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通訊社2021年3月1日發表題為《黨領導改革開放事業35周年:黨強、民富、國家發展》的文章:
越通社河內——在1986年12月越共六大,我黨提倡國家全面革新開放事業。值此至今,在黨領的導下,改革開放事業已經過35年歷程。
越南通訊社2023年1月22日舊文重發,題為《越南——新的發展機遇、新地位及新渴望》:
改革開放35多年來,越南已經和正在取得諸多偉大成就,有力提升越南的國際地位和威望。
根據百度百科,對越南的“革新開放”是這么說的:
革新開放是指1986年越南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所提出的政策,主要是經濟上和思想上的改革與開放。
1986年12月,在中國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幾年之后,越南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革新”路線。導入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政策,改變了越南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令越南向世界開放,同時大幅度提高了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國際上的形象,使越南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那么,越南的改革開放到底是為誰服務的呢?我們從財富比例來分析。
筆者查詢了“世界財富與收入數據庫”,整理了三類人——最富有的1%人群,最富有的10%人群,50%的底層人群所占財富比例。
曲線圖中,黃綠色為最富有的1%人群,紅色為最富有的10%人群,藍色為50%的最底層勞苦大眾。
從圖表中可以看到,越南在改革開放后,最富有的1%的人群占有社會總財富的基本在25%-26.6%之間;最富有的10%的人群占有社會總財富的基本在59%-60%之間;占越南人民50%的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占有社會總財富的從未超過5%。
構成大概如下圖:
越南在改革開放前的數據,筆者沒有找到。按照一般認為,計劃經濟是“平均主義”,相信財富占比應該比較平均。
根據百度百科:
1954年按照《日內瓦協議》,越南實行南北分治后,北方獨立,照搬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發展之路越走越窄......1975年南北統一后,越共走了一條中國五十年代選擇的建設道路,斯大林模式,和閉關鎖國——朝蘇聯“一邊倒”政策。
既然是全盤照搬蘇聯的經濟模式,蘇聯的數據應該有參考性。筆者查詢了“世界財富與收入數據庫”中俄羅斯數據(解體前是蘇聯),沒有查到70年代財富占比數據,但是查到了三類人群(1%,10%,50%)的收入數據。
曲線圖中,黃綠色為最富有的1%人群,紅色為最富有的10%人群,藍色為50%的最底層勞苦大眾。
在上述圖中,明顯看到蘇聯在上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50%的人群收入要大于1%的人群,與10%的人群相當。這是沙俄、蘇聯、俄羅斯歷史上收入最平均的年代。
從俄羅斯(蘇聯)解體后,可以看到1%與10%人群的收入占比急劇攀升,50%人群的收入占比斷崖式下跌。這無疑也反映了三個人群財富占比情況。
蘇聯上世紀60、70年代的收入數據,可以作為越南同時期財富數據的參考。
越南修正主義由改革開放前財富差距不大的“平均主義”,進化到改革開放后的兩極分化,越修這個改革開放到底是為誰服務,一目了然。
數據不會騙人。
越南通訊社2021年9月15日發表題為《我們需要的社會是真正為了人的發展的社會》的文章:
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強調,我們需要的社會是發展要真正為人民服務,充滿仁愛、團結、互助、朝著進步及人文價值方向前進的社會。
上圖綠色為1%最富有人群,紫色為最富有10%人群,藍色為最底層50%人群。橙色為財富占比。
誰的財富占比多,誰就是改革開放真正的受益人。
從圖中,不難得出結論,越南的改革開放到底是為誰服務的——是為紫色人群(10%)服務的,更是為綠色人群(1%)服務的。也就是說,越南的改革開放是真正為10%的“精英”服務的。
看到這張圖,如果說越修是為最底層50%人群服務的,會不會啞然失笑?會不會送給它一個大大的“呵呵”?
什么是欺騙?什么是迷惑?這就是。
列寧說: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上圖,是不是直觀地反映了階級的概念?橙色的財富,也就是全體人民的勞動成果,都集中到10%的集團手里,這個10%的集團占有另50%集團的勞動成果,這就是剝削。
除財富占比數據外,收入基尼系數數據也能說明問題,筆者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制作了亞洲國家的基尼系數圖。紅點為越南,紅線為中國。
從圖中可以看到,在亞洲國家,越南的基尼系數也名列前茅。
越修還在口口聲聲說為人民服務,說讓越南全民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筆者不由得想到了《人民日報》1962年5月25日第6版《失去的周末》精彩的論述:
現在,肯尼迪總統嘴里的“全民福利國家”的“全民”已經只剩下最后一個、也是最確切的一個代詞了:“全民”=壟斷資產階級。
三座大山的代表常凱申在他的《中國之命運》里滿嘴飄香(大言不慚、不知羞恥)地這樣說:
我們要以計劃經濟和社會立法,使每個國民的生活與生存,都有保障,務必做到“資本國家化,享受大眾化”之目的,尤須以計劃經濟和社會立法,實現民生主義之和平的普遍的革命。
《官僚資本論》(許滌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卻毫不留情地扒下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遮羞布:
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國家就是四大家族的私產;國家資本在實際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私人資本。所謂“國家”,所謂“政府”,不外是他們用來掠奪人民的“名義”罷了;所謂國家資本,自然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另一種形式,掛著國家招牌的形式。
國民黨的四大家族,就相當于越修的1%人群。
毛主席1943年8月8日在中央黨校第二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一針見血地指出古今中外反動派所謂“為人民服務”的本質:
“國民黨也需要老百姓,也講“愛民”。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古代還是現在,剝削階級的生活都離不了老百姓。他們講“愛民”是為了剝削,為了從老百姓身上榨取東西,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還有一種用場,就是能擠奶。剝削階級的“愛民”同愛牛差不多。我們不同,我們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們的黨是人民的代表,我們要使人民覺悟,使人民團結起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國民黨是對立的,一個要人民,一個脫離人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