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近四十年來中國變化最大的是什么?
有人一定會說,是經濟。
錯!
因為有一件事情比經濟的變化更大。
那就是——人心。
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
2018年秋天,一名實習老師在上思想品德公開課的時傾,選擇了這樣一道思考題:
“四十年前的一個雨天,一個男人走在路上,看到前面一個女人沒有打傘,懷里還抱著個孩子,肩上還背著個包,于是就走上前去,先把自己的雨傘讓給女人打,然后抱過女人懷中的孩子,并用自己的衣服給孩子避雨。"
講到這里,實習老師提問了:“同學們,請問這個男人為什么要這么做?"
“報告"班長第一個舉手站起來,自信滿滿地答道:"這個男人是個人販子,他想要抱走小孩。"
對班長的回答,實習老師未予置評,只是示意他坐下。
這時,另一名男生舉手站了起來,嬉皮笑臉地說:"這個女人一定長得很漂亮,那個男人肯定早就看上她了,只是一直沒有機會,這次逮著機會了,就故意上前套近乎、獻殷勤。"
第三個舉手站起來的是一名女生,她說:"這個男人可能就是把這個當作職業,他又借傘又抱孩子,最后可能是要收費的。"
女生話音剛落,又一名男生舉手站了起來,他說:“前面回答的同學都忽略了一個重點,那就是這個女人肩上挎著的那個包,這個男人接近女人并且幫她抱孩子,這一切都是假象,他是想取得女人的信任之后,找時機搶走她的包。"
男生話音未落,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同學們認為這個男生分析得很有道理。
這時,坐在教室后面聽課的老校長站了起來,他先示意同學們安靜,然后問講臺上的實習老師:“書上的答案呢?"
實習老師先掃視了一遍下面的學生,然后朗聲答道:"這個男人是在學雷鋒做好事,他不但借傘給素不相識的女人并幫她抱孩子,最后還將母子二人安全送到家里。"
聽到這個答案,教室里一片嘩然,同學們紛紛說"不可能!"、"這絕對不可能!"
聽到這里,老校長走上講臺,深情而又激動地說:"孩子們,這是真的,四十年前,我就做過這樣的事情,而且很多人都做過這樣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在四十年前,天天都會發生。"
故事講完了,2018年距1978年剛好四十年。
四十年前借傘給陌生人,幫陌生人抱孩子,送陌生人回家,這種再正常、再普遍不過的事情,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會認為不可能不現實呢?
另外,對老師出的這道"男人借傘給女人并幫女人抱孩子"的思考題,孩子們為什么會給出"人販子"、"套近乎"、"收費"、"搶包"之類的答案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耳濡目染。
而老校長所講四十年前很多人樂于助人 ,天天有樂于助人的事情發生,原因也只有一個,因為學雷鋒做好事蔚然成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