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6個軍共18個師跨過鴨綠江赴朝鮮前線,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0月25日,志愿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后的第一仗。
對于出兵朝鮮,中國早有明言,美國侵入朝鮮,危及到中國的安全,美國妄圖控制朝鮮,并擴大戰爭的行為,必將導致嚴重后果,中國人民不會袖手旁觀的。中國還明確劃了紅線,韓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美軍過線我們要管。
然而,中國的警告被美國當成了耳旁風。麥克阿瑟嘲笑中國的武器裝備比朝鮮的人民軍還差,聲明不過是虛張聲勢,甚至放言,如果中國軍隊渡江入朝,將切斷中國軍隊的后勤保障,讓中國軍隊吃雪。麥克阿瑟還拍著胸口向杜魯門保證:第一,中國人不會參戰;第二,中國按現在的軍力即使參戰了,我也能打贏。
客觀的說,麥克阿瑟對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的評估大體上是正確的,與美軍相比,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確實差太多了,更沒有多少飛機、大炮、巨艦和坦克。但中國人有比這些更重要的,那就是骨氣!
骨氣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骨氣卻是萬萬不能的。別的不說,就連蘇聯基本都是能不招惹美國就盡量不去招惹的,否則就不可能臨時變卦暫緩提供原先承諾的空中掩護了。說白了,還不就是怕了美國。
蘇聯關鍵時候掉鏈子,那就自己上。當然,有骨氣不代表頭鐵,打美國自然不會像后來打印度大手一揮“掃了它”那樣瀟灑。戰爭,向來都是國之大事,事關生死存亡,可不是開玩笑的,更不要說跟美國打了。
胡喬木曾說,“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毛主席很難下決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軍入朝作戰,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教員內心的糾結和煎熬可想而知。
最終,教員還是下定了出兵朝鮮的決心并說服了其他同志,因為這一仗實在是非打不可,就像他對斯大林說的那樣,“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彭德懷元帥同樣說過,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邊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換言之,如果不想在朝鮮硬懟美國,就要做好在本土和美國交手的準備。既然早晚要打,那晚打還不如早打,至少能打美軍個出其不意,措手不及。
戰爭是充滿偶然的,不過,自稱“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教員既然決定出兵朝鮮,說明他至少有了八九成以上的把握。據李銀橋回憶,為考慮出兵不出兵,毛主席曾連續幾天不能入睡,吃安眠藥也睡不著,屋子里整天煙霧繚繞。
這就是毛主席,“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是他的名言,打是肯定要打的,但怎么打、什么時間打,這些,他不能不反復推敲。
兩年多后,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將軍”。美國人承認,“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御能力之中,美國及其盟國再清楚不過看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結局,教員早就預料到了。
朝鮮戰爭讓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如果說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沉淪的開始的話,那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就是現代中國崛起的開端。整整110年,近兩個甲子的輪回,在戰爭中倒下的中國人通過戰爭重新站了起來。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就是新中國打出去的第一個拳頭,這一拳打出了中國人的精氣神,打出了新中國的和平環境,打得美國暈頭轉向,打得四方宵小心驚膽裂,讓世界知道了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對于抗美援朝的勝利,教員是這么評價的:“抗美援朝這一仗,我們不僅打出了軍威,也打出了國威。通過這一場戰爭,我們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那些過去瞇著眼睛看我們的一些人,也不能不正視我們的國力軍威了。戰爭結果的影響,不僅是國際的,也是國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大大地鼓舞了我國人民,人民群眾的那種建設國家的熱情,空前地激發出來了。由此看來,這場戰爭,還是打的值得的。”
除了精神面貌的改變,還有更“實惠”的。抗美援朝以及后來的中蘇“蜜月”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彭德懷元帥就曾說,打了一場抗美援朝戰爭,解放軍整體換了一次裝備。此外,蘇聯的援助還極大地加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客觀的說,沒有蘇聯的援助,不說不可能吧,至少中國是很難快速實現從一個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
這兩年,中國抗疫表現一枝獨秀,我們應該明白,這是離不開當年打下的工業基礎的,該不會有人會天真的以為日產數億口罩的產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換句話說,那場戰爭的福利我們已經吃了70年了,而且注定還會繼續吃下去。
主觀為自己(保家衛國),客觀為他人。蘇聯自然不是“活雷鋒”,大規模援助是因為中國出兵朝鮮客觀上幫助了蘇聯,這個賬蘇聯得認,這個情蘇聯要還。
抗美援朝結束后,彭德懷在審閱軍隊內部文稿文件時,只要看到類似對蘇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友誼的無私援助表示衷心感謝”這樣的文字時,彭德懷總是把“無私”二字劃掉。沒有人比這位共和國元帥更清楚,蘇聯海量援助的每一個盧布都是志愿軍用血、用命換來的。
致敬最可愛的人!!!
回過頭看,抗美援朝贏了自然好處多多,可萬一敗了呢?“未慮勝先慮敗,未慮得先慮失”是常識,戎馬半生的教員自然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敗了肯定要有人背鍋,可這么大的鍋除了教員誰背得起呢?
所以,如果純粹從個人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員斷沒必要選擇出兵朝鮮,他都已經是偉大領袖了,別說無可撼動,連懷疑的人都沒有一個,贏了難道還能比偉大更偉大?而一旦輸了,新中國的處境如何暫且不說,至少他個人的威望會受到極大沖擊。
就在這種情況下,教員不僅決定出兵朝鮮,還毅然將毛岸英送到了朝鮮戰場,只能說明他早已拋開了個人得失。對于派毛岸英去朝鮮戰場,教員是這么說的,“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是誰,憐子之心都是一樣。如果我不派我的兒子去,而別人都像我一樣,自己有兒子也不派他去上戰場,光派別人的兒子去上前線打仗,這還算是什么領導人呢?”
最終,中國贏得了戰爭,贏得了蘇聯的傾力援助,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而教員,還是原來那個偉大領袖,只是失去了唯一健康的兒子,自此只能一個人默默收藏岸英的遺物,而這一藏就藏了27年。直到1990年,工作人員整理老人遺物時才發現,老人竟然瞞著所有人,一直默默地珍藏著毛岸英的遺物——兩件棉衣、一雙襪子、一頂軍帽和一條毛巾。唉,萬箭穿心不似這般苦,此生煎熬難與外人吐啊!
對于毛岸英的犧牲,教員是這么說的,“岸英是我的好兒子,他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了。當我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時,我的內心是很痛苦的。我有三個兒子,一個兒子丟了,一個兒子廢了,就這個兒子,我一直很喜歡他,可是,他……”
這兩年大多時間花在了打公知上,很少寫這樣的文章了。說實在的,不是不想寫,而是不敢寫,因為每次寫完心情都要壓抑好多天。說不出來為什么,一想到主席和岸英,我就是難過…
今天是岸英同志百年誕辰,我很想念他,也很想念他偉大的父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