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中國那類人群最熱衷于嘲笑朝鮮,首推在中國高校有歐美留學經歷的西百出的西方經濟學深度洗腦,這幫壟斷中國高校話語權的西化精英們早己習慣于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今日的朝鮮,給朝鮮貼上“世襲” “計劃經濟堡壘”等各種“負面”標簽。對朝鮮這也看不順眼那也看不順眼,在他們眼中,朝鮮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物國家。總之,朝鮮的一切均成為這幫西化精英們天天冷朝熱諷的對象,但西化精英們卻發現根本無法用西方那套理論來對朝鮮式“兩彈一星”成就加以解釋,那就只能視而不見與裝聾做啞。筆者準備在本文中“回敬”一下這幫自我感覺良好的西化精英們,朝鮮決不是西化精英們所認為的一無是處,朝鮮也確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在中美博弈與美國喪心病狂打壓中國大背景下,起碼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方應“以朝(鮮)為師”,讓被西化精英們推入歧途的中國高等教育重歸正軌,為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培養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一朝鮮式“兩彈一星”成就引發世界關注
這幾年,朝鮮式“兩彈一星”成就成了國際輿論關注的熱點。
據朝中社2022年3月25日報道,在金正恩的親自指導下,朝鮮3月24日成功進行了“火星-17”型洲際彈道導彈試射。
美韓軍方評估導彈發射情況后認為,朝鮮此次試射的確是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可以高達1萬公里以上,意味著它已能夠覆蓋美國全境。
據朝鮮官媒報道,朝鮮國防科學院2019年10月2日在朝鮮東海元山灣水域成功進行新型潛射彈道導彈“北極星”-3的試射。眾所周知,由潛艇在水中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的技術難度遠大于陸基彈道導彈,一直以來僅有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才有能力研制與發射潛射彈道導彈,連印度也做不到,朝鮮居然成為潛射彈道導彈的第六個“玩家”,這讓全世界十分震驚。
此外,2016年1月6日,朝鮮官方宣布,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朝鮮還于2016年2月7日宣布成功發射對地觀測衛星“光明星四號”。從2016年到2022年,朝鮮試射洲際彈道導彈、核試驗與發射衛星這三個震動世界的大事件表明,對朝鮮軍工實力不宜低估。或許以大國的標準來衡量,朝鮮“兩彈一星”(核彈、導彈與衛星)技術落后,離實戰(實用)要求甚遠,但對朝鮮這個國窮民貧的小國來說堪稱奇跡。但奇跡不會從天而降,任何奇跡是由人才創造的,朝鮮式奇跡也有值得中國借鑒之處。
二 金正恩一次視察的特點與深意
據韓聯社2017年3月19日報道,在朝鮮中央電視臺2017年3月19日公開的照片中,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親自將某位國防科研功臣背在身后,以示對其成果的肯定和鼓勵。從圖片中可以看出,身穿軍大衣的金正恩將該位科研功臣背上了自己的后背,被金正恩背起的科研功臣被感動的都要哭了。
國內一些人將金正恩此舉稱之為“做秀”或“一時興起”,但以往實事表明,一向尊重人才的金正恩做出這樣的舉動不足為怪,如果金正因缺乏尊重人才意識,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金正恩不可能如此“做秀”或“一時興起”。
據朝鮮《勞動新聞》2015年10月21日報道,金正恩日前視察了位于平壤市中心的科學家大街,該住宅園區內的住宅環境和各項服務設施都堪稱一流,每家住戶還配備了高級家具。金正恩親自為其取名,科學家大街已于勞動黨建黨70周年之際順利完工。
金正恩在視察中指出:“科學家大街為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科學工作者免費提供了良好的住宅環境。來到這里一看,就可以知道我黨是如何重視科學技術發展的。”
金正恩還強調:“把科學當作火車頭來推動社會主義向前發展,是我黨堅定的意志,以后還應該繼續對科學研究部門增加投資。”
全世界有無數的住宅小區與大街,但被冠予科學家住宅小區與科學家大街稱號的唯朝鮮獨有。或許以國際標準衡量,朝鮮科技人才物質待遇不算高,但貧窮的朝鮮已對他們竭盡所能,以朝鮮的標準來衡量是名符其實的高待遇。更重要的是,他們所享受到的精神上的待遇與尊重,或許在全世界都是無與倫比的。正所謂士為知已者死,朝鮮科技人才自然會竭盡全力工作,并創造出“兩彈一星”奇跡。
從金正恩2015年這次視察與2017年背科研功臣的照片可看出,金正恩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與善待優秀的科技人才,給予他們很高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待遇。
充分激發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造就一支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可以說是朝鮮的一貫做法。世界上類似朝鮮,只有二、三千萬人的發展中國家有的是,但唯有國窮民貧的朝鮮創造出“兩彈一星”奇跡,朝鮮的經驗特別是在科技人才上培養經驗也有值得中國借鑒之處。
三對朝鮮引進技術與人才作用的夸大
事實證明,美國過去對朝鮮的政策是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低估了朝鮮軍工科技實力。在過去相當一段時期,美日韓及西方輿論輕視甚至藐視朝鮮軍工科技實力,關于朝鮮開發核導的“山寨說”“訛詐說”“籌碼說”等充斥國際輿論場,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與誤導美國政府的對朝決策,成為美國沒有正視朝鮮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像很多西方與日韓的朝鮮問題專家及媒體所分析的那樣,把朝鮮“兩彈一星”主要歸功于引進技術與人才,那就無法解釋朝鮮核彈是如何研制成功的。如果說朝鮮借前蘇聯解體之機從前蘇聯、俄羅斯引進一些導彈技術與人才是可能的。但核彈技術與人才是難以從蘇/俄引進的,采用“挖墻角”乃至用間諜方式零散引進或許有,但成套、全面引進決無可能,因為嚴守核彈技術機密是所有核大國的底線,即使對最親密、最信任的盟國也不可能轉讓核彈技術,蘇/俄也不例外。況且從地緣戰略角度講,蘇/俄也不愿意朝鮮擁有核彈。因此,朝鮮是主要是靠自己的技術力量研制核彈的。聯想到我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研制第一顆原子彈,傾全國之力,仍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中國是大國,朝鮮卻是面積、人口僅為中國幾十分之一小國,我們不能不對朝鮮敬佩有加,這也說明朝鮮軍工科技實力比我們很多人所認為得要強得多,而西方與日韓恰恰低估了朝鮮軍工科技實力。
不錯,朝鮮的確借前蘇聯解體之機,從蘇/俄引進一些先進導彈技術與人才,但引進技術得靠自己消化吸收。前蘇聯、美國導彈技術都是靠消化吸收納粹德國V型導彈技術起家的,但當初兩國在消化吸收上也花了很大功夫,美、蘇兩國當初考貝復制的第一批山寨版導彈也曾經接連發射失敗。前蘇聯曾從納粹德國“搶奪”多達6000多名導彈專家,幫助其消化吸收與掌握V型導彈技術,直到上世紀五十代末才將其放回國。所以,對導彈這種高科技武器,其消化吸收難度很高,正因為朝鮮軍工科技實力較強,才能通過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最終研發出自己的導彈,這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導彈研制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朝鮮軍工科技實力較弱,難以對引進的導彈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從蘇/俄引進再多的先進導彈技術也沒有多大用。至于朝鮮引進蘇/俄導彈專家作用也不宜夸大,與當初中國大量引進蘇聯專家一樣,引進專家作用是顧問與參謀,具體的研發還得得由本國技術人才承擔,所謂“逆向仿制”更得靠自己。如果朝鮮軍工科技實力較弱,技術人才水平不行,引進再多的蘇/俄導彈專家也沒有多大用。所以對朝鮮“兩彈一星”奇跡解讀不能過度夸大引進蘇/俄技術與人才的作用,類似中國,自力更生在朝鮮“兩彈一星”奇跡中發揮著更大乃至主導作用。一個反證是,韓國依靠引進俄羅斯技術與專家研制的“羅老號”運載火箭屢屢發射失敗,就在于韓國在這方面起步晚,基礎薄弱,技術水平不高,專家水平也不怎么樣,難以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即使花重金從俄羅斯引進技術與專家,也只能事倍功半、歷經波折。
朝鮮能自力更生研制出核彈,為什么不能在引進基礎上依靠自力更生研制出遠程導彈?總之,朝鮮軍工科技實力不能小視。
德國朝鮮問題專家施姆克、席勒曾稱:如果得不到外部的相關配合,那只能是朝鮮軍工科研團隊實在“太聰明了”。那么,有人會問,朝鮮軍工科研團隊為何“太聰明了”? 朝鮮軍工科技實力為何較強?筆者以為這與朝鮮技術人才選拔培養體制密切相關,這恰是西方與日韓的朝鮮問題專家所不了解與遺漏的,這也是朝鮮最值得中國借鑒之處。
四朝鮮是如何突破人口臨界點的限制的
2019年7月20日,中國隊在4年后再奪國際奧數冠軍,與美國并列第一,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朝鮮名列第四。因為朝鮮人口才2400萬,以如此之少的人口基數能名列國際奧數第四,一是表明朝鮮人確有理科天賦,二是表明朝鮮高度重視理科教育,但最值得借鑒的是朝鮮對理科人才的使用與布局。
冷戰時期,一位西方戰略家曾提出,一個國家人口只有達到5000萬以上才有可能建成科技與工業強國。筆者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學理工科需要高智商,而在人群中適合學理工科的高智商人群畢竟有限,只有一個國家人口達到5000萬以上時,這個人口數量所提供的高智商人口基數才能培養出建成一個科技與工業強國所需科學家、工程師的最起碼數量,所以可把5000萬人作為一個國家建成科技與工業強國的人口臨界點,一旦低于5000萬人口臨界點就會比較困難,但朝鮮卻是個例外。
朝鮮人口才2400萬,連5千萬人口臨界點的一半都不到,但朝鮮卻在軍事科技自主創新上搞得有聲有色,朝鮮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兩彈一星”奇跡,令美、日、韓為之側目。
韓國情報院分析說,在朝鮮,軍工科研產業號稱是“陽光下最光輝的部門”,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苦艱行軍”期,糧食極度短缺,軍工從業者也會優先得到食品補給,他們是僅次于最高權力核心的“核心層”。韓國情報院估計,朝鮮軍工從業者在100萬人左右,而導彈火箭相關科研人員至少有3000人。
韓國情報院這個分析有助于揭開朝鮮式“兩彈一星”奇跡的秘密。朝鮮是當今世界上最后一個計劃經濟堡壘,恰恰是計劃經濟沒有選擇、沒有誘惑的特性鑄就了朝鮮式的的“兩彈一星”的輝煌。朝鮮人最想往的職業有政府官員、國企領導人、軍官、科技工作者及藝術家。朝鮮人很有藝術天賦,《賣花姑娘》與《紅樓夢》兩部歌劇水平很高,很愛中國觀眾歡迎,但在朝鮮,成為藝術家的“名額”很有限。而政府官員與國企領導人大都由其百萬大軍中的轉業退伍軍官擔任,所以朝鮮人最想往的職業雖有五個,但最終可供絕大多數朝鮮人選擇的好職業只有軍官與科技工作者。朝鮮學生不會像中國學生那樣去首選金融、經管、法律、播音主持之類熱門文科,朝鮮最有理科天賦學生往往把理工科專業作為首選,朝鮮高校的理工科專業不愁招不到最優秀的理科學生。這就是朝鮮人口不足5000萬人口臨界點的一半,卻能培養出軍工領域一大批有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原因,這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金正日、金正恩父子對抗美、日、韓三強,并創造朝鮮式“兩彈一星”奇跡的骨干和中堅。
五 市場經濟的缺陷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
無獨有偶,與朝鮮類似,在文革之前,我國也靠計劃經濟沒有選擇、沒有誘惑的特性實現了快速工業化的奇跡。在改革開放前那個絕對計劃經濟時代,八級工的工資高過廠長是常有的事,當時青工一句流行語是“要當就當八級工”。上海人則說“不讓孩子穿玻璃裙”,意指不想孩子穿上白色之類淺色裙子(即所謂玻璃裙)去當收入偏低的服務員。那時沒有如今這種五花八門的玩錢炒作的機會與條件,八級工的高工資對青年工人具有很強乃至唯一的誘惑力。到了晚上,那時既沒有電視,電影也不多,更沒有如今這么多的娛樂活動,于是職工夜校與工人文化宮擠滿了學技術的青年工人。在那個沒有投機炒作與一夜暴富誘惑的絕對計劃經濟時代,人們沒有如今的這種浮躁心理,當時國人都一心一意鉆研技術,天天勤學苦練,那時八級工的技術水平是今天的工人沒法比的。若沒有文革干擾破壞,我國工業很可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就能達到或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一個重大區別在于,市場經濟帶給人們玩錢炒作的多樣選擇與強烈誘惑,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所沒有的五花八門的各種玩錢炒作手段不斷涌現,一旦失控,市場經濟就會向玩錢炒作的錯誤方向轉化,一夜暴富的浮躁心理就會在整個社會橫行,中國現狀就是如此。在一個玩錢炒作成風的社會,人們很難耐得住寂耐去鉆研技術,更不愿在技術上十年磨一劍,高素質科技人才嚴重短缺必然成為中國自主創新的頭號瓶頸。
原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在接受《中國航空報》釆訪時提到:一個航空發動機項目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出成果,即便在發動機產業發達的國家,一個型號最少也要5~10年時間,一個大學畢業生投入發動機事業埋頭苦干10年以上默默無聞,要耐得住寂寞,這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來講要做到不容易。我了解,有一個國內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國外研究生畢業回國,進入到發動機領域,干了兩年還是撐不住了。“我是有能力干,但是要有出息得10年以上,可是我的同學都當經理了。”他改行作別的很容易見成效,立刻就能體現人生價值。目前,國際航空界也都存在人才流失問題:美國最優秀的人才都到華爾街去了;俄羅斯存在研發人員老齡化問題。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董事長張云飛在接受采訪時披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自己當年在深圳一所重點高中讀書,畢業十幾年后回頭看,95%的同學不管是學醫、學理工科的,現在都在做金融。難道最聰明的年輕人都去做金融了?
“資本是跟著概念走的。”張云飛指出,區塊鏈、比特幣等概念都曾掀起資本的狂潮,但往往是曇花一現。最終就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人人都幻想掙快錢、一夜暴富,這對青年是怎樣的導向?”張云飛擔憂地說。
這警示我們,金融等財經專業報考熱與“逃離理工”成風的背后是全社會對玩錢炒作的追求己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我國科技、工業發展之所以缺乏后勁,其根本原因是全社會玩錢炒作過度,玩錢玩得虛擬經濟與浮躁心理過度膨脹;玩錢玩得創新精神與實體經濟不振。
在美國濫用國家力量打壓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高端制造業以及嚴格限制中國留學生報考與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相關專業(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的大背景下,中國應對之策之一是借鑒朝鮮強化理工教育做法,大力培養理工科頂尖人才,這才有助于保持和發揮好工程師紅利,才有助于打破美國對中國高科技與高端制造業的瘋狂圍堵與打壓,實現中國高端制造業的全面崛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中國高校少培養一些不利于科技創新的所謂藝術明星、玩錢高手沒有關系,但絕不能少培養優秀的理工科頂尖人才。
所以從學工科、鉆研技術的角度看,缺少選擇、缺少誘惑的計劃經濟明顯優于市場經濟,計劃經濟最后堡壘——朝鮮與(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時期中國都是明證。朝鮮與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兩國青年學子均沒有玩錢炒作的機會與條件,學工科,玩技術,成為兩國青年人主要甚至唯一的選擇,工科熱、技術熱也就在情理之中。這使中國、朝鮮均能在國窮民貧條件下,創造各自的“兩彈一星”奇跡。而一旦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玩錢炒作的機會與誘惑會大大增加,學起來又苦又累,回報相對不高的工科吸引力就會直線下降,逃離工科就會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所以工科教育往往是市場經濟的受害者。一些西化精英把計劃經濟貶得一無是處,但實事表明,市場經濟也有其致命的缺陷與不足,例如市場經濟機制是誘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市場經濟不利于人們安心鉆研技術,市場經濟不利于工科教育的發展,市場經濟拉大貧富差距等。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正是市場經濟致命缺陷的突出反映。
金融等財經專業報考熱的背后是全社會對玩錢炒作的追求己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我國科技、工業發展之所以缺乏后勁,其根本原因是全社會玩錢炒作過度,玩錢玩得虛擬經濟與浮躁心理過度膨脹;玩錢玩得創新精神與實體經濟不振。
有句老話是夢想決定選擇。在沒有誘惑、沒有浮躁的朝鮮,不少朝鮮學生做的是科學家夢、工程師夢。朝鮮人口少,學生也少,但朝鮮學生的夢想決定了朝鮮高校的理工科專業能將朝鮮學生中有理科天賦的優秀學生幾乎“一網打盡”,因此可以斷言朝鮮理工科生畢業人數雖比中國少得多,但其總體質量肯定比中國高一截,他們成了朝鮮建設“強盛大國”與創造朝鮮式“兩彈一星”奇跡的骨干和中堅。
中國高校少培養一些不利于科技創新的所謂藝術明星、玩錢高手沒有關系,但絕不能少培養優秀的理工科頂尖人才,中國高校如何抵御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浮躁與誘惑,肩負起自己的歷史重任,強化理工科教育體系,可謂任重而道遠。
六 技術人才短板危及我國相關行業發展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強化STEM教育(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拼命補STEM人才短板同時,中國高校特別是很多傳統工科大學則反其道而行之,在文科專業過度擴招同時,STEM相關專業在高校招生中的比例不斷下降,這完全與習近平總書記補短板思想以及科技自立自強國家戰略背道而馳,也無法滿足中國突破芯片等“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巨大人才需求。
2021年6月13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題為“一生堅守成就一個學科一個行業”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報道提到,在中國鈾礦采冶領域,丁德馨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核工業是我國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撐,天然鈾是“核工業糧食”,鈾礦采冶是生產天然鈾的關鍵核心技術。南華大學教授丁德馨一生致力于鈾礦采冶科研和教學工作,建立了中國唯一完整的鈾礦采冶學科體系,被譽為“核工業糧食”的安全護衛者、中國鈾礦采冶學科的拓荒牛。
通過這篇報道,才使讀者們對對鈾礦采冶學科重要性有所了解,現在三胎政策都出臺了,南華大學鈾礦采冶學科卻成了全國上千所高校唯一的“獨生子”專業,而南華大學是一所地方大學,對全國優秀考生吸引力很有限,僅靠這個“獨生子”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數量與質量是無法滿足相關行業巨大人才需求。正所謂獨木難支,要不是丁德馨教授力挽狂瀾,很可能出現人才培養短板而危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像這樣重要的工科專業,其碼應是“二眙”即至少兩個高校設置這個專業,有三、四個高校設立此專業也不算多,也僅能勉強滿足人才需求。
類似的“獨生子”專業還有河南科技大學有全國唯一軸承專業,哈工大是唯一保留焊接專業的高校……,這類“獨生子”或(兩個高校)“二胎”專業,因招生規模有限,無法滿足國內相關行業對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導致出現技術人才短板現象,一旦技術人才短板現象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技術上卡脖子現象而受制于人,使中方相關行業在應對美國打壓下陷于被動地位。縱觀卡脖子領域(如芯片),從根本上來說,無一例外均是由是人才短板造成,而技術人才短板在很大程度是工科類大學過度“去工科化”造成的。
七西化精英推動高等教育走上“脫實向虛”與 “去工科化”的歧路
2018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山東代表團的審議。在山東代表團,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代表回憶起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他們企業考察調研的情況,并介紹了10年來企業專注發展發動機主業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他們的發展思路,強調中央精神和國家戰略的指向,就是要避免脫實向虛,要努力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是成功的企業,要攀登到事業頂峰,都要靠心無旁騖攻主業。交叉混業也是為了相得益彰發展主業,而不能是投機趨利。
中國經濟“就是要避免脫實向虛,要努力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那就得造物先造人,要優先培養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所急需的工科技術人才,所以工科類大學也應按總書記“心無旁騖攻主業”的要求,必須把工科技術人才的培養作為自己的主業。
2018年6月21日,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 上表示:中國教育要扭轉“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這引發社會熱議。而教育部部長所說“快樂的大學”現象,恰是部份工科類大學有違“心無旁騖攻主業”,存在著“去工科化”與忽視培養實體經濟技術人才的不良傾向,這可以說是“脫實向虛”與“投機趨利”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不良表現。
筆者以為對大學生來說,“快樂”也是要有前提條件,即學習負擔相對較輕,有多余時間干自己認為“快樂”的事如游戲、網購、玩樂等,從這個角度講,“快樂的大學”提法最適合學習負擔輕的文科生,過于高校就有所謂“四大閑系”之說(歷史、哲學、新聞、歷史),大學中確有不少文科生因學習輕松而“快樂”,堪稱“快樂”的文科生。而對大學中的工科生來說,每天是上不完的課(文科生通常只上午上課,工科生則上全天)、做不完的實驗、解不完全的題、看不完的參考書、上不完的晚自習。不少國家的工科本科生是五年學制,而在中國則被壓縮到四年,沉重學習負擔令工科生們苦不堪言,想“快樂”都快樂不起樂,想“逃課”也不敢,因為工科專業具循序漸進的特點,少一節課也不行,工科生們對“快樂的大學”沒有多少切身體會。
在人們傳統的印象中,工科生扎堆的工科類大學與“快樂的大學”基本不搭界,不過現在,部份工科類大學大有演變為“快樂的大學”之勢,因為在工科類大學中,“快樂”的文科生比例正急劇增加,甚至反超工科生,這對工科生的培養質量只能是利大于弊。
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有不少國務院各部委所直屬的行業性質工科高等院校,如鐵道學院、紡織學院、化工學院、鋼鐵學院等。在我國高校中,工科類大學一直是數量眾多,占高校總數1/3左右,這是符合工業占我國經濟大頭與人才需求實際情況。
但自1999年高校擴招后,越來越多有有歐美留學經歷的西化精英們開始進入中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與很多高校上層,這幫被西方深度洗腦的西化精英們自然對中國計劃經濟時期工科教育成功做法視而不見,而是盲目照搬西方特別是美國高等教育模式。在西化精英們看來,美國以常青藤為代表名校均是綜合性大學,基本上沒有單獨的工科院校。美國綜合性大學招生均是文科生占大頭,工科專業招收占比較低。所以中國的工科院校也必須效法美國,轉型為工、理、經、管、法、藝等樣樣齊全的美式綜合性大學,所以必須大幅降工科專業招生比例。
于是在這幫西化精英們操控下,中國的工科院校更名轉型過程中的共同之處是以“壓工擴文”方式大肆“去工科化”。“壓工擴文”中所謂“壓工”是指過去依托行業、為行業服務的特色工科專業要么取消、要么裁并,招生人數也大幅縮減。現在全國居然找不到一所以鋼鐵一詞冠名的冶金類工科大學。全國8大紡織院校在更名時已全部去掉紡織一詞。原來全國帶“礦”字頭的大學有30多所,更名后均去“礦”字,僅有中國礦業大學碩果僅存。
“壓工擴文”中所謂“擴文”是指,在高校西化精英們操控之下,部份工科類大學在更名轉型過程中已忘記了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不再自稱自己是工程師搖籃,而是一頭扎到錢眼里,熱衷于“去工科化”。因經、管、法等熱門文科投資少、成本低、來錢多,因此這些熱門文科擴招幅度之大,設置這些熱門文科專業的工科類大學之多已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文科生招生數量甚至超過工科生, 工科類大學大有演變為“快樂的大學”之勢,同時也逐步喪失其行業工科特色與競爭優勢。
套用經濟上“脫實向虛”一詞,部份工科類大學在人才培養上可以說是“脫工(科)向文(科)”,在“去工科化”同時,招生培養卻出現類似西方高校“文科化”趨勢,熱衷于更多培養早已嚴重過剩的(如與虛似經濟相關的)文科生,但其就業形勢并不好。
七工科類大學培養的“工科版文科生”就業不暢
高校擴招以來,文科專業擴招幅度最大的并不是有深厚文科底蘊的老牌文科大學(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央政法大學等)和綜合性大學老牌文科專業(如北大各類文科專業),而是高校擴招之前并沒有設置文科專業或文科專業不多的,更名轉型后的工科類大學。
盡管開設文科專業“門檻”較低,不需要配備昂貴的實驗設備,招一些文科博士碩士,找幾間教室就可開班授課。但培養高質量文科生也需要有大師,也要有豐富的辦學經驗,也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學術積淀與學術傳承。而這恰是更名轉型后,幾乎白手起家辦文科的工科類大學最大軟肋與先天缺陷,是典型的外行辦文科,其培養的文科生質量根本比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等老牌文科類高校與北大等老牌綜合性高校。同時也因在新設文科專業投入人、財,物過多,而使自己面向行業的傳統特色優勢工科專業受到一定程度削弱,無法滿足行業與社會需求,可謂顧此失彼、兩頭落空。
現在社會上各用人單位對工科高校更名轉型后所培養的“工科版文科生”的質量均深表疑慮,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時干脆一律拒絕,連報名機會都不給。這如同文科類高校越俎代庖,去新設置工科專業,用人單位也同樣疑慮“文科版工科生”的培養質量。
老牌綜合性高校與文科類高校培養的高質量文科畢業生尚且供大于求,足夠用人單位挑選,那還輪得到工科類高校培養的“工科版文科生”來參與就業市場競爭。再加上這些總體質量不高的“工科版文科生”招生培養數量過大,如潮水般擁入社會,其就業難度可想而知。有相當數量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國家與家長的巨大投資均打了水漂,造成教育投資的巨大浪費。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工科類大學更名轉型以后倍受歧視和壓縮的傳統特色工科專業(如傳統的地礦油核等)就業形勢這些年卻一派大好(如丁德馨教授所在鈾礦采冶學科本科生供求比達到一比二十以上),這正是對這些工科類大學“壓工擴文”錯誤做法的嘲諷,這也證明了工科類大學一窩蜂似的更名轉型為所謂綜合型大學未必是個正確的選擇。
八 工科類大學的轉型應繼續保持和突出工科特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科類大學的轉型是必然的。如同企業轉型不能盲目多元化,而應主業突出(或一業為主)、多元發展,工科類大學轉型也是如此。工科類大學即使轉型為綜合性大學,但行業工科特色與優勢不能丟,與行業相關工科專業的教學與科研應始終作為學校“主業”,學校教育資源的大頭還是應向“主業”傾斜,無論怎樣轉型也必須保持行業工科特色,始終突出行業工科“主業”。在這個基礎上,補充和增加一些與“主業”有關聯、有社會需求的文科專業是可以的。但不宜不顧自身條件,盲目增設與工科“主業”無關的文科專業,更不能反客為主,讓與工科專業的教學與科研退居其次,讓與工科無關的大量新設文科專業唱主角,讓“快樂”的文科生充斥校園,那就成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反客為主,這種轉型是憋大于利,不值得提倡
簡單地講工科類大學更名轉型不能盲目“壓工擴文”與“脫工向文”,必須保持行業工科特色。常言道,名不正則言不順,校名反映了一個高校的特色與定位,具有行業背景的工科類大學在轉型后的校名確定上,仍可考慮在校名上冠以鋼鐵、紡織等行業名稱,這樣的更名可提醒高校在更名后應依舊保特其行業工科特色,牢記自己的工科人才培養的使命與重任,同時也方便考生和家長報考。
九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要敢于“以朝為師”
在“就是要避免脫實向虛,要努力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與推行“中國制造2025”、中美戰略博弈的大背景下,工科類大學就應按總書記“心無旁騖攻主業”與多次強調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應以“術業有專攻”方式全力補工科主業短板,回歸培養未來工程師的“主業”,做強做大工科主業。工科類大學還是要多培養“不快樂”的工科生為好。所以,朝鮮重視培養理工科人才的做法確有值得借鑒之處,中國高校應反思想的是,朝鮮做得到,為何中國高校做不到!也希望高校的西化精英們能“睜眼”看朝鮮,而不是像西方媒體那樣一味嘲笑與抹黑朝鮮。朝鮮一些優點與長處也的確值得中方借鑒,中方要敢于放下大國身段,在某些領域要敢于“以朝為師”,要敢于抵制西化精英們在高等教育發展中不切實際的照搬西方的錯誤做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才能走上符合國情的正軌。
作者劉云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