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為“基層”
在干部選拔運用上,是否具有基層工作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一些地方制定政策,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去。年輕干部到基層工作,通常被理解為去條件艱苦的地方去,如分配調動到交通不便、基礎條件差的西部地區或偏遠山區去工作。假設同一批選調生,條件都差不多,其中有的到了農村鄉鎮工作,還有的到了城市街道工作,一般認為到鄉鎮工作比到城市街道工作更算是基層。
如果在可選擇的情況下,有人主動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就會認為這個干部的思想覺悟比較高,能夠吃苦也愿意吃苦。不過,基層工作并不是因為艱苦而變得重要。如果將工作僅等同于吃苦,對基層工作的認識就變得庸俗化了。
到基層去工作,具備吃苦精神很重要,但吃苦本身不是目的。年輕干部到基層是為了鍛煉提升基層工作能力。
什么是基層工作能力?為什么在基層能夠獲得一種能力?在回答這之前,先要理解何謂“基層”。
條件艱苦的鄉鎮雖然是基層,但是卻不是基層的全部。基層不只是條件艱苦的地方,凡是與群眾直接地、廣泛地接觸,以及在工作上需要處理與群眾相關的疑難事情,都屬于基層工作。
基層不是指在某個工作地方,而是由其工作性質決定的。與群眾打交道,需要處理群眾工作,就是基層,反之不是基層。
與群眾打交道越多,需要處理的群眾工作越難,面對群眾越直接,面對的群眾越復雜,這樣的基層工作就越徹底,從中得到的鍛煉就越多。
再來看看哪些地方屬于基層,哪些工作屬于基層工作?
以政府部門為例,比如,在縣里的各個部門中,綜治口的一些部門與群眾就接觸的較多,需要處理信訪維穩等一些復雜群眾工作,綜治口的工作比其他一些部門的工作就更具有基層工作性質。
而在縣級綜治口的各個部門中,比如信訪局,雖然屬于接觸群眾較多的部門,但在信訪局內部也有差異。信訪局中負責辦公室和后勤的工作,不同群眾直接打交道,這些科室雖然在基層部門中,但是卻不做基層工作。在信訪局的辦公室或后勤科室中工作,與接待群眾來訪的科室相比,所獲得基層鍛煉就要少的多。
基層信訪要靠縣鄉村三級化解。通常縣級信訪局接待群眾來訪后,對相關情況進行登記,再向信訪人所涉及的鄉鎮和村轉辦,碰到緊急情況,會現場讓鄉鎮和村里的干部來安撫和將信訪人帶回解決。一般來說縣信訪局主要發揮著政策把握、制度建設、流程管理、行政考核、部門協調等職責,信訪局并不直接解決群眾的來信來訪,大量的基層信訪是由鄉村兩級自己解決。這樣一來,信訪局在縣一級幾十個局委辦中,雖然是接觸群眾最多的,算是基層性質很強的部門,但是與鄉鎮相比,鄉鎮的基層性更強。當然,在整個治理系統沒有比村更基層的了。
政府體系中存在大量的基層工作部門。在市一級,也存在信訪局,并且國家也成立了信訪局。基層并非只限定在政府和行政體系中。
比如,公立醫院也具備基層工作性質。公立醫院由黨委領導,負責醫療業務工作的開展,人民醫院最終是要對人民群眾的健康負責。所以,醫院對待患者時不僅要有醫療專業能力,而且還要切實關心群眾。有的時候醫生如果對待患者態度不友好,可能會引起投訴。
再比如,學校教育也具有基層工作性質。教育面對的是眾多學生,以及眾多學生背后的社會和廣大群眾的期待。如果僅僅按照課堂紀律完成教學,對學生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指導,教育就變成了技術性工作,只有知識傳遞,而沒有教育的完整功能。
過去初級教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家訪”環節,“家訪”不是形式,也不是老師上門向家長報告學生的在校情況,而是通過走入學生的家庭,去了解關于特定學生的背景性信息,全面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基礎,再去改進教學方法、制定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干部、警察、醫生、教師、人民子弟兵等,他們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機會與群眾打交道。他們只要與群眾打交道,其工作就具有了基層性。在與群眾打交道時,除了干部需要懂政策、警察需要遵循執法程序、醫生需要高超的醫療技術、教師熟練掌握教學技巧、人民子弟兵具備英勇戰斗力之外,他們每一個人,都還要善于做群眾工作。
在行政體系中,除非某一類工作在任何時候都不需要與群眾接觸,否則,具備一定的群眾工作能力是各級干部必需的。
二、“基層”工作如何做
通過以上的舉例可以看出,“基層”不是一種工作類型,也不是一種工作職務和工作層級,基層本質是一種工作性質。凡是需要做群眾工作的地方都屬于基層。
要從工作性質而不是在具體工作領域來定義基層,這是由黨的工作要求所決定的。
我們的行政是由黨所領導的,一切工作的落腳點是為人民群眾服務。不過,所有的行政體系都有科層化、官僚化、封閉化的傾向,黨對各項工作的領導,除了指引目標之外,還要找到破除行政弊病的方法。
在黨的領導下,行政工作不能脫離為人民群眾服務這個出發點。如果每個層級、每個行業、每個崗位都做到這一點,行政體系的弊病就被破除了。
所以,在開展工作時,除了極少數技術性特別強的工作之外,絕大部分部門、領域和行業,都包括與群眾直接打交道的部分。而這些部門和在這些崗位上的人,是否做群眾工作以及能否將群眾工作做好,就構成了檢驗其部門履職和工作成效的試金石。
每個部門、每個崗位在國家治理和社會工作中的職責分工不同,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存在差異,但是,在應當做好群眾工作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如果有的部門脫離了這個要求,就必然會出現官僚主義。做好群眾工作是防止官僚主義根本的辦法。
做好基層工作的本質是在開展業務工作中,還要善于做群眾工作,將群眾工作與業務工作融合起來。如何才能做好群眾工作呢?
做好群眾工作需要注意毛主席說的兩點:一是“關心群眾生活”;二是“注意工作方法”。
“關心群眾生活”是指做工作時,將群眾利益擺在第一位,對于群眾的訴求、困難和需求,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如果群眾的訴求合理,存在政策依據,當然應當第一時間解決;如果不屬于本部門直接解決的工作,要主動做好協調,為群眾解決問題提供幫助;如果群眾的要求缺乏政策依據,甚至超出合理范圍,就要做好解釋工作,對待群眾要具備充分的耐心。
“關心群眾生活”是工作的出發點,不能冷漠對待群眾,更不能用一句“解決不了”去回應群眾的滿心期待。但是,這并不是說群眾所有的需求都有可能得到滿足。因為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時候群眾提出的要求超過了政府的能力邊界,有的時候群眾反映的問題背后是不同群體訴求的差異,還有的時候,群眾提出的屬于無法解決的歷史問題,甚至有時也會有群眾提出不合理的訴求。“關心群眾生活”是工作理念和方向,不能變成機械的工作指標,更不能替代工作方法。
“關心群眾生活”是一種目標初心,要通過科學的群眾工作方法實現。
需要“注意群眾工作法”,原因是數量眾多的群眾是復雜的,群眾中包括積極分子,也包括一般群眾,每個群眾的想法不一樣、性格不同、利益訴求也不同。沒有任何一個政策同時符合所有群眾的需求和口味。那怎么辦?
“注意群眾工作方法”的第一步是了解和熟悉群眾,政策設計和工作執行者,必須全方面了解群眾,在腦海中將群眾進行具體畫像,而不是憑借想象,靠著刻板印象不可能做好群眾工作。所以,做群眾工作的第一步是直接接觸群眾,走到人群中去,到村莊、到社區、到車間、到一線,去群眾密集的地方,用心聽、觀察、訪問、座談,知道群眾的心聲,在面對群體不多時,甚至熟悉每個群眾,在面對大群體時,要抓住群眾的關鍵,還要在群眾中結交若干知心朋友。
做群眾工作體現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只有懂得調查研究,才能夠見到群眾不尷尬,才能夠讓群眾知無不言,才能夠知曉群眾,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在調查研究中獲得知識并接受了教育。
“注意群眾工作方法”的第二步是要認識群眾和區分群眾。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是專業工作,其專業性不僅體現為符合上位制度的要求,而且還包括將群眾聲音轉化為政策問題意識,從實際出發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群眾那么多,群眾聲音又那么多,不可能每一種聲音都納入政策。所以,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傾聽群眾心聲和調查研究中,要區分群眾:區分哪些是一般性的問題,哪些是特殊性問題;哪些是合理且能夠解決的,哪些是可留待以后解決的;哪些是趨勢性苗頭性的,哪些是偶發性或小概率事件的。通過區分群眾和問題,抓住大多數、趨勢性、普遍性的,這樣設計的政策才有針對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注意群眾工作方法”的第三步是善于組織動員群眾。人民創造歷史,群眾是力量之源。開展工作和進行國家治理,必須要依賴于群眾參與。在小的方面,比如具體到一件農村微型公共品供給,假若離開群眾的參與,有可能變成好事辦不好,好的政策反而引起一地雞毛。大的工作就更不待說。開展任何基層工作,都需要組織動員群眾,將群眾變成主體而不是客體。
三、“基層”工作的辯證法
做基層工作,需要“關心群眾生活”和“注意工作方法”,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辯證性。
是否“關心群眾生活”是衡量一項工作的標尺。近年來,很多工作領域出現了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嚴格要求各個崗位上的干部切實做到“關心群眾生活”,構成了反對官僚主義的關鍵。加上媒體的監督下,各個崗位的干部在與群眾接觸時,特別注意對待群眾的態度。
工作態度很重要卻不是根本,存在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一是將群眾工作庸俗化。“關心群眾生活”和為群眾服務,并不是不做區分地滿足群眾所有的要求。如前面所說,群眾數量眾多,需求差異很大,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有條件滿足,也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合理。實踐中存在一個問題:為了求得工作平穩,一些時候出現了“花錢買平安”現象,越鬧得大,問題越被重視,結果就出現了逆向的動員,客觀上鼓勵群眾鬧大。不合理的要求被滿足后,表面是解決了問題,實則引出更多的問題。“關心群眾生活”并不是將干群關系變成服務員與顧客的關系,“關心群眾生活”需要對群眾的訴求做出區分,對群眾進行正向引導,服務群眾的同時也要教育群眾,倡導正確的社會風向。
二是一些部門和干部從“基層”工作中退出。群眾工作不容易做,做的好,一時不一定被理解,做的不好,肯定不會被接受。做群眾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耐心,要反復解釋,不斷說服。一些部門和干部越來越不愿意做基層工作,不再直接與群眾打交道,能找到下級的就將接觸群眾的工作交給下級;找不到下級的,就專門開辟一個科室或窗口對接群眾,其他人退到辦公室,扎到文件和政策堆中;還有的直接聘請第三方或臨聘人員,代替干部與群眾打交道,如果部門的群眾工作中出現失誤,引發輿情,就將責任推給臨聘人員。這些做法都是試圖從群眾那里退出來,試圖將一線工作變成二線工作,將基層部門變成非基層部門,這么做的結果是干部不再與群眾打交道,干部擠在辦公室,官僚主義必然出現。
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群眾工作,國家越來越要求各級“關心群眾生活”。但在實踐中,很多部門并沒有學會群眾工作方法,將上級的群眾工作要求,變成類似慰問群眾、定期走訪、寫民情日記、選擇少數困難群眾進行幫扶、成立志愿者隊伍等做法,這些做法并沒有真正將群眾當做主體,而將面向大眾的群眾工作變成了形式化活動,失去了群眾工作精髓,增加了形式主義。
四、如何鍛煉基層工作能力
“注意群眾工作方法”很重要,沒有正確方法的群眾工作做不好,甚至算不上群眾工作。基層工作的本質是做群眾工作,所以,年輕干部到基層鍛煉的目的就是培養群眾工作能力。
基層不只是存在于鄉村或者偏遠山區,每個領域和每個層級都要與群眾接觸,所以群眾工作能力是一種“通用能力”,是黨的干部和各級工作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般來說,層級越低與群眾接觸的機會越多,前臺部門、一線部門也比辦公室接觸群眾的機會多。為了更快地提升群眾工作能力,年輕干部一般要下到鄉鎮這樣的基層或是一線部門去鍛煉能力。
對于年輕干部十分重要的“基層工作經驗”,是指通過具體的工作實踐所獲得的群眾工作能力。“基層工作經歷”不等于“基層工作經驗”。
觀察發現,目前存在一種不好的趨勢,一些年輕干部從機關下到基層,比如鄉鎮,是為了履歷上獲得“基層經歷”,卻沒有真正具備“基層工作經驗”。
一個人下到基層,比如縣里的科員到鄉鎮當副鎮長,或多或少能夠增加他對基層工作的熟悉程度。然而,這卻不能保證他就具有了良好的基層工作經驗。因為,一個人在鄉鎮三年工作,是在辦公室寫材料,還是聯系村莊并解決群眾實際問題,所帶來的能力訓練是完全不同的。在鄉鎮這個看似十分基層的地方,也能存在很多不需要干部下到群眾中去的工作和崗位。
一個后備干部能否在有限的基層實踐中獲得基層工作經驗,能否成長為一個思想端正、具備群眾工作能力的干部,不僅取決于他在基層承擔的具體工作,還受其主觀意識影響。
如果一位年輕干部,僅僅將下基層當做一種必要的“經歷”,卻沒有認識到要通過基層工作實踐來鍛煉基層工作經驗,以及沒有認識到群眾工作能力的重要性,那么,這樣的基層工作經歷所帶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一句話,基層工作經歷不等于基層工作經驗,不能將基層工作經歷變成履歷的完成。進一步來看,帶著履歷完成的目的下到基層,反而會忽視基層實踐的寶貴性,忽視基層實踐對一個人成長的真正鍛煉,丟失了向群眾學習、在群眾中學習的難得機會,進而就喪失了提升和改造自己的寶貴機會。
五、越脫離群眾,越出現官僚主義
做群眾工作需要高超的能力,但是,對于熟練群眾工作的人來說也不難。掌握群眾工作別無他法,只能身體力行,在反復實踐中鍛煉。所以,做群眾工作必須邁出第一步:走出辦公室,從文件中解放出來,到群眾中去。如果大部分干部能做到這一點,官僚主義、部門主義和形式主義一類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從破除科層弊端和官僚弊病的角度看,黨領導下的干部和大部分行政,都應當按照群眾工作的要求開展工作,都不應變成單純的業務部門、考核部門和政策下達部門。
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些部門認為自己不屬于基層部門,很少與群眾打交道,還有一些部門盡量減少與群眾打交道,從群眾工作中退居到狹隘的部門專業領域,用業務工作來劃定邊界,離開群眾工作為基礎的業務部門,距離官僚主義就不遠了。
由于很多業務部門都從群眾工作中脫出,就無法通過接觸群眾去熟悉實際情況,也無法在接觸實際情況中提升學習能力,這樣的業務工作只有技術而變得“一葉障目”,不僅視野狹窄,而且還容易蛻變為部門利益。離開群眾這一活水來源,部門就變得暮氣沉沉,業務工作就會索然無味。
退出群眾的部門越多,業務工作越精致,將所有的群眾工作向下推,縣部門壓到鄉鎮,鄉鎮壓到村,部門變成考核單位、督查單位,上面只負責提要求、下邊落實,基層就會變得負擔越來越重。問題是,離開對群眾真實情況的了解,只有業務知識的部門憑什么能夠制定科學的政策?離開對群眾的熟悉,沒有從群眾中那里得到學習,這樣的部門政策必然是主觀主義的。
部門憑主觀制定的政策,執行起來效果不好。基層又不得不執行,群眾不理解,上面又是“千把錘”,基層工作越來越難,基層干部越來越辛苦。
這么一來,基層似乎真就變成沒人愿意去的“艱苦”代名詞了。
2024.12.1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