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多數時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但是它偶爾也會露出猙獰。我們都知道,毒與賭是極具成癮性的惡習,而消費也可以上癮,也可發展為不能自控乃至六親不認的地步。
近年來,癡迷于網購的剁手黨非常普遍,由此引發的家庭矛盾也屢見報端。成癮者明知自己過分卻無法自拔,常常在眾叛親離之后方才有悔意。
前幾天,又有一條不起眼的新聞#父親不堪重負殺死網購欠百萬女兒#,一度沖上熱搜但很快就撤了,可能是刑事案件不愿形成負面導引,同時也說明類似的情況比較普遍,一旦引發效仿波及面太大。
上海女青年劉娟(化名)月收入僅三千元卻沉迷網購,三年里欠下百萬債務,她不僅向同樣收入不高的父親張口,還借遍親戚,更欠下巨額網貸等債務。父親拿出10萬積蓄并借錢40萬幫女兒還債,最終忍無可忍,在一次口角之后將水果刀扎進她的胸口……上海二中院以自首情節對父親從輕處罰,判有期徒刑15年。(紅星新聞)
一個悲劇發生了,而無數家庭或許正在悲劇的邊緣。入不敷出卻管不住超前消費的青年多嗎?太普遍了。走進大學校園問問,哪個不欠借唄花唄,哪個不知什么白條,種種為青年人定制的網貸、小貸大行其道,無孔不入。
青年人又不要養家糊口,借錢消費都不是剛性消費,而是面子消費、奢侈消費。買買買最后買出了快感,買成了習慣,網絡借貸又那么容易,就像流沙一樣舒舒服服陷入,卻再無拔腿之機。這一惡習最開始的源頭,就是消費主義的洗腦,徹底改變了青年一代的三觀。
在從前,消費觀念是一代傳一代的。我們中國人講究的就是量入為出、勤儉節約、重視積蓄。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雖面臨改革開放、個人消費品興起,但總體上仍然秉持從小來自家庭、社會的三觀教育,大多數都非常勤儉刻苦。
90后、00后在越來越富裕的社會中長大,消費主義思潮開始大行其道,網絡言論的洗腦也漸漸取代了父母的言傳身教,甚至一部分暴發戶家長本身就提供了錯誤的引導,為孩子提供各種奢侈消費,毫不顧忌其校園影響反而樂于以此建立優越。
網絡思潮是成功者書寫的,但為此買單并成為炮灰的是普通人。不知從何時起,子女對父母的心態從體諒感恩變成了埋怨仇恨,校園里攀比之風盛行,打小孩一上初中懂一點事,就知道追求耐克阿迪,再也看不上國產球鞋。上大學必須是蘋果三件套,家再窮也得辦齊。女孩子被輿論教導“富養”,從小用貴東西見大世面,將來不被窮小子騙走。
富家富養那是正常,窮家富養那就是災難。小時候可能就是千八百的名牌鞋子衣帽,長大點之后名牌化妝品、包包,那可都是無底洞。曾想盡力為孩子提供最好,抵不住消費門檻越來越高,普通人家總有撐不住的一天,但孩子的惡習和觀念已經成型,他們卻不可能收手。
向父母伸手不再被視為羞恥,甚至二三十歲結婚的年齡,還在坦然比較彼此的家庭能給多少首付,并公然歧視無力資助子女的普通家庭。
一個月入三千的小職員是買什么東西能累積百萬巨債,當然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而如果她對照網上那些動輒曬出數萬包包的名媛來說,可能絲毫也不覺得自己過分,甚至覺得自己很苦,無法享受花一樣的青春。
過去的教育,青春是用來奮斗,而今天的教育,青春是用來享受。錢花完了可以借,而青春一去不復返。女孩子不愛自己,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愛,女孩子不讓對方花錢,對方也不會珍惜。所有的話術都在引導青年超前消費,借錢消費,讓他人為自己消費……用消費定義所有幸福,把一切苦難歸于沒錢消費。已經從底層開始構筑了一整個三觀體系來自圓其說。說是三觀,其實只有消費觀一觀,通過污名和抹殺,讓很多傳統價值觀消失在了一代人的字典里。今天你跟他們說奮斗,說勤儉節約,說先苦后甜,所有的傳統價值,他們都已經有了一套與之詭辯的說辭,消費主義宇宙已經無懈可擊。
當然它不是真的沒有漏洞,只是它利用了人類的弱點,驅出了青年人自私、懶惰、貪圖享受之基因,誰不愿理所當然地不勞而獲?誰不愿不受譴責地當一個巨嬰?向上爬坡很難,往下出溜太容易了。從前的中國人刻苦奮斗是因為生存環境惡劣,敗家要挨罵,而今天的消費主義歪理體系使他們擺脫了衣來伸手的內疚,甚至反過來辱罵含辛茹苦的父母沒有本事。能把最愛你的人逼得揮刀相向,是有多么過分而不自知。
借錢消費而毫無自責的青年已是行尸走肉,消費主義榨干了他們的靈魂,大佬依然侃侃而談,而他們死得無聲無息。
作者:紙上建筑
公眾號:紙上建筑
2022年11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