學校了。而我們缺乏培養型的教育機制。那個時候粉碎了四人幫之后,對教師的評價非常之高。現在的教師都自稱人才了,但還是跟不上。我們碩士學位、研究生學位只有3%,擁有博士學位的只有不到10%。全國高校達到這個水平,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于今后教師短缺就更不要談了。
同時也存在在“盲目性”。
一個“盲目性”,是辦學規模的擴張存在著盲目性。當然我們快速發展國家是需要的,但是它存在著一些盲目性在里面。連續七年24點幾、25點幾的高速擴招,全世界沒有。美國也經歷了快速發展,他是1958到1968,年均增長才百分之七點幾。我們國家最近十年經濟發展也有10%了,但是以20%的速度增加七年之久。從整體看來就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當然我們快速發展國家是需要的,但是它存在著一些盲目性在里面。
第二,高等學校升格、改名、新專業設置的存在著盲目性專業設置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一些學校的新專業的設置,由此帶來的改名,這完全是正常的,大的高等院校總要專業多一些。現在我們國家新高校太多了,同樣高等學校1999年1022所,2005年1792所,七年時間整整增加770所。這就有盲目性,歷史來說明這個問題。專業趨同盲目化也是非常頭痛的問題,作為全國來看就成了某種問題。升格,中專要變成大專,大專變成本科,有了碩士就要上博士。不管師資力量夠不夠,不管自己的力量夠不夠照辦不誤。這樣一種盲目性應當說是存在的。
第三個“盲目性”,貸款搞建設存在著盲目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學校適當用貸款搞建設應當是可行的、是必要的。在自籌自建的 情況下適當的貸款,就是把未來若是年的投資提前到現在來,重點是現在高等教育發展快一點。一開始干的時候還是比較謹慎的,越干膽子越大,以至于一些省搞投資,讓高人一等貸款,搞詐騙。市場經濟法制社會,高等教育要率先規范,像這種情況是對社會不負責任的。所以這幾年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夠撐得住,貸款功不可破。適當貸款是可以的,但是確實要有資格的審查,還款能力的審查。
三個“跟不上”、三個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就構成了當前高等教育主要的挑戰。這個挑戰很重要的問題是規模、速度跟結構、質量關系的處理。我想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別的辦法,胡錦濤最書記提出來怎么樣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我們高等教育,來具體的應對這個挑戰,化解結果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通過深化改革,落實科學發展觀,對這些問題來加以解決。盲目的擴大招生,招生不出現大幅度下降,不能不說近來生源文化素質是下降的。應當承認文化素質下降,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個危險的事情,關鍵是你的制度設計,要以人為本,要對這個學生負責就要實行寬進嚴出的制度,要完善這個制度,要這樣做,這樣做就沒有什么大問題了。文化素質下降那是真正存在的,但是大眾化教育的階段再用精英教育的條件那是不應當的,否則怎么叫大眾化,但是自己設計是可以的。
把這些都歸納起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處理好規模、數量、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93年教育改革綱要提出來規模質量教育結構效益市場化運作,規模上是發展,結構優化了、質量提高了、效益提高了,同樣是發展,甚至更快的發展。要樹立這樣一種科學的發展觀。所以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感到做強中國高等教育是當前最重要的戰略,我們要做大,現在規模世界第一。我們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國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我們現在圍繞“做強高等教育”做文章。做強高等教育,一個要處理好規模、速度與結構、質量的關系,一個是如何優化結構,一個是如何來提高教學質量,再一個是如何增強國際性,無外乎這么幾個方面。
我想鑒于這樣的認識,第一,從現在開始,高等教育要低速增長,穩步發展。我們研究了世界發達國家他們的歷史進程。美國、日本、英國、韓國等等這些國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有幾年高速發展的時期,然后迅速進入平緩發展階段。所以我們連續七年25%左右高速發展以后,應當迅速進入平緩發展期、低速增長期。但是我也有這樣的觀點,他們這樣的增長速度,一點不增加,現在教育工作者也好,主管教育的領導也好是比較難的,肯定要增長。不增長老百姓會有意見,一個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人口還在增長,好在今年已經06年了,08年是適齡青年考生最高峰。即使現在在校生保持25000萬保持零增長,到08年毛入學率也要達到34%。所以腦子要清醒,這兩年還是增長點。08年以后是不是還增長,招生規模是不是還擴大,這是持懷疑態度的。這幾年還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因為我們經濟還要發展中國城市化進程在增加。現在城市化進程我個人認為是夠快的,帶來的后果往往出乎意料,負面影響可能很大。到處都是貧民窟,這樣的城市化還不如不要。
什么意思呢?有專家研究,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到多18倍,肯定的說,城市居民對高等教育需求肯定是高于農村需求的。所以城市化的進程也要求高等教育,但是總體講,到2000年整個高等教育規模實現25000萬在校生就差不多了,去年23000萬了。應當是低速增長,平穩發展,把重點放到優化結構上來,把重點放到這幾年快速發展所積累的矛盾上來,把重點放在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教學改革來提高教育質量上來。當然對具體的每一個高等學校來講,我是主張有保、都增、有壓,因為各個學校不一樣,個別的學校要堅決壓縮他的招生規模。甚至對一些地區采取壓縮規模的辦法也不是不可取的。
第二,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要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程度。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兩個確保,我在今年人代會上同樣提出這樣的要求,要求到2010年確保改革的四個實現,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中央國務院向全世界宣告提前突破。當然要加強基礎教育,根據我國目前的現狀,我認為把高等教育經費占22%左右是完全可以的,世界很多國家都四分之一以上,我們占到22%左右是合理的。這是一個確保。第二個確保公共經費2010年達到3300塊錢,1999年是2900多塊錢,我們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這么多,我們國家財政收入增加3000,否則達不到,就要壓縮招生規模。我認為只要真正落實總書記的科學發展觀,真正把教育擺在國家發展的基礎上,真正把教育放在基礎性、戰略性的這樣的公益事業,真正為千千萬萬,億萬人民的事業,拿出這點錢根本不在話下。
第三,優化結構,優化結構可以從宏觀微觀上講。我們強調了是從宏觀上優化教育結構,優化教育結構最重要的提議、呼吁,要求國家建立兩個高等教育體系,一個是普通高等教育體系,一個是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申請這兩個體系。這兩個體系分別建立最重要的標志,是舉行兩種不同類型的入學選拔考試——兩種高考。我們國家高等教育高考依舊是精英模式下人才選拔的高考制度,按照精英教育模式設計的高考。如果分數太低了很多大學感到很沒有面子,這就是一種自立感。實行兩種不同的錄取選拔制度,高考的形式、高考的科目、高考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一種是選拔進入普通高等學校進行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或者學術型人才,它的特色設計、考試的內容、方式方法,高等就是教育,是培養操作型的技術型人才。如果按照這樣人才的培養目標,考試科目、考試的方法,不同類型的人才考試質量是不一樣的,因為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學校也光榮的,學生也光榮的,而且人才培養上也非常榮譽。我們看所有發達國家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統統大力發展大中城市的高等教育,美國發展社區學院,就是在大眾化教育過程當中發展起來的。日本兩種形勢,一種是初中式學校,五年專門學,還有短期大學。所以兩種教育體制,兩種體系,同時不同的培養目標,不同的培養方法,當然在上面可以有立交橋,再補休幾門課程,設立這樣的立交橋。我覺得這是大眾化階段,優化階段的制度所在。我希望有這樣一種辦法,我們總結發達國家大眾化教育進程,這是最重要的經驗。優化教育結構,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宏觀這一塊,大的發展,高等教育基礎化。它不能同一般的選拔制度開始。
在這個地方我愿意引用美國教育學家馬丁的一個觀點,馬丁提出50%進入高等教育。他在1973年寫了一本書,叫做《精英化的發展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轉型當中的問題》,他說大眾化并不僅僅是表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變化,他制度的變化引起了若干的討論,包括教育的理念,包括人才培養問題,包括專業設置,包括教學內容,包括教學方法。他說,只有在第二個問題上他所規定的15%以上,更重要的是質的方面要實現大眾化,那才是真正的大眾化。這句話完全是正確的,我們應該達到,而且還要前進。
第三,加強教育隊伍建設,一方面要科學,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各個高等學校應該采取培訓教師、提高教師的切實有力的措施。要加大教師培訓的投入,特別是利用假期培訓教師,加強專業和業務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有條件的應當讓教師擁有在國外學習研究的背景。
第四,增長國際性,21世紀的高等教育面向國際性熱潮。現在講增強國際性我覺得有這么幾條,一條是我們教師要與國際接軌,要了解國際前沿,要幫助教師了解國際學術的發展,這當然要花錢。要到國外學習去拿學位,要擁有國際學術的過程。中國不僅要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也要有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所以增強國際性不僅僅是普通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有條件的,沿著人家的教學制度、沿著人家的教學方法紛紛受到啟迪。第二要召開國際學會會議,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我們要召開,我們也要參加人家召開的,通過會議來了解教育前沿的情況。可以是聯合召開。第三聯合科研、聯合在教學科研上進行合作。第四要引進、評價國外教材,適合于我們的教材,在教材上進行教育。第五要擴大留學生教育。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海外學院的建設,這是雙贏的事情,把留學生辦好。
我認為十一五期間增強國際性有明顯的進程,改革開放這么多年,應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了,但是在十一五期間應該繼續提高。我想概括地講,技術性的東西欠缺。我們改革和發展取得的巨大成果,特別是中央和省兩屆辦學體制的基本形成,特別是高等教育機構基本合理,特別是我們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機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們大眾化教育在數量、規模上的比較,從而取得歷史性的進展。同時我們也要正視我們存在的問題,我們不敷衍我們存在的問題。所謂的抓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抓發展就是抓問題,把問題解決了就發展了,這是真正發展的最重要的思路之一。我們抓問題的前提就是抓政策,把這個挑戰能夠運用的好我們就能夠發展的好,核心問題是做強高等教育。做強高等教育核心問題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是核心的核心,是挑戰的挑戰,做強中國高等教育是我們當前要想到的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
我最后概括一下,挑戰存在的問題再重復一下。
我們要解決最根本的理念是要轉變精英教育的思維到大眾化教育的思維,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思維轉變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思維。這是最大的觀念轉變,要解決這兩個轉變。我們一個方面轉變不夠到位,最大的瓶頸是教育投入,尤其是財政性教育投入應當盡快實現4%。我們要解決最大的理論誤區是教育產業化、市場化。有一些地方領導不愿意給教育投入增加很多,沒有任何地方說給。根本原因是教育產業理論化的謀劃,還發生爭論。這是影響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我們在高等學校要解決最薄弱的環節我個人認為一個是教師隊伍建設,一個是我們教師制度的改革和制度創新。現在都講規模建設,要事業留人沒錯,待遇留人沒錯,感情留人沒錯,所以我說要事業留人,要機制留人,要正氣留人。咱們還要講正氣。機制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該給你多就給你多,該不給你多就不給你多。中國的教育炒作的越來越高了,有些教授待遇遠遠超過美國,我們這個地方要么不給,要給就大方的很,這就是幾個問題。要解決最惡俗的現象,那就是辦學目標和學校今后的系統化,大學都要辦成綜合性的研究大學。通過這些現象來溶解最大的挑戰,那就是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做強中國的高等教育。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黨委,各級政府的領導之下,我們通過認真的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共建和諧社會,我們高等教育面臨的這些挑戰,我相信我們能夠避免,能夠把這些挑戰解決掉,使我們中國高等教育在新世紀前進,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讓我們高等教育作出重大貢獻。謝謝大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