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為資本 2.資本歷程 3.資本桎梏
一.何為資本
《共產黨宣言》【二、無產者和共產黨人】:“這種勞動所創造的是資本,即剝削雇傭勞動的財產,只有在不斷產生出新的雇傭勞動來重新加以剝削的條件下才能增殖的財產。”
依據以上論斷可以確定資本定義:對雇傭勞動者剝削的勞動,并且能夠增值財產,外在表現為一般等價物—貨幣。
《共產黨宣言》【同上】“做一個資本家,這就是說,他在生產中不僅占有一種純粹個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種社會的地位。資本是集體的產物,它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運動起來。
因此,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
因此,把資本變為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并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這里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
資本不是占有者個人創造的,在資本私有社會勞動的結果是商品,其中包含勞動者被剝奪的剩余價值。商品實現是一個過程,需要倉儲運輸到市場,被需要者以貨幣交換到手中。從生產秩序到市場秩序,以法律形式固定,保障生產到交換的安全環境。市場經濟的自由,是資本競爭自然資源、社會權力的自由,也是勞動者自相競爭賤賣自己勞動的‘自由’。競買和競賣形成對立,但是權和力量、地位絕不對等。勞動者供大于求,插標售賣時對于出價的少數人,他們的賣價低于生活成本均價。這就是任澤平標榜的最好、最自由、最高效率制度,最有人性的制度。
“雇傭勞動的平均價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資,即工人為維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額。因此,雇傭工人靠自己的勞動所占有的東西,只夠勉強維持他的生命的再生產。我們決不打算消滅這種供直接生命再生產用的勞動產品的個人占有,這種占有并不會留下任何剩余的東西使人們有可能支配別人的勞動。我們要消滅的只是這種占有的可憐的性質,在這種占有下,工人僅僅為增殖資本而活著,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能活著。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因此,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是現在支配過去。”【同上】
在《共產黨宣言》里,基本闡述清楚了資本與勞動的關系。這種總結和批判并非始于恩格斯和馬克思。請看馬克思《1844年手稿》的摘錄。
“出租自己的勞動就是開始自己的奴隸生活:……相反地,勞動材料則根本不包括人。”(貝魁爾《社會經濟和國民經濟的新理論》第411-412頁)
“材料要素如果沒有勞動要素就根本不能創造財富;在材料所有者看來,材料所以具有創造財富的魔力,彷佛是他們用自身的活動給材料加進了這種不可缺少的要素。”
“人們制定的法律賦予所有者以使用和濫用即隨心所欲地處置任何勞動材料的權力……法律并不責成所有者始終及時地給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提供工作,并且始終付給他們足夠的工資,等等。”(同上,第413頁)這是馬克思時代的經濟學家之批判和認知。
資產階級法權爭議源自誤解。1956年工商企業改造、贖買后,沒有資產階級存在,哪來的資產階級法和權力?工人工資是去除公共秩序及其擴大成本后的,一種向按勞分配制度靠攏的努力,這與資產階級法權不挨邊。資本私人占有制度,按占有資本多寡來分配,從不按勞動能力。毛澤東1960年后意識到,管理與勞動壁壘,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分開,才是資本私人占有制度的殘余,也是資本私人占有制度復辟的政治經濟基礎。這是社會主義實踐后的總結,也是哲學家的敏銳,超越了斯大林的見識。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既不在工人的工資差異,也不在小生產者。蘇聯的歷史表明,資本主義復辟是管理和精英的問題: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分離,管理者與勞動者壁壘和固化,關鍵是勞動者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沒有獲得人的精神與物質的全面發展權力和自由。
二.資本歷程
首先需要定義文明:人類社會發展到高階狀態。標志:文字、金屬冶煉、城邦、私有制。各國考古學家依據這四個標志來確定歷史分期,一個區域的人類何時進入了文明社會。
依據漢族傳說,大禹是原始社會,他兒子啟開始把公權力私相授受,變為家族傳承的私有制,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但是沒有文字可考,沒有發現相應時期的城市建筑和金屬冶煉痕跡,所以無法證實‘啟’的夏朝存在。也就是說,文明社會是四體關聯,最重要的是文字證明。文字表明一個種族從動物意識發展到思維意識的標志、人與動物徹底分離的物證。金屬冶煉表明人對自然能力的飛躍,不再是單純利用自然物制作工具,而是能夠改變自然物的內部結構。達到這種能力,是人類工具創造能力的飛躍,是人類感性經驗積累,也是理性思維—對感性經驗的反思能力提高。這種能力一定是在語言在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的定型、概念的固定。而這種固定最佳形式就是文字。有了語言和概念相對的固化,才有廣泛的交流,沉淀民族絕大多數人的感性經驗,這是金屬冶煉實現的前提。城市一定是該民族生產力提高后,一大部分人不從事農牧漁業,不被餓死才能從事城市建設。這也是私有制管理者及其附庸不參加勞動,族群勞動者能提供富余事物的前提。【文明概念在考古上擴展為人類社會的較高階形態,工具制作在新石器后期和金屬冶煉之間。】
文明社會出現,是人類的進步。也是私有制的實現,占社會的少數人—族群管理者以大眾委托的公權力,變為私自專有,以此支配眾人勞動,分配勞動成果。這是人類社會內部剝削壓迫的開始,也是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勞動’的開端。本質是用物—死的勞動來驅使活人。中國漢族較早進入文明社會,并且是唯一傳承沒有中斷的古老民族。我們的認知很早具有了反思—哲學的智慧。先秦的墨子和孟子都指出,權力來自‘丘民’、自然人、族群百姓,并非神授,也不是家族遺傳或者某人某些人的指定。
文明表述人的物質生產能力提高和思維的雛形、二者交織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邪惡的發端—私有制開始發展。文明并非全部是人們理解的‘善’,還有邪惡。第一部分,解釋了資本是私人占有的雇傭勞動的剩余價值,沒有生產資料私有制就沒有資本。資本從封建社會發展而來,再前邊是奴隸社會。分界線就是原始社會解體,四標志出現。哲學需要歷史知識,經濟學知識,科學知識。入門知識不足,估計難以分清人和動物。另一種人懂哲學,故意歪曲社會歷史和人類思想歷史,為人類異化—邪惡辯護。
【《共產黨宣言》第一和第二章敘述了資產階級崛起和資本發展的一般過程,本節做點補充。】
三.資本桎梏
以上我們大體知道了資本的歷程。如果想進一步了解,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詳細了解就得讀《資本論》。《手稿》初步揭示了勞動異化狀況,說明了勞動者越努力勞動,他被剝削越重,生活越相對凄慘。中國當代青年,大約明白了這個道理,既然無力改變那就躺平,消極反抗。
資本桎梏就在于本身的規定,私有和增值。雇傭勞動者來剝奪他們的剩余價值,只給他們平均的生活費用。剩余價值蘊藏于商品之中,全部實現必須有對等的需求者。而勞動者被剝奪的勞動價值,以貨幣形式掌握在資本家及其附庸者手里,勞動者沒有充足的貨幣-等價交換物來購買所需商品,就會在商品總成里面出現部分不能實現價值,售賣價格在市場均價以下。部分中小資本家出現虧損,貨物堆積在倉庫里。結局是小資本家陸續破產,中資本家庫存增加拖瘦。去庫存表明的是結果,不是原因。再有還表現不理智盲目擴大,遠遠超過全社會需求。
社會需求不足絕不是生產端問題,而在于私有資本增值和勞動者被竊取后的需求不足的矛盾。《共產黨宣言》【一.資產者和無產者】也部分揭示了其外在矛盾:“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像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社會突然發現自己回到了一時的野蠻狀態;仿佛是一次饑荒、一場普遍的毀滅性戰爭,使社會失去了全部生活資料;仿佛是工業和商業全被毀滅了。這是什么緣故呢?···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資產階級用什么辦法來克服這種危機呢?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
這另一方面必然爆發戰爭,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論述了這種必然性,歷史也證明了因果。資本私有生產方式占社會主導,必然周期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對外則是不斷發動戰爭。這也是中美必有一戰的政治經濟因素,另一個是文化因素,不屬于本文論述內容。
《共產黨宣言》【一.資產者和無產者】結尾段:“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條件是雇傭勞動。雇傭勞動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競爭之上的。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代替了他們由于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于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以上著重于政治經濟學方法,而從歷史和人本質的哲學解析,《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第二節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分工起初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后來是由于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發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我們從這一大堆贅述中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上述三個因素即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可能而且一定會發生矛盾,因為分工不僅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而要使這三個因素彼此不發生矛盾,則只有再消滅分工。
···其實,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
真正分工即根本分工,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開始。我們在第二節解析了歷史,根本分工從原始社會解體、私有制出現開始。要使得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這三個因素彼此不發生矛盾,則只有再消滅根本分工—私有制。到此馬克思哲學和經濟學分析合一了,《資本論》是馬克思哲學的深入和再現。
結尾余言:本想再進一步,展示馬克思哲學與現實關系,論述列寧的國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初階段關系。無奈文字超出我預計,太長不符合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只好告一段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