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應一位讀者同志的請求,給他的公眾號開白名單。
點進他公眾號看,發現以前在朋友圈里見過他的文章,主要是講他的個人經歷和情緒感受。
他的經歷很坎坷。
他是00后,出生在個農村家庭,一家生計靠父親在外打工維持。大學期間,由于宣傳過激思想,遭遇了鐵拳,成為同學們的笑柄。女友離開了他,親人對他失望,他為此得了抑郁癥。畢業后一時找不到工作,回鄉下調養身體,不料當保安的父親又因心臟病去世了,經調解,公司只給了4萬元人道主義補償。
命運就是如此不講道理,不可捉摸,各種苦難接二連三地落在了他的頭上。
據他最新的文章,他面臨著五重困境:“生命被白白浪費、曾經的信仰的崩潰、無法開啟新的生活、愛情無法實現、經濟狀況堪憂。”
現在,可謂他人生的至暗時刻。
同處于至暗時刻的我,很能理解他這段時間的心情,那是一種被無助、焦慮、懊悔等負面情緒包裹的感覺。
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卻又不知從何下手。
面對這種情況,人主要有兩種選擇。
第一是振作起來,探索戰勝困難的辦法。
第二是自暴自棄,被動地看著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
理智和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告訴我們,應該做出第一種選擇。
馬克思曾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可見,人的精神困境往往是由經濟困境引起的。
對這位同志來說,情況正是如此。法律對他的過激行為做出了否定性評價,導致其社會聲譽被極大貶損,進而影響到了未來經濟利益的獲取。
在這個凡事講求實利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喪失,必然造成既往社會關系的破壞。被親人指責、被伴侶拋棄就是社會關系遭到破壞的表現。
緊接而來的失業,更是使上述嚴峻的情況大大加深了。
既已找出問題的癥結,就要開始著手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稱之為“提高在市場經濟中的自處能力”。
我理解很多同志將改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經濟制度的變革上,對計劃經濟情有獨鐘。
但理想不是現實,我們沒有時光機,既沒法回到過去,也沒法穿越到未來。我們切實地生活在一個競爭殘酷的市場經濟里,我們要學習,也必須學會如何在自己的時代中自處。
苦難很苦,它摧毀了我們的物質生活,但不能再讓其繼續摧毀我們的精神生活。越是在這個時候,樂觀主義精神就越顯珍貴。我們要充分調動身邊的一切積極因素,改善我們的經濟條件,走出人生的至暗時刻。
毛主席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提到當時的紅軍也面臨著萬難的境地:
“我們一年來轉戰各地,深感全國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數小塊地方的紅色政權,一方面全國人民還沒有普通的民權,工人農民以至民權派的資產階級,一概沒有言論集會的權利,加入共產黨是最大的犯罪。紅軍每到一地,群眾冷冷清清,經過宣傳之后,才慢慢地起來。和敵軍打仗,不論哪一軍都要硬打,沒有什么敵軍內部的倒戈或暴動。馬日事變后招募“暴徒”最多的第六軍,也是這樣。我們深深感覺寂寞,我們時刻盼望這種寂寞生活的終了。”
但毛主席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努力做好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項工作,鞏固根據地,團結中間勢力,謀求紅區的擴大。
在做了扎實工作的基礎上,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自信地指出中國革命的高潮“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所以,哪怕苦難壓得我們難以喘息,感到前途灰暗,也不能放棄做工作。哪怕一時半會兒沒有合適的職業可選擇,也要找些有意義的事來做。比如讀書、寫作、運動、發展興趣愛好等等。
總之,不要閑下來,閑下來就容易被負面情緒撕扯。
只要我們還在做積極的事,情況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會迎來質變的契機。
所以有句話叫:“不是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下去才有希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