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些專家因對疫情的信口雌黃,被社會輿論抨擊的“惶惶如喪家之犬”。雖然他們的“建議”已經沒有多少人相信了,也有人建議他們閉嘴,不要再“建議”了,以免制造輿論上的混亂。雖然專家已經不讓人待見,可是,專家不建議,誰來建議?老百姓的建議又是沒人聽的,說得多了、說得重了都還不行。
我從小就崇拜專家,那個時候在各個領域有重大建樹的大多叫科學家,或地質學家、醫學家……什么的。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吳階平、蕭龍友……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還是我理想的目標。我還曾立過志,我將來一旦能成為科學家,一定會像他們一樣,不但要有建樹,而且要實事求是竭盡全力的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而今這些年來,叫專家的越來越多、還或叫什么公知、網紅、智囊等。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雖然“專家”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可在我的腦子里“專家”這個詞在逐漸淡化。可無論如何,我還是崇拜專家的。就是“非典時期”我也沒有放棄我對專家的崇拜。但就從三年前的“新冠”疫情以來,不知怎的,我頭腦里的“專家”意識越來越混沌了,更是離一些“金聲玉振”的“新冠”專家越來越遠了。不知是我老的不知好歹才懷疑專家了,還是專家的水平越來越高使我的“崇拜”跟不上趟了。“墨索里尼總是有理”,這是上世紀七零年初一個電影里的臺詞,好像放在現在名聲貫耳的某些專家頭上、尤其某些“新冠”專家那里覺得挺合適的。雖然他們說話總是在“打自己的嘴巴”,因是自己打自己所以不覺疼、不知臊的,從來都是坦坦蕩蕩的面對產生疑惑的社會,好像先前的話不是他們說的。
讀紅歌會網明德先生文章,他對專家的幾條困惑概括的挺好的,摘錄于下:
“1.說好的90%無癥狀呢?
2.說好的4%發燒率呢?
3.說好的接種疫苗到一定程度形成免疫屏障呢?
4.說好的疫苗防重癥、防死亡呢?
5.說好的不需要看病,在家硬抗就行呢?
6.說好的大號流感呢?
7.說好的兩個雞蛋對付新冠呢?”
如果專家聽話果真不建議了,底層社會的建議又沒人聽,出現“智囊空白”怎么辦?我看還是叫專家繼續建議的好。
一則,專家的話多是有來路的,不然,怎么能霸占著“話語權”呢。他們不說了,誰給這個防疫輿論引路呢?先莫管他錯對、多變,起碼有個引人耳目的動靜吧。
二則,眼下對專家的不信任,正是來自于對他們過于的信任。專家能毫不負責任的“順嘴流油”,也是看中了輿論對他們的廣泛信任。這才幾天不信認的抨擊,如果他們現在不說了,社會上的輿論流是有慣性的,會不會哪一天整個輿論感到無所適從的時候,又會“請”出專家來呢。那時候,更強化了專家語言的“公信力”,不聽也不行了,盡管專家沒有改變先前的一切。
三則,專家之所以是專家,就因是說話自己打臉都無所謂,這是常人都難以做到的,也是最讓人放不下的心結。專家不建議了,但沒有讓出話語權的位置來,誰能猜準專家們花花腸子里的鬼點子,“集市上的經濟,袖子里的乾坤”,反正他們不會閑著的。一旦以“不建議”弄點什么出來,不敢想。
所以還是讓他們繼續順著“情緒”建議得好,盡管亂說也不要緊,反正社會輿論也有些清醒了。專家們雖然信口的沒有準繩,但也是“與時俱進”嘛。想想自己翻盤打臉的專家也不容易,他們得承載著多重的社會輿論的壓力呀。
俗話說得好“言多必有失”,讓專家盡情地說吧,智者千慮還有一失呢,更何況現在的某些專家了,不已經是“惶惶如喪家之犬”了嗎。待到他們語言的漏洞大的不可彌補的時候,社會上對他們的認知深度、明度、牢固度,會徹底扭轉對他們的看法了。那時,再叫這些專家建議,也可能不會再張口了,因為話已說絕說盡。不是嗎?他們的語言詭辯越多,漏洞也隨之越多越大,專家不但會抖摟下自己的衣服來,而且還會“透明”他們的背后,把來路都展示出來,一切都“大白”了,這樣豈不更好嗎!
諸君,你說是吧?
(朱樹松·2023年1月14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