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雜感,所感者,一言一文,都關乎師者,都關乎種族歧視。又預示著新人的誕生。真是感慨良多。
雜感一:"搶麥"事件所感
青年的思考,孕育著希望,青年的行動,是改變的開始。青年的方向,就是歷史的方向。
新時代,需要新青年,當一句"讀書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出時,新青年誕生了。多年被把持的本該是培養一代有為青年而實際培養的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地方,終于迎來了新青年的沖擊。
這大概就是"搶麥"事件的意義吧。
雜感二:一位正直作家«29年后的回復»一文所感
一位正直的作家,所寫的文章難以發出,所著的作品"出不來"。
老師,"出不來"雖然是現實的結果,但絕不是歷史的答案。
"賽先生"自廢終是暫時的,"德先生"終究會來。當告別猿,顫巍巍站立起來時,一個直立的人誕生了。雖然,有時不免再次匍匐于地,然而,也不必悲觀。當"賽先生"和"德先生"再次攜手而來,新人終究會誕生。
三十年太短,您的回復難道不是一種歷史的昭示嗎?
附:«29年后的回復»所回復的文章
原刊1994年12期«讀書»
以非暴力改革社會并不簡單
北京外交學院 Benjamin Read
張承志«真正的人是X»(載«讀書»一九九四年第九期)里呼呼中國人了解馬爾克姆•X這位美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我只能表示贊同。下面冒昧提出本人意見。
作者說:"中國人也許沒有感到西方對人的歧視有多么嚴重",我覺得很對。美國社會里的確存在不少種族歧視,甚至包括我本人的一些親戚也這樣。不過我還覺得這個現象并不僅僅限于西方。我甚至敢說,當我一九九一年暑期在北京師范大學和非洲留學生住一個樓里的時候,見到餐廳里的服務員怎么樣對待他們,聽到一些中國人對他們與中國小姐打交道的強烈反應,我才了解到什么是種族仇恨。
作者寫:"一九八七年,我旅行老美,發覺每座大城市都有一條胡同(決不是主要大街,故稱胡同)被命名為‘馬丁•路徳•金路'"。不知道張先生去了哪些城市,至少Boston.Washington DC.Mem-phis和本人的家鄉Madison,Wisconsin,改名為"馬丁•路德•金"的路絕對不是小胡同,而是大道或高速公路。而且除了"馬丁•路德•金節"之外,美國帶個人名字的全國節日只有前仼總統華盛頓和林肯的生日。張先生雖然認為他自己過去"過多地夸贊了"金先生,我認為美國獻給金先生的尊敬是完全應該的。世界歷史,包括中國近三十年的歷史證明,能夠以非暴力主義來改革社會是不簡單的。
無論讀者是否和毛澤東一樣認為徹底解除美國黑人種族的困難這個目標與資本主義是對立的,無論讀者是否和張先生一樣認為用"雞必回窩"這句美國習語來評價肯尼迪總統的被刺殺是"太棒了",我認為«讀書»將來要是能夠向讀者提供一份綜合地,客觀地概括美國黑人自五十年代民權運動啟蒙至現在的情況的文章,這就算立了一大功。要評價美國,要了解當代席卷美國知識分子的爭論,不得不研究這段歷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