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新冠疫情阻斷國際旅行而且我已成為一個美國公民,我們一家將會永遠離開美國,以后一點都不想回來······如果還有選擇,我不會歸化成一個美國公民,我后悔了。我所經歷的不但毀了我的學術生涯,也毀了我的美國夢。
一個名為“亞裔美國學者論壇”的組織,剛剛發布一份有關美國華裔科學家艱難處境的調查報告。開頭這小段話,就是其中一個華裔學者“夢斷美國”的自我講述。
這個自稱曾獲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杰出獎項的學者,說他已經放棄在美國的學術職位:
至于原因,概括而言就是美國國內“反華氛圍”太過濃烈。
這個學者具體遭遇了啥不得而知,但現象背后的共性卻引起包括美國主流媒體在內的強烈關注:
大洋東岸頂尖學府的終身教職,拜登政府假意真誠的安撫和補救,都已無法彌平美國一大批華裔教授內心的憂懼。
光是2021年一年,就有1400多位在美國接受培訓的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選擇離開美國回到中國,“比前一年增加22%”。
報告同時試圖揭示,在美司法部“中國行動計劃”寒蟬效應之下,越來越多華裔教授們“不再留戀”他們曾長期學習和工作的美國,這正成為一種群體性和趨勢性的變化。
1
這個“亞裔美國學者論壇”23日在官網上發布一份報告,“卷入交鋒:美籍華裔科學家們的恐懼”。
報告基于一項覆蓋全美的調查研究。去年12月到今年3月,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幾名研究人員合作,開展有關美國國內學術氛圍的在線調查。1300多名已經或有望在美國各個大學獲得終審教職的華裔教職人員,提供了信息反饋。
基于這些答復,研究人員得出這樣一組數據:
大約61%的調查對象感受到需要離開美國的壓力,這個比例讓研究者們頗為“震驚”;45%傾向于避免申請美國聯邦撥款;還有42%,干脆對繼續在美國開展研究都感到恐懼。
困在“壓力”甚至“恐懼”中的華裔科學家們,尤以工程和計算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科研領域居多。在美方近年來挑動和激化的對華“交鋒”中,這些都是重災區。
除了在線調查,研究人員還對學術期刊上230多萬篇科研論文進行統計分析,重點關注作者所屬機構和地址的變化,結果發現華裔科學家從美國回到中國的數量“穩步增加”。
深入揭示華裔科學家們艱難處境的同時,報告還試圖勾勒這種流動背后的趨勢性變化。
一個變化,是中國快速成為一大主要貢獻力量。
短短30年前,報告說,中國對世界科技的貢獻“還不算大”。但如今,它已成為一大主要貢獻力量。不斷增加的科研投入以及中國官方對人才的重視,吸引越來越多海外華裔學者回國。
另一方面,美國方面的變化成了“烏龍球”“神助攻”。
2020年開始,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急劇上升”。當年暴發的新冠疫情,尤其美司法部于2018年啟動應對所謂“中國威脅”的“中國行動計劃”,針對華裔學者的誣告和指控增加,也讓越來越多華裔科學家對美國喪失信心,決定回到中國或前往其他地區。
早在“亞裔美國學者論壇”報告發布之前,這個趨勢就已非常明顯: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去年夏天在一份調查中發現,每10名華裔科學家中有4名考慮離開美國。
2
這一現象表明,“美國對這個推動創新的群體吸引力正在減弱”。
24日,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給出這個實際已經人盡皆知的總結。
關鍵是,美國華裔科學家們究竟在怕什么?
“亞裔美國學者論壇”試圖在報告中給出答案。當被問到“為何在美國作為一個學術研究者感到不安全”時,高達67%的被調查者回答,是“怕遭到美國政府調查”。
排在第二的,有65%的人提到,是因為美國國內針對亞裔的仇恨和暴力事件。其他原因還有“美方官員經常攻擊中國政府或中方政策”等,顯然也都惡化了華裔在美處境。
在對近20名已經或正考慮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進行采訪后,華爾街日報記者收到類似答案,盡管也有報酬或與親人距離等其他因素,但受訪者的主要顧慮,還是害怕遭到美國政府迫害,厭倦美國國內政治環境,包括疫情期間日益加劇的仇視亞裔問題。
不少人說,他們對美國的印象已被“中國行動計劃”徹底改變。
美司法部2018年啟動這個“計劃”,打著應對“中國威脅”的幌子,濫用“國家安全”概念,肆意誣告美國華裔科學家。其中一個著名案件,就是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陳剛被控“中國間諜”,但在長達一年的調查仍證據不足后,檢方被迫撤銷指控。
在陳剛案等一系列冤假錯案中遇挫并遭到廣泛批評后,美司法部今年2月宣布終止“中國行動計劃”。美國助理司法部長還承諾,將在未來的調查和起訴中“考慮華裔科學家們的關切”。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旗下的智庫MacroPolo 2020年統計,在為美國機構工作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中,出生在中國的科學家占了近30%。拜登政府上臺后一直試圖在科技領域加大對華遏壓,不久前通過的“芯片法案”也將STEM作為推進重點之一。
類似的現實,也讓拜登政府轉向對華裔科學家的“安撫”。
但這種寒蟬效應,怎么可能一兩句寬慰就能打消。要知道,美國可是以官方形式對華裔科學家們展開一場大規模的誣告和“迫害”,這與當年的麥卡錫運動如出一轍。
何況,美司法部的“中國行動計劃”真停了嗎?
這也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不少分析認為,說是終止,實際是改名字變程序之后的更新升級,而且相關涉華人才案件仍在持續推進。說白了,就是換湯不換藥,還是老一套。
一些華裔科學家直言,只要美中關系繼續緊張,美國政府針對他們的懷疑就會持續下去。
3
國內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美國華裔學者回到中國”的新聞下面,一條點贊較多的留言寫道:
美西方對華歇斯底里的瘋狂迫害,正使世界科學中心加速向中國挺近。當年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從此世界科學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如今歷史再次重演”。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當然不是單一因素所能促成,歷史也不是簡單重演,但網友樸素地情緒表達卻道出一個現實,那就是美國國內學術和創新環境,正成為被極端對華政策反噬的最新一例。
美媒在報道“亞裔美國學者論壇”報告時提到,過去一年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中,有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和芝加哥大學的知名學者。
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茨獎得主丘成桐,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之一。
這位今年4月離開哈佛全職任教清華大學的數學家,早就遮掩不住對美國學術環境的失望。去年9月還在哈佛大學時,他在對新生的一次演講中就禁不住直言批評:
當年美國政府批評蘇聯的學術環境,“想不到在這里復活了”。
在23日發布的報告中,“亞裔美國學者論壇”幾位研究人員強調,美國的科技主導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他國家的移民,“近幾十年來尤其依賴來自中國的人才”。
同為美籍華裔科學家的作者們“講事實擺道理”:
現代科學自17世紀發端以來之所以取得巨大進步,“就是因為它是開放的”;世界科學中心多次轉移,但始終不變的,是科學家們無論身在何處,“都同屬于一個單一的世界性共同體”......
跟華爾街日報報道中釋放出的焦急一樣,他們是從美國立場出發,奉勸美國政府改善“逼走”華裔科學家的言行和氛圍,借以恢復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并長期維持主導地位。
但具體怎么改才能防止華裔人才“流失”?
既然一些華裔科學家挑明,“只要美中關系繼續緊張,美國政府針對他們的懷疑就會持續下去”,那么亞裔美國學者論壇等“急美國之所急”者,可以更具體地勸勸華盛頓,從根子上解決問題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