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無意識地吃垃圾桶里的東西,那個垃圾桶的名字叫意識形態。
----齊澤克
圣人的書是拿給人看的,拿來辦事是百無一用。
----胡宗憲《大明王朝1566》
意識形態【ideology】,又譯為意理,意為“理念或想像的學說,是一種“思想”、“信仰”、“力量”。它是由于人研究一個道理,透過觀察【科學方法】或者判斷【哲學方法】而產生了思想,由思想而產生對其信仰,加以實現就成為了力量。意識形態是對人、社會及人和社會有關的宇宙的認知與道德信念的通盤形,它與“看法”、“教義”與“思想系統”不同。不過,這些不同僅僅是程度的不同。
意識形態的特色是:它對與它有關的各種事務都有高度而明顯的“系統性”意見【注意:此處“系統性”并不蘊涵“正確性”】;它往往要把系統中的其它成分整合于一個或幾個顯著地價值【如:平等、解放、種族純粹】之下。因此,它往往是一個封閉系統,對外界不同意見采排斥態度。從內部來看,它一方面拒絕自我革新,另一方面,要求追隨者絕對服從,并使追隨者覺得絕對服從是具有道德情操的表現。意識形態的形成與傳播一般則要靠“魅力”【charismatic】型的人物或者迷因的出現與領導,也就是所謂的“能樂效應【No-Opera Effect】”。東國的能樂【のう】,是戰國時期武家們蔑視一切傳統公家表演藝術的情況下,唯一得到認同的表演形式。“能”不同于重復既定模式的,形同虛像的其他戲劇,它的公演被限定為只進行一次,因為蘊含其中的精神與現實的行動無限接近。如果一位運動的領袖,某個意識形態的提出者或代言人,他走完只有一次的人生,其人生便會被所信仰之人升華為至高無上的存在,被日夜傳頌,成為一個組織的代表性旗幟與不死的特定符號,領袖最后因為死而得到蓋棺定論,得到了另一個層面上的“永遠”。歷史上的例子比如著名的刺殺首相犬養毅的“五·一五事變”,“霍斯特·威塞爾之歌”被廣為傳唱的原因。
我們若將意識形態視其為一種無價值偏見的概念,意識形態可視為是想像、期望、價值及假設的總合;若考慮政治的層面,則意識形態是“所有政治運動、利益集團、黨派乃至計劃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總和。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一幢為了欺騙和使權力關系具有合法性的建筑,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系,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扭曲對于現實的認識,他稱其為上層建筑。在日常用語里,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個由理念、想像、價值判斷與概念組成的系統,也可看作是世界觀的同義詞。現代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撕裂主要體現在左與右。意識形態代表正日益成為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權力的核心支柱,為權力的存在制造借口,提供內在凝聚力。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加強了,越來越遠離現實,但卻具有了特異而實在的力量。它變成了現實本身。當然,這是個完全自我封閉的現實,在權力內部,這個偽現實在某種程度上比真正的現實還有分量。祭祀儀式的重要性越來越超過藏匿在后面的現實。現象的重要性不再產生于現象自身,而在于它在意識形態概念世界里所據的座標。不是現實決定理論,而是理論決定現實。因此,權力離意識形態更近,離現實更遠了。權力從理論中汲取力量,成為理論的附庸。這樣難免就導致了一種悖乎常情的結果:不是理論和意識形態為權力服務,而是權力為意識形態服務。就好像意識形態在權力中凌駕權力之上,自己變成了獨--裁--者。最后,看起來是理論、意識形態和儀式來做出影響人民生存的決定,而不是相反。
每個社會都有意識形態,作為形成“大眾的共識”,也就是集體潛意識的基礎,而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通常都看不見它。占有優勢地位的意識形態以一種“中立”的姿態呈現,而所有其他與這個標準不同的意識形態則常常被視為極端,不論到底真實的情況為何。福柯就曾經寫過關于意識形態中立性的這種觀念。努力追求權力的組織會去影響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將它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政治組織【包括政府】與其他團體【比如說在議會外游說示威--通過或不通過議案的團體】試圖透過傳播他們的意見來影響民眾,這也是為何社會中的許多人通常看起來都有“類似的想法”【think alike】。當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對于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類似,甚至忘記了目前的事務可以有其他的選擇,這就變成了葛蘭西所說的文化霸權。關于團體迷因【STAND ALONE COMPLEX】這種規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分要歸功于他的著作。現代語言學家在研究概念隱喻的機制時,這種“類似的想法”被認為就是透過這種機制傳達出去的。
意識形態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政治的、社會的、知識論的、倫理的、價值的等等。在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組用來解釋社會應當如何運作的觀念與原則,并且提供了某些社會秩序的藍圖。政治意識形態大量關注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在哪些目的上。系統意識形態是指將意識型態當作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而非研究個別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受歡迎的程度有部分原因是受到道德事業家的影響,他們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劃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因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以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
在“下層建筑/上層建筑”【base/superstructure】的社會模型中,基礎指社會的生產方式,上層建筑在經濟基礎之上形成,并組成社會的意識形態,或如它的法律體系、政治體系和宗教。下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因為統治階級控制著社會的生產關系,社會的上層建筑便取決于如何是對統--治--階級最為有利的。因此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為它混淆著從本質疏離的【alienated】群體和可產生錯誤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例如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社會中主要階級的意識形態被提出予社會的所有成員,使統--治--階級的利益顯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盧卡奇形容此為統--始階--級的階級意識的投影【projectionof the class consciousness】,而葛蘭西則推進文化霸權理論來解釋何以工人階級中的人們對自己的利益可有錯誤概念。
資本主義中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依時間前后排列】有: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會民主主義
3.新自由主義
而它們相應于資本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
1.廣泛階段【extensive stage】
2.密集階段【intensive stage】
3.當代資本主義【contemporary capitalism】
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再造工具的看法是很多理論和理論家的重要的試金石,如知識社會學理論家曼海姆、丹尼爾·貝爾和哈貝馬斯等,曼海姆嘗試把“完整”但“獨特”的意識形態的概念進至一“普遍”而“完整”的概念,承認所有從社會生活而來的意識形態,布迪厄廣泛地發展了這個觀念。
意識形態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解釋世界的方式。它賦予人以認同、尊嚴和道德的幻象,而使人們與現實的實質輕易地脫離。作為一種“超個人”的與客觀的武器庫,意識形態讓人們欺騙自己的良知,掩蓋他們的真實境況和不光彩的動機,自欺欺人。意識形態很講求實用,但有時則冠冕堂皇地為上上下下正名與開脫。它既面對蕓蕓眾生也面對在天神明。它是一層面紗,用來掩飾自己的失落的境遇,卑瑣和安于現狀的心態。它是人人都能用的借口。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小販們用對“工會是我們的后盾與保障”的熱情來掩飾他對失業的恐懼;他們的各黨官僚們用為“國民公仆”與“讓祖國再次偉大”的詞藻來掩飾對權力的欲望。意識形態開脫和障眼術的根本功效是向社會內的支柱和受害者們提供假象,讓人們相信制度是與人類和宇宙的法則諧調一致的。意識形態在社會和個人之間建立了一座橋梁來開脫和提供借口,跨越社會--制--度與生存的目的之間的鴻溝。它假設制度的需要是產生于生存需要的,是一個用來代替真實世界的表象世界。統治階級通過訊息封鎖和宣傳壟斷,使其控制范圍內的大多數的人們生活在被意識形態所包裹的虛假的生活之中。
意識形態具有自然的背離現實的傾向,制造假象,變成祭祀的儀式。無論是何種社會制度下的社會,在該社會發展階段的中后期,都無法阻止意識形態脫離現實的趨勢。這樣就逐漸導致了一個充滿假象的世界,只有祭祀的典儀,只存在一種形式主義的、與現實脫節的語言,一種祭祀的、假裝和偽造現實的語言。當一個社會產生了社會與政治危機,加上因迷失方向而產生了文化危機的時候,那是最需要意識形態的時候。
對意識形態的定義中,意識形態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現實性意識形態是一種抽象的理論,但并不是純粹空洞的東西。它有指向性,總是指向現實。無論是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還是居非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要么是為了維護現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為了批判現存的政治制度:
1.總體性意識形態是由各種具體的意識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經濟思想、社會思想、教育、藝術、倫理、道德、宗教、哲學等構成的有機的思想體系。
2.階級性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功能。不同的社會集團和階級由于其利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意識形態,而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它是由其所代表的階級的地位決定的。
3.相對獨立性意識形態雖為社會存在所決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發展規律,它是相對獨立的。
4.依賴性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的,歸根結底來源于社會存在。
宗教與意識形態都是一種不能去深究的混沌存在,一種前后不一致的自相矛盾的看法,它們用一套永遠不會被證明證偽的理論去解答人的疑惑,給予人們虛妄的幻想,而宗教,意識形態與大多數人的關系,實質上僅僅是一種雙贏的利益交換。無論是對宗教的信仰抑或是對于意識形態的相信,本質上都是人想將自己的思考交予一個“父神“,也就是父性大他者進行代勞,從而消除自身出于外界時局與自身經歷的恐懼,也就是對于“歸于虛無/無意義”的本能畏懼。人通過虔信得到一種“安心”,誕生出一個虛擬的個體”自由意志“【信仰的人一般會說自己開悟了,重新找到前進的方向了,自己又可以重新啟程了,并開始戀詞癖式的,運用自己相信的教義和意識形態理論去解釋萬事萬物,傲慢地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自己掌握了世界的本質,絕對的真理,和自己不一樣的其他人都是錯的。他們自認為自己有了自我意識,但實際上那不過是信仰和相信給予他們的幻覺,是一種全景沉浸式虛擬體驗。這些人不過是意識形態眾多舌苔的其中之一罷了】,宗教與意識形態則以此得以存在并成為權--威--。宗教與意識形態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去被信仰,而不是去證明其“教義”是否合理,”教義”不需要去理解,只要單方面的去相信就好了,而當人心中懷疑的種子被種下,那種利益交換就無法實現。
京極夏彥小說《狂骨之夢》中牧師白丘亮和弗洛依德派精神分析師降旗弘的故事很好地表現了以上的理論。牧師則是很想完全皈依,卻無法切實的產生信仰,他不畏懼死亡,卻害怕在《圣經》里的天啟之日到來之時復活的“自己”已不再是自己,這個問題是在鉆教義的牛角尖,所以才讓他一直都徘徊在信仰的門檻,卻一步也邁不進去,可事實卻是如前文所說,信仰的本質就是一場交易,個體人付出無條件的信仰,以此來收獲內心的平靜,一旦這份相信不純,交易的根本目的就沒法成立。但它也僅僅是一場交易而已,交易的目的在于讓內心歸于平靜,那不過是讓人獲得心安的手段,而很多人就是把目標和手段給搞反了,一開始是為了化解對于虛無的恐懼而去信仰,后期卻咬文嚼字地去死啃那些教義,最后成了不可理喻的狂信徒和所謂的“小將”;降旗表面上看是個崇尚科學的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師,但其內核卻是個實打實的“信徒”,他將弗洛伊德的理論當作是宗教來崇拜并實踐。而與這二人相對的便是“京極堂”中禪寺秋彥,他表面看上去像個滿口謎語的神棍,但他內核卻無比崇尚科學和哲學,再確切的說便是以之前文章中說到的“否定的哲學”辯證法為準繩,京極堂從科學的角度去重新解構過去被視之為“神跡”的宗教,民俗與神秘學。宗教與意識形態講求的是相信,也就是“肯定”,而科學和哲學則重在懷疑,也就是“否定”。雖然弗洛伊德是以精神分析學家的身份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理論,但降旗對這套理論的著迷則已經到了信仰的程度,反倒違背了科學講求的“否定”的懷疑精神,結果才讓自己在偏執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險些理智歸零,精神失常。京極堂雖然日常接觸的都是志怪民俗與宗教神秘學,但卻從來沒有迷信這些表面的說辭,相反他全都是以科學的角度去辯證否定地思索“這些說辭是在什么樣的歷史社會經濟背景下產生的?”,“那些流傳的民俗文化現象的本真原意又是什么?”,所以京極堂在各個事件中才能如同擁有“鑒識眼”一般,做到屢屢看破幻象,使得真實得以返璞歸真。
但是,宗教也好,意識形態也好,他們既需要人們去無條件的相信,更要人們去不信。
羅得島式的“白左”聲稱自己想要所有人平等,想要去救助大地上每一個受苦受難的人,還要成為不借助任何形式的暴力就能燃盡大地所有惡濁腐朽的烈焰等等巴拉巴拉,阿巴阿巴很多這樣的甜言蜜語的陳詞濫調,但實際上羅得島自己還有海貓自己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嘴里的金口玉言到底有什么可行性。這里,羅得島與海貓本人的不相信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犬儒主義式的不相信,即“雖然我內心不信,但我表面上裝作自己信”,這不是別的,正是“壞”;二則是聲稱自己相信,但行為上一點不像相信的樣子,這是“蠢”,自己也不知自己在信什么。更具體看一下這兩種不相信,一,單純不相信自己所主張以及自己在作品里宣揚的那些虛偽的政治正確,在這種情況下宣揚,可能因為宣揚這些政治正確的東西對自己有各方面的好處,天天捐款的熱衷醫學防疫大善人的面子也好,廣受普羅大眾歡迎也好,實際游戲的經濟收入流水也好,讓自己顯得鶴立雞群,不會和社會集體的大環境,也就是多數人不合拍;二,整天說著醫治大地,醫治病人,但實際上卻天天想著怎么審判,怎么關押,怎么處決那些忤逆自己主張的人,或者整天說著我是方舟的騎士,是現實中羅得島的代言人,但實際上卻整天盤算著怎么用最難聽的語言在論壇進行罵戰,怎么去侮辱批判隔壁其他游戲的玩家,但無論哪種都不過是享受著黨同伐異所激發的多巴胺過量分泌而帶給自己的宛若床笫之間性快感。把一部分人群,也就是和自己筆下主旋律相違背的人。孤立出來搞低配版的身份政治,而完全忽視更多發不出聲音的人。任何形式,針對任何對象的信仰不是內在的,而是外在的,不能通過訴諸內面而證明信仰,只能通過行為去證明是否是有信仰。因為內面是模糊不清的,但行為卻是實打實的,就算是聾子瞎子啞巴瘋子,都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而對于搞政--治--正確的“羅得島們,凱爾西們,特雷西亞們,阿米婭們和海貓們”來說,最可怕的便是看到他們天天說的東西成真了。他們之所以宣揚這些東西就是多多少少知道他們不會成真。不會成真,但能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起到一種贖罪券的作用。
剛才說過的兩點前者是一種反諷式的【Irony】的犬儒主義,接近精英,對意識形態采取一種反諷的態度,后者更像是普通人,對意識形態缺乏反思,但他們有個共同點便是都和意識形態保持了一種微妙的距離,沒有深入到意識形態的本質里。犬儒主義不把意識形態當回事,普通人則無暇去多思考意識形態,第一種是海貓式的揣著明白裝糊涂,第二種就是糊涂,第一種情況是直接不相信意識形態,第二種是間接不相信意識形態,為什么說不相信意識形態反而能夠維持意識形態的運作?因為剛才說過的那兩種情況都與意識形態本體保持了距離,不會威脅到它,而如果真的死心塌地地相信意識形態就糟了,這樣的人就會完全按照意識形態的字面意思去去理解它,也就是常說的“徹底深入意識形態之中”,完全按照意識形態說的去做,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并實踐它,如此,很快就會發現意識形態本身的不一致性,從而導致深信意識形態的自己狂怒或崩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所以我才說意識形態既需要人們的單方面的相信,又更需要人們的不相信,相信它的人多了反而是有危險的。古典推理懸疑小說【這里指除了硬漢派之外的推理懸疑小說,所以包括社會派,新本格,新傳奇】中的安樂椅偵探,例如馬普爾小姐,角落里的老人,“京極堂”中禪寺秋彥,他們不需要真正卷入事件之中,只需要這里看看,那里瞧瞧,再提上一大堆的細枝末節卻恰好切中要害的問題,就能推斷出兇手是誰,給所有人一個足以信服的解釋。這樣的偵探和事件保持著距離,可以避免受到事件的直接性創傷,獲得一種安全感;但興起于美國的硬漢派偵探,例如錢德勒筆下的馬洛,大衛·芬奇《七宗罪》里面的皮特,弗里曼二人組,《真探》第一季的拉斯特則會深深地卷入事件中,失去和事件的安全距離,真正地干預事件,也因此往往會遍體鱗傷,當然我在這里說的事件其實指的就是意識形態,“不用卷入事件,就可以給大家帶來滿足的偵探”難道不就是現在只要喊兩句人道主義的幌子【實際卻行黨同伐異之實】,就覺得為改造世界做出貢獻的羅得島的寫照嗎。
羅得島不想真正卷入事件之中,不想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只想在不弄臟自己手的前提下小修小補,他們并不破壞舊時代貴族霸權的話語,充其量不過是其補充而已。正因為意識形態需要人們和它保持一個距離,不是真正相信它來運作,所以其語言必定是空洞的,偽善的,只有抽象的概念,和現實生活中有血有肉之物有著根本的隔閡,看看羅得島那些漂亮的政治正確空話就知道了。《1984》的作者奧威爾就說過,高位者的語言總是在賣弄修辭文法【謎語】,到頭來不過是一堆酸臭的陳詞濫調。這種陳詞濫調對于他們來說又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真的用人人都懂的,過于直白的語言去直接描寫自己的意圖,這對于任何意識形態,或者說是“龍傲天”作品中的主角團都是禁忌中的禁忌,這就是為什么有外交辭令和謎語存在的原因,以此讓受眾與其保持一個模棱兩可的距離,以此讓他們更好的去“相信”并為之發電賣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