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精神”是廣大知青跟隨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符合當今主流價值觀的方向,仍需弘揚和光大。
一、“知青精神”是客觀存在的
“知青精神”是知青群體投身于農村、邊疆建設的產物,是這種實踐的主觀意識和行為的積極向上的能動反映。這里的“積極向上”,是知青群體和個人在這段與共和國共命運的特殊經歷中的本質和主流的反映,它來源于實踐,又抽象于實踐。
“知青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一代知青義無反顧地為國家、為人民揮灑熱血、奉獻青春的豪情,他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是知青經歷的本質反映,也是知青歷史的主流寫照。它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曾有過知青經歷的人的共識,這種感受和領悟還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與日俱增。
由于知青各自的實際狀況及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對自身知青經歷的感受不同,現在對“知青精神”有不同的歸納或提練,當然也包括一些不贊成的聲音,這都是正常而有益的。我們不能企求得出大多數知青能夠認同的“知青精神”的精彩話語或高度凝煉,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客觀存在的“知青精神”的較為深入的研討,各抒己見,平等交流,求同存異,則能更多更好地反映廣大知青的共同心聲,以體現適合歷史真實的知青精神風貌,并展示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知青正能量。這不僅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方向,也是我們這一代老知青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
二、“知青精神”是在知青上山下鄉進程中產生和發展的
沒有上山下鄉,就不可能有“知青精神”,這是毫無疑義的。而知青上山下鄉,是新中國建立以后前30年多年黨和國家推進實施的一項重要工作,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也是毫無疑義的。
我們經常說,“知青”這一代,深深地烙刻著新中國的印記,他們見證了新中國的燦爛,也經歷了新中國的艱辛,他們更身臨其境地直接參加了改變新中國“一窮二白”面貌的偉大實踐。在如何評價新中國建立以后前30年歷史的問題上,黨和國家早有定論,即這是“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奮斗,是黨和國家歷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
在這期間,廣大知青聽從黨的召喚、為國家分憂而奔赴廣闊天地,戰天斗地、艱苦拼搏、無私奉獻,他們用忠誠、用青春、用熱血鑄就的“知青精神”,與黨和國家這一段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這也正是“知青精神”具有強大生命力,在當今仍然需要繼續弘揚和光大的根本所在;也正是知青上山下鄉在中國大地已經結束40多年之久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老知青積極參與后知青時代各項活動的動力所在。
三、“知青精神”的弘揚離不開對知青歷史的真實記錄
就知青個人而言,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也無論是蹉跎的還是無悔的,這一段歷史都是寶貴的人生經歷,都是難以磨滅的個人記憶。而作為知青群體的集體記憶,則不是個人記憶的簡單相加,它是依托并超越個人記憶而生發出的較高層次的記憶,它是社會記憶、國家記憶的重要基礎。
社會和國家對這一段歷史記憶的內涵也不僅僅包括知青這一主體,同時它還包括與之緊密聯系的知青家庭、社會各界、學校教育,以及從上到下的黨政機構和城鄉基層組織等,還涉及到從動員、安置、教育、管理、保護等知青工作,以及這些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反饋和完善等各個環節。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段歷史記憶的外延也不僅僅包括中國當時所面臨的國內外經濟、政治、社會、國防等現實環境,以及影響和制約這些現實狀況不斷發展變化的諸多主客觀條件和因素,同時它還必然涉及這些現實環境和狀況賴以產生的歷史的、社會的和思想的根源和癥結??陀^真實地記錄和展現知青上山下鄉這一龐大系統工程的方方面面,正確地總結與反思這一段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這無疑構成對這一段歷史的社會記憶、國家記憶的基本框架。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唯有站在國家全局和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觀察認識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方可獲得對這一特殊時期出現的特殊事件的真諦與本質。我認為,這也是今后深入發掘、不斷拓展、堅持弘揚“知青精神”的應有之義與重要途徑。因為,脫離知青歷史的“知青精神”和回避“知青精神”的知青歷史,都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四、“知青精神”在后知青時代的延續與發展
知青時代產生“知青精神”,后知青時代是知青時代的延伸與發展,而知青時代產生的“知青精神”能夠在后知青時代得以如此的延續與發展、弘揚與傳承,這完全在于“知青精神”的當代價值。
對“知青精神”的歸納與總結現已有很多,我認為其靈魂可濃縮為“為國分憂、無私奉獻”8個字。“為國分憂、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知青精神”,不僅實錄了一代知青的青春足跡,而且展現了一代知青的精神風貌,是這一代知青參加改變共和國“一窮二白”面貌偉大實踐而書寫的一頁精彩篇章。它既是對歷史的回味,又是對現實的品嘗;它既是昔日青春記憶的線索,又是當今情感寄托的紐帶,也是后知青時代連接五湖四海知青的重要橋梁。
在當今,是什么力量能夠將全國各地的眾多老知青團聚在一起,共同搞研討、談歷史、搞文娛、去旅游、講養生、話健康?我認為,最基礎的力量就是我們有知青上山下鄉這個共同的經歷,最根本的動力是蘊涵在這段經歷中揮之不去的“知青精神”。正是因為如此,才連接了我們,才凝聚了我們,也才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晚年生活。
鐫刻在共和國豐碑上的“知青精神”,是知青群體用忠誠、用青春、用奮斗鑄就的,是中國知青跟隨共產黨不懈奮斗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精神財富具有永恒的價值,永遠彌足珍貴。
(作者孫成民,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開江縣紅巖公社插隊落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