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楊振寧先生說一點悄悄話
尊敬的楊先生,拜讀了您零四年九月三日在人民大會堂的發言記錄稿,有幸五十天后又聆聽了您十月二十三日下午在清華園內的講話——再次肯定了您在大會堂所持的觀點。此之后,我在內心升起了與您講一點悄悄話的念頭。之所以要講悄悄話,其原因如下:這些話不適宜“公開”爭論,愚以為爭論無任何價值,且“真理”不是爭論出來的,您所崇拜的牛頓和愛因斯坦先生們的理論是爭出來的嗎?這些話也不能進入“大雅之堂”,那里也是不適合說此種話的地方,也不可能為此言論開方便之門;這些話是個人言論,基本無人敢說,甚至不能說,要說,只能是自找麻煩。所以,我向您只能悄悄說一點,只作為我對您的尊敬而已。望您諒察之。
尊敬的楊先生,您九月三號的講話,題目是“《易經》對于中華文化的影響”,您談了三點。怎么說呢?您所討論的三點:第一點是思維方式,學術性很強,我也無知,故暫不從它說起,而是從您所認為的第二點說起,它就是您所指定:“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之所以要從它說起,我主觀上想是要在我的悄悄話之中回答您的兩個問題:它們是“易經起源的問題”和“是什么原因禁錮了近代到當代科學的發展”。然而,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只能亂談而無序:
1、楊先生您不覺得您討論的總題目和您的子題目有邏輯上的毛病嗎?也許是我的無知和過于苛求。因為您是否有“中華文化”轄統“漢語”的區分?不得而知。但是,顯見您在論述的時候,是把“漢語”與“中華文化”混在一起的。并且從您的舉證來看,您追溯到16000年的“中華文化”,且包容了“漢語”的“從復音的漢語變成單音的漢語一定有一個很長的過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由此可見,遠的不說,就僅只以“甲骨文”和“金文”而論,您也許是把它們納入“漢語”之中的。但是,甲骨文和金文已經不是“漢語”這個概念所能容納得了的。然而,它們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豈能等閑視之啊?!
2、舍去“漢語”是否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牛角尖式的問題,就以您所認識的“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也不確切。這不獨暴露出您對易經不太了解,就連漢語的發展過程,您和我一樣,也知之甚微。顯然,我也是門外漢,也只能在此說悄悄話之我見。(之所以要說“我見”,乃因為您是縝密的科學家,但愚以為,社會科學的問題,更要有縝密、嚴格的自律、自恰!)
3、您過高地肯定了易經的功能(不論其影響好壞),居然把它納入到中華民族的“漢語”發生的高度,它能有那樣的功能嗎?由此反詰,當可以看到您受到了不少所謂的世俗的傳說性的,且還是名家學者們的有關易經起源學說的盅惑和影響,可是,尊敬的先生,您應該在腦海內去多想想以便于再認識啊。是否有把人家的觀點照搬、置入自身的腦海而根深蒂固的行為(這是當今不少人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人云亦云的陋習,并且自覺意識不到,反而自鳴得意而沾沾自喜。
4、話已至此,不妨說一下西周二百多年所能找到的“易”字。之所以說到“金文”,因為中華民族的漢文字的來源,離開了西周時期的“金文”是說不成的;雖然還有其前身“甲骨文”,但是“金文”卻是奠定“漢字”的基礎,且不少的字就是在西周發展過程中形成而流傳到現在。另外,“金文”還有一獨特功能,這就是它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反應。也就是說,凡是西周當時官方所認可的意識形態,都會在“金文”中反應出來。而非官方的意識形態(非主流)則自然就被淘汰出局,因為它們不能書之為金文,來作為子孫萬代留傳、閱讀而自律的范文。截至2001年年前出土文物涉及到西周時期的“易”字有356例是作為賞賜的“賜”字使用的;有一例是作為青銅器的名稱使用的;十二例是作為人名使用的(但愚以為其中還有三例當為“賜”字)。——見《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
5、不獨“易經”的“易”字,在西周時期不作為易經之易來使用,就是八卦中的除“離、兌”二字以外的另外六個卦象的卦名:乾、坤、坎、艮、巽、震也是沒有的。試問,易經起源于西周初的說法能說得通嗎?那么文王作八卦豈不是無稽之談,為何傳而又傳!可惜而遺憾的是文王時期,還是甲骨文所盛的商末時期,而不是西周時期,他能作八卦嗎?當時的乾是什么,坤又在哪里?何止如此,那些更有甚者,把易經說成是伏羲的“一畫開天”,“仰觀”“俯察”“辯陰陽”而作八卦于卦臺山的荒謬傳言,活靈活現,神乎其神!更有甚者,有人竟說遠在8000年前的今河南賈湖地區出土的文物就可印證八卦符號之始或已萌芽!對于這些,想必尊敬的先生,也許有所目睹或耳聞,是否認為它們已是言之鑿鑿而成為不爭的事實呢?因為您已經得出了您那樣的結論——“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易經是西周時候的周易,所以易經的歷史是孕育了前后經過一千多年”。
顯然,上述的傳言都是經不起推敲的謊言。于是,易經的起源問題就會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雖然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事,但是我可追述一個大概。
6、雖然只說一個大概,但事情還得從公元前十四到十三世紀的商武丁時候說起。在武丁的中興之后,崛起了一批新型貴族——貞人,但在庚丁時期后,這些貞人已經從赫赫大員的身份下降到無名差役的份上了,他們的后代不斷繁衍,遍布商王朝各個領域之內,他們是文化人(能識文斷字),在商滅前已傳承了四至五代。商滅后,在整個西周時期又繁衍了十至十二代左右,這時也遍及西周各個領域之內。他們除了少數還是官宦外,其絕大多數已淪為:食客、門人、差役、巫師、藥師、風水等等。總之他們是一個特殊階層。他們不僅孕藏著無限的創造力,也同時具有極大的社會反動性。在這一特殊階層內,特別是受到西周晚期意識形態的熏陶,在春秋初期逐漸在他們之中形成了“陰陽學、五行學、易學、名學、道學、儒學、雜學、法學、詭辯學等的萌芽!在春秋中期才有了易學的雛形,直至戰國時期都還是一個漸進的階斷。上海博物館所存的易經竹簡,就是明證,它那里還沒有后來所認可的易經樣子,更沒有現代易經的樣子的影子。所以,易經的起源,早不過春秋初期。于是,易經怎么會有您所贊譽的功能呢?乃至于不少附合您的學者,也在胡亂轉游(悠),更不要說那些莫須有的衛易士的對您的詆毀了。
7、現在我要回答談您講的第二個問題了,“是什么原因禁錮了近代到現代的科學發展”。您雖然舉出了五個原因,但愚以為只有您所說的第五個原因,才是根本問題之所在,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觀點的形成來源于天人感應學說。這個學說是西漢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下述三點:人本于天,天主宰人,這是其一;其二是天有意志,能以“災害”“怪異”譴告、警懼人事;其三是君權神授!從天子到下民,各有其號,各安其事。所以說,天人合一論的要害也在于它的“君權神授”,各司其命,安于本份,循規蹈矩,人云亦云,依樣畫葫蘆,管他對與錯,以上命為是,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是違拗、犯規……這還能有什么創造、發明和發現呢?這豈不是逼著人去溜須、拍馬、唱贊歌、吟頌詞嗎?因為既得的利益在等待著他們,何不樂而為之。董仲舒為推出他的天人感應說,還建議當權者立仁義禮智信為五常,并保證五常的實施建立了三綱。正是這個漢武帝采納了三綱五常之天人感應學說,才捆縛中華兒女的手腳達兩千余年。仁義禮智這四個怪物在西周時代是批判的對象,在西周末期形成的《老子》一書中,就直接說:“絕禮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此處的“禮”字在戰國中期被篡改為“圣”字)。但是,春秋后期和戰國時期內所謂的諸子百家,撿起仁義禮智的破爛,歪曲我們自身的文化,這是對西周意識形態的反動。恰恰這些不好的東西,卻又是目前不少人心目中所崇拜的中華傳統文化,顯然,如果承認這些將會鑄成重大的歷史錯誤啊!
最后,尊敬的先生,您和聶華桐先生所主辦的“高等研究中心”,中國人寄于深厚的期望。那里應該是研究學問的地方,不會被上述問題所干擾。望您們和在您們領導下的人員拿出成果來,用事實說話,比空泛的言論要強得多的多的多。祝您和您的家,新年好,春節愉快。
陳光柱05、元、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