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實錄
主持人:各位來賓上午好!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非常重大的,又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教育、語言政策怎么確立,我們在社會輿論當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報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恰當的為英語教育、中文教育定位,中國從100年前開始的教育現代化和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基本上是對外開放,榮辱世界主流文明的過程,在當代全球化的、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如何在對外開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當中,保持一個國家的文化主體性,保持母語教育的地位和價值,成為一個重大的命題和挑戰。
可以說目前還是有較少深入的研究,我們在這次會議承辦當中,請過很多著名的專家和學者,他們都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就是說沒有確定的意見和建議,我今天還是通過這個討論來關心和討論這個問題,就是讓更多的人來參與和關注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逐漸的尋找到一個恰當的方案,和其他國家的比較研究當中,通過各種不同的實踐。
今天參加的會議有幾個方面的,有一些是對這方面有研究的專家學者,有一些是第一線的干部和教師,還有我們教育管理部門和行政部門的人員,當然還有廣大的媒體。
今天參與現場報道的博客網,還有很多的媒體,感謝大家。
我們上午討論英語教育,下午討論中文教育,每一個專題有三個主題發言,三位發言之后有半小時的討論。 首先請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項賢明發言。
項賢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所,非常感謝21世紀教育的邀請,向各位學術界前輩和同學們請教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直在關注的一個問題。
我們的總體感覺是越思考這個問題困惑越多,越來越覺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來說,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面臨很多問題的困擾,有一些是理論上的,有一些是現實中的問題,還有一些是歷史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我個人看來,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我們重要的使命是要進行理性的反思,而不是煽情的東西。
楊教授給我這個任務之后,我們就研究這個事件,我們跟新華社有一個關系,我們每天給新華社提供20到25條的新聞,我們每周二有一個回顧上周發生的事情,在3月份我們有這樣一個報道,當時說是06年3月27日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外語專門分會發表研究報告,提出來,日本的小學英語要必修化,立刻在日本的民間和政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有的言辭非常激烈,我看到跟中國的情況非常相似,很有趣。
在這個報道以后的第二天,朝日新聞東京知事召開記者招待會對這個政策特別提出了批評,說非常的荒唐,說日本的青年連日語都沒有學好,怎么學英語?但是我們看一下事實,就是日本的英語教育是什么樣子。在日本小學開設英語課的比例是93.6%,如果跟中國相比,應該比中國要普及的多。我們跟農村中小學加在一起的話,肯定沒有這個比例。
其中有75%的小學是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盡管法律上沒有必修化,但是事實上日本小學英語一直在進行,為什么引起戲劇性的效果?我們聯想一下中國的情況。在我看來可能是東方人,無論是經濟實力強大也好,還是弱小也好,在近現代史上,我們都面臨一個文化的威脅,老覺得我們處在威脅之中,這就是西方文化強大的穿透力。在我看來,構成西方文化穿透力的核心一個是《新約》,一個是《社會契約論》,這個一個是人與神的契約,一個是人的契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恐懼,面對這種恐懼,我們的知識分子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制造煽情,在我看來實際上有些是為了獲取政治資本,這不是一個知識分子該做的事情。
項賢明:對我們來說,我個人覺得我們這個民族也好,知識分子也好,應該通過理性的思考,要挑戰它,使得我們真正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談到傳統文化,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批評,首先我們曾經罵過五四,現在罵的比較熱的是英語,說我們對英語教學太重視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我們看一下全國,包括日本,他們一講到日本教學的時候,他們同樣反對,但是同樣中央教育委員會,發揚要培養國際的日本人的話,沒有人反對。如果不掌握國際化的語言,不光是英語,包括其他的外語,如果一個人只會講自己的語言,還談什么國際化的日本人。現在就是我們面對一個語言跨越民族邊界,包括英語,已經不屬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大家可以經歷,到了韓國、到了日本,到了法國到了德國他們的英語都不一樣。
今天我們看到,不僅是學英語的問題,無論我們用什么樣的語言,中國人面臨一個很大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要向世界言說,我們傳統文化如果喪失了這樣的一個能力,我們重新建一個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無論用什么語言,我們要向世界言說。英語學習盡管開的課很多,時間很多,大學甚至有一半的時間用在六級考試上,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效率有多少,是不是英語教學就危害了傳統問題,這個是值得懷疑的。
問題出在整個社會的輿論,包括政策的導向,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格局,就是英語在我們社會里面成為了一個資格,哪怕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你的外語不過關,對不起不能到教授,不能通過博士生考試,成為了一個資格,成為了一個品位,好象講英語的人過的小資一點,比別人文化品位高一點,當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帶來了一個問題,帶來了在我們的文化中間,英語的地位超過了民族語言的地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今天還有一個是高中文理分科。在我看來,真正一種有活力的民族文化,它的這些文化創新缺乏個性發展的話,這個文化就沒有希望,中國文化要有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必須要有個性發展,而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最缺的一個東西,就是我們沒有給我們的孩子提供個性發展的機會。今天不展開這個問題,我們一直有一個面向全體的全面發展的神話。
我們另一方面看到,現在有一個假說,認為是人的智能構成是多元的。簡單地說,楊麗萍簡單的動作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但是讓她做一個題目,她可能做不了;有的情商比較高,有的智商比較高。所以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對于我們來說,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從現在強制的分科,走向自主的選科。今天沒有時間,我們可以展示一下美國人的課表,他們課表是什么樣子,他們也有很多的外語,他們的高中的課表,也就是說,你這個學生天生是一個物理學家,在我的學校里面我就給你機會讓你成為物理學家,你是一個數學天才,我就把機會提供給你。
有一個愛因斯坦的小提琴傳奇,但是至少他沒有出專輯。
也有人罵過五四運用,這是一個反省的問題,我們能否沒有五四,如果沒有五四,我們今天會是什么樣子?反過來問一下,五四的主流就是否定中華民族傳統嗎?在我看來,對于傳統文化更大的是文化大革命,它對我們社會與,對我們社會基本倫理的破壞我們的研究是不夠的。包括我們今天教育的工具化,教育成為某些東西的工具,也有人研究過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在我們的教育目的中我們要表述什么,我們要表述的就是我們是中國人。今天要恢復中國民族文化就是新人本主義,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的,中國的教育是為中國人服務的,不為某些人服務,也不為某一個東西服務。
我2000年的時候在香港大學做了一個語文調查,做完了之后,他們要求我做個發言,他們有人提問,就是我們是香港百年的,當時我就說,如果要說殖民地的話,是在內地而不是香港。因為我對比了一下教材,把幾個主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對比,我發現我們語文教學中間,毛澤東周恩來的東西太多,而我們語文文學的東西、給人熏陶的東西太少。舉一個例子,在香港中學就有對聯欣賞,但是在我們的教材里面也是見不到的。當初我們的古文比例很少。
中國的語文要發展,我們要寄希望于本土生長,我出過一本書,我試著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在我看到全盤西化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戰爭毀滅性的打擊,真正做的我沒有看過成功的實例。而在此之前我們宣傳本土化存在一個問題。在我們仔細的看來,我們的本土化是把西方的東西搬來慢慢的使它在民族意義上合法化,慢慢的把我們民族的東西擠沒了,最后本土化了,最后實際上是化本土了。
前段時間有一個教授講了一個孔子不如章子怡,他們那種文化是一種文物,真正的中國文化我們老講振興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必須要尋找,通過我們的教育,通過我們的媒體,通過各個方面使得它能夠更加旺盛,使我們的年輕人能夠接受它。
對于今天來說,我們更多的是懷舊的情緒與現代的鄉愁,我們保衛我們的文化,很多人說我們的文化面臨危機了,在我們今天看來,你到國際機場,中國人很好認,這就說明中國人還沒有變成外國人,說話聲音比較大的,逛商場趕飛機遲到的,所以不能說中國人不像中國人。而反過來,我們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他們有嗎?傳統文化是講禮儀的。這兩方面的問題我們都要思考。一方面要強調民族問題,本土的生長,另外一方面我們是處在全球化的時代。
項賢明:順便講一個語文教學的問題,在我們看來,語文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同時我們面臨一個關鍵的時期,作為一個民族語言文學的教育,不僅是一個字詞句的教育,如果是這樣的話,跟著爸爸媽媽就可以了,沒有人說沒上過學不會說話。在我們學校里面民族語言文化的教學實際上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熏陶。而我們語文教育存在很多的問題,通過語言文學的語文教育,使人變成"文化人"。
在今天看來,我們的語文教學變成了一個工具,這個就不講了。12周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所以我們看來,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出在小學,我們小學里面美文太少少了。我們有政治課,能不能多吸收一下優秀的民族語言的優秀作品。后面我不多講了,沒有必要把數學物理都學,在學習主要就是解決語文的問題,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去參觀博物館、藝術館等等。
在高中實行自主教課。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
英漢雙語教學是違法的
主持人:項賢明給我們做了一個開題,第二個發言是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天津市語言學會會長馬慶株先生,他對全民學英語這個事情的一些反思。
馬慶株:各位來賓大家好,我發言的題目是反思"全民學英語"和"雙語教學"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在北京舉辦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非常必要,意義重大,事關國家命運、民族前途。我向會議主辦者表示敬意和感謝,祝會議圓滿成功。
一、關于全民學英語
一個國家全民學一種外國語是史無前例的怪事。
(一)中國的英語熱帶動了世界,危害很大
在國際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國際接軌,可是優秀外語人才奇缺,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在未經論證的情況下,想當然地獨尊英語,英語熱越來越熱。英語教育,在雙語教學口號的誤導下,部分試點校幾乎所有課程都變成英語課,有的城市還要在全市推廣。升學、招聘、晉升,甚至連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都要求歌手會英語,于是中國形成了全民學英語的局面。中國的英語熱,帶動了亞洲,帶動了世界。北歐國家大學本來不用英語授課,現在專為中國留學生開出用英語講授的課程。
一個大國全民學英語,這在世界史上是空前的,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正在受到嚴重的傷害,民族認同感正在受到嚴重的扭曲(看下文二(二)1),教育教學質量正在受到全面的損害,這種現象很自然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獨尊英語造成黃金大量外流。留學英國的幾萬中國學生每人每學期學費10000英鎊,英國學生學費僅僅為1100英鎊。英國財政大臣說,中國對英國出超,英國對華貿易有巨大赤字。英國只要向中國出口一樣東西就可以實現平衡,這樣東西就是英語。
留學在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
獨尊英語不利于世界多極化,不利于文化多樣化。
(二)培養翻譯,大量出版譯著
學生學習英語而效率低下,于是有人開出了雙語教學的藥方,讓學生以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學英語,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滑坡,也解決不了優秀外國語人才奇缺的問題。語言學習關鍵是環境,有好的語言環境,短時間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解決翻譯人才奇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辦翻譯學院,培養若干翻譯人才。不必大面積地不顧實際條件強行推廣英語。日本重視日本語,著力培養翻譯,他們把外國著作翻譯成日本語出版,日本語翻譯著作數量世界第一,這就大大增加了日本語文獻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日本語的地位和吸引力。日本的做法值得中國效法。我國應該集中力量培養翻譯人才,爭取翻譯著作出版量趕上日本,從而提高漢語文獻的信息量,增強漢語對各國外語學習者的吸引力。
(三)語種多樣化,與多語種世界接軌
雖然英語是最重要的一種外國語,勢力最大,但也不是世界上全都接受的,無論歐盟還是聯合國,英語都不是唯一的正式語言和工作語言。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某些人那樣獨尊英語,例如歐洲德國、俄國、西班牙、意大利都不會用英語上數理化。接受英語的國家不把英語置于本國語言之上,如日本、韓國,他們重視英語,但重視程度都沒有超過本國語言。我的日本、韓國博士生和高級進修生都奇怪中國人為什么那么重視英語。因為在各種語言中英語用處最大,所以我們不能不學英語,但也不至于非全民學英語不可。我國是《文化多樣性保護公約》的簽約國,全民學英語不利于保護文化多樣性,違反了《文化多樣性保護公約》。全民學英語更不利于多極化世界格局的形成,與中國外交政策的總方針背道而馳。
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應該是雙向接軌,即一方面學習外國語,一方面擴大漢語的國際傳播,這才是全面地與世界接軌。與世界接軌不應該曲解為只與英語國家接軌,而應該與整個世界接軌。現在世界并不是英語世界,世界是多語言的世界,我國外國語教育語種應該多樣化,而不應該像現在這樣單一。學生學習外國語不應該限于英語一個語種。聯合國新千年大會上191個國家代表用英語發言的是85個,占44%,沒有占到多數,仍然是少數,其中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只有幾個,另外幾十個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或第一外國語;用法語的50多個,占28%;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發言的各有20多個,都超過10%;用俄語的有10多個;用中文的1個。除了上述聯合國6種正式語言和工作語言,葡萄牙語國家總面積也比中國大。我國周邊的日本語、韓國語、馬來語也相當重要。所有這些語言都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世界各國語言,在中國都應該有人學。
要明確各級學校教育中外語教育的目標,恰當定位外國語教育;為英語教育正確定位,各級學校應該逐步做到提供多種外國語讓學生選擇,英語應當是諸多外國語中的一種,雖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要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育的效率和針對性,而不是違法改變其他課程的教學語言。人才的社會評價應該根據實際崗位的需要,而不應該一刀切,要不拘一格培養和選拔人才。外國語言只是一種工具,要防止作為工具的英語的異化。
二 關于雙語教學
(一)區分兩種雙語教學
民族地區實行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雙語教學體現中國各民族語言平等,目的是通過少數民族的語言教育保護少數民族語言,讓少數民族學生學會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這是第一種雙語教學,它是合法的,應該堅持。我國在語言方面保護少數民族人權,做得比許多國家(如美國)好不知多少倍。
第二種雙語教學是所謂漢英或英漢雙語教學,客觀上使受教育者由使用漢語經過雙語階段過渡到只使用英語,許多所謂雙語教材是英語教材,所謂雙語課其實是英語課。全民掌握英語,外國人會英語就可以獲取中國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跟中國人交流,學習漢語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這樣漢語地位就降低了,漢語在英語的壓迫下將沒有生存空間,只能最后走向衰亡。第二種雙語教學的倡導者對漢語缺乏信心。有人竟然說漢語不精密,阻礙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因此主張用英語教授數理化,似乎漢語不適合講數理化似的。事實上,漢語理據性很強,有最理想的數詞系統,特別適合數理化學習。中國獲得奧林匹克數學比賽金牌最多。
教學語言是國家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變教學語言就是國家主權的部分丟失,國家安全就會受到威脅。主權不可分割,部分主權的喪失將導致整個國家主權的丟失。伊拉克原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奧斯曼帝國解體,英國占領伊拉克,在這里推廣英語,培植出親西方勢力,這些人歡迎美英澳等英語國家組成的聯軍,認為聯軍是解放伊拉克人民來的,是給伊拉克人民送民主、送自由來的。結果首都巴格達幾天就淪陷了。伊拉克亡國的教訓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我們決不能重蹈伊拉克的覆轍。
(二)教學語言改為英語,將全面降低教育教學質量
教學語言改為英語,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看都有問題,這里只談教育教學質量。
1 降低德育質量,使受教育者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接受西方世界觀和價值觀,徹底抵銷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幼兒在希望杯英語大賽中說:英語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英語教育使孩子愛英語超過了漢語。這孩子長大以后會怎樣呢?一個北京女孩,移民美國3年,拿到綠卡,為了得到美國國籍而申請加入美軍,表示"要效忠我的祖國——美利堅合眾國",盡管她這時仍然拿著中國護照,仍然受中國保護,法律上還是中國人,可她認同美國,不僅把"四項基本原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拋到了九霄云外,連起碼的愛國心也喪失殆盡了。這是我國教育的失敗,是過分重視英語的惡果。難道想要把下一代都培養成這樣的人嗎!目前大陸的英漢雙語教學,是自我奴化,很像是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三省和臺灣時期的皇民化教育,禁止漢語作為教學語言,推行日本語,培養出了李登輝(巖田正男)這樣的親日的臺獨頭子。區別僅僅在于現在的推行者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
2 全面降低教學質量。首先降低英語教學質量,多數雙語教師只能說不夠標準的英語,先入為主的規律告訴我們,學生學了不地道的英語以后再學標準英語就很困難了。其他課程用英語教授,學生不可能都聽懂,課程內容都會大打折扣。英漢雙語教學把各門課程都改成英語課,必然削弱各門課程的知識講授,使各門課程教學目的復雜化,妨礙原先規定的教學目的的實現。英語的壓力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專業,重點大學南開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班學生竟然沒有人通讀《水滸》《三國》《西游》《紅樓》四部古典名著。中華文明靠誰傳承?香港是雙語教學做的最好的地方,但香港數理化教學水平不如內地。主要因為不用母語教學。可見在中國英語用作教學語言是不妥當的。
(三)英漢雙語教學是違法
請看法律條文: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12條 漢語言文字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6條 學校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10條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教學語言改用英語,顯然是縮小漢語普通話的使用范圍,顯然與憲法的規定是沖突的,與其他幾項法律的規定是沖突的。基本的教學語言,應該理解為基本課程的教學語言,毫無疑問數理化、語文等是基本課程。對照法律,不難發現,目前所謂英漢雙語教學涉嫌違反了包括憲法在內的多項法律。置法律于不顧,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不經科學論證,提出并推行雙語教學是教育部門個別負責人肆意妄為,藐視和踐踏法律,對祖國語言、下一代極其不負責任,誤國誤民。應該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立即對第二種雙語教學叫停,甚至應當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莊嚴的法律代表國家的意志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呼吁新聞媒體批評違法的雙語教學,呼吁人大監督法律的執行情況,監督教育行政部門。
三 幾點建議
在社會轉型、和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須要反思我國的語言、文化方針和教育政策,制定一切政策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才對得起納稅人。
建議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立項研究教育發展的若干重大課題。
1 英漢雙語教學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2 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
3 取消中學文理分科的研究。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實行文理分科,不利于人才全面發展,應該既重視科技教育,又重視母語教育、傳統文化(包括"國學")教育。
4 學校教育中各語種比例關系的研究。要有宏觀視野,堅決貫徹落實憲法和各項有關法律,站在擴大中國軟實力的高度,討論和確定各語種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培養小語種師資。
5 漢語文教學方略的研究。確定各級學校教育中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切實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加強漢語拼音教學,擴大漢語拼音的用途,教授語法等語言知識,把學生對母語的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培養千千萬萬能夠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才,適應國外對外漢語師資的迫切需求;要確保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各級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從而保持教育的科學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目前應該停止淡化語法和漢語拼音的錯誤做法,停止語文教學為英語讓路的喪失國格的荒唐做法。振興中華必先振興漢語。漢語是我國各民族族際交流用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國家通用語言,是我國綜合國力的要素,是我們的軟實力。停止違法的雙語教學,采取切實措施,讓漢語早日走向世界。
-----------------
主持人:項賢明給我們做了一個開題,第二個發言是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天津市語言學會會長馬慶株先生,他對全民學英語這個事情的一些反思。
馬慶株:各位來賓大家好,我發言的題目是反思"全民學英語"和"雙語教學"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在北京舉辦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非常必要,意義重大,事關國家命運、民族前途。我向會議主辦者表示敬意和感謝,祝會議圓滿成功。
一、關于全民學英語
一個國家全民學一種外國語是史無前例的怪事。
(一)中國的英語熱帶動了世界,危害很大
在國際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國際接軌,可是優秀外語人才奇缺,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在未經論證的情況下,想當然地獨尊英語,英語熱越來越熱。英語教育,在雙語教學口號的誤導下,部分試點校幾乎所有課程都變成英語課,有的城市還要在全市推廣。升學、招聘、晉升,甚至連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都要求歌手會英語,于是中國形成了全民學英語的局面。中國的英語熱,帶動了亞洲,帶動了世界。北歐國家大學本來不用英語授課,現在專為中國留學生開出用英語講授的課程。
一個大國全民學英語,這在世界史上是空前的,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正在受到嚴重的傷害,民族認同感正在受到嚴重的扭曲(看下文二(二)1),教育教學質量正在受到全面的損害,這種現象很自然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獨尊英語造成黃金大量外流。留學英國的幾萬中國學生每人每學期學費10000英鎊,英國學生學費僅僅為1100英鎊。英國財政大臣說,中國對英國出超,英國對華貿易有巨大赤字。英國只要向中國出口一樣東西就可以實現平衡,這樣東西就是英語。
留學在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
獨尊英語不利于世界多極化,不利于文化多樣化。
(二)培養翻譯,大量出版譯著
學生學習英語而效率低下,于是有人開出了雙語教學的藥方,讓學生以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學英語,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滑坡,也解決不了優秀外國語人才奇缺的問題。語言學習關鍵是環境,有好的語言環境,短時間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解決翻譯人才奇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辦翻譯學院,培養若干翻譯人才。不必大面積地不顧實際條件強行推廣英語。日本重視日本語,著力培養翻譯,他們把外國著作翻譯成日本語出版,日本語翻譯著作數量世界第一,這就大大增加了日本語文獻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日本語的地位和吸引力。日本的做法值得中國效法。我國應該集中力量培養翻譯人才,爭取翻譯著作出版量趕上日本,從而提高漢語文獻的信息量,增強漢語對各國外語學習者的吸引力。
(三)語種多樣化,與多語種世界接軌
雖然英語是最重要的一種外國語,勢力最大,但也不是世界上全都接受的,無論歐盟還是聯合國,英語都不是唯一的正式語言和工作語言。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某些人那樣獨尊英語,例如歐洲德國、俄國、西班牙、意大利都不會用英語上數理化。接受英語的國家不把英語置于本國語言之上,如日本、韓國,他們重視英語,但重視程度都沒有超過本國語言。我的日本、韓國博士生和高級進修生都奇怪中國人為什么那么重視英語。因為在各種語言中英語用處最大,所以我們不能不學英語,但也不至于非全民學英語不可。我國是《文化多樣性保護公約》的簽約國,全民學英語不利于保護文化多樣性,違反了《文化多樣性保護公約》。全民學英語更不利于多極化世界格局的形成,與中國外交政策的總方針背道而馳。
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應該是雙向接軌,即一方面學習外國語,一方面擴大漢語的國際傳播,這才是全面地與世界接軌。與世界接軌不應該曲解為只與英語國家接軌,而應該與整個世界接軌。現在世界并不是英語世界,世界是多語言的世界,我國外國語教育語種應該多樣化,而不應該像現在這樣單一。學生學習外國語不應該限于英語一個語種。聯合國新千年大會上191個國家代表用英語發言的是85個,占44%,沒有占到多數,仍然是少數,其中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只有幾個,另外幾十個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或第一外國語;用法語的50多個,占28%;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發言的各有20多個,都超過10%;用俄語的有10多個;用中文的1個。除了上述聯合國6種正式語言和工作語言,葡萄牙語國家總面積也比中國大。我國周邊的日本語、韓國語、馬來語也相當重要。所有這些語言都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世界各國語言,在中國都應該有人學。
要明確各級學校教育中外語教育的目標,恰當定位外國語教育;為英語教育正確定位,各級學校應該逐步做到提供多種外國語讓學生選擇,英語應當是諸多外國語中的一種,雖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要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育的效率和針對性,而不是違法改變其他課程的教學語言。人才的社會評價應該根據實際崗位的需要,而不應該一刀切,要不拘一格培養和選拔人才。外國語言只是一種工具,要防止作為工具的英語的異化。
二 關于雙語教學
(一)區分兩種雙語教學
民族地區實行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雙語教學體現中國各民族語言平等,目的是通過少數民族的語言教育保護少數民族語言,讓少數民族學生學會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這是第一種雙語教學,它是合法的,應該堅持。我國在語言方面保護少數民族人權,做得比許多國家(如美國)好不知多少倍。
第二種雙語教學是所謂漢英或英漢雙語教學,客觀上使受教育者由使用漢語經過雙語階段過渡到只使用英語,許多所謂雙語教材是英語教材,所謂雙語課其實是英語課。全民掌握英語,外國人會英語就可以獲取中國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跟中國人交流,學習漢語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這樣漢語地位就降低了,漢語在英語的壓迫下將沒有生存空間,只能最后走向衰亡。第二種雙語教學的倡導者對漢語缺乏信心。有人竟然說漢語不精密,阻礙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因此主張用英語教授數理化,似乎漢語不適合講數理化似的。事實上,漢語理據性很強,有最理想的數詞系統,特別適合數理化學習。中國獲得奧林匹克數學比賽金牌最多。
教學語言是國家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變教學語言就是國家主權的部分丟失,國家安全就會受到威脅。主權不可分割,部分主權的喪失將導致整個國家主權的丟失。伊拉克原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奧斯曼帝國解體,英國占領伊拉克,在這里推廣英語,培植出親西方勢力,這些人歡迎美英澳等英語國家組成的聯軍,認為聯軍是解放伊拉克人民來的,是給伊拉克人民送民主、送自由來的。結果首都巴格達幾天就淪陷了。伊拉克亡國的教訓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我們決不能重蹈伊拉克的覆轍。
(二)教學語言改為英語,將全面降低教育教學質量
教學語言改為英語,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看都有問題,這里只談教育教學質量。
1 降低德育質量,使受教育者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接受西方世界觀和價值觀,徹底抵銷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幼兒在希望杯英語大賽中說:英語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英語教育使孩子愛英語超過了漢語。這孩子長大以后會怎樣呢?一個北京女孩,移民美國3年,拿到綠卡,為了得到美國國籍而申請加入美軍,表示"要效忠我的祖國——美利堅合眾國",盡管她這時仍然拿著中國護照,仍然受中國保護,法律上還是中國人,可她認同美國,不僅把"四項基本原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拋到了九霄云外,連起碼的愛國心也喪失殆盡了。這是我國教育的失敗,是過分重視英語的惡果。難道想要把下一代都培養成這樣的人嗎!目前大陸的英漢雙語教學,是自我奴化,很像是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三省和臺灣時期的皇民化教育,禁止漢語作為教學語言,推行日本語,培養出了李登輝(巖田正男)這樣的親日的臺獨頭子。區別僅僅在于現在的推行者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
2 全面降低教學質量。首先降低英語教學質量,多數雙語教師只能說不夠標準的英語,先入為主的規律告訴我們,學生學了不地道的英語以后再學標準英語就很困難了。其他課程用英語教授,學生不可能都聽懂,課程內容都會大打折扣。英漢雙語教學把各門課程都改成英語課,必然削弱各門課程的知識講授,使各門課程教學目的復雜化,妨礙原先規定的教學目的的實現。英語的壓力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專業,重點大學南開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班學生竟然沒有人通讀《水滸》《三國》《西游》《紅樓》四部古典名著。中華文明靠誰傳承?香港是雙語教學做的最好的地方,但香港數理化教學水平不如內地。主要因為不用母語教學。可見在中國英語用作教學語言是不妥當的。
(三)英漢雙語教學是違法
請看法律條文: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12條 漢語言文字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6條 學校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10條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教學語言改用英語,顯然是縮小漢語普通話的使用范圍,顯然與憲法的規定是沖突的,與其他幾項法律的規定是沖突的。基本的教學語言,應該理解為基本課程的教學語言,毫無疑問數理化、語文等是基本課程。對照法律,不難發現,目前所謂英漢雙語教學涉嫌違反了包括憲法在內的多項法律。置法律于不顧,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不經科學論證,提出并推行雙語教學是教育部門個別負責人肆意妄為,藐視和踐踏法律,對祖國語言、下一代極其不負責任,誤國誤民。應該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立即對第二種雙語教學叫停,甚至應當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莊嚴的法律代表國家的意志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呼吁新聞媒體批評違法的雙語教學,呼吁人大監督法律的執行情況,監督教育行政部門。
三 幾點建議
在社會轉型、和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須要反思我國的語言、文化方針和教育政策,制定一切政策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才對得起納稅人。
建議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立項研究教育發展的若干重大課題。
1 英漢雙語教學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2 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
3 取消中學文理分科的研究。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實行文理分科,不利于人才全面發展,應該既重視科技教育,又重視母語教育、傳統文化(包括"國學")教育。
4 學校教育中各語種比例關系的研究。要有宏觀視野,堅決貫徹落實憲法和各項有關法律,站在擴大中國軟實力的高度,討論和確定各語種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培養小語種師資。
5 漢語文教學方略的研究。確定各級學校教育中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切實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加強漢語拼音教學,擴大漢語拼音的用途,教授語法等語言知識,把學生對母語的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培養千千萬萬能夠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才,適應國外對外漢語師資的迫切需求;要確保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各級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從而保持教育的科學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目前應該停止淡化語法和漢語拼音的錯誤做法,停止語文教學為英語讓路的喪失國格的荒唐做法。振興中華必先振興漢語。漢語是我國各民族族際交流用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國家通用語言,是我國綜合國力的要素,是我們的軟實力。停止違法的雙語教學,采取切實措施,讓漢語早日走向世界。
------------------
學英語:理想和現實的沖突
主持人:下面請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長講一下多元文化與少數民族學校教育。
滕星:大家好,我認為剛才講的有一點偏激,我國的文化能不能上升,是在自己,我認為現在的文化資源是整個人類的資源,英語也是,漢語也是人類的資源之一,政府的責任是把這些資源都提供,老百姓愿意學什么有文化選擇權,不要逼他學什么。只要把資源提供了,政府提供了,愿意學什么就學什么,這個是政府的責任。說你必須學英語,必須學漢語,這個是一個極端。
所以我覺得不要特別民族主義,咱們是全球人,為什么大家都學英語,你想一個問題。因為說英語的人有錢,這是一個道理。你要中國人有錢,人家肯定都要學漢語。咱們改革開放20年,為了跟國際接軌,為了把外國人的錢賺過來,所以都學英語。所以中國人有一個很好的思想,就是中庸,中庸就是平衡,過去都學閉關鎖國,學中國的東西,后來發現一下落后了,然后就學工具理性的,然后就擺過來,所以這個世界就是擺來擺去的。我覺得中庸就是很好。
這里我講一下全球化的情況,今天我感覺有點像反全球化的意識在支撐。這個東西我覺得需要檢討一下,在國家框架里面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如果按你說的,少數民族為什么要學漢語呢?用同樣的價值觀去看一下弱勢群體。我覺得全球化語言就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拿來我可以用。現在每一個家長都在想讓自己的孩子學一門到兩門優勢語言,為什么?讓他以后能夠養家糊口。
下面我講一下理想和現實的沖突。這個也反思一下,中國人要不要學英語的問題。
我今天講四個內容,第一個是20世紀后50年中國少數民族母語教育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二是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
第三是現實主義的多民族、多語言文字國家。我國就是這么一個現實,誰也不能忽視。
第四講理想和現實的沖突。
我這里有一個簡易的示意圖,20世紀后50年中國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兩起兩落概略示意圖。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后,第一個事情就是民族識別,就是確定了有56個民族。第二件事情調查中國語言文字狀況,調查的結果最后爭論不一樣,但是大百科全書定了一個認可的,35種文字,60多種語言,現在有說100多種語言,這是學術界爭論的事情。這個就是一個現況。
這個圖講了什么,從52年開始,共產黨政府秉承了馬克思的民族理論一個文化自覺的核心概念,說一個民族要想跟小民族跟大民族平等,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文字,所以就是有一些有語言無文字的民族創造了文字,給12個民族創造了16個文字。造了字之后,從52年開始到58年,用母語教學主要是掃盲教育,這個是第一個高峰,就是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黃金時期,到了58年之后,又下來了,一看直線下降,為什么?58年大躍進,說社會發展是分階段的,有序的,不能跳躍的,所以有先進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之分,馬克思的基本思想就是這樣的,要最后發展到共產主義。當時就認為,既然少數民族的東西都是前社會主義階段的東西,都是落后的,落后就不要用,都用漢語,所以從58年開始全部都用漢語,從58年到70年代這個期間,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在民族地區全部都是用漢語。這段時間是完整的同化教育。到了74年,一批少數民族精英開始恢復民族語言教育,然后就是有一個迅速的滑坡,這次滑坡也有政治原因,但是完全是市場經濟的因素,全球一體化,少數民族的家長不讓孩子學這個語言了。說那個時候學完了之后,又不用,我們又成文盲了。這次不一樣了,就是繼續學漢語,學了之后,才能上大學,才能到東部打工,這個階段市場經濟因素造成迅速滑坡。
民族自決為什么會出現呢?中國共產黨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這里面有一個民族平等,民族理論,后來演變到了斯大林,然后就介紹到了中國來,他意識形態的東西就是民族自決。1925年的時間,蘇維埃,共產黨沒有奪取政權的時候,當時開會制訂一旦奪取政權,中國可以成立聯邦共和國,到了49年,毛澤東忽然發覺民族自決是一個悖論,如果搞中國就要分裂了。后來馬上搞區域自治,不搞蘇聯的聯邦共和國了。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給少數民族就創造了文字。
可是當共產黨變成執政黨以后,要維護過程的統一,中國是一個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中國語言文化有81種語言39種文字,這是一個現實,學校教學語言使用也是多樣性的。這個現實就給我們政府一個兩難困境。一個是國家整合中的學校教育,我國這50年的教育,國家主義主要是靠學校,這個好處是可以實現國家整合,學校用官方語言達到國家整合的目標。但是民族自決與區域自治理論政策下的語言文化多樣性迅速的就滑坡。當國家要完全國家整合的時候,語言文化多樣性如何保留呢?如果保留的話,國家如何整合呢?這個是兩難的,這是每個多民族的國家都要遇到的問題。所以這就是兩難困境。
第二作為少數民族來講,有兩難選擇,一個是生存,一個是情感。為了生存要學漢語,為了情感還想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可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實行雙語教育,可是自己的母語在市場經濟下有沒有什么用。少數民族也不是鐵板一塊,分精英和老百姓,精英有工資,吃飽了,開始提倡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開始老百姓還在找飯吃,就是漢語教學。老百姓就說為什么讓我們的孩子學少數民族語言,干部的孩子都到漢語學校里面去了。因為在生存與情感之間,往往先選擇生存,再選擇情感。 語言選擇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就解釋了這個,第一個是生存下去,第二個是安全問題,第三就是自我滿足。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教育語言政策就包括55個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到底該如何保護。我們應該知道,語言文化是每個民族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形成的人類的資源。
滕星 文化的多樣性可以使人類的社會生活具有活力,具有創造力,如果語言文化消失了,人類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會喪失,所以這個社會就沒有活力。所以在現在,我們如何保留文化的多樣性,是我們政府和社會應該關心的問題。
現在的老百姓對自然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已經有非常強烈的意識,但是對語言文化這塊并不像宣傳的這么多,語言生態也是人們生存的一種環境,如果這個沒有了,人們的生活就呆板了,創造力就下降了。所以在國家的角度來看,如何保留弱勢群體的問題,是我們的政府要考慮的內容。謝謝大家。
------------------
語言就是一個教育工具
主持人:謝謝滕教授給我們提供了更開闊的視野。下面是自由發言。
李楯教授:作為所謂教授這樣的人,在個人的語言能力方面我是比較特殊的。英語我就會一句話,就會"對不起我不會說英語"。這就有一個問題,我們討論一個問題,要面對現實存在的真問題,當我們面對幾個問題的時候,要區分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被英語給損壞了嗎?我們的教育質量是被英語損壞了嗎?我覺得都不是。另有原因。剛才這位先生說,出去一看還能認出中國人,那個中國人是有文化傳承的中國人嗎?我覺得不是,你所謂很好認的恰恰是極特殊的計劃經濟年代,整個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被改變了的中國人。對于英語來說,我個人是一個不合格的教授,我知道中國還有幾位拒絕考英語,最后由于本人的成就也被評上教授的人。更特殊的,是我自己沒有上過大學,所學涉及眾多學科,是政府幾個部委的專家,也是幾個國際組織的專家。很多人認為我搞的都是"現代"的一套,洋的一套,不知道我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實際上我在我同齡人中是接受傳統文化比較多的一個人。
這就有一個問題,中國和別國不同。談一下英語,英語有沒有價值?我覺得英語在今天有一個不可替代的位置。你要在全球一體化的語境下和別人打交道,你就必須會英語。我不會英語,自己工作很困難,外國人要請我去開會,還得多出一份錢,讓我帶個翻譯。
我們的恐懼來自什么地方呢?是《新約》和《社會契約論》嗎?我們的恐懼來源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我們一些從計劃經濟年代走來的人,有著過多的敵情意識,卻缺少憂患意識。語言就是一個工具,從我父親到周圍親屬,到我的老師,凡是搞洋玩意的,出去的時候很多外語并不好,學成之后,都是三、四十年代一流的學者。有用,自然就學好了。現在,首先是對多數人無用。其次,是方法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怎么看待五四。我們說傳統文化是五四給毀掉了,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是兩回事。但二者并沒有毀掉傳統文化。我們要分清什么是歷史在當時的情狀,什么是被事后解釋過的歷史。
我們今天談教育,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人,還是培養人才?二者是不一樣的。人在世間就是兩件事:作人;做事。教育首先是教人作人,教做事的教育必和作人聯系起來才好。
我們現在教育面臨的問題,第一我們失去傳統了,我們講漢語。我們的學生看自己的傳統語言,看古文,如同學一門外語。就是我們在語言教學上我們失去了傳統,第二,語言教學嚴重的屬于官方強制的教學。剛才這位先生談的很好,有民族語言,我們還有地方方言呢,人打交道以聽懂,能夠交流為主。一大堆考試,除了牟利,就是與人為難。比如我90年代做法官培訓,有一些法官說,我們不是不會說普通話,我在當地審案,原、被告都是本地人,說本地話,我非要說普通話,距離就拉開了。
我們關鍵不要把語言作為必備的資格和考試。我覺得我們的教學方法存在嚴重的問題。因此我是重視英語,而反對目前這種英語的教學,反對把英語當成所有的畢業、當官各種資格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們現在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能在全球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格局下,能做到和人對等交流。如果你只會外國的,不了解自己的,你只能是人家的學生。所以我們能夠做到對等交流,不僅是語言的詞匯、語法,還有表述方法的問題。現在主要是教什么?就像北京市規定,為了奧運所有人都必須會說英語。我說你這不是歧視人家別的語種嗎?人家法語怎么辦呢?英語我就會一句話,我出去還丟了幾次,最后還不是回家了嗎?
從實際來說,二個問題,首先是教什么,然后就是誰來教。誰來教,更是個難題。我們有合乎要求的足夠的師資能應付這個教學嗎?我們不要忘了這個問題,我們現代漢語里面大量的我們認為是漢語的東西,實際來自日語。一個民族的語言同時也是思維的工具,一種語言的詞匯有所改變,整個影響你思維方式。另外,不要忘了現在我們講的漢語語法,當年初創時,每一個學派都有一個外國祖宗。用了別人的法,來教的自己的語言,一代代學出來,就變了,已經不完全是自己的語言了。
再有一個是簡體和繁體。我們現在強制用簡體字,我們現在用橫排版,所以形成我們的大學生要看《紅樓夢》一定要買橫版的。我對語言文字委員會的很多東西是不同意的。我雖然不是學校出來的,我搞法學,搞社會學。但我在北京師范大學曾經也有過兩位老先生都是我的老師。現代漢語黎錦熙,古代漢語陸宗達。語言文字最主要的是約定俗成,你都想什么都管起來,能有活力嗎?管可以管部分,管中央文件,人民日報怎樣用官方的語文標準就可以了。所以我們面對一個開放的、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世界。我們中國人應該想辦法接續我們的文化傳承,同時做一個能和開放的世界對話的中國人,能夠成為一個活躍在世界、人類社會這個國際舞臺的中國人。我覺得這是更重要的。
具體我們談到很多難題。第三位發言的先生談的很好,解決起來非常難。我們應該給學的人和教的人都有選擇的空間。如果都管起來了,就死了,沒有活力了。 我們看,一些老人在北京生活了幾十年,方言不改,但是我做過十幾、二十年的農民工研究,在珠江三角洲那里,一些年輕的農民工,來了很短時間,都講普通話了,一種語言,需要,人就會去學它,就能學會。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雷頤:我是搞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最近我的研究里面引進了很多新詞,我也注意到現在對于這個歷史文學的討論,我覺得對中國近代史多了解一下,100多年以前教育現代化開始對外國、開始對西方開放。但是我們看到,在中國世紀前50年,那些學校里面培養出來的人,從胡適、竺可楨、聞一多這些人英語都非常好,國學傳統文化水平都非常高,所以我不同意把英語和漢語對立起來的觀點。比如說像林語堂,英語是英語,漢語是漢語。不像我們現代英語像漢語,漢語像英語,這就是我們教育失敗的地方。
我們再舉個極端的例子,在20世紀前50年,有很多教會學校,我們可以看到,教會學校培養出來的人英語是極棒的,但是他們中國古代的文化漢語也是極棒的。可以舉很多例子,像燕京、輔仁,他們都很棒。在研究當中可以看到,我們在五十年代批判教會學校的時候,我覺得可以批判它的很多做法,但是在這方面得成功,我覺得專門搞教育研究的人可以具體研究成功之處,為什么它培養出來的人英語、漢語都很好呢?所以我覺得如果對這段歷史了解的話,就不會產生英語會擠壓漢語這種擔心。
第二個產生的問題還是在教學方式,教育體制,教育制度。其中我談一點,我覺得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恰恰出在把英語只是作為一種工具,我反對英語只是一種工具論,我們要學習外國問題,就是要了解他們的全部,包括其中的價值觀念,我們應該吸取全人類共同創造的一種價值觀念,所以我不同意,我是學歷史的,但是我搞了很多專著的翻譯,我看了別人的翻譯。你很難想出來德語翻譯學院出來的人翻譯出來的著作里面是錯誤百出。我覺得從洋務運動開始跟外國人打交道,叫做舌人,我們的問題就在這里。從考試到現在,是把英語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像從前作為一種文化來學習,作為一種文化里面有很深刻的價值觀念在里面。比如說我是近代史所,我們學校有很多老先生,他們一問,都是孔德中學,也有輔仁中學里面畢業的。我們現在看棒球有的看不懂,但是他們一看就懂,他們都是溫文爾雅,學問很深的。
在我們語文中,現代我注意到,因為我兒子的學習是我一直管起來的,但是現在要強了,現在語言教育最多把文言文作為一種工具。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都不是一種工具,都是要吸取中間的文化在里面。
第三點我想將之所以會這樣,還是社會環境決定的,最根本的還是背后的思維,把傳統和現代對立起來,認為非此即彼。我覺得這種思維方式是應該變一變。
我再講兩個小問題。我注意到,現在有一種新的語言開始出現,影響越來越大。就是有一種英語,叫做印glish,就是印度的英語,這些人大量的進入英語主流社會,帶有印度的文化,把英語開始改變了。如果今后發達了,沒準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也慢慢會成為改變英語的某種東西。
第五點我還是講歷史,剛才講到了,從日本的例子看,日本開國比中要晚,開始的時候,很多新詞從中國引進,引進了幾年,但是由于明治維新比中國要徹底,比中要發達了。恰恰中國大量的語言反過來從語言引進,比如我們現代很多詞比如"黨、政府、解放"等等都是引進的。日本恰恰是開放的比中國徹底,反而它的文化對其他地方的影響反而廣,反而深。比如說我感到很遺憾的,英語蠶種的蠶就是從日本里面過去的。你想通過封閉縮減英語、縮減什么來達到保衛自己語言的目的,恰恰達不到。我也接觸到了很多臺灣學生、香港學生,他們的英語水平比我們高,但是他們的國語水平又比我們高。所以我想強調一點,兩種語言不是對立起來的。
還有我們現在講的漢語,現在國際上學漢語的人比從前多的多了。就是因為中國經濟發達了。現在學漢語的人恰恰比從前多了,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成果,而不是封閉。所以人們一直有一種想建一種通用語言的方法,就是有一種世界語言,但是只是很少人在學。就是語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也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聽取哇聲一片,很多人都用"哇",如果按照傳統,我們古代也不是用"哎喲",是用"嗚呼",還有現在的一些網語,包括酷,酷現在也成為了一個通用的語言,所以不了解這個,會造成很可笑的東西。我看到國家的很重要的機構,他說英國評選了一個貝克漢姆和辣妹是最冷漠的一對夫妻,我馬上就知道是酷了,但是翻譯成這樣的話。包括以前"打的",的士是香港用的,香港是殖民地,我們在用這個,就是自我殖民地化。但是大家出門還是叫打的。
我要說明的一點,英語和漢語不是對立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我想還是再有兩個發言。
代謝曉晉發言:感謝楊教授,感謝21世紀發展研究院,我今天做一個發言,是提高母語能力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核心環節。
考慮到人均因素,中國算不上資源大國,中國卻是人力資源大國,中國的未來發展要寄望于開發自己豐富的人力資源,不必說德國、法國人口密度遠遠大于中國的日本也開始鼓勵生育政策。人口如果不是人力資源,如果不能合理的開發,就會成為負擔。
好的教育體制就是把人轉化為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最核心的環節恰恰是提高各自的母語能力。剛才大家都談到了英語教學的關系教學以及各方面的問題,這一點,我們的母語能力長期被忽視。今天需要引起人力資源對這個核心環節的提示。
交流表達是幾個國家提高的核心能力都位于首位。勞動部在數以千計的職業分析的基礎之上,得到這樣的結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蘇步青先生,也得到了這樣的結論,蘇先生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不合格的下科目就不考了,語文都不行,別的學不成的。無獨有偶,必勝參與英語工作,林茂孫先生近年來也在不同場合多次呼吁學好中文。將漢語翻譯成外語,翻譯者就必須具備很強的中文理解能力。 勞動部不僅認識到交流表達是最核心的技能,而且也有了CHC考試,今天一些有識之士已
經意識CHC在人力開發中的作用。比如北京考試學院05年06年的研究生考試也在用CHC。
十幾年前,國家人事部開發了用于公務員考試的行政能力測試,今天中央機關大多數處級干部和一部分司局級干部都是通過這個考試進入國家機關的,這個考試明顯提高了這些官員的素質水平。若干年后,我們會發現CHC會在提高勞動力素質中產生更大的作用。我希望更多的人關注CHC,希望更多的人在人力資源開發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謝謝大家。
--------------
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時期在小學而非大學
主持人:下面請來自陜西榆林從事國學教育研究的韓海燕老師發言。
韓海燕:我是從陜北非常偏僻的小縣城專門趕來參加這個會議,我參加這個會議還得從去年山西的一次會議說起,去年陶行知研究會在山西太原召開了一次教育研討會,我參加了那次會議,那個時候我不認識楊教授,只聽說,那天有一個教授要到大會做一次報告,我們早早的到了會議室門口等著,到了以后,發現有一個宣傳牌子,上面有一句很醒目的話,"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有許多人都在看,沒有人說話。看了老半天,有一個人突然發言,這是搞計劃生育宣傳的。他說這話以后,也沒有一個人發言,好象大家都很認同這個話,我忍不住了,我說這是孔子在《禮運篇》里說的一句話。我把這個話解釋了以后,楊教授突然把我的手握住,接著就把他的名片給我遞了過來,同時要我的名片,我說我沒有名片。然后我們倆就進行了交談。
我們的民族文化竟然喪失到這種地步,參加這次會的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校長,居然不知道孔子的這句話。我們談的非常投機,他就問我,你是干什么的,在哪個研究院?我說我沒有工作,我在家里辦了一個國學書院,楊教授說很好很好。然后他就走上臺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他講到,我們中國的文化有兩個大的喪失,一個是大傳統的喪失,一個是小傳統的喪失。對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所謂大傳統就是孔子、孟子的文化,老子、莊子的文化,這些文化喪失了。這就是大傳統文化的喪失。還有一個小傳統就是從大革命開始到現在,我們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繼,還有我們文化界的許多名人們,創造的文化,從五四以后創造的文化也都喪失掉了。我們大的傳統和小的傳統都喪失掉以后,我們就變得沒有文化了,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文化,還能稱其為民族嗎?
剛才大家討論的重點好象在語言上,我認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民族文化的喪失、文言文的喪失,語言是不會喪失的。語言存在,文化不一定能存在。世界上有許多這樣的先例。學英語也是一樣的,我們偏重學習的是語言,而不是西方的文化。語言是一個工具。我們檢查一下,我們現在到底學的是語言,還是文化?
這個問題我覺得值得考慮一下,我是一個文化的侏儒,雖然我讀了十多年的書,我的兒女們也都讀了十多年的書,但是我們都是文化的侏儒。我有一首自嘲打油詩:"六十七年老蠹魚,自幼不知讀古書。歲暮方知經籍好,開口羞唱人之初"。我是文化的侏儒,我的父輩也大都是文化的侏儒,有一位比我大二十歲的老人,我問他你小時候讀什么書,他想了半天,想了起來,"來來來,快來看,人有手、又有足,馬有足、沒有手..."。而我們這代人小時候讀的是"羊,大羊大,小羊小,大的大,小的小"。我的兒孫們讀的書大都是小貓、小狗、小草、小花之類的東西,諸如:"鳥叫了,花開了"等等。這些沒有文化內涵的啟蒙教材,荒疏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年華。造就了許許多多的文化侏儒。
到我孫子這一輩,我覺得不能讓他們再成為侏儒了,我希望他們能成為鴻儒。因此從五六歲開始,就讓他們讀四書五經,到現在十來歲了,就把《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笠翁對韻》、《弟子規》、《孝經》、《大學》、《中庸》、《論語》、《老子》等都拿下來了,現在正在背誦《詩經》和《易經》。他們現在背這些書,不僅沒有影響他們在學校學的功課,反而使每門功課都非常優秀。因此,我認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在小學,而不是在大學。大學里經常發生跳樓自殺等各種各樣的事情并不奇怪,因為在小學基礎沒有打好,壓根就沒有接受過良好的人文文化的教育,所以上了大學以后居然還不知道怎么做人。有一個殘疾人之子上大學以后居然棄父母而不顧自殺了,盡管他接受了所謂的高等教育,但他只接受的是科技文化的教育,而缺少的是人文文化的教育。因此我認為中國的教育關鍵在小學,而小學教育關鍵又在教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們教的是什么書呢?都是一些淺而又淺的文章,我寫的文章居然也能編在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有一天,我的女兒念她的語文,我聽著聽著怎么好象是我寫的,找開一看,果然是,那個時候我以《東方紅》詞作者李有源兒子的名義寫了一篇《世世代代高唱東方紅》,發表在《陜西文藝》上,那些編語文教材的先生們,怎么就把我的文章也編在里面了?那時我剛剛才學寫文章,居然就一字不錯的選在了語文教材里面呢?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啟蒙教材。
我們在小學,根本就不給我們的孩子進行人文文化的教育,就是一些非常淺薄的東西,把我們的教師也教壞了。我接觸過一個教師,他教了30年的小學,他說越教越沒有了文化。我寫了一篇題為《教育改革之我見》的文章,送給榆林報社,遲遲沒有發表。于是我就想到了楊教授,發給了他,他看了以后,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不錯,然后就讓我來參加這個會,以后有時間我再說。謝謝大家!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