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年前,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被迫簽訂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島并賠款2100萬銀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持續2年多的鴉片戰爭,清政府投入兵力10多萬,英國兵力最多時也僅僅1萬多人,而最后的結果竟是中國慘??!偌大的清王朝為何敗于遠道而來的撮爾小邦?中國軍隊的武器確是落后于英國的軍隊,但是清王朝投入了絕對優勢的那么多軍力,又是本土作戰,后勤供給不成問題,英軍則是遠土作戰,兵源不足,后勤只能靠海上補給,開始時英軍憑借武器優勢占到便宜是事實,但我想他們絕對是耗不起的,如果中國堅持下去,打成持久戰,鴉片戰爭會不會有一種不同的結局呢?
據說,道光皇帝最后接受割地賠款是認為繼續把戰爭打下去所耗費的錢財要遠高于2100萬銀元的賠款,而當時的香港島只是一個未開發的蠻荒小島,和清王朝遼闊的疆域相比,不到九牛一毛,割讓了也無關大局。當時可能也有人提出武裝群眾,建立團練,持久作戰,共御外侮;但這樣就威脅到了愛新覺羅家天下的根基,“武裝民眾”在封建朝廷上向來是犯忌的,在那時道光皇帝幾乎沒有采納的可能性。于是在那種世界大勢下,在那時的中國歷史條件下,道光必然會走向“投降”這條不歸路。然而無論如何,對國家和民族而言,投降主義的想法和決策從來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鼠目寸光之見!
事實的檢驗也確是如此?!赌暇l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初嘗甜頭的英國絕不會就此罷休,其他列強看到英國得利也就紛紛仿效,《南京條約》墨跡未干,法國、美國就逼迫清政府簽訂了《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以后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列強見識了清政府的軟弱可欺,膽子越來越大地不斷挑釁,幾乎每次構釁清政府都要賠款、割地、劃出勢力范圍或出賣其他主權,清政府變成了列強的“大管家”和“提款機”,直至在中國人民的唾棄中最終滅亡。
英明的統治者制定戰略、進行決策總是高瞻遠矚,不但要看到眼前利益,更會考慮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不會為一些蠅頭小利就利令智昏,輕易作決斷。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除了清軍長時期養尊處優、懶于訓練、軍心渙散、紀律松弛,武器裝備落后,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后……這些原因之外,如前所述,最高決策者道光皇帝短淺的戰略眼光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錯,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續,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但我認為“經濟”這個概念卻不止僅僅是眼前的蠅頭小利。一個國家主權的得失、對外政策的制定是關系到整個民族生死存亡、整個國家興衰成敗的大事,怎么能像賬房先生算計眼前的幾筆盈虧小賬就作出輕率的決斷呢?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立意高遠”是國家制定戰略的必要條件,任何時代都是如此。對戰爭的決策、戰略的制定這樣的國之大事,不但必須深思熟慮、謀而后定,而且必須高瞻遠矚,對世界大勢與中國的具體形勢有正確的了解。否則,任何輕率的決策戰略都經受不住歷史的考察和實踐的檢驗。不但要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要明白這種檢驗是長期的、宏大的、深刻的、全面的,而不是短期的、個別領域的、表面的。即使某些政策能夠帶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一些改善,但是如果因此而背離執政黨的根本宗旨和曾經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即使短期內能夠保持繁榮穩定的表象,但危機有可能已經潛伏其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