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馬歇爾將軍為何看不懂歌劇《白毛女》

劉云 · 2023-01-1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并不缺乏土地,甚至人少地多,糧食供應相對充足的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土地、糧食對西方軍隊士兵并沒有多少誘惑力,西方士兵決不會像解放軍士兵那樣去為土地、糧食去拚命、去鬧革命,《白毛女》打動不了馬歇欠等西方人也就不足為怪。

  看了烏有之鄉1月14日“《白毛女》:升華與反升華”一文,筆者也想對歌劇《白毛女》談點看法。歌劇《白毛女》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于1945年初集體創作于延安,同年 4月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后在解放區各地陸續上演,深受廣大人民和解放軍官兵的喜愛。歌劇《白毛女》問世后成了共產黨對解放軍官兵進行階級斗爭教育的有力“武器”,每當大戰之前常會組織解放軍官兵看歌劇《白毛女》,劇中楊白勞、喜兒的悲慘遭遇深深打動了每位解放軍官兵,激發起他們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無力仇恨,解放軍因此而士氣高昂,奮勇作戰,打得國民黨軍潰不成軍。

  一九四六年六月,當時,中國共產黨為了制止內戰危機,派了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代表團,在南京與國民黨當局舉行和談。美國政府則派五星上將馬歇爾作為總統特使來華進行“調解”。 馬歇爾將軍到中國后曾專程到延安訪問,受到毛澤東主席等中共領導的熱烈歡迎。毛澤東特地安排馬歇爾將軍在當時的延安大禮堂觀看歌劇《白毛女》,毛澤東全程陪同觀看。毛澤東此舉的用意可能有兩個,一是以國統區的黑暗來對比解放區的光明,二是借《白毛女》來說明解放軍反擊國民黨軍進攻的正義性。在毛澤東看來,《白毛女》在解放區這么受歡迎,一定能深深打動馬歇爾將軍,為此還專門為馬歇爾將軍配了一個翻譯。但岀毛澤東意料的是,馬歇爾將軍看后卻一臉芒然,明確表示“看不懂”,這反而讓毛澤東不解,美國堂堂五星上將居然“看不懂”歌劇《白毛女》,關于這個問題,筆者先繞個歷史的彎子再給讀者解釋。

  十八世紀,第一個工業化英國如日中天,為了開拓中國市場,英國政府應東印度公司的請求,決定派使臣訪華,以求通過和清政府直接交涉,消除種種限制,拓展對華商務。1792年,英王喬治三世任命馬戈爾尼勛爵為大使,率一支七百人的船隊,借乾隆83歲壽辰之際來華。那么英國使團成員在乾隆盛世看到了什么,這是我們當代人很感興趣的,英國使團主要成員當年在華的見聞或回憶錄均己在國內翻譯岀版,如《我看乾隆盛世》(約翰.巴羅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岀版),《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斯當東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岀版),《停滯的帝國》(佩雷菲特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出版)等,但筆者作為當代人看當年英國人在華的見聞或回憶錄,絲毫感受不到乾隆盛世帶給我們的光榮與夢想,相反,乾隆盛世帶給我們的只有沉重與無奈。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 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雇傭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后煮水泡著喝。”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并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后的景象。”

  1793年7月初,英國船隊抵達第一片中國領土舟山群島。由于遇到落潮,“克拉倫斯”號只得在一個叫六橫島的小島邊拋錨稍停。英國人想“利用等候潮水的時間上岸對中國領土進行第一次的觀光”。于是他們爬上了六橫島。爬過海邊陡峭的石壁后,他們在山下發現了一塊人工填海填出來的小平原。很顯然,為了造出這塊小平原,本地的居民們沒少費力氣。“為了防止海水的沖洗,前面筑了一條三十英尺高的土堤。但這塊平原的面積并不大,我們懷疑花費這樣大的力氣搞出這么小的一塊土地來是否合算。平原上種的是稻米,耕作得很是精細。”(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這就是展現在英國人面前的典型中國國情:土地稀缺,人口密布。這有點出乎英國人的預料。在他們的印象中,中國固然人口眾多,但同時疆土也極其遼闊。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壓力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隨著后面行程的深入,他們越來越體會到土地對中國人的珍貴。中國的全部土地,只有極少數例外,主要是種植人吃的糧食。沒有大的牧場,也沒有專為種植牲口吃的燕麥、豆類和蕪菁等等。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公園和其他公共娛樂游玩地帶。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全國沒有公地。大地主們也不肯劃出大塊土地來不事生產而改作娛樂或者運動的場所,所有的耕地從不休耕。(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確實,傳統中國似乎從來沒有“公園”和“休耕”的概念。土地在我們眼中,唯一的使命就是生產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

  乾隆統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為過。令很多國人深感自豪乾隆盛世在英國人眼中居然如此黯淡? 原因是,即使與乾隆時代的普通英國農民相比,兩國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了,可以說英國農民生活在天堂中,中國農民生活在地獄中。

  英國使團來訪的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當時清朝官方統計的全國人口數為三億七千萬,但歷史學家們普遍認為,實際的人口數比政府統計的三億七千萬還要多,也許已突破四億大關。乾隆晚年中國人均耕地的樂觀估計是三畝半。而同時期的英國,雖說英國是擁有殖民地最多的國家,從北美、澳州到印度均是英國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其統治下的殖民地人口多達3億多人,但英倫三島本土人口僅八百萬,以目前英國總人口數6200萬標準衡量,那時英國是典型的人少地多,人均占有耕地十畝,高于中國三倍。因此當時的英國農民不僅可以吃飽,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吃好喝足”。

  十四世紀,歐洲人并不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塊面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但是隨著經濟的質變,歐洲人與中國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豬肉;午飯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卜;晚飯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后,英國農民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有的英國農民喝啤灑過多,居然喝出了渾圓的啤灑肚。雖說改革開放使中國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單就飲食的數量和質量而言,當時英國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僅是當代很多中國農村家庭沒法比,即使一部份城市家庭也沒法比。

  那么,乾隆年間的中國農民吃的是什么呢?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主要食物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都要采摘野菜,靠吃糠咽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筆筆皆是。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后,可剩余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余,這種情況下能勉強填飽肚子就謝天謝地了,吃肉蛋奶純屬奢望。而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有學者評價“乾隆盛世是一個饑餓的盛世”,這個評價是符合實事的。

  必須要指岀的是,當時英國還有八百萬英畝荒地,也就是說,全英國每人尚能擁有一英畝(合中國6.2畝)的土地儲備處于任其荒蕪的閑置狀態。大摡當時英國人覺得現有耕地種岀的糧食己足以滿足英國人的需要,也就沒有必要再開墾多余的荒地。當時整個歐洲情況與英國相似,“歐洲是—個遍布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區,它從來不缺少可耕地。”(謝和耐《中國社會史》)了解了這個事實,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英國人對中國乾隆朝的耕地與糧食緊張狀況如此驚訝了。也能理解馬歇爾將軍為何對《白毛女》看不懂,因為《白毛女》這樣的悲劇只能發生在人多地少、糧食短缺的中國,而決不可能發生在人少地多、糧食過剩的美國(當時美國人口才1億多),馬歇爾將軍看不懂《白毛女》也在情理之中。

  筆者也突然間對中國特有的圍墻意識有大徹大悟之感。去過西方國家的人有意無意會發現,西方國家從政府機構,到學校企業,圍墻很少,連私密性最強的私家別墅也少有圍墻。當然,并不是說西方沒有圍墻,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是花草樹木的組成“綠色圍墻”,令人賞心悅目,少有中國用鋼筋水泥圍建起來的沒有生命力的冰冷圍墻。而中國的圍墻意識十分強烈,不用說私家別墅和農村宅院,任何一個再窮再小的單位也要用水泥圍墻把自己圍起來。在北京等大城市充斥著大大小小單位的深宅大院,把諾大的京城分割得七零八落,行人和車輛碰到圍墻就得繞著走,嚴重的阻礙了城市交通。

  圍墻意識深層是中國自古以受一直飽人多地少,土地(耕地)嚴重匱乏的困擾,對土地資源的節約或珍惜意識比西方強得多,這使國人有一種的對土地的強烈爭奪和占有意識,這種意識就轉變圍墻意識,只有把屬于自己的土地用圍墻圍占起來,才能滿足自己對土地的占有欲,防止別人爭奪和占有自己的土地。按理說,中國的眾多單位和果也搞西方那種“綠色圍墻”,從技術到資金的都不是大的問題,問題是在人多地少的中國人意識中,有限土地太珍貴了,靠西方那種華而不實的“綠色圍墻”來“保護”珍貴的土地資源不可靠,只有靠堅固的鋼筋水泥圍墻才能有效“保護”自己珍貴的土地資源,所以中國的圍墻意識說到底說是土地資源高度稀缺、人多地少矛盾尖銳的產物。

  1946年內戰暴發時,解放軍僅100多萬,且裝備很落后,但僅用三年多時間,就來了個徹底大反盤,原本居于絕對劣勢的解放軍居然越戰越強,最終取得了勝利。當然,解放軍以弱勝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固然是很重要原因,但這也是建立在準確情報的基礎上。正如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毛澤東曾稱贊說:“解放戰爭中的情報工作是最成功的。”的確,共產黨情報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如同電視劇《潛伏》所描述的那樣,一大批共產黨情報人員“潛伏”在國民黨內部,有的深居高位。蔣介石做夢也想不到,他很賞識的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如瑰居然共產黨的“間諜”, 他多次冒生命危險,為我方提供大量重要軍事情報。后率國民黨72軍重慶前線起義,解放后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想想看,蔣介石主管作戰的廳長居然是共產黨的“間諜”,這的確是件很可怕的事,有了這身居高位“間諜”的“通風報信”,有時蔣介石下達的作戰命令,其高級將領尚未收到,毛澤東居然能率先看到,蔣介石的仗還怎么打?當時,杜聿明因與解解軍作戰一直是被動挨打,他一直懷疑郭如瑰是共黨的“間諜”,但卻苦無證據。每次向蔣介石匯報軍情,他都不愿郭如瑰在場,可蔣介石卻對其一直信任有加。后來正是在淮海戰役中,由于郣如瑰提供杜聿明集團南逃的準確情報,使杜聿明集團全軍覆滅,看來杜聿明確有“先見之明”。

  即使有了毛澤東的英明指揮和準確情報,還是無法改變國共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要戰勝有美國支持的蔣介石仍然是很困難的,那么共產黨戰勝國民黨肯定還有其它重要原因。筆者后來看到一則史料,對這一問題有新了認識。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前線作線部隊有60萬人,這有60萬解放軍每天所需的糧食、彈藥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為了確保前線糧彈供應,解放區各級政府組織了500多萬民工支前,雖說是在政府組織下,但必須強調的是500多萬支前民工是被政府強迫來的,全都是志愿支前。也就是說在前方作戰的每位解放軍戰士的身后都有差不多10位支前民工心甘情愿為其提供后勤保障,難怪陳毅元帥曾動情的說,淮海戰役勝利是靠解放區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所謂“小車推出來”是指當時并無汽車、火車之類的現代交通工具,主要靠支前民工用手推獨輪車向前線輸送糧食、彈藥,運輸距離少則上百公里,多則二三百公里,在當時惡劣的道路條件下,這些支前民工是非常辛苦的,途中餓了就吃自帶的干糧。解放區的男人們都去支前打仗,后方的婦女們則磨米磨面,做軍服軍鞋來支援前線。婦女們連同孩子們舍不吃自己千辛萬磨出的米面,寧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省下糧食作為軍糧供應前線,正是靠廣大解放區人民的無私奉獻與巨大犧牲才取停淮海戰役偉大勝利。

  解放軍打仗不僅打軍事仗,更打政治仗。每支解放軍部隊都配屬有土改工作隊,解放軍每克占一個新的地區,首要的工作就是進行農村土改。可以解放軍打到那,土改工作隊就跟到那,土改就進行到那。在土地資源高度稀缺、人多地少矛盾極為尖銳的中國,對農民來說還有什么比土地更珍貴!土地意味著糧食,意味著不挨餓。因此,對眾多過去沒有土地而被迫去給地主當佃戶、當長工的農民來說,通過土改,一夜之間分得屬于自己土地,眾多的貧苦農民對共產黨是何等的感恩戴得,為了感恩,主要由農民子弟組成的共產黨軍隊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為了感恩,翻身農民主動支前,為了支前可以傾其所有,吃糠咽菜,如此一來,曾經弱小的解放軍越戰越勇、越戰越強也就毫不奇怪,所以解放戰爭勝利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改。或者說農村土地資源高度稀缺性是解放戰爭勝利最重要的深層原因。

  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并不缺乏土地,甚至人少地多,糧食供應相對充足的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土地、糧食對西方軍隊士兵并沒有多少誘惑力,西方士兵決不會像解放軍士兵那樣去為土地、糧食去拚命、去鬧革命,《白毛女》打動不了馬歇欠等西方人也就不足為怪。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3.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4.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烏克蘭逃兵
  8.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9.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8.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9.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10.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