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熄火”了。
去年6月,小小一粒片仔癀變得奇貨可居。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片仔癀線下店均出現斷貨情形,于是限購模式開啟,每人每月限購兩粒。
自然,價格也水漲船高,價格由官方零售渠道的590元/粒,一路炒高到千余元/粒。這就意味著10粒一盒裝的,最高能賣到一萬多元。
這番炒作,最遲在2019年就開始了。那時235-270元/粒的售價,毛利高達81.99%,這就意味著在2021年年中,哪怕刨除原材料上漲的因素,590元/粒的利潤也是驚人的。換句話說,作為一件商品,其價格是遠遠超過價值的。
2021年年報顯示,僅肝病用藥(即被黃牛黨熱炒的片仔癀錠劑,再加上膠囊型)就實現營收37億元,占總營收的46%,毛利率高達81.79%。
2019片仔癀實現雙增長,2020年開門紅,2021年中更是上了一個新高度。難怪在早在2019年,財經界人士就預測片仔癀會是下一個“茅臺”。2020年,片仔癀在A股市場大放異彩,2021年7月股價飆升至491.88元/股,算是坐實了“藥中茅臺”這一稱謂。
這種藥價與股價的雙增長,顯然是極不正常的。背后的推手,顯然以金融資本為主。
現在,潮水退去,泡沫破滅,一切都被打回了原型。
在“黃牛”那兒,3g/粒的片仔癀錠劑,目前回收價格低于官方590元的零售指導價,最低的甚至跌至400元左右。
與之相對應的是,截至9月28日收盤,片仔癀股價報261.50元/股,年跌幅近40%,“藥中茅臺”走下神壇。
這次可謂是“雙跌”。
說起片仔癀,那可是大名鼎鼎。它是國家保密配方名單里獲“國家絕密級別”保護的兩款中藥之一(另一款為云南白藥),保密期為永久,目前由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獨家生產。
據傳,該藥于明末的時候,由一名宮廷御醫攜宮廷秘方流落至漳州,他按方用上等麝香、牛黃、田七、蛇膽等名貴中藥材,煉制成藥錠,專治熱毒腫痛。因該藥切片分服,每次一片即可退癀(“癀”為熱毒腫痛),故民間俗稱其為“片仔癀”。
該藥對于急慢性肝炎、無名腫毒、跌打損傷、燙燒傷等有獨特功效,也能消炎止痛,防止傷口感染,加快愈合。1988年上海甲肝爆發,因為片仔癀對肝病有獨特療效,也遭遇過一藥難求的歷史。不過那次是為治病,最近的這一次實為炒作、賺錢。
有意思的是,毛主席也幫片仔癀做過推銷。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片仔癀與楚辭集注一起被當做“國禮”相贈。之后,在日本引發了一股片仔癀熱,日本民眾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片仔癀研究會。
事實上,片仔癀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社會主義。
在公私合營之前,其產量一年僅7.6千克;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和生產規模的擴大,1963年,片仔癀的產量為57.03千克,是1956年的7.6倍;1966年地方國營之后,在外貿部門的配合下,片仔癀銷路打開,年產量增至174.09千克;到1978年,片仔癀的出口總額更是比1956年增長了158.6倍,遠銷日本、瑞士、美國、英國、法國、阿根廷以及東南亞。
后來的故事,和千千萬萬的一樣,1999年該廠完成國營向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2003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在這之下,以利潤為先,以資本增殖為動力,出現什么都不奇怪了。于是,這才有了文首提到的去年片仔癀被炒上了天價的事。
事實上,片仔癀雖然對肝病有獨特療效,但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更何況,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也不是非用此藥不可。
在輿論的熱炒之下,部分群眾將其當做禮品買,尤其南方的先富人群;另一部分人,則看準時機,左手買進右手賣出;而金融資本更是在背后推波助瀾。三兩者形成一股奇怪的合力,一步步推高片仔癀的價格。
市場上有價無市之后,真正受害的卻是那些對片仔癀真正有需求的患者,他們或者買不到或者壓根就買不起。
如此過山車似的震蕩,除了真正需要片仔癀的患者受害之外,受損最大的就是中醫的整體形象了——根本不值那個價、都是有意無意的騙子、吹噓的“神藥”一點都不神等一大堆帽子都往中醫頭上套。
可問題是,這追漲殺跌背后的機制,其實是金融資本運作的邏輯,它在普洱茶、房市等許多方面都一再上演著。
這分明是市場與資本的惡,怎么最終又得中醫來背鍋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