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關鍵詞之一,它是人的主體性的喪失。馬克思的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對實踐客體的反映。
異化,是指在資本主義下,剩余價值被粉飾為經營利潤,勞動成為商品,而勞動人民降低為資本家的奴隸、只會勞動的機器的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異化主要呈現為勞動本質的異化、勞動果實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以及人和人之間的異化。
首先來說勞動本質的異化。什么是勞動?其實,人類釣魚,跑步,打獵,等等都是一種勞動。甚至,寫書,寫字,都是一種勞動。拍電影,生產產品,也都是一種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以前,勞動本來是快樂的,是有益于人類本身的。
但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越來越偏離了,他本身的軌道。隨著分工不斷的發展,使得勞動越來越枯燥,越來越沒有意思。在工廠里,尤其是那種有大生產線的,那都是一天重復十幾個小時的、機械一樣的、枯燥的勞動。勞動從快樂走向枯燥的過程,就是一種異化。
第二種異化,勞動果實的異化。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下,勞動者勞動產出的產品并不屬于勞動者自己,而是屬于你老板的。員工寫了程序,程序屬于了騰訊,屬于了阿里巴巴,屬于了百度。這種生產關系下,勞動也是被異化了,本應該屬于員工的勞動果實,成為了他人的東西。
這種變質,就是一種異化。
第三種異化,代表著人的類本質的異化。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了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
由于人與自己的產品、自己的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其結果必然是人與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
異化,就是脫離了自己的本質,走向自己對立面的一個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不斷的產生這種對立面,都是異化的過程。
以上是馬克思的理論基礎。但是時代在變化發展,隨著資本家和工人界限的模糊,資本主義福利制度發展的成熟,原本的異化理論受到了質疑。
于是資本主義對人生活的全面滲透和異化在大眾消費文化的角度被進一步解釋,陳文鑫(2010)認為,勞動的異化使人只能到消費領域中去尋找自我確證,期望豐裕的物質成為自己在勞動中遭受到的乏味、單調等痛苦的補償。
也就是說,異化消費是由異化勞動引起的,由于勞動者不能在勞動中獲得價值感和幸福感,將個人的價值追求轉移到消費領域,在廣告和消費主義等思潮的刺激下產生的不必要的過度消費。
舉個例子,一個原本熱愛繪畫的工人,只能一天到晚在流水線上干著重復枯燥的活,很明顯這種勞動是違背了他本真的意愿的,僅僅是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的行為。這便是馬克思認為的異化了的勞動——假的勞動。
這位同志只能在下班后可憐的一點點時間里進行些許自由勞動,獲得一丟丟不被異化的喘息時間。但是很可惜,上班的疲憊或者生活費緊張買不起顏料可以輕易地阻止他進行畫畫,剝奪他自由勞動的可能。
簡而言之,人的勞動或是活動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支配,不再自由,這就是勞動和人的異化。
經過工人起義和斗爭,資本家妥協了,他給工人們漲了工資,還規定了工作時間。最后甚至把一小部分股份拿出來分給了優秀工人(例如華為對員工的股權獎勵)。
于是這位同志拿著比以前高許多的薪水,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可以在閑暇好好作畫了。
可惜事實并不只是如此,首先,畫家夢同志的太太最近看上了一款奢侈品包包,畫家夢同志的薪水可承受不了,但為了讓愛人開心,他決定自己拼命賺外快,在周年紀念日之前攢齊一個包包錢。
不過這次,他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我可以畫畫賺錢啊。這看起來很理想,既能圓夢,又能賺錢。于是畫家夢同志買了全套畫筆顏料和紙,開始動手。雖然有天賦,但真的畫起畫來還是要學習。畫家夢同志開始學習畫畫的技巧,并接一些小活。
但他很快發現,市場希望自己畫的往往是美得嚇人的俊男美女們,網紅臉、好身材。初時他十分興奮,但漸漸地,他感覺自己失去了原本對美的認知,他不太喜歡這些“俊男美女”了,但他也畫不出其他。
他終于攢夠了給夫人買包的錢,便不再畫畫了。那空下來的時候,這位同志干什么呢?他看小說,看電視劇,看電影,尊崇各種健康生活思潮的理念,有時吃素食,有時健身,有時買保健品,有時陪著夫人上高價的瑜伽班。
畫家夢同志好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他的畫家夢呢?這時這位同志就在想:“算了吧,這天下這么多人,我可算不上有什么畫畫天賦,就讓藝術家去創作吧!”
這便是被資本的裹挾,同時我也不禁聯想到了一位微博紅人——楊笠。她也是馬克思學說中被異化的人,她原本是一名脫口秀演員,但當她發現對男性進行惡意攻擊可以激發一些人的爽點、收獲流量從而引來資本后,她便做出了如此行為,被資本裹挾著做出迎合資本發展的事情,曾經的單純的脫口秀呢?
人是社會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人的浸潤和異化不僅僅在雇傭關系中,更存在于生活的每個方面。實現的途徑包括以文化工業(小說,選秀節目,雜志等等)為載體,輸出不斷升級的消費主義,讓人自然而然地陷入到無盡的資本循環當中。在這種情形下,人的精神追求難免被社會思潮同化,趨向于有利于資本增長的方式。
所以藝術品變得需要市場承認,小說只有迎合大眾口味才能大賣。當資本把握了信息平臺和分發途徑的時候,全面影響人的認知和理念絕非難事。這也是為什么近期會有阿里被要求剝離媒體資產的消息傳出。
關于異化的問題,我們在當下是尋求一個自我和解與平衡的可能,或是堅持著原本的階級斗爭的思路,這是需要我們去不斷實踐和探尋的。
然而,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我們并非什么都做不了,首當其沖的和最基礎的,就是與消費主義的對抗。
我們需要在購買商品的時候,讓商品回歸到商品的最本質屬性——使用。
老輩人購物只是為了單純的用,商品越結實耐用越好,服務越實惠越好。
而反觀作為年輕人的我們呢?
首先,購買某種商品或者服務,旨在給自己打上某種標簽。
比如你買蘋果電腦,你去星巴克喝咖啡,這樣的行為就是給自己打標簽。很多人去星巴克,或者健身房,干的最多的事情是干嘛?拍照呀!P完圖之后發朋友圈呀!
它包括且不限于lv包包,迪奧,香奈兒,高端手機或蘋果手機,游戲鍵盤,耳機,電腦,相機。
有些年輕的女孩子,買這些包包或者是香水,購買之后,就給自己打上了“我是某某階層的標簽”,以及這些包包和護膚品是白領階層的標配的心理暗示。最近的案例是上海名媛。
其次,付出了金錢和時間,獲得了某種商品或者是某種體驗,還獲得了:社交資本。
這個也很好理解,有些上班族們,早上可能住在破舊的都市村莊,中午或者下午的時候,可能與同事去星巴克點一杯咖啡。并非星巴克的咖啡多么好喝,而是大家都去,你不去,那么你就失去了一個社交的場合。亦或者是只為了一杯茶顏悅色,就排上半天的隊伍,說到底它不過是一杯奶茶,一杯被商家無限渲染以此來盈利的奶茶。
再比如熱門的電視劇,你根本不感興趣,但是也充值了VIP去看了。原因何在?——社交資本。
而當我們不斷琢磨透這兩點,即標簽屬性和社交資本,就會避免很多消費類陷阱。我們無論買什么東西,最終都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獲得幸福。消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很多人的問題在于,錯把手段當目的。買到了東西,丟失了生活。
希望我們不會。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2007). 《資本論》.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 馬克思. (2000).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 陳文鑫. (2010). 從勞動異化到消費異化. 《魅力中國》 第35期, 300-300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