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英國一個大日子,時隔70年,再次舉行國王加冕儀式。
當地時間5月6日上午11時,查爾斯三世加冕儀式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正式舉行,坎特伯雷大主教將圣愛德華王冠戴在國王頭上,查爾斯三世正式加冕。接著王后卡米拉也完成了加冕。
這里要說一下,不少自媒體將登基和加冕搞混,以為查爾斯三世是昨天才成為國王。
其實他的登基儀式在去年9月10日就已完成,地點是在圣詹姆斯宮。
登基和加冕最大區別在于:一個是完成世俗程序;一個完成宗教程序。
加冕之后,查爾斯三世就被神格化(宗教領袖),他不再是凡人。
雖然這套儀式數百年都沒有變過,但大英帝國的衰敗已是無可挽回,甚至比人們預料的還要嚴重。
與其說這場糜費巨資的典禮讓世人看到了英國王室的排面,不如說是見證了帝國的衰敗。
英國人在輝煌時期最引以為傲的皇家海軍,這次居然沒有什么動靜。
1953年6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時,英國海軍還擺出了最強陣容為女王“護駕”,包括蘇聯在內的各大國海軍也派出了主力戰艦到英國海域參加慶典。
這次,泰晤士河畔就一艘45型驅逐艦“鉆石號”在當保安,英國海軍表示,“鉆石號”是為了慶祝國王加冕,并將在艦上舉辦雞尾酒會和表演。
今夕何夕,一個以海權為重的帝國,現在居然連一個像樣的海上“護駕”陣容都擺不出來,更不敢邀請其它大國海軍派艦參加。
腦補一下,如果東方某大國這次派出幾艘最新型大驅到倫敦的格林威治港共襄盛舉,這畫面得有多刺激?
沒有了硬實力的英國,加冕典禮花架子再多,也只是自我麻醉罷了,仿佛還能抓住幾縷殘存的帝國榮光。
英國最大的靠山--美國,也沒有給英國多大面子。拜登自己不出席,只派了夫人吉爾和孫女芬尼根·拜登前往倫敦。
美國總統不參加英國國王加冕典禮是傳統做法,但英國特別希望拜登能打破傳統。
3月底,英國政府就已向拜登發出了邀請函,但白宮沒有回復。
4月初,查理三世親自打電話給拜登,但拜登只是表示吉爾將代表美國參加加冕典禮,并拒絕解釋他不能親自出席的原因。
而拜登卻在4月11日訪問了愛爾蘭。
因此,拜登不出席加冕典禮成了英美兩國一個心病,但又不能公開炒作。
英國一些議員當時還無法相信拜登會拒絕邀請,保守黨議員鮑勃.希利稱,如果傳聞屬實,那么白宮就是在故意怠慢英國,是愚蠢的行為。
但對拜登來說,參加女王葬禮是可以的,但絕不能參加新國王的加冕典禮。
歐洲一些媒體說拜登的愛爾蘭血統(美國愛爾蘭人是最反英的族群)是他拒絕出席的主要原因。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罵英國王室罵得最狠最臟的就是美國人,美國建國之初,最流行的小冊子《常識》(托馬斯·潘恩著)通篇充滿著對英國王室的譴責和辱罵。
英國以前看不慣美國的共和制,《常識》回擊英國:“世襲制是最腐朽的制度,一個娼妓沒有資格評價別人妻子的品行”。
“在上帝眼中,一個普通的誠實人要比所有加冕的英國壞蛋更有價值。”
還有很多更難聽的辱罵,這本書對美國社會和歷史影響深遠。
說白了,制造對英仇恨是美國人維系團結的一個重要工具。
因此,美國總統怎么可能去參加“英國壞蛋”的加冕典禮呢?
盡管美英現在是特殊的盟友關系,但美國知道那是因為英國要依賴美國。如果美國垮了,“英國壞蛋”就會將美國撕得粉碎。
英國的衰敗,也有美國的“巨大貢獻”
二戰之前,英國保持著“光榮的孤立”,它奉行的是“從實力地位出發”政策,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后,英國霸主地位被動搖了,輪到快速崛起的美國跟它講“從實力地位出發”了。
為了自保,英國要緊緊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貿易保守主義,放棄曾經高舉的自由貿易大旗。
1915年,英國議會通過《馬克凱恩》法案,定出了33.333333%的關稅率,以保護它的制造業。
1921年,議會又通過《保護工業部門法案》,對精密儀器、化學品、金屬制品課征50%進口關稅。
1923年,議會再通過《進口關稅法案》,至此英國變成了一個貿易保護主義者。
英國的貿易壁壘有兩大陣地:“大英帝國特惠制國家”和“英鎊區國家”
美國高舉三面紅旗:自由貿易,公平競爭,機會均等。
美國用自由貿易敲碎了英國的“特惠制”,也就是英聯邦自由貿易區(對外建立貿易壁壘),使得英國再也無法壟斷英聯邦市場。
美國取得了制定西方世界貿易規則的權力。
接著,美國又殺死了英國海軍的根基--造船業。
二戰后,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如果英國接受援助計劃,它就必須答應美國兩個條件:
一、海上貨物運輸必須有一半以上使用美國商船;
二、海運價格由美國掌握。
英國為了經濟復蘇接受了這個條件,但它的造船廠失去了大量訂單(因為海上運輸企業無法與美國商船競爭,紛紛破產),海運也失去了定價權。
1956年,英國的造船工業第一寶座被日本奪走。
也就是說,美國寧可讓日本發展造船業,也要打掉英國,因為日本完全可以控制。
而英國的商船噸位第一位置則被美國奪走。
這兩項第一的失去,直接導致英國海軍失去了成長動力,海軍力量不斷萎縮,它只能不斷地將自己的海外軍事基地和海峽控制權“移交”給美國海軍。
但事情還沒有完,美元還要取代英鎊。
“英鎊區”是英鎊最后的堡壘,所謂“英鎊區”就是指英聯邦各國加上愛爾蘭、伊拉克、緬甸、約旦、冰島、利比亞,它們一直是以英鎊作為結算貨幣。
然而,加拿大這個濃眉大眼的家伙叛變到了美國這邊,而澳大利亞則被美元資本大舉入侵。
“英鎊區”出現兩大破口之后,其它國家也陸續選擇美元作為結算貨幣。英鎊最終向美元投降,以保護自己僅存的地位。
當英國在美國攻勢面前節節敗退時,它們發現自己連貿易都無法自主了,而英國貿易最后出路就是蘇聯和中國。
1953年7月,英國工商代表團在倫敦出口公司董事長杰克·佩里率領下,繞道香港來到北京,跟中國簽訂3000萬英鎊的貿易協定,而中國想達成的金額是1億5000萬英鎊,周總理還親自出席了展覽會。
1954年7月,中國貿易代表團前往倫敦,商談中英貿易問題,中國要將英國作為對外貿易的突破口。
但美國極力反對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CAI將杰克·佩里說成是中國“間諜”,FBI將他列入了禁止入境美國的黑名單。
英國害怕了,最終決定追隨美國,放棄了與中國的貿易機會,也放棄了蘇聯。
1956年,英國軍事力量撤出蘇伊士運河以東之后,英國的衰落就已經無可避免了,一步步淪為了美國的附庸國。
英國又不得不加入了歐盟(歐共體),想得到一些實惠。結果,歐盟只以德法為核心,在經過長期糾結之后,英國又脫離了歐盟。
英國的貿易遠景只剩下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但美國拒絕與它達成自由貿易協議。而與中國的自由貿易談判,是英國自己斷送掉的,它沒有抓住“中英黃金關系”的機會。
中國怎么可能在英國不斷挑釁中國的同時與英國討論自由貿易問題?
而英國自己內部問題還有一大堆,蘇格蘭要爭取獨立,北愛爾蘭要回歸愛爾蘭,還有威爾士也會跟上。馬島問題早晚要跟阿根廷攤牌,而直布羅陀海峽要跟西班牙較勁。
查理三世雖然加冕了,但他并不是英聯邦元首的法定繼承人,如果英聯邦在將來解體,英國還怎么混?靠一個印度裔首相拯救不了英國。
用王室、貴族來包裝自己的高貴,只能哄哄一部分民眾和小清鮮,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帝國的衰敗,等待它的只有分崩離析。
老佛爺,洋人的炮艦就要停在倫敦碼頭了,還要幫咱們修鐵路啦!
大英帝國的成功是無法復制的,而大英帝國的衰落卻是有跡可循。
霸權思維,正在被另一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極力奉行,而這個霸主也會走向衰落。
英國不要再到中國面前裝腔作勢了,那只能讓中國笑話,英國最好先稱稱自己還有幾斤幾兩?
中國對英國只有一個態度: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