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個爭議很多的偉大歷史人物。
就拿“焚書坑儒”這件事來說,爭論了二千多年,有人以此認為秦始皇是個暴君,不尊重讀書人。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很冤枉,焚書坑儒被后人誤解,根本談不上暴政,不能讓他再背黑鍋。
那么,歷史上的“焚書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一起來捋一捋。
1、焚書
根據《史記》記載,“焚書坑儒”,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背景、原因,統統不同。
焚詩書,坑術士,才是正解。
到了漢朝,學者孔安國,把“焚詩書”“坑術士”,兩件不同事情,簡單縮寫為“焚書坑儒”。
老孔在《尚書·序》文中寫道:“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為了防杠精,只能出此下策,引用史料。)
很明顯,老孔曲解了歷史,后面學者以訛傳訛,導致兩個嚴重誤解。
誤解一:焚書目的,是監管輿論。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47歲生日那天,召集70多名博士參加宴會。
在宴會上,博士淳于越對同事周青臣的發言,提出反對意見,建議秦始皇推廣分封制,這樣有利于穩固國家政權。
關于博士淳于越反對郡縣制的發言,秦始皇并沒有當場發飆,而是讓大臣之間再討論討論。
后來李斯建議秦始皇,國家方針政策,允許大臣在朝堂做民主討論,最后由陛下裁決定奪,但絕不能放任讀書人私下妄議中央。
雖然國家實現了統一,但是朝廷頒布政令法規時,民間各流派的讀書人,總是根據自己所學的理論,來議論國家政策。
這些人,在街頭巷尾,唧唧歪歪,通過批評中央政策來吸粉圈人。
他們顯耀自己學問,博取虛名倒是其次,更嚴重的是他們會誤導廣大人民群眾。
李斯提議,朝廷要加強文化輿論監管工作,這樣對朝廷治理會有好處。
焚毀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書籍著作,這樣就可以有效限制民間辦學,從而加強文化輿論監管,統一全國思想。
焚書命令下達滿三十天后,如果還有人不執行政策,就派他去長城工地上體驗生活。
當然,像醫學、種植、占卜等技術類書籍,不能焚毀,需要保留好。如果民間讀書人,想要學習國家法令政策,可以通過官方渠道報名,向專業官吏學習即可。
秦始皇認為這個建議挺好,于是同意焚毀民間藏書。
誤解二:大量有價值圖書,得到保存。
焚書期間,燒得最多的是地攤文學。
比如醫學、農業、種植、手工業等有益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技術類書籍,并沒有列入焚燒范圍。
恰恰相反的是,這些技術類書籍,被官方大量刻撰收藏,由專人負責保管。
還有一點,秦始皇下令焚毀的是民間私人收藏的《詩》《書》等書,這些盜版書籍和地攤文學,看上去無公害,實際都夾有大量私貨。
官方出版的《詩》《書》等典籍,不僅沒有焚毀,反而保存很好,并大量刻撰,分類儲藏。
如果秦始皇真的大面積焚書,我們現在就看不到《道德經》《孫子兵法》《黃帝內經》《左傳》《詩經》等先秦典籍了。
我們反而要感謝秦始皇,他乘機整理了這些典籍,使得它有系統的完整地傳承到今天。
所以說,焚書這件事是真的,但并沒有焚燒先秦典籍。
《劍橋中國秦漢史》研究表明:中國秦朝“焚書所引起的實際損失,遠沒有想象的那樣嚴重”,更多的是后來毀于戰亂。
魯迅先生在《華德焚書異同論》文章中寫到: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并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種思想的。
綜上述說,焚書并沒有歷史訛傳的那么齷齪,秦始皇只不過采納李斯建議,加強了秦國文化輿論監管工作。
2、坑儒
坑儒,歷史上指秦始皇坑殺儒生,這件事完全是訛傳與污蔑,主要有兩處誤解。
誤解一:坑殺,并不是活埋。
坑殺,并不是活埋,而是殺了之后,直接埋在坑里,不允許家屬把尸體運回去另外下葬。很多人望文生義,把坑殺直接歸納于活埋,這是完全不尊重歷史的事實的。
誤解二:秦始皇坑方術士,并非坑儒。
《史記》中有相關詳細記載,起因同秦始皇追求長壽的需求有關。(為了不讓大家頭疼,我就不引用原文了)。
當年秦始皇,為了實現長壽的目標,在全國招聘了很多方術之士,來咸陽宮內從事藥物研究工作,希望能研制出提高人體免疫力與延長人類壽命的藥物。
如果用現在觀點來解釋,搞點藥物研發,探索生命科學,并不是什么壞事。煉丹技術的研究,對中國古代冶金、化學技術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里需要做個簡單科普:方術,古代指方技和術數,方技側重于研究醫學、藥物、養生、人體等學問;術數,側重于研究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
方術之士,簡稱方士,或方術士。
通俗地講,就是古代的科研工作者。
很多人犯了歷史虛無主義,天真幼稚地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物理、化學、生物學。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都統稱“方術”。
我們不能因為沒叫“物理、化學、生物”,就否定中國歷史上不存在這幾門學問。
深圳市以前不叫深圳叫東莞,難道你能說深圳這塊地不存在嗎?肯定不能這樣講。
由于方術包羅萬象,研究對象太過寬泛,人才隊伍過于混雜,加上歷史宣傳問題,導致大家對方術印象不好,認為他們都是江湖騙子,其實并不是這樣,很多方士都是高級技術類人才。
秦始皇時期的方士問題,壞就壞在團隊魚目混雜,很多人是過來混飯吃的。可是秦始皇立項之后,投入巨額研發經費,是想要看到研發成果的。
法家的管理思維就是循名責實,要落實崗位責任義務,搞績效考核,誰都不要想混日子。
在科研團隊中,有兩個大忽悠(盧生和侯生)通過三寸不爛之舌,取得秦始皇信任后,成為煉丹項目的實際負責人。
這兩個大忽悠,給秦始皇畫了一個大餅,表示一定能研制出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后很高興,對此表示深信不疑,并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供他們團隊從事藥物研究(煉丹)。
結果,這兩個人是個水貨,牛皮吹得太大,眼看時間節點快到了,完成不了科研任務,擔心領導怪罪下來要吃苦頭,干脆卷走科研經費,私自跑路。
秦始皇聽聞此事后,派人去通緝盧生和侯生,順便派中央巡視組進駐科研中心,審查科研經費使用等問題。
結果,發現科研團隊內部,發生塌方式腐敗,煉丹方士們相互舉報,牽涉了1000多人,最后坑殺了460多人。
面對煉丹團隊的集體腐敗問題,秦始皇還是有區別對待,只是坑殺了問題嚴重的460人,其他認真從事科研工作,但暫時沒有出成績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反而繼續調撥經費,支持科研工作。
所以說坑儒這件事,純粹是瞎掰的。
如果秦始皇真坑儒,在生日宴會上公然潑冷水的淳于越能善終?
事實上,秦始皇很民主,淳于越沒事,過得好好的。
秦國其他儒生,如酈食其、孫叔通、陸賈、張蒼等人,都好端端的。在秦朝,儒生政治地位,雖整體不如法家,但也得到基本尊重。
漢朝學術界,司馬遷、班固、王充等治學嚴謹的學者,都一致認為當年秦始皇是“坑殺方術士”,而并非儒生。
那么,誰把這個問題曲解呢?
同西漢學者劉向有關,我們來看看讓人頭痛耳鳴的史料:
《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而劉交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就是說,劉向并非普通學者,他是具有皇室血脈的學者。
在西漢學術圈,地位挺高,其文章與觀點常被后人引用,完全在情理之中。
換句話說,劉向誤解了秦始皇,后面學者鸚鵡學舌,也認為秦始皇“坑儒”,久而久之,秦始皇就成了“焚書坑儒”的暴君。
綜上所述,“焚書坑儒”就是偽歷史,天下黑秦始皇久矣。
秦始皇歷史形象不是很好,同后來儒家當權也有關系。
為了滿足政治家需要,后面學者搞點秦始皇黑材料,夸大秦始皇的污點也很正常。
不但是秦始皇,包括整個法家學派及代表人物,其歷史名譽都不佳,最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比如先秦時期的商鞅、韓非子,漢朝的桑弘羊、張湯,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等能臣干才,都被描述成陰狠、刻薄、毒辣的代表。
法家思想被黑成殘暴與專制的工具,對法家依法治國、績效考核等科學管理思想卻視而不見。
原因出在哪里?這和歷史上儒家長期掌控輿論權有關,這是赤裸裸的學術流氓行為。
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很奇葩的現象:
辦大事的,實施大仁政的,為人民群眾長遠利益嘔心瀝血的,往往都被歷史所抹黑。
而辦小事的,實施小仁政的,搞點小恩小惠的,讓人民群眾立馬嘗到甜頭的,總是被歷史所褒獎。
問題出在哪里呢?
這里面,既有普通民眾的短視,也有剝削階級的偏見。
民眾的短視,源于生產力的限制,對認知產生局限性,為了個體的生存,普通民眾更關心自己眼前的近期利益,很難看清長遠的利益。
剝削階級的偏見,就是既得利益集團故意歪曲歷史,通過掩蓋歷史真想來蒙蔽廣大民眾,達到階級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目的。
這里面,既得利益集團歪曲歷史,設法固化階層利益,是最主要的驅動因素,也是社會走向內卷、貧富分化、階級對立的重要內因。
社會病了,往往病源都在精英階層,而不是底層民眾。
比如抹黑歷史偉人,這種常見的社會病,其病源都始于精英階層。蘇聯的崩坍,深層次的原因,始于蘇聯精英病了,進而全盤否定斯大林所致。
秦始皇是華夏民族的偉人,對華夏文明繁衍與傳承,做出了巨大歷史貢獻。
這口歷史黑鍋,早就該把它砸個稀巴爛,讓華夏子孫后代,看到一個更偉岸的秦始皇。
最后,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詩,來結束這篇文章: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