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有一件令人震驚的事,《微博對排查到的12854條攻擊專家學者等違規內容予以處置,北大教授孔慶東等被禁言[1]》
我是真的震驚了,因為某專家自12月3日以來,一直是大媒體的寵兒,掌握了最大的輿論話語權,然后批評某些專家的ID卻被禁言了?請看數據圖。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段子:我在討論科學,你給我閉嘴!從12月3日截止到2023年1月8日,某專家一共在大媒體上出現了210次,超過第二名100%。
所以,我謹此聲明,某市指的就是某市,某專家指的就是某市的某專家。我的文章完全依賴于真實數據,聚焦于用權威例證、正規媒體報道、可靠信源來助力防疫,絕不會惡語相向、人身攻擊、引戰對立。
為什么要上文獻?
前天我對比了陳賽娟院士和某市某專家的兩篇文獻,《陳賽娟院士:重癥率3% 某專家:重癥率0.065%》,然后發現支持某專家的都有統一的話術,整齊劃一。
這些話術,都聚焦在某專家研究的是某市3-5月份的,而陳院士研究的是最近兩個月的。某專家研究的是方艙數據,大批無癥狀感染;陳院士研究的是某市公衛中心收治的病人,樣本都不一樣,沒有可比性。
這些話術很有迷惑性,大家發現問題了么?
挺某專家的話術:
陳院士的數據資料基數是住院患者,某專家的數據基線是所有感染人群。基線資料不同,重癥率肯定不一樣,甚至會有很大差別。
很簡單的數據采集不一樣,張是當時某市封控的時候,方倉里面的數據?,F在采集的是某市公衛中心收治的。那你應該能感覺到有多少感染了沒去醫院的吧。這么簡單的問題還要拿出來杠,是不是杠精?
你基本概念都沒搞清楚 你知道什么患者才會收到某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么?和某市普通醫院條件下一樣么?某市方艙醫院的數據和公衛能一樣么?
你瞎啊,陳的文章是最近的,張的文章是基于2022 年 3 月 22 日至 5 月 3 日進行的研究,你斷章取義也就罷了,還顛倒黑白!
你文章中沒有任何論證能說明某專家的數據不對,他的數據跟別人不一樣就不對嘛?取樣范圍不一樣,統計口徑不一樣,兩份資料都有其價值。你要就具體把某專家的文章分析一下,他到底哪個取樣哪個統計方法不合理
作為擅長搜索的理工男,我還真的不信這個邪。
你不是說毒株不同么?我給你找來跟某市疫情一樣的香港數據。你不是說時間不同么?我給你找來2022年年某市同期的天津數據。你不是說方艙跟醫院不同么?我給你找來同樣的天津方艙。
所以,分析以下五篇發布在Nature(自然)、CCDCW(中國疾控周報)、NCBI(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上,但數據和結論都跟某專家論文打架的文章,目的是為了正本清源,不存在人身攻擊某專家的行為。
天津疫情數據
我們先看2022年天津疫情分析,發布于Nature子刊Cell Research《Disease profile and plasma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post-vaccination Omicron BA.1 infection in Tianj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 | Cell Research[2]》
與上海疫情基本同期的天津,是天津在2022年1月8日的那一波感染,毒株是BA.1。
天津在1月9日、12日、15日、20日對1400萬居民進行了4輪大規模核酸檢測,共有430人被檢出陽性,于是全部隔離到方艙,疫情被快速斬斷。
在430名患者中,大多數患者表現為輕度 (47.7%)至中度 (50.2%) 疾病,只有 2 名 (0.5%) 重癥病例,無危重病例無死亡病例。
任易注:在天津的感染者中,重癥率為0.5%,而某專家的研究中,重癥率為0.065%。這也是一個接近十倍的差距。
在天津的感染病例中,最常見的起病癥狀為咳嗽(37.0%)和發熱(30.2%);異味癥 (1.4%)、異味癥 (0.9%)、腹瀉(0.9%) 和皮疹(0.2%)。40.0% 的患者至少有一種合并癥,最常見的是高血壓 (17.0%) 和肝功能異常 (16.0%)。
任易注:在天津的感染者中,發燒率為30.2%,而某專家的研究中,發燒率為4%。這也是一個接近十倍的差距。
從接種情況來看,430名感染者中,157人接種過3劑滅活疫苗,178人接種過2劑滅活疫苗。
某專家的論文數據,跟2022年1月的天津情況相差甚遠,那么到底誰更可信呢?
天津疫情的論文發在Nature的子刊上,現在還能下載;而某專家的論文發表中國疾控周報上,現在已經撤稿無法下載。
Nature的子刊影響因子還是大于中國疾控周報的,而現在還保留的論文可靠性顯著高于已經撤稿的論文,這毋庸懷疑。所以跟天津數據比,某專家的數據有錯誤。(很簡單,有本事你別撤稿)
香港疫情數據
我找到一篇發表在NCBI(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上的文章,提到了2022年香港數據?!禖OVID-19 死亡率和疫苗覆蓋率 -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022 年 1 月 6 日至 2022 年 3 月 21 日 - PMC[3]》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中,根據論文數據,從1月6日截止到2022年3月21日,70多天時間里,一共報告了1,049,959個病例,以及5906例死亡。這個死亡率是多少呢?0.56%的死亡率。
而某專家的數據是多少呢?0.065%的重癥率。2021年底,香港91.3%的人口已經接種了第一劑疫苗,81.3%的人已經注射了第二劑。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甚至接種了第三劑疫苗。
香港在華南,疫苗接種率更高,氣溫更熱,理論上病毒更不容易傳播,但是香港的死亡率都達到了0.56%,而某市的重癥率只有0.065%。這不科學!
某專家的研究數據又被香港的同期數據打臉了。而且香港那一波的毒株同樣是BA.2,人群感染數量比某市更高。
另外,香港的轉陰標準比大陸還低,大陸當時是CT值>40才可出院,而香港因為醫療壓力太大,調整為CT值>30即可出院,后來更是改成了「由主治醫師自行決定是否完全釋放患者」。
文獻來自這一篇,同樣發表于NCBI,「從 2022 年初香港第五波 COVID-19 中吸取的教訓」《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fifth wave of COVID-19 in Hong Kong in early 2022 - PMC[4]》,作者之一就是屢次預測病毒將被終結的金冬雁教授。
金冬雁在文中寫道,在香港第五波疫情中喪生的老人用他們寶貴的生命給世界上了最慘痛的一課。
the deaths of unvaccinated elderly in Hong Kong are an expected tragedy. With their invaluable lives
可惜某專家并沒有上好這一課,大陸的某些防疫專家輕視了新冠病毒的殺傷力和傳染力,聲稱新冠感染只是感冒,結果不幸辭世的老人,用他們寶貴的生命給某些專家上了最慘痛的一課。
另外,金冬雁專家還在文中預言,然后XBB、XBB.1.5就來打臉了,金專家的預言又錯誤了。但是金冬雁哪怕預測錯誤,仍然是頻繁發聲的,也排在前十強
When most people in the world have acquired some immunity against Omicron through natural infection in addition to vaccination of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we will embrace the ending of COVID-19 pandemic.
大陸是有預測正確的專家的,比如中山大學的陸家海教授,具有流行病學、疫苗學、病原生物學和動物醫學等多學科交叉教育背景。他就預判說:
如果 Omicron 在人群中傳播,(中國大陸)死于 COVID-19 的人數可能比 Airfinity(倫敦生命科學市場分析公司) 估計的 100 萬人“嚴重得多”。
這篇文章是在2022年3月28日發表在Nature上面的《Omicron 最終會戰勝中國的 COVID 防御嗎?Will Omicron finally overpower China’s COVID defences?[5]》
Deaths from COVID-19 could be “much worse” than the 1 million estimated by Airfinity if Omicron spreads through the population, says Lu Jiahai, an infectious-diseases epidemiologist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China. The government i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people’s lives, so will not change or relax the curr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he says.
可惜陸教授對局勢的判斷沒有被媒體廣泛傳播,反而是某專家的4%發燒,0.065%重癥在某些媒體的宣傳下,深入人心,讓大家都以為這是個非常Mild的病毒,就像感冒或者流感一樣。
我看今天還有哪個專家能繼續說這是流感?這是小感冒?為什么陸加海教授判斷正確,卻拿不到輿論的話筒;而某市的某專家幾十次言論錯誤,卻仍然是媒體的寵兒呢?
為什么呢?
參考資料
[1]
微博對排查到的12854條攻擊專家學者等違規內容予以處置,北大教授孔慶東等被禁言: https://weibo.com/1323527941/MmUhftfbx?refer_flag=1001030103_
[2]
Disease profile and plasma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post-vaccination Omicron BA.1 infection in Tianj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 | Cell Research: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2-00674-2
[3]
COVID-19 死亡率和疫苗覆蓋率 -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022 年 1 月 6 日至 2022 年 3 月 21 日 - PMC: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020860/
[4]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fifth wave of COVID-19 in Hong Kong in early 2022 - PMC: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004509/
[5]
Omicron 最終會戰勝中國的 COVID 防御嗎?Will Omicron finally overpower China’s COVID defenc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884-z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