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計劃經濟讓人“受窮”,還是因為窮而實行計劃經濟,這是我們討論、評價建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的核心問題。剛看到一個微頭條,這篇微頭條開宗明義地指出是計劃經濟讓人“受窮”,該微頭條的標題是“看計劃經濟如何讓人受窮”。文章這樣說:“計劃經濟以人為意志謀劃干預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不能對瞬息萬變的供求關系和技術進步做出準確實時的價值實現反應,更不能及時高效地進行資源配置,人們在財富創造中的貢獻程度也無法在價值分配中得到有效體現。這些都是挫傷、打擊和消磨人們財富創造積極性能動性的因素。由此,經濟發展就越來越遲緩,最終只能在溫飽線上打轉。”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純經濟主義或狹隘經濟主義思想。這種觀點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正如今天看到一個大V在文章里提到說以前核酸由國家來搞因為沒收益,人們說是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意思是現在私人搞賺了錢,人們就眼紅。這也就是說,搞經濟只能賺錢,不能墊本。這就是狹隘經濟主義的表現。
那篇文章的觀點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認為國家建設必須讓每個人都能馬上體現出“實時價值”,二是認為“人們在財富創造中的貢獻程度無法在價值分配中得到有效體現”。第三層意思就是,在他看來,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挫傷、打擊和消磨了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能動性”。然而,結論就是“經濟發展越來越遲緩”,人們“最終只能在溫飽線上打轉”。這層意思就是對老一輩建設者努力奉獻的否認。意思就是說那一代為國家做出無私奉獻的沒有“積極性”。當然,他把這個責任歸咎于國家制度,從而達到詆毀國家制度的目的。只要有一點思維能力的人都會知道,這種觀點是明顯經不起分析的。
首先經濟的含義是指“整個社會物質的生產和再生產。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和交換等活動。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筑一樣,都是構建人類社會并維系人類社會的運行的必要條件。”而不僅限于個人直接擁有財富的多少,更不是衡量個人創造財富價值的標準。所以,很明顯,他的觀點完全是一種純經濟主義或狹隘經濟主義思想,是與社會經濟或國家經濟的基本理念相沖突的。
從經濟的定義來看,它包括生產、流通和交換三個方面。
先說生產,生產必須首先具備基本的生產條件——生產資料。生產資料也稱作生產手段,即勞動者進行生產時所需要使用的資源或工具,一般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工具、原料等等。
作為一個國家的生產資料除了土地、礦山等自然資源以外還包括工業、農業、科技等多個方面。土地、礦山等方面的自然資源是不會有多大變化的,它靠的是人的合理利用,而要合理利用這些資源,與工業、農業和科技程度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工業、農業、科技水平越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就會越高。那么,要發展工業、農業和科技首先需要在這些方面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打基礎。新中國剛建立時,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基礎幾乎是零。那么,這個時期建設國家工業,發展科技,主要是投入,很少產出,甚至是沒有產出,能說明是沒有經濟效益嗎?建國初期,完全是打基礎的時期,20幾年從一窮二白到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怎么能說是不能體現“價值”呢?國家打基礎需要的是大量的投入,怎么可能讓個人立即獲得其個人的創造價值呢?那位作者完全不能理解那是一個集體奉獻的過程。所以說是一個狹隘的經濟主義思想。
至于經濟含義的第二個、第三個方面,就是“流通”和“交換”。受第一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因為生產(生產資料)這一要素還處于打基礎階段,自然產出相對較少,產出少,在社會上流通和交換的東西必然就會不多。但不能說就沒有創造財富價值啊?但是,生產資料條件改善以后,必然會在后續發展中創造出巨大社會財富,反之,沒有生產資料條件的改善,也就不可能有后續社會創造財富的先決條件。這種人看問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而是片面的形而上學的觀點來認識世界。只知道今天的社會財富,不知道是今天的社會財富是在什么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下面我們再說說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首先要認識到這一點,就是建國初期不管你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國家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戰爭洗劫,滿目瘡痍,一片廢墟,一盤散沙,國家一窮二白。在這樣的基礎上,既要保證國家建設,又要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保證人人都有飯吃,計劃經濟是一種不二選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說,都是誰也不能否定的。
人們都知道,新中國基本是零基礎起家,總共才20幾年,我們來算算時間賬,即使撇開基礎不說,其中對外戰爭就打了七八年,還有國內平叛兩三年,還有十多年時間。建國初期我國同西方先進國家落后兩三百年,是當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比非洲落后國家還差。然而,在這樣短短的時間里,工業方面建設成為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工業門類目錄齊全的國家,從鋼鐵工業到石油工業等重工業到輕工業形成了完整了工業框架,研制成功了“兩彈一星、核潛艇”等系列高精尖軍工系列產品,有些科技趕上甚至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開展了形成國家工業新布局的“大三線”建設。工業化進程用20幾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工業化進程一二百年才走完的進程。農業方面的水利工程建設20幾年超過了歷史上幾千年水利工程建設的總和。這能說不是經濟建設嗎?這樣的發展速度能說是沒有效率呢?能說不是社會財富嗎?能說沒有價值嗎?可見那位作者完全是罔顧客觀事實。
至于說個人價值體現的問題,國家建設價值的體現是全民價值的集合,在新中國建設時期,因為每個人都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才有了國家建設的巨大成就。而個人沒有得到相應的價值回報,就是因為當時貧窮的中國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必須正確理解當時情況下國家與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關系。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建設,沒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國家肯定就不會快速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位作者是典型的狹隘經濟主義思想。
再把所謂的“挫傷、打擊了人們的積極性能動性”,明顯在作者看來,當年新中國的建設者是“沒有積極性和能動性”,這完全是對老一輩辛勤付出的污蔑和詆毀。在新中國建設時期,涌現出來了無數王進喜、陳永貴、董加耕、時傳祥這樣的勞動模范,正是那無數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忘我工作、忘我勞動的那一代人,才使新中國短短20幾年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出了無數驚人的世界奇跡。例如,紅旗渠創造出了當時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全國農民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全靠肩挑背負修建了八萬多座水庫等等。沒有積極性能做出這樣偉大的成就來嗎?
總之,說是計劃經濟讓人“受窮”,無論怎樣都是說不過去。既不看建國初國家貧窮的基礎,又不看發展成就,一味地說成是計劃經濟讓人“受窮”,其目的就是為了否定當時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一種別有用心。我們可以這樣說,建國初期,如果不是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的發展速度就不會這么快,人民的基本生活就不會都得到有效保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