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談到“錢流向不缺錢的人”的問題,稱這是“馬太效應”。那么,錢為什么會“流向不缺錢的人”呢?作者說:“財富的原則,實際上就是你的收入只能增長到你的能力可以達到的程度。”也就是說,收入多少,錢流向誰是由能力的大小決定的。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在階級社會里,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決定的。什么樣的所有制,決定是什么樣的分配方式。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資本主義社會是按資分配。那個手中掌握了生產資料,收入就歸那個所得(只拿很少一部分作為工資付給雇傭勞動者)。你能力再強,再能干,手中沒有生產資料,只能給人打工,更多的錢決不會流向你。你掌握了生產資料,已經不缺錢了,但錢還是流向你。所以,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情況下,錢必然“流向不缺錢的人”。越有錢,越能賺到更多的錢;越沒錢,越掙不到錢。比如,有錢人拿錢做生意,在甲地買乙地賣,一轉手就賺到很多的錢。有了錢,辦公司,開工廠,通過雇傭勞動能賺得盆滿缽滿。你沒資本(生產資料或貨幣),有能力,錢也不會流向你。說什么收入的多少是由能力決定的,這是忽悠人的胡謅。公知們總是說,民營企業家擁有千萬、億萬財富,是他們有本事,有能力。他們是憑本事、憑能力得到巨額財富的。你們打工人窮,是因為你們沒本事,能力差,所以錢不會流向你們。這是用“能力”論來掩蓋資本的剝削,掩蓋貧富差距的真正原因。
事實證明,你有再大的能力,沒有資本(生產資料或貨幣),也不會掙得很多的錢。比如那些制造原子彈、氫彈丶導洋、人造衛星的科技工作者,他們的能力該強吧!他們中間有幾個成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而那些私企老板卻成了巨額富豪。科技工作者的能力還不如他們嗎?說穿了,是私有化讓那些私企老板擁有了資本(生產資料或貨幣),才成了富豪,與能力并沒有多大關系。
那么,“錢流向不缺錢的人”,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事實告訴我們,“錢流向不缺錢的人”,社會上就會出現富者愈富,窮者愈窮,貧富之間就會產生巨差,產生嚴重的兩極分化。錢長期“流向不缺錢的人”,社會財富就會集中到極少數人手里,而絕大多數人只能過著貧困的生活。人類經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是這種情況。“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剝削社會的真實寫照。
只有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以后,消滅了剝削,消滅了壓迫,用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才阻止了“錢流向不缺錢的人”。廢除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生產資料掌握在全民和集體手中,私人再不可能掌握生產資料。沒有了資本,私人無法再用它賺錢了,錢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向了全民和集體中的廣大勞動人民。不可能再出現“錢流向不缺錢的人”的現象了。
但是今天,社會上又出現了“錢流向不缺錢的人”。有的人錢越來越多,多到千萬、億萬,但錢還在不停地流向他們。而絕大多數人手中缺錢,但錢就是不流向他們。有錢的越來越有錢,錢象流水一樣流進了他們的腰包,貧富之間又出現了巨差,兩極分化日趨嚴重。這種情況急待解決。要采取積極措施,堵住“錢流向不缺錢的人”,讓錢逐步流向缺錢的人,以此縮小、消除貧富懸殊,早日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