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和教育
文/毛丟丟
一
東北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
從狹義來說,東北指的就是黑龍江、吉林和遼寧這三個省份。
而從廣義來說,內蒙的呼倫貝爾、興安、通遼和赤峰都屬于東北的范圍,畢竟有清一代,整個呼倫貝爾都是黑龍江將軍的轄地,民國時期的黑龍江省也一直包括呼倫貝爾,兩個地方在民俗、語言、居民方面沒有任何區別,更是出現了像加格達奇這樣奇特的地方,明明身在內蒙,卻歸黑龍江管轄。
所以呼倫貝爾居民都認為他們的省城是黑龍江。
興安的民俗語言和吉林一致,他們認為他們的省城是長春。
通遼和赤峰則是和遼寧的語言風俗一樣,自然認為他們的省城是沈陽。
所以內蒙東四盟的考生在高考時普遍流傳的一句話是“寧上區外專,不讀區內本”倒也不完全是鄙視本省區,而是對他們來說,東三省才是自己家,那個遠在千里之外,說著山西方言、吃著莜面、聽二人臺的綏遠地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金三角),和說著東北話、吃著殺豬菜、聽二人轉的東四盟怎么看也像是兩個省區。
我和一位內蒙的大哥講解俄烏沖突的時候,用內蒙東西部的文化差異來比擬烏東和烏克蘭,他一下就明白了。
二
再說回東三省。
東三省目前約有0.97億人,有3所985、11所211大學,還有像東北財經大學這種實力很強卻因為東北高校內卷太厲害沒評上的雙非院校。
相對應的,還有多所全國級的重點中學。
如果是放到計劃經濟時代,東三省的教育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那么為什么東三省雖然目前經濟衰落,連一個新一線城市都沒有,卻居然有如此發達的教育資源(對比前文說到的人口上億的中原農業大省只有一個211,東三省一億人卻有3個985、11個211)。
這其中的根源問題還是工業化。
三
首先來說工業化就催生了對教育的需求。
農業生產相對來說更為簡單,不需要技術工人,所以對教育自然也就沒有了迫切的需求。
而工業就不一樣了,不管是輕工業還是重工業,都是龐大的體系、復雜的系統,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自然也就需要大量的教育資源來培訓工人,所以東三省的教育發達不僅是有這三所985和十一所211,還有諸多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以及許多高職高專和技校。
同時發達的教育又能給工業源源不斷的提供人才,保證了工業持續有力的發展。
工業和教育就是這樣相輔相成的關系。
四
老工業基地形成的教育優勢和傳統,往往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比如說蘇聯解體后,我國從烏東引進了大量的科技軍工人才和武器裝備,大大加速了我國軍事現代化的進程,直至這次俄烏沖突,烏東仍有相當多的軍工寶藏我們還沒有挖掘完,比如說那架被炸毀的白天鵝,就相當可惜。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這么多年還能屹立不倒,也是在吃蘇聯時期科技人才的老本。還有華為大規模引進俄羅斯的理工科人才、華爾街那么多金融分析師也都是來自俄羅斯的理工科學霸。
這背后就是俄羅斯及烏東的幾所大學在源源不斷地培養理工科人才。
一說到這里,某些跪族又該夸白種人是多么優秀的種族了,要不然俄羅斯(含烏東)怎么會培養出那么多優秀的理工科人才。
得了吧,別給臉不要臉了。要知道直到一戰的時候,西方還普遍認為俄羅斯人都是智商低下的劣等種族呢。
那怎么經過一百年的時間,俄羅斯人就從智商低劣的種族變成了理工科人才井噴的狀態呢。
歸根結底還是前蘇聯時期大力發展重工業的結果,從而產生了培養機制,因而涌現出了大量人才。
五
就拿國內舉例子也一樣,毗鄰的地區,工業化水平不一樣,則教育水平也差距很大。
以華北中原地區三個大省來說吧。
山東省,人口1.02億,2所985、3所211。
河北省,人口0.75億,1所985、3所211。
河南省,人口0.988億,1所211。
再加上東北。
東三省,人口0.97億,3所985、11所211
三省地理位置毗鄰,人口規模相當,但是教育資源差距如此大,歸根結底還是工業化水平的差別。山東的工業化水平最高,河北居中,而河南基本就是農業大省。
就像地處偏僻,經濟落后的甘肅省,為何還有蘭州大學這樣一所沒落的985名校呢,同樣是因為在計劃經濟時代蘭州的重工和化工非常發達。
西南省份整體來說經濟文化水平都相對于東部地區要落后一些,但是四川和重慶的教育卻非常發達,有三所985和七所211,同樣是因為工業發達。
六
內蒙的呼和浩特和包頭就更有代表性了。
呼和浩特和包頭轄區接壤,市區距離一百六十多公里,都屬于綏遠地區,自然氣候、人文環境一樣,均是山西方言區,呼和浩特更是內蒙的首府,集全區的資源來打造。但是在教育水平方面,呼和浩特則是完全被包頭碾壓。
包頭擁有自治區級別的重點高中就有包頭九中、包鋼一中、一機一中、北重三中、包頭一中這五大公立名校,還有同一水平的私立高中景開中學,即便是排在第二檔次的包頭四中、回民中學、包鋼五中、包頭六中,如果放到呼和浩特都是第一集團的重點中學。
反觀呼和浩特,只有一所撐門面的呼和浩特二中,而且目前正不斷受到幾所發展勢頭強勁的私立高中的沖擊。
在義務教育層面就更不用說了,包頭有七八所名牌公立小學和六七所名牌公立初中,呼和浩特的公立小學和初中全面拉胯,好的小學初中要么是私立,要么是公私合辦。
究其原因,同樣是因為包頭是整個內蒙唯一的重工業基地,而呼和浩特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很一般了。
即便是在包頭市內部,教育發展水平同樣是根據工業水平來的,工業化水平越高的區,升學率也遙遙領先。
七
再往遠了說,曾經香港的大學教育是領先內地的,那個時候去香港讀大學比讀清華北大更受人才市場的青睞。
簡單來說,一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內地長期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沒有先進技術的輸入和人才的交流,大學教育肯定要落后。二是曾經香港的制造業也很發達,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背靠著壟斷內地貿易的優勢,曾大力發展制造業,其制造業產值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一度超過30%,就業占比超40%。
而及至改革開放,內地和西方恢復交流,大學的發展水平自然是慢慢起來了,加之香港制造業外流徹底空心化,香港教育的神話光環自然也就慢慢破滅了,如今雖然申請赴港讀書的人數連年創新高,但基本和去澳洲讀野雞大學差不多,逐漸淪為了有錢人的子女花錢買學歷的地方。
八
西方的教育同理。
在八零后的記憶里,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牛津那都是世界最頂級的大學。毫無疑問,西方這些大學站在金字塔尖都幾個世紀了。而且目前西方國家在高精尖科技上依然有壟斷優勢,所以這些大學的輝煌還能再持續一段時間。
但是教育和工業化是相輔相成的,而且教育會呈現出滯后的局面,這就像東北老工業基地已經衰落好幾十年了,但是東北名校只是近十年才開始明顯衰落的。
西方這些頂級大學還會在金字塔尖繼續盤踞著,但其衰落的趨勢已經逐漸顯現了。
比較典型的就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放某個智商不足的人種入學,比如說前兩年帝國理工已經把校徽改了,校訓撤了。因為該校訓強調數學,這分明是對某個不擅長數學的種族的歧視嘛。
一方面,西方國家制造業空心化的結果必然是帶來教育的衰退,這就像冷戰時期,美國本土制造業發達,藍領工人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錯,那時候底層的教育也可以。但隨著本土制造業的衰落,藍領都破產成為了底層,教育也就拉垮了,反智愈發泛濫。
另一方面,則是人才的凋零導致黑綠逐漸填補了空白,在這種大勢所趨下不斷降低教學難度就是必須的了。
而長此以往,這些西方名校的衰落就是個必然趨勢。
實際上現在苗頭已經很明顯了,老JB登內閣里那些頂著名校光環的沐猩而冠,連小學生都能回答的簡單問題都回答不了,可見這些西方名校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水到什么地步了。
結語
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就像一個人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一樣,不僅是收入的提升,對整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都是全方位的,東南亞拉美沒有跨國“中等收入陷阱”在于工業化后期乏力,而我國的百年偉大復興,未來依舊要繼續進行工業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