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媽祖信仰與中國的海洋文化

壺公 · 2005-01-17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前言:

媽祖信仰是一個不為網友熟悉的話題,海洋文化同樣顯得陌生。筆者在這里作一些探討,以求拋磚引玉。
   ********
媽祖信仰的本源:
    在太平洋西沿,有一個名為湄州的小島,一個美麗的女人佇立在海的邊上,望著波濤和遠去的帆影,目光專注、深情;她或許是在聽著濤聲中的櫓響,聽著親人歸家的歌唱。。。。一代又一代,滄海桑田。她靜靜地站在那里,無論狂風巨浪,無論冬夏秋春,無論晝夜如梭。她是誰的母親?妻子?還是女兒?她是走海人的情,是走海人的愛;她是走海人割不斷的牽掛;她是走海人的神――媽祖女神。

媽祖信仰是親情文化。
    媽祖是閩東南人民的女兒。閩東南,這是一片黃金一樣的海岸。自漢以來,憑籍大海之利,這里就是世界商賈云集之地,繁榮昌盛之邦。
    這樣一片黃金一樣的海岸,它的衰落自清順治始。一紙禁海令,窒息了這片熱土的呼吸。為了封鎖臺灣,康熙更是下了沿海三十里堅壁清野的命令。從此后閩東南人民蒙受深重的苦難。
    這里曾經是西方列強買賣豬仔---勞工的集散地;
    為了逃避苦難,這里是闖海走番人的原發地; 
    當國民黨敗退臺灣,這里的漁民――整村的壯丁,被國民黨擄掠而去;
    大海的門終于啟開,這里又是走私、偷渡人的出發地。。。。。
    無論是為了獲利還是受強人脅迫,人們進行的是生與死的賭博。他們乘著簡陋的小船沖向大海,很多人葬身波濤之中,活著的人也倍受煎熬。他們得不到任何庇護,清政府稱他們是不服王化的“莠民”。即使是現在,在阿根廷,他們面臨經濟危機造成的災民引發的劫掠;在以色列,他們遭遇人體炸彈的襲擊;更不必說鬼域印尼。
閩東南海岸有多少望夫石、有多少姑嫂塔、有多少寡婦村,沒有人統計過。她們就站在海邊,眺望著遠去的親人,呼喚著離鄉的游子,一年又一年;閩東南的走海人有多少,死于海的有多少,闖過生死關的是多少,也沒有人統計過。當他們在波濤中掙扎,當他們在異鄉煎熬,他們呼喚的是他們在故鄉的親人,一遍又一遍。
多少情、多少思念、多少祈禱,化為神----媽祖女神。媽祖信仰是千千萬萬親情的匯聚。

媽祖信仰是臺灣海峽的文化
    臺灣人民絕大多數是閩東南的移民。臺灣的發現是在東漢。從閩東南前往臺灣的移民,零散而行的應該自此始,近二千年來,積少成多,這類移民的數量是最大的。
    見于記載的,大集體前往的有三批,即唐末的“開漳閩王”陳氏兄弟及其部屬;明末的鄭氏父子及其部屬;從大陸潰逃的國民黨敗兵。
    現在所說的臺灣原住民,大約指的就是除了國民黨敗兵之外的移民,大多數是來自閩東南的人民。
    國民黨敗兵為什么會被斥為外來人?
    可嘆的是,國民黨治臺近五十年,竟然被指認為外來政權,外省人,不為所謂的臺灣原住民所接納。其原因自然是國民黨政治腐敗。深層次看,則是文化的排斥。因為政見不同是正常的事,還不至于排斥到逐其出島的地步。
支持這一觀點的是京華去臺文人李敖。李敖在他的一個訪談錄里這樣說明臺灣的文化:
在清朝統治臺灣的時候,臺灣是一個窮人、罪犯、農民落腳的地方,沒有文化水平;
到了日本人統治臺灣的五十年,同樣的日本人帶給臺灣的不是日本那種高級的文化,而是那種町人的文化;
國民黨來了之后,水平不但不好還給他提供了一個錯誤的對大陸的政策,給***的兩種定位,第一個定位就是***是壞的,第二個呢,就是***是小的。
    所以李敖認為臺灣人整個的政治見解是很低的,我要做的要給他們洗腦。
    以京華文化為本的李敖是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但是并沒有得到臺灣人民的認同。因為他即蔑視臺灣文化,自然也為臺灣文化所排斥。這就是他出任新黨總統竟選人,不但不能為新黨撈取選票,反而讓新黨無以自立的原因。

臺灣文化是臺灣海峽文化,其代表就是媽祖信仰。
    臺灣的所謂原住民絕大多數是閩東南的移民。在臺灣流行的歌仔戲來自閩東南的民間,至今仍然是民眾認同的喜愛的劇種;遍設于臺灣各地的媽祖神廟和對媽祖的崇拜,也同樣來源于閩東南、盛行于閩東南。它實質是兩岸親情的神化。媽祖的圣城在湄州,到湄州燒香的來自臺海兩岸的朝圣者,已經使湄州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地。
臺灣海峽文化與內陸文化的同源:有人根據閩東南的各語系與中原的不同以及媽祖文化的特質考證其為夏文化。我不得其證,只好以為傳言。
    但是晉亂,衣冠東渡、入閩;
    閩西是客家之源,也是中原大移民的中轉站;
    南宋朱熹在閩西北創建理學,講學。
     這三者都表明閩東南文化與中華文明血脈相連。臺灣海峽文化與內陸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組成的一部分。
從戲劇看兩種文化的不同:李敖以為臺灣海峽文化是邊陲文化。他說:“譬如用歌仔戲來取代京戲嘛,你歌仔戲怎么能跟京戲相比呢?”說兩者不同是對的,厚此薄彼則不是作學問的人應該有的偏激。
    單從戲劇來說,閩東南有閩劇、莆仙劇、南曲、歌仔戲等劇種,都隨著閩東南人民的足跡享譽海內外。在海外的影響遠非京劇所及。原因很簡單,這些劇種的傳播是民間行為,是民間喜聞樂見;而京劇的傳播是政府行為,熱鬧一陣,人走茶涼。
    閩東南劇種源遠流長。其中的莆仙劇有戲劇古化石之稱,就是鎮鼓的小獅子,也傳自唐代宮廷,因為唐明皇的梅妃就是莆田人,是媽祖的老鄉。同樣是這個劇種的代表作――《團圓之后》、《春草闖堂》,其影響之廣不亞于梅蘭芳的“咿咿呀呀”。關于戲劇,可以寫篇論文,為不沖淡主題,另文后敘。

    比較媽祖信仰和儒學,看兩種文化的差異: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的代表,儒學是內陸文化的代表。
媽祖信仰是親情文化,表達的是人類自身深層次的感情,所以這種文化是純潔的,信仰者是真誠的。 儒學是為皇家量身裁衣定制的“禮”服,帶有明確的功利色彩,所以被用為敲門磚,用過就扔了,騙人的居多;
媽祖信仰是平民文化,對民眾的保佑如影隨形,植于人心,亙古不易。 儒學是權貴文化,隨著權貴的浮沉,在中國史上,一會兒被捧為至圣,一會兒被踩在地下;
    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形態是開放的,價值取向是對大自然的求索,表現為勇敢者的拼搏,奮斗者的堅韌和不屈。儒學是內陸文化,形態是封閉的,價值取向是對當權者的求索,表現為歌功頌德,阿諛奉承,極盡奴才之能。
我這里說的儒學是末代儒學。并非對儒的有意攻擊。因為自明、清及其后,儒學已經失去原有的內涵,成了專制、狹隘的、封閉的工具。
    古希臘有個故事:一個弄臣對一個哲學家說,你就把國王的唾沫當成海上的浪花。漁翁捕漁也被浪花打得滿身濕透。你為了獲得國王的好處,讓國王吐得滿面口水又何妨?以這個故事來說明媽祖和信仰儒學的區別,大致可行。

************

媽祖信仰的產生:
    讓我們進一步理解媽祖信仰的內涵。請看看祖國的東南:
    湄洲灣位于祖國的東海之濱,三面小山青翠連綿,數島環列如寶石項鏈。湄洲島橫亙在灣口北部,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湄洲灣也因之成為避風的良港。
    在湄洲島――媽祖的故鄉,綠蔭長廊平覆千疇、金色的沙灘一望無垠;湄嶼潮音如天籟仙樂之響、奇峰異石顯鬼斧神工之變;這里的自然景觀多姿俊秀,它是孕育了天后的勝地。
    位于湄洲島上的天后宮是世界上1500多座媽祖宮廟的祖廟,它復蓋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億多信徒。朝圣是信徒的天份,媽祖的故鄉是大陸吸引臺胞、海外僑胞最多、最集中的一個地方。在仙境中,人們感受著媽祖的慈懷。  

    媽祖不是神,民間一女子是也。據文獻記載,媽祖名林默,或稱林默娘,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卒于宋雍熙四年(987),媽祖本是湄州嶼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海濱姑娘。元代的古籍中,第一次出現了媽祖在世幾年的記載,程瑞學在《靈慈廟記》中說:神姓林氏,興化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異,能力拯人患難,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裕年間邑人祠之。
    其后還有更多詳細的記載,略述之:媽祖生而有異。她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父親林惟愨,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對她說:“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北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媽祖降生了。因生得奇,父母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取名“默”。

    媽祖生而異,一生治病救人、救苦救難。逝世后鄉親們感謝她生前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媽祖廟擴建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并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筑群的“海上龍宮”。 
與湄洲毗鄰的忠門鄉,現存一座南宋期間的“林默祖祠”。祠內保留一尊南宋時期的木雕媽祖像。同時,附近還有宋乾道年間的石井一口;祠內尚存清乾隆時代的碣石,碑文記載了該祠在清順治期間裁界后重建的概況。碑文還載有臺灣官府協助重建的過程。這也是媽祖與臺灣有密切關系的佐證之一。

    媽祖因其德行而成為神之后,民間也就有了許多風俗表達對媽祖的紀念和崇拜。傳說媽祖身著朱服為航海者護航,故湄州婦女仿效神圣,衣著一段紅色,表示對媽祖的敬奉。湄州島婦女的發型都是船帆狀的,也叫“媽祖髻”。據說媽祖生前就梳這種發式。
    湄州人民信賴媽祖,崇拜她,傳播她的拯危救難,濟世救人的事跡。她渡海救難而自己身亡了,但是人們以為她沒有死,而是升天成為民間的保護神。除了為她立廟供奉,還定期禱告致祭,祈求她的保佑。這種儀式越傳越廣,也就有了后來的規模和效應。
***************
媽祖信仰延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

    媽祖信仰已歷千年,內容不斷豐富。它延續之久,影響之深,傳播之廣,都是其他民間崇拜不能相比似的。任何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真正的原因在于人類活動本身。媽祖信仰得以存在和延續的原因之一是航海事業在宋、元時期占有重要的地位。期間,福建泉州是世界東方第一大港。媽祖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于是從朝廷至百姓對媽祖的信仰也就理所當然了。 

    泉州作為中國南北海上交通的樞紐形成于東漢時期。南朝時,泉州已開始與海外展開海上交通的來往。泉州的崛起則在安史亂后,其時陸上絲綢之路中斷,南方的海路便應運而生。泉州憑其優越的條件成為當時內引外銷的重要港口和中外經濟交流的渠道。當時外銷的主要貨物是絲綢。所以泉州通往海外的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外銷的貨物還有瓷器、茶葉等,它又被稱為“香瓷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同時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天文知識等,泉州因此成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樞紐。馬可-波羅寫到:“剌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這句話印證了泉州剌桐港當時的繁榮。宋元年間,海路貿易量十分龐大,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因此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泉州設立市舶司,專責處理海上貿易事務。這一措施,使泉州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第一大港。
    這期間,媽祖成了中國航海業的守護神。南宋慶元二年,在泉州的市舶司相鄰就起蓋了天后宮。按常例,舶主開洋前,必先到天后宮請輭身的木雕媽祖上船奉祀。大型的海上船舶,有簡單宮殿和專門配備香公負責朝夕行香。不管是官方出使的封舟,或私方商船,船舶到某個國家港口,例必上埠,奉船上媽祖到當地天妃宮進香。所以,宋、元、明、清各代的航海家,是將媽祖供奉為航海保護神,祈求海上航行生命安全和上埠貿易順利。
另外,媽祖廟在各地會館或華商住地蓬勃興建。華僑中凡是林姓的后裔,在所在地的家廟中、祖祠中必定有媽祖神位。在海洋中的各國商船,凡是有中國的水手,則必定有媽祖的木雕神位。在巴西、在加拿大、在墨西哥的華僑居留地,也有媽祖廟。

    媽祖和官方的關系是決定媽祖信仰得以傳播的重要因素。明朝的航海家鄭和就很把媽祖當回事。從官方的記載看,中國海洋壯舉的第一篇章的――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就是從祭拜“天妃”(媽祖),祀求海上平安開始的。鄭和七下西洋,出于和平外交需要,特地在南京、長樂興建天妃宮,立碑敘功,就是例證。媽祖榮任“天妃”大約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媽祖最后一次升遷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賜封她為“護國庇民”的“仁慈天后”,封號由“妃”而“圣母”,終于成為“天后”,已經是人間女性名分的極品了。
    媽祖的升遷得益于施瑯的推薦。史載,施瑯奉旨征臺之時發現了一口老井,往常雨水豐沛,井水不過百人之用。但施瑯派人淘挖時,泉水大出,數千兵馬飲用不缺。虔誠的施瑯認定是媽祖顯靈助他旗開得勝,凱旋之日立刻上奏朝廷敕封媽祖。施瑯因井泉大出而感恩媽祖,是他信仰媽祖的縁故,當然也是告訴他的戰士們,他們得到了神佑,因為戰士們本來就在祈盼著媽祖的保佑。
    康熙皇帝是不會信仰媽祖的,他只是看到了媽祖信仰的力量。中國歷代征服中原的少數民族或是登上皇帝寶座的、原來目不識丁的農民兄弟,他們收攏民心很重要的一招,就是對百姓崇拜的圣人加以封賞。于是,我們的孔丘先生官運亨通了二千多年,媽祖女士也算是頗為幸運的一位。兩圣不同的是,孔丘先生的弟子們被擄掠進皇宮,成了政治的婢女;而媽祖則保持著平民的身份,穿著她的朱服為航海者導引護航。

    媽祖信仰的影響是世界性的。在《暢想閩東南》一帖中筆者這樣寫到:“說盡湄州灣畔的豐富多彩,最關鍵處還是媽祖文化。歷史上,法國人曾經把他們的‘自由女神’復制一個送到美國的東海岸,以此開始了大西洋經濟時代,稱雄世界數百年。我想,中國人是不是應該復制一個被世界人民尊稱為‘和平女神’的媽祖女神的神像,送到美國的西海岸,以此創建更加波瀾壯闊的太平洋時代。”
    包括我的網上老鄉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奇思妙想。其實這是對媽祖信仰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挖掘。從歷史條件來看,“自由女神”時代是西方反封建、爭自由民主的時代,而現在是全世界人民求和平、圖發展的時代;“自由女神”時代是大西洋區域大發展的時代,而現在世界發展的重心正在逐步移向太平洋區域。在現在的太平洋區域出現“和平女神”不是適逢其會嗎?而媽祖女神在太平洋西岸歷史上的作用和形象不是恰如其分嗎?
    如果說“和平女神”的封號只是閩東南人給的,或者有敝帚自珍的感覺。但是法國民族院謝鮑爾博士也認同這個稱號,他認為媽祖是“國際和平女海神”。據說,自1972年起,謝鮑爾博士每年匯美金200元到中國媽祖宮,資助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祖誕辰的二天演戲活動,并備辦禮物供奉。屆時謝鮑爾博士還在巴黎“真一堂”舉行拜祀儀式,向湄洲祖廟方向禮拜。這位洋先生一定是從“自由女神”那里得到了靈感。不過,媽祖的世界性影響可想而知。

臺灣的媽祖信仰:
    媽祖是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無論大莊或小莊、山村或漁村、鄉鎮或市街、港口或內山,都可看到媽祖廟。有些媽祖廟甚到是跨鄉鎮或區域性的信仰中心。有些地方即使沒有媽祖廟,也會有祭祀媽祖的活動。有關媽祖的祭祀活動,臺灣林美容女士在《臺灣媽祖的歷史淵源》一文中有一個介紹(摘錄):
    1、“媽祖生”活動: 媽祖生日為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所有的祭祀活動都環繞在其生日前后舉行。信徒們抬著媽祖在轄境內巡繞,以保佑境內平安;
    2、“迎媽祖”的巡境活動 :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通常是往地域層級高一點的地方去迎媽祖;
    3、進香: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并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 。

    這種活動的內容很多,在這里只是證明媽祖信仰在臺灣的存在的廣泛性。這種信仰實質上是和臺灣歷史相關,和臺灣人民的生存相關。
    它體現了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的歷史意識: 若觀察進香的路線可發現它正好是移民路線的反向。先民由大陸過臺灣,在臺由南而北拓墾。今人到大陸進香,由北而南在臺灣各地的歷史名廟展開進香,不無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移墾艱辛的歷史意識。因此,鄭成功登陸最早地點的鹿耳門有媽祖廟,中部移民進出的港口如鹿港與笨港,均有媽祖廟;
它顯示臺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 臺灣很多地方的媽祖廟都有二元之爭,顯示臺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二元之分有時是官廟與民廟之別,有時是城內與城外之別,有時是漳泉之別。媽祖廟是民氣匯聚之處,民之所分,自然也就現之于神;
    媽祖的臺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 臺灣的媽祖神像有一些特色,黑面是其一,雍容富貴是其二,與大陸消瘦的粉面媽對照強烈。媽祖原是海神,生前死后都有護佑海上安全、救助海難的靈驗事跡。臺灣先民攜之渡海來臺,保佑平安,在臺拓墾以來,迭獲庇佑,媽祖已然臺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傳說更助長迎媽祖常帶來雨水的事跡傳播;
    具有整合人群的作用 : 媽祖姓林,林姓視之為祖姑婆,崇奉尤濃。臺灣陳林半天下,媽祖香火不興也難。媽祖亦具有整合人群的作用,例如,苗栗慈裕宮、臺南泰安宮整合泉州籍與客家的人群;臺中萬和宮整合二十五字姓,彰化南瑤宮整合漳州籍與福佬客三百五十個左右的村莊,彰化天門宮、斗南順安宮整合漳州籍與福佬客人群,北斗奠安宮整合泉州籍與漳州籍的住民等等。
    筆者在閱讀、整理上述材料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媽祖實在是一個很優秀的政工干部。在探討媽祖文化的時候,一下子走進了臺灣海峽兩岸的大千世界中,無奇不有。媽祖文化是臺灣海峽兩岸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活生生的事實。不管是海濤萬頃,還是臺獨分子的破壞阻撓。媽祖文化維系著兩岸人民的血肉關系,是誰、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斷的。

    臺海兩岸曾經有過直航,這個直航就是媽祖信仰直航。媽祖信仰在兩岸的交流還有許多記載。記者鄧若寧在一篇臺北報道就記訴了這樣的一件事。
    一尊有八百多年歷史,歷經朝代動亂、戰爭卻幾乎沒有損傷的木雕媽祖,從媽祖的故鄉莆田越洋來臺接受信徒一個月的參拜,並為臺灣祈福。一走出機場,守候多時的信徒,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媽祖坐上神轎前往松山慈祐宮。而在慈祐宮同樣也是有眾多信徒等候。這尊85公分高,重量高達25公斤的媽祖神像,是宋代第一尊朝廷敕封的媽祖神像,是目前文獻記載,世界上保存最久的媽祖神像,因此迎接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都是小心翼翼。媽祖在慈祐宮停留接受信徒的參拜,隨后再到國父紀念館與一百多件媽祖文物展出一個月。
    兩岸宗教交流最多的還是“媽祖娘娘”,而“媽祖”在臺灣有很多信徒。但是,這卻引起了民進黨等獨派的注意,他們擔心這樣會加強兩岸人民的情感,對“統一促獨”起催化的作用,于是便跳出來指責大陸。兩岸人民的各種交流是對臺獨的打擊,所以臺獨勢力才會一直利用各種借口,阻止兩岸人民交流。可惜,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種民間的信仰交流又怎么擋得住?以此觀之,臺獨何其怯懦,何其無奈;這種倒行逆施,又何其不得人心。

    臺灣有80%以上居民信奉媽祖,建廟800多座。如此眾多的媽祖信徒,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基本上是來自媽祖的故鄉閩東南。1979年臺灣當局公布,在臺灣2300多萬人口中,閩東南人占80%以上。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統計,臺灣的前十大姓氏占臺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來臺之前大部分世居閩東南。 
    理解民眾的信仰就是對民眾的理解。對媽祖信仰不是俯視而是平視――即使你不是信徒,這是一種政治原則,也是一種政治智慧。在中國現代史上,國民黨因蔑視民權為大陸人民所驅逐,又因為腐敗和黑金為臺灣人民所唾棄。民進黨是因國民黨的失敗而走到政治舞臺的,可惜死抱住臺獨的理念。臺灣的問題是民權、民生問題掩蓋了統、獨問題。但是后者在一定的條件必然會轉化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臺獨分子呂秀蓮的祖厝位于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陳水扁和游錫堃的祖厝是漳州市詔安縣。。。。可以說,他們的的祖先當年萎縮在船艙,嘗盡風波之苦前往臺灣的時候,那一個人不是抱著媽祖神象念念有詞。現在,這些不肖子孫忘記了祖國也忘記了祖宗,當然也忘記了他們自小生存其間的信仰氛圍。通觀人類史,同文同種同一個國家,在社會發展的正常時期出現這樣的一些分裂分子,確實是一個異數。

    在現實的政治活動中,媽祖信仰是臺灣和平統一重要的粘合劑和催化劑。筆者有數次以旅游者身分參謁湄州媽祖的機會,因故沒去成。但有許多親友在閩東南,耳濡目染,很為媽祖的感召力驚訝。看近年臺獨勢力竟能號召諸多臺灣民眾,深感統戰不力。為什么不能以媽祖的感召力化為臺灣海峽兩岸人民的凝聚力呢?媽祖也在用,可惜的是,封為天后,只是一個神;常常有祭祀,只是為招商引資搭臺。看到這些,時常想起大科學家海克爾的一句話,有些人在摸索大海,有些人在搜索珠寶。
    有一個建議:挖掘媽祖信仰的內涵,理解臺灣人民,用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語言和文化進行對話,這才是一家人。這個建議或者是目前弘揚媽祖信仰最現實的意義。

**************

管窺海洋文明:
    一種信仰經久彌堅,追溯本源必有廣大的民眾基礎和現實的社會需求。媽祖信仰的影響有不斷擴大之勢,是中國海洋經濟方興未艾的必然結果。筆者不是媽祖信徒,在這里談論媽祖信仰,是以媽祖信仰為中國海洋文明的原生態,并作為切入點探討中國海洋文明。

    如果我們以中國的整個地理為背景來看福建,福建、特別是閩東南的地理有其特殊性。福建三面與內陸阻于山,有閩道難行難于蜀道的說法。福建的東面向海,海洋提供了福建人民的生存條件和遠行的種種便利。 “閩人以海為耕”,“閩人開門是龍,關門是蟲”體現了福建的人文特性。這此特性表現了典型的海洋特點,福建作為中國海洋第一省也就是以此為基礎的。
    問題的討論如果僅僅止于此,媽祖作為一個海神和中國1萬4千多公里海岸線上所有的海神相比,高明不了多少。

    但是,福建還有另外一個特點:歷史上福建是內陸移民主要的目的地和向海洋移民的集散地。這種移民常常是迫于戰亂或是饑荒,以求生存為動力,其行為堅韌頑強,不可阻擋。客家先民就是在幾次戰亂中逐步南遷的,唐宋之交他們又為了逃避戰禍從贛北來到比較平靜的贛南、閩西,以福建三明的石壁鄉為其集散地,石壁鄉是中國的第二個洪洞大槐樹。客家的一部份滯留于閩西北,絕大多數前往閩南或廣東,其中的部份則渡海進入臺灣或走向東南亞,甚至更遠。
悠久的移民歷史說明,客家只是中國移民的一部份,更大規模的移民是在東晉及其后。
有報道稱:臺灣人口主要是三種人組成,即中原河洛人、客家人和先住民(高山族)。1979年臺灣當局公布,臺灣地區1740萬人中,漢族有1710萬人,占全地區總人口的98%,其中來自廣東的客家人占20%,從福建去臺灣的河洛人占80%。1988年,臺灣出版《臺灣族譜目錄》,收錄200多種族譜,這些家族的開基祖大部分是來自中原河洛。除了族譜之外,在臺灣島上的姓氏,尤其是臺灣高居前10位的姓氏,也佐證了是河洛先民南遷閩南,然后渡海赴臺、開發臺灣。
同樣的情況也見于閩南。1946年,福建云霄縣做過一次人口統計,當時全縣總人口為11.3萬人,共81姓。在族譜中明確寫明先世從河南入閩的有:關、張、陳、柳、王、湯、蔡、林等姓,共9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80%。19S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其中“移民資料”中提到先祖來自河南固始的族譜也有16部之多,分布于晉江、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龍海、詔安、仙游、長樂等地。
    難怪李光耀先生說到,新加坡是從福建等地區來的農民建設的,而留在大陸的是原來的貴族。不過李光耀先生的說法并不完全正確,因為進入福建的移民不僅僅是農民,還有大量的貴族,包括幾任皇帝,例如南宋、南明的末代皇帝。這些因為政治或是軍事斗爭失敗而逃竄的貴族和軍隊中,還包括太平天國軍的一部(有種說法,天國的幼王也在其中)、國民黨軍的大部。至于想把福建作為抗爭基地的則有鄭成功父子、淞滬戰敗的19路軍。不過南宋末代皇帝的軍隊和國民黨殘軍在福建的時間不長,一觸即潰,可以忽略。
    當然,這些歷史極為繁雜。而各種各樣的中原文化,就是以這些移民和逃亡的官僚政客們為載體,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地進入福建,特別是閩東南地區。這些文化在閩東南這個海洋文明的搖籃,逐漸和海洋文明的原生態媽祖信仰融合貫通,形成中國的海洋文明。

    很有意思的是,這些文化常常表現出內陸與海洋不同的二重性,例如鄭和文化、朱熹理學等等。讓我們看一看往事:
    在浩蕩的洋面上,鄭和船隊一字排開,準備出使西洋各國。它們集合在福建長樂的太平港,等候東北季風的到來,同時進行人員與物資的補充和休整,更重要的是在此舉行祭祀天妃(媽祖)的儀式。
季風來了,船隊從太平港出閩江口的五虎門出發,乘風破浪,云帆高張,晝夜兼程地航行,漸漸駛入浩瀚的海洋……
這個景象一定很壯觀。鄭和是舉世聞名的航海家,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率領龐大的船隊,從福建長樂的“太平港”出發,先后六次遠渡重洋,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和非洲,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航行規模和難度之大,航海技術之先進,組織之嚴密,都是同時代其他遠航活動所無法比擬的。
可是這個龐大的船隊進行如此繁重的遠行是為了什么,至今是一個不解的迷。有一種說法,是明成祖朱棣在追殺他的政敵皇太孫允炆。從鄭和官方的行為后果看,這種說法是較為可靠的。因為鄭和所經之處,除了宣示天恩之外,即沒有領土要求,也沒有物質占有。而且,當這些遠航結束之后,中國基本上已經隔斷了在海上的來往。明朝的行為令人遺憾,除了下文要談到的對程朱理學的閹割之外,大約就是這些以內陸思維為指導的海上行為了。
任何行為除了主觀意愿,還有其客觀的效果。鄭和艦隊所經之處,除了宣示天恩之外,也撒播了中華文明的種子,這為后來的前往海外的華人、華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其中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關于“無事不登三寶殿”:據說,如果中國人想在泰國居留,一定要拜三寶公。在泰國的一個“三寶殿”的大門匾額上有斗大的四個字:"三寶佛公"。兩付對聯是:“三味寶真如無人無我;佛心公造化不滅不生”、“三寶靈應風調雨順;佛公顯赫國泰民安"。跨進大門,一尊巨型大佛赫然矗立,神態肅穆莊嚴,一石碑上刻 “大城三寶佛公涼亭”,墻邊的木門兩旁,又是一幅對聯:“三光普照地上;寶筏慈帆天下”。
    至今在鄭和經歷過的各地,仍然留下懷念和敬仰。例如,印尼三寶壟,當地三保宮香火鼎盛,在600年后,遙遠的異域后人建廟祭祀鄭和。東南亞各國仍留存鄭和遺跡達30余處。
    還有一些史實:鄭和下西洋與馬來西亞國家的形成,有很密切的關系;在東非索馬里的基斯麥猶仍有一個鄭和村;在肯尼亞的法茂人,500余年來即世代相傳一直自稱為中國的后裔。。。
    如果說鄭和奉旨遠航,主觀上有錦衣衛出行的意思,但是其客觀的一面卻可以冠之“鄭和文化”,并以此奠定了作為中華海洋文明一部分的堅實的基礎。“鄭和文化”并不是鄭和的杰作,它是七次壯觀的航海行為及其后中國海外移民精神的結晶。是一個以福建人文地理為背景產生的海洋文明。“無事不登三寶殿”正是這個結晶的體現,在這里顯現了民眾和中國政權是海船與港灣、游子和家的關系,具備了海洋文明的小政府大社會的特征。但是,歷史上的這個關系只能以精神寄托和期望的形態出現。

    筆者是在閱讀印度文明的興衰史后對朱熹理學感到興趣的,也有了《中華香火的傳承者朱熹》一帖。
如果說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的基礎,那么官僚制度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礎。中國的官僚制度實際上包含兩項基本內容,官本位和吏治(對官吏的管理)。其中吏治的清明與否,直接影響了社會的興衰。
理學的產生始自唐代的韓愈,到程頤、朱熹的集大成,經歷了唐末藩鎮割據的社會混亂、北宋中后期的腐敗和最終的亡國。“吏治”始終是儒學的一項主要內容,社會的現狀直接引發理學家們的思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理學家張載的 “橫渠四句”,表現了儒者的宏大抱負和迫切的使命感。程朱理學所倡導的倫理道德,是儒者的自律,更表現了對吏治的嚴厲。這一理論本身就是宋一代知識者沉痛的思考和堅定的主張。有一則故事:
    程頤為講官,一日講罷未退,上(皇帝)偶起,憑檻戲折柳枝。頤進曰:"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上擲枝于地,不樂而罷。
評曰:理學家自律如此。
    注:程頤,北宋理學家;"遇了孟夫子"句,《孟子》中記載梁惠王說自己有"好色"、"好貨"之疾。孟子說,只要是與民眾同享,好色、好貨亦何妨。

    上面一節是對朱熹理學的的正名,因為沒有這一段,對于朱熹理學在內陸和海洋兩種環境下表現的二重性根本無法說明。
    朱老夫子祖籍江西,大半生是在福建度過,其業績也形成于福建。至今他的行跡所至,遺風猶勝,不能不欽佩這位與孔子齊名的圣人。朱子之學即“閩學”,老實說,如果不是中原的板蕩,在閩西北這窮山僻壤中產生如此偉大的學說,是難以想象的。
    朱熹理學在明代倍受推崇,據說是朱元璋認了祖先。但是,如果看看明初對官吏的治理到了殘忍的地步,可以理解,這個窮和尚出身的皇帝對官僚有天生的仇恨。朱熹理學主張的嚴厲的吏治理論受到重視,是不足為怪了。
明中、后期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昏君當道,惡吏縱橫,朱熹理學卻成了約束平民百姓的行為準則。朱熹的理念成了整個社會的束縛,卻保護了一些貪官污吏的逍遙自在。
于是后代人對朱熹理學指責聲不絕。其實這是一個曲解:
    其一,沒有把朱熹理學放在它產生的歷史背景來看待;
    其二,不明白朱熹理學是對吏治的一種主張,是準官吏――儒生的自律的條例;
    其三,對封建制度認識膚淺,不明白一個人治、極權的社會,任何政治主張或哲學思想都只能是掌權者的婢女。
這也是朱熹理學在內陸文明之下悲慘的命運。但是,在海洋文明的范疇,朱熹理學卻煥發出自己的輝煌。
朱子之學極廣,但是即稱“閩學”,和福建歷史上形成的海洋文明自有融會貫通之處。朱熹的海外關系極多,朱子之學不僅僅曾是中國的“官學”,也同時是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的“官學”。筆者在武夷山下的書院里就看到朱熹的許多海外關系。
    朱熹理學是否束縛了這些國家的發展,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只要從決定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企業的經營中就可以得到解釋。在信奉儒教的國家,企業對職工表現充分的關懷,職工則對企業表現熱切的忠誠。這兩個特點其實就是朱熹理學的要義(禮:“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一個特點和我們一些企業的改革方式是截然相反的。在改革大潮中,有一些經濟學家、企業經理、官員,他們視職工如草芥,以迫使工人下崗、失業為樂事;以欠薪、裁員為能力。另一方面,他們為自己制定種種高額年薪,有的不遺余力貪臟枉法。這些行為難道不足以說明道德的淪喪?
    難怪現在有許多人在探討北宋吏治的松散、北宋中后期的的腐敗及其滅亡的原因,再一次得出程朱熹理學這樣的結論諒已不遠。
    海洋文明形態的朱熹理學影響下的社會,表現出的是受到民眾監督的執政者的清明、社會生活的井然有序和人際關系的寬容和諧。和我們看到的,存在于社會的無惡不作的官吏、阿諛奉承的小人、忍辱負重的百姓等等現象是不同的。
 
    要說明的是,與海洋的交流不是單向的。例如,產生于泉州的明代李摯思想就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帶有強烈的反儒的傾向;而出身于福州的林則徐、嚴復等人卻是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人。這些歷史人物出現在福建這片土地上,也說明了中國的海洋文明在福建沿海的產生以及它的發展過程具有的系統性和合理性。

    中華文明以農耕文明為主。但是幅員的廣大,歷史的悠久,以及中華民族開放、融合的特性,決定了中華文明是一個多文明的組合。正如草原、翰漠、戈壁的地理決定了中國蒙古族的文明是游牧文明;而以海為耕的福建人建立的則是海洋文明。正如上述,中國海洋文明的構成是以生成于湄州的媽祖信仰為基礎,以朱熹理學、鄭和文化等為內容,它是從內陸四面八方、列朝列代進入福建的移民、遷往海外的華人華僑以及從事航海活動的民眾共同創造的。面對一頁頁光輝燦爛的華章。讓我們緬懷光榮的祖先,以一種更恢弘、大度、豐富、猶如海洋的胸襟氣魄,發揚光大中華海洋文明。

    文明是人與自然的融合和造化,它是一個百流歸川的過程,它是永無止竭的大海之奔騰。筆者貿然闖進中國海洋文明的探討,就象飄進茫茫無際的海洋。我所有者,除了風聲、濤聲,就是媽祖女神的呼喚聲。聽我祈禱吧,媽祖――大海之神,我的力量之源。。。。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壺公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4. 侯立虹|誰在動搖“兩個毫不動搖”?
  5. 以色列會亡國嗎?
  6. 從兩處戰火看東方和西方思維方式
  7. 司馬南:美國為什么沒能把巴基斯坦徹底拉過去?
  8. 這才是最難打的戰爭,國安部門剛發出積極信號
  9. 郭松民 | 評普京年度記者會:“過度輕信”及其他
  10. 烏有之鄉舉辦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座談會: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這是一股妖風
  5.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