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李耳,字伯陽,謚曰聃,亦稱老子,楚國苦縣(今中國河南省鹿邑縣)人。時代:春秋時代末期,于公元前約571年至471年之間,曾當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全文五千余字,用韻文形式寫成。文章分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為上篇,古版本稱為“道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為下篇,古版本稱為“德經”。全文有七十四處講“道”,有四十四處說“德”。什么是道?道是法則。“道,可道,非常道。”我的理解是:法則,是可以被說明〔認識〕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德,是人對道的認識及其通過人的主觀反映道的意志,是為道服務的。
1、老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哲學思想家。 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文化遺產,盡管浩翰如煙,但能體現中華民族基本傳統、哲學思想者,當首數春秋時代李耳的《道德經》〔又名《老子》〕。它精華粹煉,全書共列八十一章,僅以五千文字,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就為人類構建起一座博大精深、樸素自然、恒久閃光的,展示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哲學思想大廈,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財富,也是世界的寶貴財富。它影響所及人類古今文明史,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所推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在談到《老子》這本書時說:“《老子》許多年來一直是我的床伴侶。其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例如,當我研究心理學時,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于人類行為的教科書。作為一個研究組織機構的專業人員,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許多有關政治和領導的知識,我把它作為最喜愛的禮物送給身為企業家和高級經理的朋友們。這本書道出了一切。”
2、《道德經》的作者為什么被稱為“老子”呢?據中國古書記載,是因為他年老,長壽。古傳彭祖壽高八百,老子又是多少歲呢?中國《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三百余歲,以因修道而養壽也。”看來他為長壽者當屬無疑。中國漢朝時代的鄭玄作注的《禮記.曾子問篇》指出:“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國外也有學者認為老子是因為“老”而得稱。到了十八、十九世紀歐洲人間接翻譯《老子》的時候,也常用“東方老人”一詞來表達中國《道德經》的作者“老子”。
3、把《道德經》列為中國古代哲學名著首篇是因為李耳是世界上最早揭示天、地、人,乃至萬物都具有矛盾著的兩重性的第一哲人。李耳是孔仲尼的前輩,他把他發現和領悟的哲理傳諸於世,其時的名氣遠大于孔子。孔子慕名專程前往周朝請教李耳,回來后對徒弟說:“老子是人中龍。”另一古哲圣莊子亦讚嘆稱呼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老子哲理基質是唯物的,與當時盛行的尊神論是背道而馳的。他無畏地闡述完自己的認識論后,就歸隱起來不參與爭論,以無為之有為堅持真理。老子五千言,道盡天下事,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玄學家,還有學者、醫者、革命者,沒有不讀《道德經》的。《道德經》是成就人生必讀書。
4、《道德經》是中國道學的宗旨經典,問世后的二千六百年來,常被后人詮釋為虛玄、漂妙、無為。這種詮釋在科學不昌明的古代是對《道德經》的一種解讀,以后就傳閱下來了。更有之把李耳尊奉為太上老君的神,就是那個在中國白話文小說《西游記》里用八卦爐火煉孫悟空的老道長,他的本領大得很,在天神界的地位僅次于原始天尊。后人把老子《道德經》當道教的圣經念誦和傳授。還有,把《道德經》當作氣功的理論,去背誦、修煉,以求禪宗開悟,治病健身,長生不死。這也與人們對老子“隱世生活,恬淡養性,修道而長壽”的認識有一定關系。
5、在科學昌明、信息發達,已遠不是老子生活的時代所能想象和比擬的今天,只要你認真研讀《道德經》,在其字里行間悟其精神實質,就會發現李耳哲理的思想來源于他對社會歷史、對自然現象和對人的觀察和思考,“道”,正是他種種觀察和思考的歸納和概括。例如,老子指出,天底下都知道美何以為美,這時丑惡已經存在;都知道善何以為善,這時不善已經存在。老子接著進一步指出,有與無相互生長,難與易相互成勢,長與短相互制形,高與低相互盈虛,音與聲相互調和,前與后相互跟隨。請問,老子這些哲理是虛玄么?不是,是真實的事物矛盾現象。又如,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漂妙么?不是,是自然規律使然。老子還教導人們,愛民治國,能無所作為嗎?天門開闔,能無柔順之情嗎?明白四達,能無知愚昧嗎?這是無為思想么?不是。老子所揭示的事物正反兩重性正是事物內在矛盾運動的普遍性,當你的視野從你身邊的人和事開始及至整個世界,你就會發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構成的一個統一體,而對立統一的普遍規律就是老子所說的“道”。
6、科學的東西是經得起歷史考驗和事實證明的。學習《道德經》,只要有科學頭腦,不迷信、不神化、不弄玄,聯系當今實際,結合社會歷史,經過獨立思考,都會悟出正確道理而獲益匪淺。有人喜歡用背誦的方法學習《道德經》,多讀能背自然對加深認識有好處,而朗讀、背誦文章也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然而,以為讀上萬遍可以修煉成什么正果,則是令人懷疑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閱讀《道德經》,可以有很多種疏釋,也可提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義的意念說法。但是,老子就是老子,老子只有一個,據記載,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過這么一個發現“道”哲學的長壽老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個神。
7、老子生活在周朝衰落、諸侯小國割據紛爭、奴隸制向封建制轉換的春秋戰國時期,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為維護周朝對諸侯國的統治和周天子對臣民的威權,他提出了“無為”、“無事”、“無欲”、“小國寡民”、“愚民”、“弱民”的論點。這些論點顯然是與現代思想和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相悖的。按照惟物論“存在決定意識”的基本原理分析,作為周朝史官的李耳的這些論點恰恰是那個時代社會現實的反映,他寄望能以道德治國安民,使之“小國寡民”,“復結繩”,“安其居、樂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從而為鞏固周朝的統治服務。然而,“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使然,周朝的敗落無可避免,老子也無可奈何,他不愿看著周朝滅亡,選擇了辭官離開周朝做隱民去了。
8、老子寫《道德經》至今二千五百多年,其思想的主體應是樸素的辨證法,核心思維應是事物因對立統一而存在,而不是玄學和神道祖師爺。為維護周朝的天子統治,他提出“小國理論”和“圈民理論”,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往來,正是寫照。這是歷史中的現實反映,食君之祿能不擔君之憂乎?至于玄學,是對其簡駭文字的理解和釋義發揮的結果。有多少人真正讀原著?釋義成人們理解文義主流而成為誤導流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缺點。因此,一定要看原著。老子的看事物的對立統一哲理,是辨證法哲學的最早立著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