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顧名思義就是人的誕生之日。往往人們在自己生日這一天會進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例如“聚會、聚餐等”許多活動來慶祝自己到這個世界上的日子。隨著生物上的年齡增長,生日的重要性在一部分人心中已經慢慢消失,甚至開始拋棄“過生日”這一充滿儀式感的活動。這篇文章將從一個個體來剖析為什么現在人們越來越漠視生日的到來,進行一次新的反思。
與“生日”活動的進行的本身是為了進行一種慶祝,慶祝個人的誕生,一些資本家的小孩更是為“成人禮”等日子進行一次隆重的活動。活動本身是充滿儀式性的,尤其突出了在社會上個體的存在意義,更是個體主體性的宣誓,越是充滿儀式與隆重,越是投入更大的花費越是能證明自身的主體性,以及對于其他人的主權性剝奪。在古代社會中,一般只有上層階級才能夠擁有更為隆重的生日儀式。
現代社會的發展下,人們可能在孩童時期父母會進行生日的慶祝活動,以表達對自己后代誕生的“幸福感”,生命延續的滿足。但隨著年齡增加,許多工人階級在進入社會大分工中,社會的壓力讓他逐漸拋棄了對生日的“必要感”。在我所認識的工人中,與資本家相對比,他們有些可能會簡單進行慶祝,有些甚至不會在意生日,但擁有更好物質條件的資本家(或資本家后代)往往會進行巨大又隆重的儀式活動。工人階級在社會分工中被“異化”,個體的主體性已經被消磨無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在資本主義下,剩余價值被粉飾為經營利潤,勞動成為商品,而勞動人民降低為資本家的奴隸、只會勞動的機器的過程。異化的四個規定分為:.1.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2.生產過程與勞動者的異化3生產過程與勞動者的異化.4.人與人之間的異化。
我們再“借用”薩特的理論“他人即地獄”來進行分析。簡單來說,在薩特眼中:每一個人都是主體性的個體,而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著主體性的宣稱,所以當有他人出現,正是這樣自己的主體性被否定,而個體的主體性得到保證也是在對方的主體性被否定中維持。
我們再回到工人階級身上,在社會分工中,“異化”讓工人簡單的變成了勞動力“商品”,工人通過出賣勞動力來得到薪水維持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工人幾乎“無差”,而這也是“主體性”的消亡。在我看來,生日的慶祝活動本來就是增加自身所謂的個體社會“重要性”,也是一種增加“主體性自我”的行為,而工人在平日已經失去了自身的“主體性”,再加上社會壓力等物質條件等因素,大型的生日慶祝活動對他們來說是奢侈,也是人們越來越漠視生日到來的原因。
那我們無產階級應該怎么做?我們可以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著與昨日自我的割離,讓生日本身不再是一項證明主體性的活動,而是把每一天都當做是一次重生,這就精神上的自我調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試著找回一些原本的“勞動”。業余時間學習一項技能,參與到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去,“勞動產品完全屬于自己的勞動”。我們可以試著在短視頻平臺學習“烹飪、手工”等,或者多看一本書進行一次思考,這無疑是尋找回主體性,將自身進行一次調節。
最后,我們也不能放棄我們的學習與努力,等待“風吹”......我依舊堅信著,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