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探索:社會存在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是什么?在這個世界中究竟存在著什么?在我們這個人類社會中究竟存在著什么?——這些都需要我們人類去不斷地探索!
我們要使人類社會健康發展,就必須保證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確地認知和掌握物質世界與人和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我們充分正確地認知這個世界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只有充分正確地認知了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才能正確地探索研究這個世界,才能正確地改造這個世界,才能正確地發展這個世界,才能正確地發展人類社會。
在人和人類社會產生之前,這個世界只是一個純粹的、由大小不等的“物質構成體”組成的物質世界,只有“物質存在”,就沒有人和人類社會的“精神存在”、“意識存在”。只是因為有了人和人類,才產生了依賴于人和人類社會這些“物質構成體”而存在的“精神”和“意識”。我們的這個世界是一個由物質或“物質構成體”與人和人類社會組成的世界。
“物質、精神、意識”就是社會存在。并且,“物質”是客觀的,“精神”具有“客觀”與“主觀”二重性,“意識”則是主觀的。
第一節 物質
一、物質
“物質”是客觀實在,它可以(或不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覺和感知,并為人的意識所反映,不以人的“意識”而存在和增減。 “物質”以數目龐大、大小不同(除基本粒子以外)的“物質構成體”的形態而存在和表現出來,并在不停地做著相對運動和絕對運動,它們擁有體積和質量。這就是“物質”的客觀性。
物質就是“物質構成體”之本質,它是“物質構成體”的基本屬性。即:“物質構成體”的本質是“物質構成體”所具有的占有空間的“體積、質量、運動”。“物質構成體”的這三個基本屬性由體現物質的基本粒子充分地表現出來。“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的其它綜合屬性都是由這三個基本屬性演化而來。比如:運動場、電磁場、相互作用,以及在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對立”和“統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質量”與“體積”的“商”形成“物質構成體”的“密度”,“質量”與“運動速度”的乘積形成“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動量”,“質量”與“運動速度”的2次方的乘積形成“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能量”——“動能”等其它普遍性或特殊性。
這個世界上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我們的感覺器官對有些“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可以直接感覺到;而對某些“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我們的感覺器官是不能直接感覺到的。對于我們的感覺器官不能直接感覺到的某些“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我們只有借助于“傳感器”來間接地去感覺、感知它。
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覺和感知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叫做“可感覺物質”。如視覺、嗅覺、味覺所感覺和感知到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各種近距離天體、動物、植物、氣味分子等,以及其它宏觀物質構成體。
不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覺和感知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叫做“不可感覺物質”。如視覺、嗅覺、味覺所感覺和感知不到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某些遠距離天體、微生物、分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子、中微子等,以及其它“微觀物質構成體”。
二、物質形態
物質世界中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由于具有體積并占有空間,具有質量和運動,相互之間產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就形成了物質的各種存在形態。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構成體”形態有四種:即“固態、液態、氣態、粒子態”。
組成“固態、液態、氣態”物質構成體的“單元物質構成體”是“粒子態”的“原子物質構成體”或“分子物質構成體”,由同一種“單元物質構成體”形成的“固態、液態、氣態”物質構成體的內部的原子間距或分子間距依次增大,亦即相同質量的“物質構成體”形成的“固態、液態、氣態”的體積增大。絕大多數“物質構成體”由“固態”依次向“液態”、“氣態”、“粒子態”轉化時需要吸收能量;相反,則會釋放能量。在自然狀態中,各種“固態”、“液態”、“氣態”、“粒子態”的“物質構成體”除極少數意外,基本上是相對穩定的,
組成“粒子態物質構成體”的“單元物質”就是“基本粒子”,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粒子態物質構成體”有:分子、原子、重子(包括核子和超子)、介子(共五種)、輕子(包含中微子、電子等)、光子,以及某些粒子相對應的反粒子,共30余種。除分子、原子、核子(內部由質子、中子組成)、電子、中微子、光子穩定以外,其余的粒子的壽命極短,尤其是反粒子,瞬間即逝的時間之短,人的眼睛都絕對感覺不到它們的形體的存在。
“燃燒”的太陽就是宇宙中最大的“粒子態物質構成體”。這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其形狀的唯一的“粒子態物質構成體”。生物基因也是一類“粒子態物質構成體”,它確立了各類生物不相同的本質區別,但我們的眼睛是看不到的。
上述四類物質形態的“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遵守“數理邏輯”和“物理邏輯”發展變化,構成了自然界中多姿多彩、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由它們組成的“生命物質構成體”構成了自然界中生機盎然的生命世界。由它們組成的人和人類就構成了擁有“精神”和“意識”的復雜的人類社會。物質形態在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的發展變化遵循著量變和質變的“價值守恒定律”。
三、物質構成體分類
對“物質構成體”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為了便于對“物質構成體”的比較和使用,進行分類。
(一)根據“物質構成體”的體積分為兩類:即“宏觀物質構成體”和“微觀物質構成體”。
宏觀物質構成體:即人的視覺能夠直接感覺到或借助于“傳感器”間接感覺到的遠距離的“物質構成體”。例如:山、水,以及借助于射電望遠鏡才能看到的遠距離星體等。
微觀物質構成體:即人的視覺不能直接感覺到、只能借助于“傳感器”間接感覺到的體積極小的“物質構成體”。例如:原子、分子,以及借助于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微生物等。
(二)根據“物質構成體”的性質分為兩類:即:“無機物質構成體”和“有機物質構成體”。
“無機物質構成體”指不含有碳氫化合物的“物質構成體”。如:金礦、銅礦、鐵礦等金屬礦床,以及花崗巖、石膏等礦石。
“有機物質構成體” 指含有碳氫化合物的“物質構成體”。如:石油、煤炭、葡萄糖、蛋白質植物、動物等。
(三)根據“物質構成體”的生理機制分為兩類:即“生命物質構成體”和“非生命物質構成體”。
“生命物質構成體”又分為“微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等物質構成體。
“非生命物質構成體”指礦物質等“物質構成體”。
(四)根據“物質構成體”在形成過程中的自然作用和人為的作用分為兩類:即“天然物質構成體”和“人造物質構成體”。
天然物質構成體:即物質世界中自然形成的“物質構成體”。如:各種礦物、植物、微生物、動物、山川、河流、大海、地球、星球、太陽系、銀河系等。天然物質構成體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生存和轉化,但人類也可以有限度地改造它們。
人造物質構成體:即物質世界中由人類設計創造而形成的“物質構成體”。例如:汽車、輪船、飛機、火箭、原子彈等,以及人的群體、軍隊、政黨、民族、朝代、地區、國家、國際組織等等。“人造物質構成體”是人類利用客觀規律對天然物質構成體進行改造、加工、組織的結果。“人造物質構成體”的存在壽命相距甚遠,有些是存在壽命特別長,如:瓷器和玻璃等;有些是存在壽命特別短,如:壽命極短的人造“粒子態物質構成體”;其它的存在壽命則各有長短,如:上述的汽車、輪船、陶瓷、玻璃等,以及群體、政黨、民族、朝代、地區、國家、國際組織等等,其壽命的差異巨大。決定著“人造物質構成體”存在壽命的長短,既有客觀的自然作用,又有主觀的人為作用。對于人類社會一類的“人造物質構成體”的存在壽命主要取決于人的作用。比如:群體、政黨、朝代的解體等等。這就是說:“人類社會物質構成體”中既有自然的作用,也有人為的作用,它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物質構成體”。
“人造物質構成體”多種多樣,有些有益于人類社會,有些則有害于人類社會。它們代表著人類文化,更充分體現和代表著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意識文明的發展程度。
第 二節 精神
一、精神
“精神”是“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實踐中主要指“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本質屬性。它是“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所表現出來的重要內容,
精神的產生依賴于“物質”和“物質構成體”而存在,這是“精神”的客觀性;同時,它又是人們對“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產生感覺和感知的理性認識的結果,是由人的思維在認識過程中進行加工的意識產物而總結出來。這就是“精神”的主觀性。這就是說:“精神”是“物質”和“物質構成體”與人的“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把精神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叫做精神的“二重性”。
我們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通常所提倡發揚的“精神”主要是“物質構成體”的被實踐證明了的有益于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特殊性,亦即先進的創建精神。比如:螺絲釘精神、“南京路上好八連”精神、白求恩精神、雷鋒精神等等。
二、精神分類
精神分為兩類:即本能精神和創建精神。
(一)本能精神
“物質構成體”的本能精神是指“物質構成體”滿足自身本能意識所實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物質構成體”的本能精神由其自身的本能要求得到實現。
人的本能則是指人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的能力。人的本能精神即是以滿足人的生理對物質世界的自我直接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實現的感覺結果,它主要體現在滿足生理功能需要所表現出來的感覺結果之中。本能精神是由本能意識所實現的“物質構成體”表現出來。比如:人吃飽了,其本能精神就由“吃飽的這個人”表現出來。
“本能精神”由“本能意識”轉化而來。本能精神在實踐中具體表現為自我實現、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等等。
(二)創建精神
“物質構成體”的創建精神是指“物質構成體”滿足創建意識所實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物質構成體”的創建精神由其自身的創建能力得到實現。
人的創建精神即是以滿足人對物質世界的自我間接的感覺需要和滿足他人及人類社會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實現的感受結果。人的創建精神由人的創建意識轉化而來。人的創建精神主要體現在滿足生存功能需要對所實現的“物質構成體”所表現出來的感受結果之中。
人的創建精神在實踐中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1、滿足人對物質世界的自我間接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實現的創建精神。例如:為了使自己從自然界獲得更大的生存能力,對食品進行精加工、對中草藥進行精加工等等;為了使自己完好地保存自身所獲得的能力,制造服裝、建造房屋等等;為了節約自己所獲得的能力,制造生產工具、交通工具等等。
2、滿足他人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實現的創建精神。例如為家庭成員、親友,以及關系密切的戰友、同學、同事或陌生人等個體所提供的各種幫助等。
3、滿足人類社會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實現的創建精神。例如:為所在單位、團體、地區、國家等社會大多數人所做的各種貢獻等。
創建精神是由創建意識所實現的“物質構成體”表現出來。比如:醫生在其創建意識的指引下治好了病人,其創建精神就由“醫生和治好的這個病人”的身上體現出來。
第三節 意識
認識具有思維能力的高級動物。物質世界中產生了人和人類,才產生了人和人類的意識。
一、意識
“意識”是人和人類對“物質”和“物質構成體”進行“感覺”而“感知”,經過邏輯(數理邏輯和物理邏輯)思維進行加工創造的結果。這就是“意識”的主觀性。人的思維是人的大腦中的腦細胞進行有序運動的結果。這是人類所特別擁有的。人的大腦的這種思維功能,使人類產生了意識。
這就是說,“意識”的產生過程是:由“感覺”到“知覺”到“理性”到“意識”的過程。
“感覺”是由“感覺器官”與感覺對象——“物質構成體”相對應時產生直接反映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具備完好敏感的“感覺器官”和完好明確的感覺對象——“物質構成體”,二者缺一,就不會產生準確的“感覺”。比如:盲人就沒有視覺,肢體癱瘓者就失去了部分觸覺等等,他們也就失去了完好的“感覺”。
“知覺”是由神經器官把“感覺”傳遞到大腦后所產生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具備完好敏感的“神經器官”和完好清醒的大腦,二者缺一,就不會產生準確的“知覺”。比如:神經官能癥患者,腦震蕩患者,植物人等,都不會產生準確的“知覺”。
由“感覺”和“知覺”綜合形成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在邏輯思維的過程中綜合形成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理性”是由腦細胞按照“數理邏輯”和“物理邏輯”將記憶于大腦中由“感覺”和“知覺”綜合形成的感性認識進行有規律運動的思維過程。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形成理性認識。“意識”就是在這個思維過程中伴隨著“理性”的運作而形成的思維結果。在這個“理性”和“意識”形成過程中,必須具備完好靈敏的大腦,即腦細胞。如果沒有完好靈敏的大腦中的腦細胞,就不會產生正確的“理性”和正確的“意識”。比如:腦震蕩患者,植物人等,就不會產生正確的“理性”和正確的“意識”。其中的“本能意識”和“創建意識”也是如此形成的。
在“感覺”和“知覺”的形成過程中,必須采用正確的世界觀,這是形成正確的意識的必要條件。
我們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通常所提倡發揚的“意識”主要是有益于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的創建意識。比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科學發展觀,以及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等。
二、意識分類
意識分為兩類:即本能意識和創建意識。
(一)本能意識
“物質構成體”的本能意識由其自身的本能表現出來。
人的本能意識即是以滿足人的生理對物質世界的自我直接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產生的感覺結果。簡而言之:本能意識是滿足直接需要的意識活動。
人的本能意識同本能精神一樣,主要體現在滿足生理功能需要所表現出來的感覺結果之中。
本能意識強烈的人為了滿足和保護自己的本能需要,自私自利,在實踐中表現為對他人的不信任態度,甚至敵視他人,易激動,易憤怒。
(二)創建意識
“物質構成體”的創建意識由其自身的創建能力表現出來。
人的創建意識即是以滿足人的生理對物質世界的自我間接的感覺需要和滿足他人及人類社會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產生的感受結果。簡而言之:創建意識是滿足間接需要的意識活動。
創建就是人和人類及其它生物個體和群體為滿足個體和群體的生活和生存產生影響的體能在實踐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質構成體”。例如:人類設計購建房屋、設計制造汽車、輪船等“人造物質構成體”,以及動物建造巢穴等。
人的創建意識主要體現在滿足生活功能和生存功能需要所表現出來的感受結果之中。人類要生活和生存,就必須去改造客觀世界,必然形成創建意識,并將創建意識轉化為創建精神。
人的創建意識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1、滿足人對物質世界的自我間接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產生的創建意識。例如:為了使自己從自然界獲得更大的生存能力,所產生的對食品進行精加工、對中草藥進行精加工的意識等等;為了使自己完好地保存自身所獲得的能力,所產生的制造服裝、建造房屋意識等等;為了節約自己所獲得的能力,所產生的制造勞動工具、交通工具意識等等。
2、滿足他人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產生的創建意識。例如為家庭成員、親友,以及關系密切的戰友、同學、同事或陌生人等個體所提供幫助的意識等。
3、滿足人類社會的感覺需要為目的所產生的創建意識。例如:為所在單位、團體、地區、國家等社會大多數人積極作貢獻的意識等。
人的創建意識以人們所創建的虛擬的“物質構成體”表現出來。比如:工業設計、樓房設計、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城市規劃,以及道德建設、法制建設、美術作品、文學作品等等。都具體地表現著人的創建意識。
第四節 本能意識轉化為本能精神
本能精神由具有本能意識的人在實踐過程中實施轉化。
一、什么是本能
本能就是“物質構成體”滿足自我直接需要的能力,它是“物質構成體”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能力。比如:“物質構成體”的運動、能量等等。生物的本能主要指生物的“生理本能”。它們都是先天的,是生物等“物質構成體”本身所固有的。“物質構成體”由此所表現出來的本能意識和本能精神也是固有的。
現代生物學也認定:生物的本能是一種不需要后天學習就能夠具有的表現物種特性的能力。這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動物的一切行為反應都是內在的動機和外在的刺激獲得統一的結果。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專章論述了“本能”。他是從動物的角度來定義本能的,把本能描述為某種動作的先天趨勢。但他指出,本能的概念包括了精神能力在內。
弗洛伊德重視人的本能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論證了人的行為主要是由本能的潛意識所激發的,他所說的“本我”,指的是人的本能——未經更改的原始推動力,是屬于人的生物特性的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本能”論是潛意識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特別強調性本能的作用;弗洛伊德是從人的生物本能或生理需要來解釋人格的形成及其內驅動力的,他也認為人格的所有結構都起源于生物本能,而人的主要動機是去獲得在所有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所體會到的那種穩定狀態,因此說: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是本能精神的享樂主義理論。
生物和人的“生理本能”包括:生活本能、性本能、自由本能和生存本能。這些本能都是生物和人的“物質屬性”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表現形式。
二、本能意識的形成
本能是人和人類及其它生物個體和群體在進化過程中由遺傳基因所固定下來的、對個體和群體的生活和生存產生影響的能力。這些本能在同類的個體和群體中有同一性和普遍性。人和人類需要滿足生活和生存產生影響的能力,而對物質世界產生感覺和感知,就表現出人的本能意識。其它生物個體和群體也是這樣。例如:饑餓了就產生飲食的意識等。
三、本能精神的形成
本能的存在,導致產生本能意識。本能精神是人和生物等“物質構成體”在滿足自身本能意識的實現過程中形成。比如:饑餓覓食的實現過程,性欲滿足的實現過程等等,都表現出了各種本能精神的實現。
生物的本能精神和人的本能精神的形成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在感性認識的指導下,其本能意識的自然實現。
本能意識和本能精神都是低級的,它主要表現為“生理本能”的實現。動物和人的“生理本能”就是:生活本能、性本能和自由本能。具備這些本能的人和生物等“物質構成體”由這種必須占有的本能意識而實現自身的本能精神。
本能意識和本能精神都是“物質構成體”的普遍性,是“物質構成體”自私自利和“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本能需要。在實踐中,這些本能的實現程度都必須受到制約,一旦讓其沒有節制,就會形成無限的占有欲的膨脹,就會影響他人的本能意識和本能精神的實現,甚至侵犯他人的本能需要。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看到了本能的源泉,但沒有看到本能是人和生物等“物質構成體”自私自利的本質,更沒有看到人們為滿足自身的本能需要會侵犯他人的本能需要的可能和存在。
第五節 創建意識轉化為創建精神
創建精神由創建意識所形成的虛擬“物質構成體”的實現轉化而來。
一、什么是創建
創建就是創造出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中前所未有的“物質構成體”。創建由具有思維能力的人和人類所擁有。由人的“創建意識”在實踐中所實現的“物質構成體”就是“人造物質構成體”。除此之外,個別的生物類也有創建能力,比如:鳥類的筑巢活動等。
二、創建意識的形成
人的“創建意識”來源于實踐,并取決于對現實中的“物質構成體”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的認知。人們在實踐過程之中認識了客觀世界,在對客觀世界進行了“數理邏輯”思維和“物理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產生了感受結果,設計創造出虛擬“物質構成體”,而形成“創建意識”。人們根據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的規律所設計創造的“物質構成體”所體現出來的理想形態就是創建意識的表現形式。
三、創建精神的形成
要把“理想形態”的“創建意識”轉化為真實的“物質構成體”和“物質構成體”之精神,就需要一次、再次、甚至多次回到實踐中去獲得檢驗并實現。由于存在著對客觀規律認知的不完整性,以及實踐環境中的難以預料到的客觀條件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變化,往往導致實踐的失敗。但這并不可怕,這正是一個在實踐過程中產生再認識的過程。它促使我們產生“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的正確的意識,并將正確的意識轉化為精神,它將使我們的理論更接近于真理。
人的創建精神是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由其創建意識在人的調控中得以實現。
人們的“創建意識”所設計創造的虛擬“物質構成體”在制造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有一次的失敗,也有多次的失敗;有部分的失敗,也有整體的失敗。成功產生于失敗。它使我們所設計創造的“物質構成體”更加完美,通過所實現的“物質構成體”所表現出來的“創建精神”更可貴。
比如:庫侖定律、牛頓力學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來自于實踐,并在多次的實踐中獲得檢驗而成功。人類所設計的汽車、輪船、飛機、宇宙飛船等等,都是運用自然規律對原材料進行冶煉、粗加工、精加工等程序,并在多次的試制中成功的。馬克思所創建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學說也是在蘇聯和中國等國家獲得實驗并成功的,盡管目前在東歐各國產生了資本主義復辟,但人類對公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追求沒有改變。
我們可以把“創建意識”轉化為“創建精神”根據其轉化時間長短的可能性,將其分為“近期創建意識”、“中期創建意識”和“長期創建意識”三類。比如:“五年計劃”屬于“近期創建意識”,“建立和諧社會”屬于中期的“創建意識”,“實現共產主義”則屬于長期的“創建意識”。
“創建意識“和”創建精神“是高級的,幾乎只是人和人類社會所獨有的。這就是人和人類社會不同于動物的根本區別。也就是對“人是高級動物”這一命題的最充分的注解和證明。它形成了人和人類社會區別于其它“物質構成體”,尤其是區別于其它“生命物質構成體”的重要標志。非生命物質構成體、生命物質構成體中的植物和大多數動物是沒有“創建意識”和“創建精神”的,只有極少數個別的動物經過人類的特別訓練,才會產生簡單的思維,形成膚淺的“創建意識”和“創建精神”。比如:接受人類訓練的警犬會辨別氣味,而幫助人類抓捕罪犯;接受人類訓練的猴子會幫助人類做一些簡單的勞動等等。而具有“創建意識”和“創建精神”的人和人類社會也會失去思維能力,而導致失去“創建意識”和“創建精神”,甚至失去部分“本能意識”和“本能精神”。比如:植物人和狼孩就是這樣,這是人失去思維能力的結果。
當人和人類社會失去思維能力時,社會就會癱瘓。當人和人類社會的思維能力不健全時,一旦產生錯誤的思維,形成錯誤的“創建意識”,人類社會就會遭難。比如: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和日本的軍國主義,就是其統治者和這兩個國家的社會產生了錯誤的思維,形成了錯誤的“創建意識”,給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這種錯誤的“創建意識”就轉化成了錯誤的“創建精神”。
“創建意識”和“創建精神”是人和人類社會“物質構成體”的特殊性,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人和人類社會“物質構成體”的“行善”和“作惡”。“行善”就是為他人和社會勇于犧牲自我,無私奉獻。“作惡”就是為了保全自我,危害他人,危害社會。因此,為了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必須揚善抑惡,倡導和發揚善良的“創建意識”和“創建精神”。
第六節 物質、精神、意識之間的關系
物質、精神、意識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物質、精神、意識之間的關系
“物質”決定著“精神”和“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并在實踐過程中得以實現后轉化為“精神”。“精神”是“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或“物質構成體”,推動“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發展變化的結果。“精神”又推動著“意識”向更深層次的“更新”,“精神”與“意識”共生共存,并擁有相同的“量綱”。
“精神”是“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性能和本質(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它寄存并依賴于“物質”或“物質構成體”,而當該“物質構成體”消亡轉化為其它“物質構成體”之后,原來的“物質構成體”的“精神”永存于人類的大腦“記憶”之中和其它信息載體中,并獲得積累;同時,“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精神”又由人的“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并使“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產生新的“精神”。
物質是客觀實在,它包含在客觀存在的“物質、精神、意識”之中。這就是說:客觀實在是客觀存在,但不等于客觀存在。客觀實在能被人的感覺器官所直接感覺。而作為客觀存在的“精神”和“意識”只能通過“傳感器”或其它信息載體被人的“思維”去間接感知,并被人的大腦所記憶。
二、意識對“物質構成體”的作用
“精神”與“意識”的總和就是“思想”。“思想”之中包含著“理想”。“理想”屬于“意識”,“理想”實現之后,就體現在所實現的“物質構成體”上,亦即體現在“物質構成體”的“質”和“量”上,并轉化為該“物質構成體”的“精神”。所以,用什么樣的“量綱”來度量“意識”或“理想”或“精神”,就取決于計量該“物質構成體”的“量綱”上。這就是“意識”或“理想”或“精神”定量的原則規定性!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過程中對客觀世界由“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到“感覺”到“感知”,經過“思維”到“意識”的過程。并且這個過程會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使人們產生更深入的認識。但就人類的整個認識過程來說:它是在前人所形成的“精神”和“意識”的基礎上所綜合形成的“理論”的指導下,進入上述認識過程的。正確的“理論”指導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客觀世界產生正確的認識;相反,不正確的“理論”指導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客觀世界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形成“理論”的基礎是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和專門的試驗與實驗,這就往往形成了在“理論”不成立的基礎上的“經驗主義”的意識,并導致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出現失敗。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教育,并采用正確的教育措施,遵循人類的科學的認識規律,積極到實踐中認知和掌握客觀世界,就能達到正確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接受正確的“理論”,形成正確的“創建意識”,實現積極健康的“創建精神”。
人的“意識”可以促使人們設計創造出新的“物質構成體”,并創造出新的“精神”。
正確的“創建意識”可以指導人們設計創造出滿足人類需要的新的具有先進“精神”的“物質構成體”;不正確的“創建意識”則導致人們設計創造出不能滿足人類需要的新的“物質構成體”,這種不能滿足人類需要的新的“物質構成體”不僅毫無價值,甚至會危害人類。比如:科技人員所設計制造的飛機、火車、輪船等“物質構成體”都是有益于人類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建的科學社會主義這個“物質構成體”也是有益于人類的。而人類制造的毒品、電腦病毒等,以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等,這些“物質構成體”都是有害于人類發展進步的。
這就是“意識”對“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反作用的結果。也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類社會就是在“意識”的指導下,不斷地“發現”和“發明”新的“物質構成體”的基礎之上,積極主動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意識文明。是中國人“發現”了地磁場,才“發明”了指南針;繼而外國人“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和P—N結,“發明”了晶體管,才有了今天的電氣化和電子化,以及其它的“發現”和“發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發現”了人類社會這個“物質構成體”的發展變化規律,“發明”創造了“社會主義社會”這個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物質構成體”,創造了人類社會先進的文化。
因此,我們就要創建先進的“意識”,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列主義創建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個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物質構成體”,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列主義“意識”和“精神”,用來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構建和諧的“中國社會主義社會”這個人類最先進的“物質構成體”。
第七節 人和人類社會的“三個屬性”
一、三個屬性
人的“三個屬性”為“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這也是人類社會的“三個屬性”。
作為群體的人類社會是由不等數量的個體的人組合而成,同樣具備“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而恰恰是人和人類社會都具備了“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這三個屬性,故將其稱之為人或人類社會的“三要素”。
這就是說:人或人類社會首先是“物質”的表現形式,每個人或人類社會都是一個“物質構成體”,是其“客觀性”。這決定著人或人類社會的“物質屬性”。人又是具有“高度思維能力”的高級動物,具有本能意識和創建意識,是其“主觀性”。這決定著人或人類社會的“意識屬性”。“精神”依賴于“物質構成體”而存在,并受到人的主觀意識的影響,它具有“客觀性”和“主觀性”。這決定著人的“精神屬性”包含著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的“精神屬性”和人自身的“精神屬性”。
人和人類的本能意識、尤其是創建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而設計制造出新的“物質構成體”的能力,就叫做人和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人類高于動物,就是人類具備區別于動物的“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動物的三個屬性只是其“物質屬性、本能精神屬性、本能意識屬性”,只有少數動物具備朦朧狀態的“創建意識”。例如:經過接受了人的訓練之后的警犬,就可以根據氣味的辨別區分,幫助警察抓捕罪犯,這就是警犬所表現出來的“創建精神屬性、創建意識屬性”。
因此,我們就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對“人”作出完整的定義:人是具有物質屬性、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的高級智慧動物。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人具有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無論是黃種人,白種人,還是黑種人;無論是漢族,還是任何哪個民族;無論是肉體健全的人,還是有肉體殘疾的人;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等等。他們在人的“三個屬性”之間的關系都是平等的,只有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的不同,只有創建能力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二、“三個屬性”對人類社會的作用
世界由“人”和“物”組成,并建立了人類文化。“文化”就是以“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為載體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和“意識”的總和。在這個總和當中的主要成分是“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也就是說:“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決定著“文化”的文明程度。“三個屬性”對人類社會的作用表現在“人”或“人類”和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中,這“三個屬性”充分表現著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
(一)“人”和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之間的關系
“人”和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之間的關系,首先表現在人的“物質屬性”和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的“物質屬性”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同樣遵從物質世界的“數理邏輯”和“物理邏輯”發展變化。例如:醫學所研究的主要方面就是人體的“物質屬性”與其它“物質構成體”的“物質屬性”之間的關系。中醫學注重于病體的體質增強,西醫學則注重于對病原體的清除與消滅。它們從不同的角度達到了解除病原體對病體進行危害的目的。其差別是:中醫學治本,西醫學治標。這表明:中醫學比西醫學具有更偉大的能力。
其次,表現在人的“物質構成體”的“精神屬性”與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的“精神屬性”之間的關系。
第三,表現在人的“物質構成體”的“意識屬性”與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的“精神屬性”之間的關系。
人類必須重視的是物質世界中的“物質構成體”對“人體”即人和人類社會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的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人類要積極大力地創造開發有益于人類的“物質構成體”,而不能設計開發那些無益于、甚至有害于人類的“物質構成體”。
一個“物質構成體”的“精神屬性”和人的“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相一致,這個“物質構成體”就會受到人的喜愛和青睞;反之,一個“物質構成體”的“精神屬性”和人的“精神屬性”、“意識屬性”不一致,這個“物質構成體”就會受到人的厭惡和拋棄。比如:人們崇尚“美”、愛“美”,崇尚“美”和愛“美”既體現人的意識,也體現著人的精神,人們就喜愛“美”的“物質構成體”。“物質構成體”的“美”與“丑”就是人們的“精神屬性”、“意識屬性”對“物質構成體”的“精神屬性”相一致或相對立所感覺和感知的結果。
人的群體或人類和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之間的關系,表現在人的群體或人類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的綜合要求與物質世界中“物質構成體”的關系之中。
(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則表現在人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相互之間的對應關系。而兩個人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對應關系,根據排列組合的“數理邏輯”的推斷,應該形成九個對應關系。但其重點則是相同屬性的對應關系。
人的“物質屬性”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和肉體之間的關系。人人都有“占有欲”,都想占有“物質構成體”,并想控制或占有對方。比如:私有制社會中的人人占有物質,以及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主占有奴隸,以及男女之間的相互占有等。這種“占有欲”的“物質屬性”的關系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關系。
而人們的“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相互之間的對應關系則可以是對立關系或一致關系。當“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相互之間的對應關系對立時,就成為敵人;當“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相互之間的對應關系一致時,尤其是“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的對應關系一致時,就成為朋友或同志。也只有當人們的“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相互之間的對應關系一致并成為朋友或同志時,才能形成一致的物質利益關系,才能共同占有和擁有“物質構成體”,并共同創造新的“物質構成體”。比如:一個家庭中的成員的共同占有和擁有,社會主義社會的集體共同占有和擁有。也只有當人們的“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相互之間的對應關系一致并成為朋友或同志時,才能形成一致的思想,共同創造理想世界,實現共同的“創建意識”。比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相一致,共同設計創造了“科學社會主義”理想和“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這個人類社會理想的“物質構成體”,是列寧和他的同志們一起領導蘇聯人民在蘇聯這片熱土上得以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是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一起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得以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第八節 同步發展人和人類社會的“三個屬性”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是誰搞亂了“物質文明建設”?是誰破壞了“精神文明建設”?是誰放棄了“意識文明建設”?
顯然,同步發展人和人類社會的“三個屬性”,同步發展和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意識文明”是至關重要的。
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發展,已從“物質構成體”的“固態、液態、氣態”進入到了“粒子態”,并帶領人類社會進入到了當前的“電子—光子時代”,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可惜的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和“意識文明”沒有獲得同步發展,甚至產生了倒退。——作為人類社會的先進型態:社會主義社會,在東歐反而復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復生了掠奪和占有他人權利的自私自利的腐朽精神和腐朽意識。
我們今天的物質生活比較豐富,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有害于人類社會的不文明的“物質構成體”,使得精神生活比較匱乏,尤其表現為思想比較混亂,“物欲橫流”已特別突出。這就需要我們建立先進的文化體系,建立積極向上的“意識”,這個“意識”必須能夠正確地指導我們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的健康發展,尤其是要樹立積極向上的創建精神,進一步豐富人類社會的精神生活。
同步發展人和人類社會的“三個屬性”,使“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獲得共同的進步,建立一個文明和諧的人類社會。尤其是應該激發人和人類社會的先進的“創建意識”,樹立先進的“創建精神”,以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所創立的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胡錦濤的“三為民”思想就是我們最好的精神食糧和意識食糧。必須積極促進“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意識文明建設”。
“文明”與“野蠻”、“腐朽”等相對立。“文明”是指創造出直接有益于或間接有益于人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構成體”的文化。它包含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意識文明”。
文明建設就是創造出直接有益于或間接有益于人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構成體”,同時消除直接有害于或間接有害于人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構成體”。這是搞好“三個文明”建設的根本。
一、物質文明建設
物質文明建設就是創造出直接有益于或間接有益于人和人類社會的實物“物質構成體”,同時消除直接有害于或間接有害于人和人類社會的實物“物質構成體”。
大力發展有益于國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類的“物質構成體”,嚴格控制那些直接或間接地危害國家、民族、人類的“物質構成體”的產生。嚴格控制天然有害“物質構成體”的滋生蔓延,對有害植物、有害動物、有害微生物如:罌粟、病禽、病畜、病菌、病毒等實行嚴格的防范;嚴格控制人造有害“物質構成體”的生產和收藏,對槍支、化學毒品等實行嚴格的防范;對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儲藏領域和使用者實施嚴格的安全措施。嚴格制約人的“物質屬性”的不良膨脹。
二、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就是發現和總結出直接有益于或間接有益于人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構成體”的先進精神,加以發揚光大;同時發現和總結出直接有害于或間接有害于人和人類社會的實物“物質構成體”的落后腐朽精神,加以制止和消除。
積極調整控制人的自私自利的精神欲望的存在和傳播,更不能讓損人利己的精神存在和傳播。調控人的本能精神,并限制在一個無害于自身和他人的范圍之內;積極發揚光大人的有益于人類社會的創建精神,遏制和杜絕有害于人類社會的創建精神。做到:有錯必糾、違法必辦、犯罪必治、除惡務盡。以鼓勵人們揚善棄惡,產生先的進創建意識。
三、意識文明建設
意識文明建設就是創建先進理論,設計出直接有益于或間接有益于人和人類社會的具有先進精神的“物質構成體”,并傳播推廣先進的文化。
積極調整控制人的實現自我的自私自利的意識欲望的存在和傳播,更不能讓損人利己的意識存在和傳播。從教育入手,從兒童開始,積極調控人的本能意識,并限制在一個無害于自身和他人的范圍之內;積極引導人們形成有益于人類社會的創建意識,遏制和杜絕有害于人類社會的創建意識,以鼓勵人們產生更新的先進的創建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并將更新的先進創建意識轉化為更先進的創建精神。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就是“意識文明建設”的基礎。
我們知道:“意識”取決于“物質”,是對“物質構成體”的“精神”的綜合和預測。我們必須建立“預防為主”的先進意識,實現“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正確地預測“物質構成體”的發展方向,正確地指導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這是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意識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
“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意識文明建設”的基本問題是:“行善”還是“作惡”。倡導什么,打擊什么?這是建設一個文明社會必須明確的問題。使人們無限的各種自私欲望受到制約。
我們必須提倡和發揚為他人和為社會積極作貢獻的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樹立“勞動者光榮,掠奪者可恥”的價值觀、榮譽觀的精神和意識,嚴厲打擊搶劫、貪污、盜竊等犯罪行為,嚴厲打擊制造假冒偽劣的不道德行為和犯罪行為;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嚴厲抨擊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言行。建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民主平等關系,任人唯德,任人唯能,任人唯賢,勢在必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