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特別是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把他抬到了新中國的“圣人”的寶座上。魯迅是不是受之有愧,且不論,但就魯迅開中國白話小說之先河,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在當時,無論是成就和名氣,能夠出其右者,恐怕還沒有。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受到某種人的尊敬。特別是他文學的思想傾向性,戰斗性,頗遭某些文人的詬病,常常遭到攻擊和否定,陳源教授是其中之一。
當年的陳源教授,在文壇也非等閑之輩。在否定魯迅的時候,也與眾不同,顯得老辣。他曾一本正經地說:“我不能因為我不尊敬魯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說他的小說好,我也不能因為佩服他的小說,就稱贊他其余的文章。我覺得他的雜感,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沒有一讀之價值。”(《現代評論》七十一,《閑話》。)
對于篤信“中庸之道”者,或者在“第三種人”看來,這可能是十分“公允”而不偏不倚的文字。從字面上看,陳源教授對魯迅畢竟沒有“徹底否定”,也沒有“全盤否定”、“否定一切”。相比一些人的“徹底否定”和“否定一切”,甚至造謠、謾罵來,難道不是技高一籌,更具殺傷力么?
但是,魯迅對陳源的那些“肯定”和“贊譽”卻一點兒也不買賬,一眼看出包藏的禍心,隨以筆墨相迎,予以揭露,沒有更多辯解。高手之間過招,把招數拆穿,足矣,用不著再說更多的話。說多了,反而顯得跌份。
魯迅認為,陳源的招數,“也還是死了已經兩千多年了的老頭子老聃先師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戰略,我并不感服這類的公評。陳西瀅也知道這種戰法的,他因為要打倒我的短評,便稱贊我的小說,以見他之公正”。(《三閑集.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
在魯迅去世半個世紀之后,一個叫做朱大可的博士,用“他的《吶喊》《彷徨》《野草》《墳》和《故事新編》具有無與倫比的魅力”,否定魯迅的雜文,否定“上海魯迅”。與陳源的戰略相比,并沒有創造性。不過是依樣畫葫蘆。
朱博士的戰略,究竟是跟前輩學者陳西瀅學的,還是從智慧老人老子那里得到的真傳,不好判定。不管怎么說,還是魯迅說的,“老譜將不斷的襲用”的預言在他身后得到了驗證。
魯迅、陳源,畢竟都是精通“國學”的學子,與時下號稱國學 “大師”的人相比,并不遜色。陳源如果沒有讀過兩千年前經典《老子》,也不會從老子那里獲得智慧或者靈感,在攻擊魯迅的時候采取先“肯定”,再“否定”,意在“否定”的戰略。魯迅如果不讀《老子》,或許弄不清楚陳源的“套路”。這種“套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已經普及到了國人。即,在“但是”之后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在“但是”之前,一定說的是一大堆的好話,贊揚的話,甚至是言不由衷的吹捧的話。這種方法,現在已屬“小兒科”,人們已然覺得不新鮮。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內涵的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僅當年的陳源與現在的朱大可在否定魯迅的時候用上了,而想到一些人在否定毛澤東,“非毛”的時候,用的不也是這種戰略么?
當一些人要否定毛澤東的晚年的時候,一定要贊賞他晚年以前的“豐功偉績”,以示公允。至于他們是不是讀過《老子》,知道“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戰略,有的未必。打牌、打高爾夫有興趣,讀書未必有興趣,讀魯迅恐怕就更沒有興趣。
說起來,某些人肯定毛澤東的“早年”,還真不是為了毛澤東。那對于逝去的毛澤東本人也沒有絲毫的意義,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因為一些人的歷史與毛澤東的那一段歷史密切相連。否定了毛澤東的那一段歷史,也就否定了他們自己的那一段歷史。而毛澤東的“晚年”則不然,有的“靠邊站”,有的受“批判”,還有更嚴重的。是毛澤東“晚年”制造的“災難”的受害者。因此,否定毛澤東的“晚年”,其實同樣是肯定他們自己。
不過時代畢竟不同了,當年陳源用“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戰略對付魯迅,被魯迅識破。半個世紀之后,當一些人用同樣的戰略對付毛澤東的時候,毛澤東已經作古。不能像魯迅對付陳源那樣對付否定,甚至是“徹底否定”他的人們。有人用這種戰略或者說“套路”或許是唬那些曾經“迷信”過毛澤東的“庸眾”、“愚氓”。無奈,“庸眾”、“愚氓”比一些人想象的還愚不可及。那種戰略之于他們,從一開始就不那么靈,就不買賬。信者自信,不信者自不信。
欲蓋彌彰。用不著婆婆媽媽的嘮叨、解釋。若像朱大可那樣,把魯迅罵完了,罵夠了,罵過癮了,最后還聲稱是魯迅的“孩子”,又好像多么的愛戴魯迅,就有點虛偽,甚至滑稽了。這點,就很不像陳源,在人格上就有點“下三爛”,甚至連阿Q都不如了。
阿Q已經很沒有尊嚴了,但見阿Q在與人對陣打架的時候,還常常以“老子”自居,以濟拳頭之軟。朱教授卻是一邊罵魯迅,一邊以魯迅的兒子或者孫子自居,以濟文藝批評之窮。與朱先生相比,阿Q好像更懂得做人的尊嚴。阿Q是魯迅在小說中虛構的藝術形象,朱先生是現實中的真實存在。到底是現實的朱先生與百年前虛構的阿Q不一樣,還是有博士學問的朱教授與目不識丁、連個“〇”都畫不圓的阿Q不一樣。居住在象牙塔里的大學教授與淪落在土谷祠、靠打短工過活的阿Q同樣是人,他們之間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罵完魯迅的朱博士,即使還想做魯迅的“孩子”,即使心是真誠的,還有人相信么?或許有人信,反正俺不信。
這是多年前的一篇短文。翻出來,不知可否值得一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