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入主推特后的一周,直接宣布一次性裁員50%,這才是真•滅霸•資本家的標準操作,不管員工是不是每天工作12小時,該裁就裁,簡直是標準的壕無人情味。
說實話,以前國外科技公司所標榜的Work-Life Balance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他們更多采用職業經理人制度,由董事會任命CEO,授權CEO經營,市場還在不斷膨脹,又面對市場競爭,需要用優厚的條件招攬人才。
如果一家科技公司已經做到事實上的壟斷,市場增長到頂,已經成為現金奶牛,又被資本家直接持有并管理,那情況就應該是馬斯克這樣。
比如推特最早的CEO是創始人Jack Dorsey(杰克多西),然后他在2008年擔任董事長,CEO由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擔任;
2010年10月-2015年6月,職業經理人Dick Costolo擔任CEO,然后他跟一代CEO杰克多西走得很近;2015年開始,Jack Dorsey(杰克多西)再次擔任CEO,重新掌權。
2021年11月底,多西卸任推特CEO后,由年輕的CTO,印度人Parag Agarawal擔任推特CEO,然后干了不到一年就被馬斯克炒掉,估計能拿近億美元的賠償金。
這位印度大兄弟挺傳奇的,因為他是1984年出生的,比張一鳴還要小一歲;看他的履歷,他2005年從孟買印度理工學院畢業(跟我同年畢業)。
然后大兄弟赴美國讀了斯坦福的CS博士,2011年畢業加入推特,僅僅花了十年時間,就從基層開發做到了CTO乃至CEO,再被光速裁員拿高價補償,簡直是開掛人生?!抖潭淌?,從草根機器學習工程師做到 CEO,Twitter新掌門人的職場開掛史[1]》
但是2011年,印度人Parag Agarawal進入推特的時候,推特還不到1000人,還是個小公司,全球擁有2億用戶;《Twitter董事長稱全球用戶數已突破2億_互聯網_科技時代_新浪網[2]》。
2019年,推特日活1.26億;到2021年,推特的月活為2.29億,但是員工數量已經達到7000人;而Tiktok的月活在2021年9月已經超過10億。
雖然月活用戶沒怎么明顯增長,但是員工增長得很快嘛。推特的員工數為什么會不斷膨脹?
在職業經理人模式下,對于這種以服務業為主的IT公司,只要利潤還說過得去,不管是高層、中層、基層領導,都期望擴大自己團隊的規模,通過招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嫡系扶起來,增加自己的權力,沖淡元老的話語權。
領導招了人之后,首先需要把他們分到一個個小部門去,把原有的業務拆分給這些小部門,接下來這些小部門為了保持自己的存在感、維持團隊向心力,就會開始主動或被動地建立部門墻。
舉個例子,2019年,某大廠負責中標了一個頭部客戶的云平臺、數據中臺、技術中臺,這是一個每年將近兩三個億的生意盤子。
負責這個客戶的A部門,一開始只有6個人,只有一個Team Leader,管理銷售加售前,交付團隊跟其他團隊共享;中標之后,A部門先把交付的活兒拿過來了,招了一個人做交付;
第二年,發現活兒越來越多了,于是A部門開始大舉招聘銷售、售前和交付,接下來自然成立了銷售團隊、售前團隊、交付團隊,每個團隊5、6個人,各有一個Team leader負責,原來A部門的Team Leader也就成了總監,管理這幾個團隊
這時候圍繞著責任的扯皮就已經多起來了,銷售希望售前多干點,售前希望交付多干點,交付希望銷售和售前別玩命承諾,這就產生了團隊墻。
但翻越團隊墻沒什么難度;團隊之間如果出現扯皮,可以找A部門的總監仲裁(Team Leader的Leader),總監把幾個團隊領導拉過來說說,也就把矛盾化解了。
第三年,這個生意更多了,達到了每年10個億的水平,A部門也順理成章升級成事業部,A部門的總監也升格成了事業部老總,掛上了副總裁的Title。
水漲船高,原來的TL也都升了總監,手下都管著3個小團隊;銷售總監分管了集團總部HQ團隊、華東團隊、華北團隊、華南團隊;售前總監分管了數據團隊、云平臺團隊、區域團隊和行業解決方案團隊;交付總監分管了華東、華北、華南三個交付團隊。
到了這個時候,整個A部門有1/3的時間不得不花在內部溝通、拉通、對齊、扯皮、協調上了;中標了大家要扯皮分功勞,干活了大家要拉通分任務,出事兒大家要撕逼分責任;
比如售前的解決方案材料是絕對不可能直接給銷售的;銷售在投標時想投低價,交付一般都表示不支持;又如華東團隊的銷售跟華北的客戶關系再好,華北團隊也不愿意把客戶交給華東團隊;所以,扯皮是無止境的。
部門墻一旦建立,就只會越壘越高;然后跨部門之間就產生了大量的溝通和協作需求,這些活其實屬于Bullshit Job(毫無意義的工作),但這樣也就顯得大家都很忙,工作很飽滿了。
那為什么要成立這么多團隊?因為一個領導者的管理半徑,平均是7-10個人,團隊太大的話,普通人就管不過來了,不得不分權管理。
你看解放軍里面一個班大約8-10人,有班長和班副;一個排有三個班,有排長和副排長;一個連有3-4個排,大約在120人左右,一個營有3-4個連,大約500人左右。這就是現實。
所以,任何從事智力密集型產業,盈利能力可觀的科技公司,人數都會迅速增長,直至發展成創始團隊無力掌控的一龐大組織;
等到一個公司開始由董事會聘請職業經理人當CEO的時候,只要職業經理人能夠維持一定的利潤率(即便是負的),既然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錢,多招點人算什么呢?
我用這么長的篇幅講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明,每一個看似高大上的科技公司,像推特這種,內部都會有部門墻存在,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在內部溝通上,而且都會玩命招人。
畢竟只要我能養5個下屬,我就是基層領導;只要我能養30個下屬,我就是中層領導;只要我能養100個人,我就是準高層領導——如果能花公司的錢維持團隊,那我一定會招滿上限。
但只要公司人數的增長超過一定量級,那么協作的難度就會顯著增加。比如800人規模的公司,大約有30%的時間花在內部,有效人力為560人;1000人規模的公司,大約有40%的時間花在內部,有效人力為600人。
對于老板來說,我增加了200人的成本,但是有效人力卻僅僅增加了40個人,因為額外增加了管理成本、協調成本、知識傳遞成本,這些工作都屬于Bullshit work,毫無意義。
但是人多了,看起來也是人多勢眾、井井有條的,也能給投資人更大的想象空間,所以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也同樣喜聞樂見員工的增長,即便效率低點,沒準也能大力出奇跡呢。
你看微博月活用戶5.82億,員工6000多人了,這成績也比推特好看點。微博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_新浪財經_新浪網[3]
但是董事會能忍,馬斯克不能忍。馬斯克用440億美元收購了推特,并且完成私有化之后,他就成了真正的資本家;這些員工人吃馬嚼的,都是本來歸屬于馬斯克的利潤。
其實馬斯克直接大刀闊斧地砍掉一半非核心員工,以及90%的管理層后,對推特核心業務的運營恐怕真的沒什么影響;部門話事人變少了以后,說不定部門墻還變低了呢。
如果馬斯克能選出一批管理半徑超過20人的高手來管理,那么推特可以變得非常扁平,基層領導帶20人,中層領導就可以帶400人,高層領導理論上可以順利管理8000人;管理者顯著減少,部門墻也自然低了很多。
互聯網壟斷地租
畢竟,有3700人失去了工作這個事,并不會影響資本家的收益;因為真正創造利潤的,是全球用戶的共識。
只要用戶習慣在推特上發酵輿論,哪怕只有1000名員工負責運維推特,推特也同樣是一只會下金蛋的鵝;所以,馬斯克敢于毫無顧忌地裁員。
像推特這種借著社交網絡的東風興起,搶占了用戶心智和認知的科技公司,他營收的本質是互聯網地租,就像用戶去趕集,然后廣告主想擺攤吆喝,就要付攤位費。
還是放下馬斯克,拿起馬克思吧;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推特并不是在剝削員工剩余價值,而是董事會取得了Cyber空間的壟斷地租。
現在馬斯克把這份壟斷地租握在了自己手里,也不想用自己的錢養額外員工,更不需要在意有3700人直接失去工作。
如果把推特的收入視為壟斷地租,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屬于全民共同所有,那么可以視為國有企業,需要承擔企業責任,提供就業崗位,可以不給員工高薪,但可以給員工提供足夠的閑暇。
既然部門墻是不可避免的,最好的解決方案把員工視為公司資產,進行「三灣改編」,剔除害群之馬、尾大不掉之人,讓兵將分離,避免山頭化即可。
直接裁員一半,向社會輸送3700名「高級」人才,從此管殺不管埋,這種資本家的做派,真的太難看了。
這張圖,就是2021年,馬斯克前女友Grimes與馬斯克分手后,在洛杉磯街頭讀馬克思《共產黨宣言》的照片,跟今時今日的事一起服用,諷刺感拉滿。
從美國無產階級打工人的角度來看,是時候放下馬斯克,拿起馬克思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