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之一的顧誦芬能成為飛機設計大師,與他從小制作航模的經歷密切相關,國外著名飛機設計大師也是從制作航模起步。國內外相關經驗與顧誦芬院士成才經歷均表明,被學校、家長拋棄的航模、海模、車模等課外科技活動,對培養孩子的科技興趣特長與科技創新能力幫助很大。我國科技人員科技創新能力之所以不夠理想,類似顧誦芬那樣的科技創新大師過少,是與學校不重視開展航模等課外科技活動,不重視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密切相關。所以與其讓學生用過多時間學英語與藝術,倒不如如用于航模等課外科技活動。
與作為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之一,也是航空界唯一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顧誦芬,他的成才之路對培養中國中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與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飛機設計大師從做航模起步
時隔80年,顧誦芬仍對七七事變時,日軍轟炸的那一幕記憶深刻。那一年,顧誦芬7歲,是燕京大學附小的一名小學生。從那時起,“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這個念頭,深深扎根在顧誦芬心中,而他的這個夢想正是從做航模起步。
10歲時,顧誦芬第一次接觸飛機模型,是一位堂叔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但很快被他玩壞了。開明的父親帶他到上海一家外國人開的店里買了一個更堅固的航模,飛了幾次,撞到墻上、屋頂上,也壞了。航模的很多材料當時國內并沒有,顧誦芬自己想辦法,找相似的材料替代,按照當時《小學生文庫》中對航模的介紹自己動手修理。漸漸地,他學會了自己做航模。
特別要強調一點的是,據顧誦芬回憶,之后的寒暑假,除了寫作業,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與航模相伴。放假的時候,當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玩的時候,他卻沉浸在了航模的世界里。這與如今的中小學生把主要課外時間用于學生英語、學藝術形成鮮明對比。
高中畢業后,立志航空報國的顧誦芬報考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三所大學的航空系,結果全都達到了錄取標準。最終選擇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工程系。
顧誦芬始于小學生的做航模經歷,培養了他對飛機的濃厚興趣與創新思維能力,為他日后成為飛機設計大師打下了堅實基礎。.
前蘇聯解體之前,其航空工業與美國同樣發達,蘇、美兩國航空工業發達的共同之處是高度重視中小學生航模制作活動并從中培養出大量航空人才。
前蘇聯一直大力提倡開展航空模型活動,提出了“從航模到滑翔、從滑翔到飛行”的口號。
美國早在1913年就有民間航模團體,發展到現在已有1000多個基層俱樂部和18萬會員。在1986年的第59屆全美航模比賽大會上,百忙之中的里根總統曾親自寫信祝賀,信中說:“航空模型已經繁榮了60多年,你們從事的活動既富有樂趣又有教育意義,愛好這項運動的人所學到的東西遠不止如何放飛和維護他們的模型飛機,我完全相信參加比賽的許多年輕人今后將成為飛行員、航空工程或者其他專業人員中的佼佼者。”
二 重溫小平同志的名言
1984年,上海微電子技術應用匯報展覽會,幾個少年正在電腦前為觀眾進行演示,13歲的李勁也是其中之一。一位老人走到他身后停住腳步,微笑看著李勁熟練地操作——這位老人就是到上海視察的小平同志。其間,小平同志和藹而堅定地說道:“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光陰荏苒,倏忽而過。當年為鄧小平做計算機表演的娃娃們早就長大成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之一的李勁在初三時,參加了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國青少年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并獲得了一等獎,高一結束時就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開始了計算機的系統性專業學習,如今他已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小平同志的一句“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名言,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
小平同志這句名言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與科技特長必須從小抓起,計算機如此,航模制作也是如此。航空模型制作活動一直是深受學生們喜愛的一項課外科技活動,在學習航模制作和放飛的過程中,他們可以了解到飛機為什么會飛?螺旋槳為什么會產生拉力?發動機是怎樣工作的?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他們可以學到和掌握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飛機結構、發動機構造和原理、無線電原理等多方面科技知識,還可從中了解和掌握各種加工工藝。動手做是航空模型的基礎,在活動中要學會制圖、木工、粘接、復合材料加工、表面處理、油漆、電工以及車、鉗、刨、銑、磨等各種加工技能。不僅是航模,海模、車模等各種模型的制作也是如此,以這些模型制作為代表的課外科技活動對培養中國學生的科技特長與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顧誦芬院士是其中一個杰出典型。
三 航空模型活動的萎縮與課外英語班、藝術班的火爆
總的來看,盡管航模等課外科技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科技興趣特長,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益處多多,但令人憂慮的是學生航模等課外科技活動進入新世紀后一直呈萎縮狀態。2020年暑假,西部某大城市青少年宮辦了四十多年的航模班悄悄停辦了。這是該市青少年宮堅守到最后的、唯一一個科技興趣班。此前幾年中,青少年宮已相繼停辦了航海模型、車模、電子、生物等各種科技興趣班。停辦的原因是沒有中小學生參加,這并不是學生不喜歡,而是家長及老師出于升學等因素考慮而不喜歡。正如某市青少年宮的一位指導老師說,他不止一次地看著孩子淚眼汪汪地被父母從他輔導的航模班帶走,極不情愿地走進英語、藝術之類的培訓班。看著許多好苗子可能從此就告別了航模,他的心中一片惋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青少年宮舉辦的少兒英語、各種樂器、繪畫、書法、唱歌、舞蹈等英語、藝術方面培訓班卻異常火爆。周末,每天都有近數千名中小學生參加英語方面培訓班。
其實這種現象在全國具有普遍性,在2021年七月教育減負的“雙減”政策推出之前,各類社會培訓機構最火的是英語培訓班與各類藝術培訓班,“雙減”政策推出后,盡管校外英語培訓受到嚴格限制,但校內英語主課地位未受任何影響,學生學英語負擔仍很重。此外,“雙減”政策并未涉及校外各類藝術培訓,各類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之類藝術培訓仍舊很火。
四 培養中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遠比學英語、學藝術重要
2021年7月教育“雙減”政策的推出,表明了中央對學生減負的高度重視。眾所周知,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在各科目中,學習量最大、學習負擔最沉重的莫過于外語(主要是英語),要減負首先要減學英語之負。
中國有近3億學生學英語,教育部門卻沒有考慮到有無必要讓這么多人去學英語?
成語“學以致用”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學”是為了“致用”,如不能“致用”,為何要學?而中國的英語教育則是學以不能致用的典型。
對全國近3億學英語的人來說,今后以英語為職業或在工作中需經常用到英語的人最多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剩下1%的學生在今后幾十年的工作、生活中都很難經常性使用英語,也很難與外國人打交道。但為了這1%的學生,卻強迫99%的學生也把大量寶貴時間耗費在攻讀英語上,這既是對學生寶貴時間的無用消耗,也是對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從社會分工來說是不必要的,從經濟上來講絕對是超級賠本的買賣。
在美國聯手英、澳、加三個英語盟國喪心病狂打壓遏制中國與美國快速衰落的大景下,英語重要性直線下降,英語減負勢在必行。
過去全民學英語的主要理由是向西方學習,而如今的西方一副熊樣亂象,以抗疫之亂為代表的西方之亂是愈演愈烈。如美國費城肯辛頓大街行尸走肉視頻在中國網民中引發強烈震動,費城被中國網民諷為“廢城”。美國抗疫之亂的惡果是新冠死亡總數已突破100萬大關。現在真不知道如今還能向西方學什么?如果中國在抗疫上也學西方后果不堪設想。
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一直是教育部門強迫全民學英語一個很重要理由,但現在中國還能向西方學什么先進技術?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美國在先進技術、核心技術上一直對中國嚴防死守,美國不擇手段打壓華為,強壓多個西方國家禁用華為5G設備,美國為打壓中國高端制造與科技創新已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連最卑鄙無恥的手段也敢用,孟晚舟事件的發生也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為引進、學習西方學先進技術而拼命學英語已無多少必要。
而且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一直對就讀STEM專業中國留學生采取嚴格限制措施,對與高科技產業有關的人工智能等所謂敏感專業,美國干脆禁止中國留學生入境與就讀,從留學角度也無多少學英語的必要。
所以中國今后還想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引進先進技術與核心技術純屬天方夜譚,今后只能靠科技自立自強。英語減負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更是關系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大局。在美國早已把中國視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與瘋狂打壓遏制的大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唯一的選擇,而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靠以顧誦芬為代表的具有杰出科技創新能力的人才。不僅是大師,即使普通科技人員也應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但在英語學習負擔過重與藝術培訓過熱大背景下,很多中小學生由于沒有類似顧誦芬那種在中小學時期就培養自己科技特長與創新能力的經歷,致使不少中小學生盡管能說一口比較流利的外語,還有不少學生在唱歌、跳舞、彈琴、繪畫等藝術領域的表現也很出色,然而當他們以后當上工程師、科學家后,其科技創新能力往往差強人意,只擅長模仿、跟蹤國外科技,難以成為科技自立自強的所需的類似顧誦芬那樣的創新型棟梁之材。說得不好聽點,過重英語學習負擔就是對學生科技興趣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壓制與摧殘,那又怎么能在科技創新上趕超發達國家與擺脫卡脖子困境?
從社會供求看,全國3億學生學英語,多如牛毛的英語學校、英語培訓班,再加高校多達40多萬英語專業在校生,中國那容得下這么多的英語人才,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此外,過熱的課外藝術培訓負作用也不小,導致不少學生瘋狂追星,對歌星、影星的細節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崇拜有加。但沒有多少學生崇拜“科星”(科學家),如讓他們說出幾個“科星”(如院士)的名字,簡直比登天還難。
五“雙減”后所多出的課外時間應更多用于課外科技活動
國內外相關經驗與顧誦芬院士成才經歷均表明,被學校、家長拋棄的航模、海模、車模等課外科技活動,對培養孩子的科技興趣特長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數理化等理科課程的學習幫助很大。而且課外科技活動是優秀科學家、工程師成長的搖籃,不僅是顧誦芬,像前蘇聯著名飛機設計師米高揚、圖波列夫、雅可夫列夫等,在青少年時代均是制作航模的高手。當今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強國均十分重視在學校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國在這方面的差距確是比較大。我國科技人員科技創新能力之所以不夠理想,類似顧誦芬那樣的科技創新大師過少,是與學校不重視開展課外科技活動,不重視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密切相關.。
由于“雙減”政策尚不涉及校內英語主課的減負,學生校內英語主課學習負擔仍很重。我國學生還繼續把大量時間耗費在學英語上,建議在對學生校內英語主課進一步減負的同時,把“雙減”政策推出后所多出的課外時間,應更多用于航模等課外科技活動,以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上,造就更多顧誦芬式的科技創新大師。
(作者劉云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