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反思(上)
就當代開展的新鄉村建設而言,文化建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從最初的大學生精神扶貧,到后來的農村文化公益組織重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突顯。但是我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怎么對待過去的自身中華文化,現在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對于這些文化采取什么樣的立場和態度,我們理想中未來鄉村文化是什么樣的,怎樣看待我們現在做開展的文化建設,必須做一些仔細的研究和反思才行。
(一) 當代鄉村社會中所面臨的文化失調問題
中國現在社會問題決不僅僅是改革開放以來最近二三十年才出現的,實其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正如梁漱溟 先生所認識的那樣,中國的問題是文化失調問題。那么在鄉村就是鄉村文化的失調問題。
1、古代社會的文化問題:
從中國古代史看,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從遠古人類對祖先、大自然的崇拜,一直延續到近代,很少斷過。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發展歷史形成了兩個鮮明的特點,漢族文化傳承和民族文化融合。前者是主要的,以鄉村文化為其根本,后者是表現的,以城市文化的變化為代表。
在鄉村,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文化中華,這種中華以對祖先的信仰為主,其次是對自然的實用崇拜。這種文化信仰表現在鄉村社會對祭祀和喪葬的重視,以及在中華節日時對神靈的拜祭上。這種中國式的信仰已經不能夠被稱為宗教,一種表現就是處處滲透著實用主義,比如對觀音菩薩的崇拜是要求子,對關公的崇拜是要求得錢財和保護,土地是要征得神靈對自己土地使用的同意。在鄉村社會,幾乎所有的拜繼嗣活動背后都充滿者鄉民的某種具體的期望。
周文王將這種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轉變為一種國家的制度,并且通過禮樂的方式進行表達。這時的中國社會的特點可以說是禮樂本位,人們行為的準則是禮樂,即繼嗣議事,尤其是對祖先和山川的繼嗣,比如周天子和各諸侯對宗廟繼嗣的絕對重視,以及對天地日月社稷的祭祀。可以說,這種上古社會的代表風氣正反映了民間的一些情況——對祖先和大自然的崇拜。
進入東周,各諸侯的勢力開始強大,禮樂本位的社會制度開始受到沖擊,整個社會也陷入紛爭和沖突之中,這時孔子痛感到恢復禮樂制度的必要,便開始整理各種周代的禮樂(也是制度),并用自己的思維來進行了重新思考,使得中華的中國社會有了新的解釋——倫理。這就形成了后來的倫理本位的社會特征。
上古兩種社會特征的更替,從本質上反映了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
從本質上講,兩種本位的社會特征,其依托的社會基礎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對祖先和大自然的崇拜。其不一樣之處在于,倫理本位的社會,更加注重依靠社會固定的關系和教化來維系社會的穩定,而這種維系已經沒有禮樂這種載體,滲透的是孔孟等圣人的言說。具體的載體已經發生了跟本性的變化。
從文明的發展來看,這種具體文化載體的變化,表現了中國人智慧的一種根源,也解釋了中國的很多文化之迷。例如人們無法理解《易經》和《黃帝內經》的產生,實際上這是中國人與自然接近的而產生的智慧。禮樂更合乎自然天性,而倫理更合乎社會規律。由禮樂本位向社會本位的變化,反映了中國人遠離自然的過程。所以,這就是后人為什么總是說人心不古的問題。
梁漱溟先生在分析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時,認為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 ”。從這個判斷看來,至少在近代,梁漱溟所分析的中國社會,尤其是鄉村,與上古社會特別是禮樂本位的周代,其根本的文化土壤仍然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對祖先的崇拜仍然是絕對的。
因此,可以認為中國社會的文化其實存在一個根本的特征,即對祖先和大自然的崇拜,處處滲透著實用精神。而這個特征,幾前年來就沒有發生任何根本的變化。這種文化的土壤和根基是在鄉村,是與農業社會的特征緊緊相連的。
在古代也存在著文化的蛻變和發展問題,但是從整體上講仍然是中國文化自身內部的問題。
2、近代社會的文化問題
到了近代,中國的文化問題表現了一種不同的特征,由原來的內部自身發展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而失調。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梁漱溟先生有很深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
從明朝末年開始,西方文明開始逐步強大,并逐步對東方文明進行影響沖擊。到了近代,也就是清朝中后期,這種影響和沖擊開始發生本質的變化,首先是隨著戰爭的勢派,中國人開始逐步對中華文化喪失信心,從此走上了漫長的學習西學之路,而這之前是絕對自信的,
中國人學習西方之路,同時也是處處碰壁之路,不斷接受教訓之路。從18世紀圓明園對現代西方藝術的融合和引進,到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一次打破了中國人的藝術和文化融合之夢。之后的洋務派開始致力于學習西方的技術,甲午戰爭的失敗打破了技術之夢,再往后是制度、社會科學、運動的學習和輸入。于是中西文化地位問題在短短的數十年之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文化變得一文不值,西方文化成了老君爐里的仙丹,包治中國問題百病。蘇俄革命的輸入暫時使中國獲得了獨立地位,但是從整體上將卻進一步加劇了中華文化的消亡。
盤點這近百年的歷史,是中國文化殖民化過程的歷史。首先是新文化運動,白話文的倡導,斷掉了后代國人親近古典智慧的唯一道路——文言文。中醫在人們面前成為玄學不科學的東西,人們的思想開始接受西方唯物主義和科學機械主義的侵蝕,再也無法理解中華文化的智慧和奧妙。中華文化在科學面前成為封建糟粕的代名詞。從哪個時代來看,到處都充滿著對中華文化的抨擊和批評。這時人們已經感覺到中國社會文化的不平衡問題,也就是梁漱溟所說的文化失調問題。
1949年的民族獨立并沒有改變這種文化失調的趨勢,反而加劇了文化的不平衡。先是以蘇聯為代表的西方社會主義文化對中國各界的絕對影響,主要表現在制度搬造,馬克思理論對文化界的絕對統治權,社會階級運動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反右運動是對思想的禁錮和摧毀,文化大革命是對中華中華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毀滅性的沖擊。
這種文化禁錮直到1979年之后才得到了松動。此后在鄉村表現為兩種文化現象,一種是中華文化的復蘇,另一種是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而似乎為主流的西方社會主義思想已經逐步為人們所拋棄。在大多數村莊,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嚴重一些,這兩種文化力量在相互激烈地沖突著,這樣看來,許多村莊表現得相當矛盾,一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不良影響,而中華文化中不好的一面確實又無法根本改變。文化失調問題在這些鄉村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些。
3、當代鄉村社會的文化失調問題
之所以這樣來表述中國鄉村社會目前的現狀,實在是因為深感文化的困境,文化方向的迷失等問題困繞著我們的生活。這些問題在當代的中國社會表現為嚴重的三農問題。
首先是鄉村社會普遍的道德淪喪,人們絲毫對于道德沒有任何制約和限制;鄉村中華的公益和互助中華受到了破壞,民間醫學正在逐步消亡,中華的民間社會不良組織迅速發展壯大,各地迷信活動迅速抬頭等等。總之中華優秀的文化正在消亡,恢復起來舉步為艱,而中華的一些不良文化卻一直廣泛地存在鄉村社會,并且在某些鄉村已經占據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對鄉村社會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伴隨著所謂市場化、產業的步伐而逐步進入的。鄉村農業產業化的推進使得大量小農戶迅速破產,土地被不公平地征用,耕地的減少迫使大量農民不得不進入城市打工。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盡管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但是帶來的結果卻不容易忽視,土地毒化,板結,造成地力下降,中華的農業生態環境被破壞。人們的健康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鄉村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現象,許多農民到了中年就往往身患多種疾病,而這些疾病大多是他們以前沒有見過的,是不治之癥。
西醫進入鄉村在現在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后果,由于農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西醫常識,很多時候只是憑借自己掌握的一些中華經驗,而藥店里卻只有西藥,于是小病往往只用一些簡單的化學藥片來解決,時間一長,人的五臟功能就會受到破壞,這時再來用中醫卻往往已經沒有辦法醫治了,而用西醫卻有往往需要花費很多的金錢,農民大多只能進行初步的醫療,其結果卻是人財兩空。
教育的失調對鄉村社會的影響確是根本性的,中華的道德教育已經基本喪失,留下的只是普遍的教育功利思想,西方教育機制與功利思想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形成了“著名”的中國應試教育制度。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之下,培養的所謂的人才大多只是沒有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勢利小人,于社會不但沒有什么用處,反而使得整個社會的風氣變的更加敗壞。另一面卻又使得農民普遍因此而加上沉重的債務負擔,教育不但沒有為鄉村培養建設人才,卻成了抽取鄉村血液的一部機器。
政治的影響似乎對某些鄉村的影響更大,在有的地方開展的村民民主選舉,卻引發了鄉村內部矛盾的爆發,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似乎不適合中國的鄉村社會。在大多數的村莊,村民和干部通過各種方式使得這項目制度失去效用,而這些村莊往往卻表現的相對和諧。
(二)另一種現象——鄉村的文化復蘇
1、鄉村文化復蘇的跡象
在上面講到,在目前的中國鄉村社會,有兩種比較突出的文化現象,即中國中華文化的復蘇,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用我的觀點來看,中華文化的復蘇更值得我們的關注和研究。
就積極一面的文化復蘇而言,比如在南方的許多鄉村,宗族的力量開始迅速復蘇,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越來越成為一種公開并為人們推重的一件事情。宗族的復蘇,將會重建現代鄉村社會的組織結構,并且會進一步到影響到鄉村的政治結構。在山西等某些中華文化保留較好的村莊,中華的民間公共信仰仍然在發揮著作用,一些村莊的村民富裕起來之后,很快就商量集資恢復村莊內部公共信仰設施,比如宗祠、神廟,相應地中華的文藝也迅速恢復 。一些地方的中華組織如結拜團體也得到了比較好的保留和發展,在這些村莊形成比較完善的鄉村社會基層組織,平衡了鄉村內部的各種力量,有時甚至表現得更為和諧。
從這些村莊來看,中華文化的復蘇成為一種趨勢,整個鄉村社會正在迅速轉變,人們已經意識到回歸中華的必要,一旦他們有了一定的經濟力量,鄉村禮俗便被重新恢復重視起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
除了上述跡象外,中華醫學中醫在鄉村的變化也值得我們關注。“非典”發生時期,在不少鄉村起絕對作用的是中醫而不是西醫,在短期內村民們迅速恢復了對中醫的信任,而把西醫拋棄在一邊。盡管“非典”過后,實用的農民們依然得依賴西醫,但是,這卻表明人們內心深入的本原看法,正如人在危機的時候喊娘一樣。
部分村民開始對現代教育產生失望心理,人們開始不再將子女的升學寄希望于現代教育體制,而是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養。等等。
如果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很多中華優秀文化在鄉村復蘇的跡象,盡管在大多數鄉村仍然是處于文化沖突之中,但有些地方似乎表現得非常明顯。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中華文化中的一些不好的文化也正在迅速復蘇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經驗,絕大多數鄉村已經為事實上的準鄉村黑社會組織所控制 ,包括政治經濟在內,他們已經廣泛地滲透到鄉村的各個角落之中。“迷信活動” 的迅速復蘇在部分鄉村已經成為事實,并且深入絕大多數村民的思想和生活之中,中華的鄉村信仰體系迅速恢復。但同時,一些村民也利用村民的信仰習慣騙取錢財,并且形成相對有影響的地方勢力集團 。
從這一點上來講,無論如何,鄉村文化為代表的中華中華文化正在復蘇,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
2、對中華文化復蘇的反思與思考
近年來,社會出現一種不一樣的聲音,盡管很微弱,但是卻非常有力量,使得人們冰凍已久的文化故鄉,開始逐步融化。這便是復興中華中華文化的聲音。
從“非典”中中醫立下的汗馬功勞,到人們恢復對孔子和國學的關注,從在一些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國學院,甚至設立了風水專業到私塾重現社會……這一切一切也表明了中華文化的復蘇不僅僅是鄉村,而是整個社會的,是整個體系的。
反過頭再看看我們周圍的一種很熟悉的聲音,卻仍然是崇拜西方文化,鄙斥中國人自己創造,不自信。
這種矛盾的文化心理,是值得我們反思和思考的。
一種主流的對待文化不合的心態是結合兩種文化的優勢,有所創新。但是事實的結果確實這是兩種不可調和的根本不同的文化體系,產生的根源完全不同,正如梁漱溟先生所描述的那樣:“要走那條道,就徹底的走那條道,不徹底是不行的。” 中西所走的道路,就是東西兩個不同的方向,一但選擇那條路,就必須徹底地走下去,不可回頭。因此,中國近百年來的既想向東,又想向西的文化道路選擇,從理論上是行不同的,必然出現矛盾和沖突之處,產生一種“混亂文化”。
這種混亂文化,其根本的表現是社會價值觀的普遍混亂,有人堅持中華價值觀,有人則崇拜別人的價值觀,后代們在這種矛盾混亂的文化之中長大,已然逐步遠離了中華的文化精神,反過來看時卻又發現自己無法學到別人的真諦,變開始失望,墮落,這也是許多中國人的心態。
歷史上這些爭論曾有過激烈的討論,今天也是。毛澤東主席所主張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實際上是對這些文化走向爭端的最好解釋——走中國自己的文化道路。但是今天的中國發展卻并沒有認識到文化的方向這個問題。
比如,盡管近年來中國的經濟舉世矚目,但是在一些領域如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卻處于絕對劣勢。在文化方面,從近幾年中國的書籍和電影對外進出口統計來看,文化處于嚴重的入超,出現了巨大的文化赤字。這只是用文化的經濟力量來反映文化危機的,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這些赤字背后其實隱含的是中國話語權的喪失,主要表現在價值標準、人權標準以及所有的學術概念的詮釋上,過分依賴于西方人,這樣中國人在各個方面就顯得非常被動,處處聽命于西方,制約于西方。在教育領域,也基本上論為西方社會的附庸,成為推銷西方文化的壟斷集團,共同壓榨中國人。 再如科學技術,中國現實確實不如西方,于是一般人都主張學習來彌補不足,看似沒有什么問題 ,但卻往往出現意想不到的后果,一些人認為中國應該學的是西方的技術,但是最后卻往往容易陷入機械主義的陷阱之中,兩種文化的他們身上激烈的斗爭,苦不堪言,最終卻發現僅僅考技術仍然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另外一些人似乎看的更為徹底,他們認為非得徹底地從理論、思想、文化直到思維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地學習,這樣才能使得西方的科學在中國發揮徹底的作用,但是最后卻發現自己已經完全變了,徹底拋棄了自己原有的一些東西,全面地接受了一種全新的東西。這樣的想法擴展到社會上,就是主張中國全面地西化,因為他們認為要想全面地發揮西方文化的作用,必須全面地拋棄和接受。但是,讓他們束手無策的是農民無法改變。于是這部分人將必然會變的非常悲觀。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力量和特殊性。
從理論上的探討文化的取向問題似乎沒有什么意義,我們需要回到現實之中來做仔細的觀察和研究。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中國的政治問題,從古代的家天下,在近代的黨天下,直到今天,根本就沒有發生任何本質的變化,這一點讓當初介紹西方政治制度的知識分子們不斷感到失望,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確實軍閥統治,北法成功換來的卻是國民黨的一黨專政,1949年解放也是如此,民主之形式在中國就總是會變形。在鄉村,村民民主制度為許多鄉村精英們所信仰,但是往往執行認真的地方卻是地方矛盾最嚴重的地方,也是鄉村關系沖突、貧困的主要根源。
我從來沒有懷疑西方的民主制度沒有什么不好,他在西方表現得確實相當不錯,但當到了中國就得變味,變味還不夠,實在是西方不好的一面和中國文化不好的一面迅速結合,變得更加壞了。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歷來是寬大博容的,有時甚至是非常積極吸取的,這一點我沒有懷疑過。從歷史上來看,確實是這樣的,比如歷代中原對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東漢對佛教的求取,唐代對中亞文化的吸收,直到明清兩代,統治者仍然對文化采取極為寬容的態度,比如明代的一些傳教士可以憑借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在宮廷做官,清代的統治者甚至還讓中西的天文家比試日食的觀測。整個清代中葉,也是對西方文化積極融合的過程,譬如圓明園的西洋景觀。清代的歷代皇帝也對西學非常重視,康熙、乾隆甚至對西方的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達到癡迷的地步,甚至直到晚期的幾個皇帝,在其所受的教育中西學也占相當大的成分。
在民間,這種對文化的寬容似乎表現得更加明顯,早期天主教在民間尤其是鄉村的傳播并沒有遇到多大阻力,很多村民把自己日常生活信仰的祖先、道教神、佛教與同等看待,這種現象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表現得更加明顯。盡管后來由于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農民們開始把仇恨轉移到西方宗教的傳入上來。
我們反思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心態,其實是基于中國人的兩個根本特點:實用主義和改造包容。
歷來中國人非常講究實用,文化也是如此,對我有用,我就拿來用,不管他是誰的,是好還是壞,拿來用的時候在慢慢用我自己的東西改造,最后就成為自己的了。譬如佛教即是如此,中國民間對佛教信仰的多是觀音菩薩,主要是因為其能夠給老百姓帶來如保佑平安、生子等實在好處。觀音菩薩進入中國也歷經中國人的改造,先是由一年輕男子變成一個美麗慈祥的婦女,外表形象也跟中國婦女一樣,由于是婦女形象,所以就讓其能夠使自己生子,變產生送子觀音的形象,全國大體相同,只不過有些地方的說法不一樣而已,或者稱為娘娘或者奶奶的。其他的大體也是如此。
從這一點來說,中國人對待西方文化也是如此,譬如一些知識分子可能常常呼喊文化差異什么的,但是在鄉村卻完全不是那樣的,在鄉下可以經常見到村民對與自己一樣習俗的寬容,對于一些器物,也總是能夠很快變成自己生活習慣所支配的形式。這一點在婚喪嫁娶等習俗上表現的更為明顯,比如在嫁妝上,添置幾樣電器成為必須的,但是具體的形式和內容卻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喪葬也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華的花圈樣式中也增加進了電器,但是從人們期望逝去的人也享受到現實世界的生活這一點來說,則也是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
城市社會盡管改變了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也發生了些許變化,但是在鄉村,人們的生活實質——文化所依存的土壤卻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
所以,實用主義的文化觀,實際上是最頑強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實質是用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態度來改變外面的文化,我認為這才是幾千年中國文化流傳不曾改變的主要原因。
也可以這樣說,占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文化態度沒有變化,那么中國文化的方向就是明確的,是不容改變的,因為改造者需要面對九億多的農民。那么這樣說來,中國文化的未來,仍然中華文化的延續和創新以及對外來文化的改造和包容這兩個主要形式。這也是中國文化能夠復蘇的根本原因。
3、中華文化的重建
在上面說到,作為中國主體的農民其在文化態度上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在上層知識界精英里面也開始逐步生出文化重建的力量。根據中國社會文化的特點,那么我們可以判斷,這將是一種潮流,一種轉變現代文化取向潮流,或者可以明白地說,未來中國中華文化必然在中國復興,并且主導世界。
(1)未來文化的構想
今天的文化復興,已經不能夠回到過去,也無法擺脫現代西方文明的影響,那么我們理想中的未來文化是怎么樣的呢?根據上面的分析和客觀形式,我們可以做出以下設想:
① 未來文化是對中華文化的取舍。
這個問題是說我們的未來文化無法回避中國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正可以解決現代化的一些問題,比如道德淪喪、對物欲的過度放縱、破壞自然平衡、相互斗爭不和諧。譬如吸取儒家的一些積極精神,可以重建社會結構和道德防線,構建和諧社會;吸取道家的一些精神,可以解放人們的肉體,增加人的健康水平,也有利于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吸取佛家的一些精神,可以緩解現代人沉重的心理壓力,使人們的心理變得更加健康;對中華民間風俗信仰的發掘和發揚,可以重新構建鄉村社會的共同信仰精神,形成團結合作的社會。具體如何吸收構建,將會在后文有詳細論述。
但是同時,未來文化也必須是對中華文化中的一些不好的成分拋棄或改造,比如在鄉村仍然存在的一些賭博和迷信的社會風氣,文化重建也抵制這些不良的現象,這將有利于新的文化的形成和成長。
②未來文化是對現代文化的取舍。
如何認識現代文化,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現代文化主要是指發端于西方文明世界的,現在全世界形成一種絕對主導的文化形式,包括所謂的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這兩種文化形式是西方文化內部的一對矛盾,是相生相對的關系,是基于西方社會的基礎(階級社會基礎中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而產生的,這與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 不同。對于這一點我認為梁漱溟先生的分析和認識比較深刻,根據梁漱溟先生對中西社會比較的結果,西方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個人本位,階級分立”,而中國(中華)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從這個不同點來看,中西之間的社會差異,是雙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那么我們在考慮中國未來自身文化的建設問題時,必須考慮自身的特點。
在未來文化的取向上,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環境,那就是強霸的西方文明在一定時間內還將占據世界秩序的主導地位,我們的文化必然被動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先說應當吸收的一面,應該是基于中國文化能夠包容的一面,或者說中國人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改造包容最終變成自己的一部分,而同時不至于改變我們本質的一些方面。比如對技術的吸收,可能是很膚淺的或者缺乏根本的創新,但是能夠改善人生活狀況,一些民主、自由思想的適當引入,有有利于改善中國存在時間過長、過于僵化和極端的專制獨裁。至于如何吸收,簡單用一百余年的一句話:“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恐怕還不夠,還需要加上對兩種文化的批判和吸收。
③重建與預測
在這個問題上,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個極端的走向,即徹底否定任何一種文化在中國文化復興重建中的作用,都可能會讓中國社會多走一些彎路。中國近兩百多年基本上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擺動,19世紀,對西方文化而言是由排斥到逐漸接受認識,對中華則是逐漸喪失信心的過程,而整個20世紀,則對兩種文化的態度發揮到極端,對西方文明(文化)的絕對崇拜和對中華文化的基本完全遺棄。這種現象在21世紀初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首先是逐漸對“對西方的絕對崇拜和信仰”產生了懷疑,并且迅速蔓延,其次是人們開始重視中國的中華文化,并且有逐步復蘇的跡象 。那么從文化的發展規律 可以預測,未來兩種文化的走向將是持中調和。那么在中國,將是以中華文化復蘇為主導的調和文化,也可以說,在未來的數百年之內,將是西方文化融入中國中華文化的一個漫長的過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